01.09 中国历史上四次著名的“清君侧”,但是只有最后一个成功

中国历史上四次著名的“清君侧”,但是只有最后一个成功

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新唐书·仇士良传》

引子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皇帝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们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是整个国家的统治者,掌握这一个国家的命运及未来。但凡是一个有野心的人,都想坐上这个宝座,所以许多人都会造反,但是为了自己的名声,造反也是要有理由的,所以有些人就打着“清君侧”的借口造反。


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

汉武帝在位时期,推行了推恩令,以此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发展经济、教育等领域,对外,与匈奴常年交战,扩大国家版图,并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但是正是汉武帝之前的“文景之治”给汉武帝的盛世繁华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史上四次著名的“清君侧”,但是只有最后一个成功

汉景帝

公元前157年,在位二十三年的皇帝——汉文帝刘恒驾崩了,其嫡长子刘启继承皇位,即汉景帝。晁错在刘启还是太子时,由于能言善辩,善于分析问题,深得太子信任。待太子即位后,晁错被提拔为内史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由于晁错多次建议,景帝下达削藩令吴王刘濞联合其他六国以“清君侧,诛晁错”的借口联兵反叛,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不得已只能以牺牲晁错来换取诸侯退兵,然而战争依旧没有就此停歇,最后汉景帝派遣周亚夫等将领平定了这场战乱。经历了“七国之乱”,汉景帝收回了诸侯各国的权利,诸侯王的割据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中国历史上四次著名的“清君侧”,但是只有最后一个成功

汉景帝七王战争经过示意图


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

唐玄宗时期,著名人物除了杨贵妃、李白等,还有“安史之乱”的发动者之一安禄山。安禄山因善于奉承、机灵聪慧,深受唐玄宗的喜爱,将其一步步提拔到高位。但是安禄山野心勃勃

,已经不再满足现状,于唐朝天宝十四年,伙同史思明以“清君侧”为由起兵造反,史称“安史之乱。安禄山指挥着叛军,直取长安。太子李亨即位后,派遣郭子仪与李光弼等人,击败叛军,收复了河北。公元757年,安禄山由于身体肥胖,身上的疮疖越发严重,身体的疼痛导致性情暴躁,得罪了大臣严庄,后被其杀害。等史思明杀害了安禄山儿子后,登上大燕帝位。于公元761年,史思明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害,叛军内讧,史朝义又被唐军打得无力还手,自缢而死,叛军因此四分五裂,持续了七年的“安史之乱”就此结束。

中国历史上四次著名的“清君侧”,但是只有最后一个成功

“安史之乱”安禄山


元惠宗时期——孛罗帖木儿

孛罗帖木儿,是元朝末代的将领,多次击败红巾军,战功显赫,但是后来因卷入了宫廷之争,被皇太子削官。后来,孛罗贴木儿就以“清君侧”的名义,率军攻入大都,将太子赶到太原。次年,太子领兵攻入大都,孛罗帖木儿战败,最后的下场可以预见。

中国历史上四次著名的“清君侧”,但是只有最后一个成功

元惠宗


明朝建文帝——“靖难之役”

自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将子嗣分封到各地当藩王,导致藩王的实力日渐强盛。明太祖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藩王实力日渐膨胀,拥兵自重,建文帝为了集中权利,听取了齐泰、黄子澄等人的意见,采取了一系列的削藩措施,因此许多藩王都被削除。而燕王朱棣本就充满野心,不愿意放弃这些权利,“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建文帝发兵讨伐,但是由于建文帝缺乏谋略,屡战屡败。在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帝都,登基为帝,即明成祖。这也是四次以“清君侧”为名,唯一反叛成功的人

中国历史上四次著名的“清君侧”,但是只有最后一个成功

明成祖朱棣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