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大明帝國的崩潰——明朝錯失中興,內鬥亡國之謎

永曆二年(1648年)正月到三月,清朝江西總兵金聲桓、廣東提督李成棟先後反正,原本還是一片愁雲慘霧的南明永曆朝廷似乎一下子撥雲見日。短時間內,兩廣和江西大部都告克復,各地反清勢力高漲,大明似乎中興有望。

在他們反正前,永曆朝的武英殿大學士、督師何騰蛟,在與孔有德所率清軍交戰中連連失利,丟失了湖南大部,已被壓縮到了湖南和廣西交界地帶,眼看就要被逼入廣西一隅。

何騰蛟在明末清初,是個重要人物。弘光時期,駐守武昌的左良玉傾巢而出東下南京“清君側”,隨後湖廣軍事力量出現真空。何騰蛟利用這個機會,靠著舊部支持和民心所向,在湖廣拉出了一支十萬多人的軍隊。

到隆武帝朱聿鍵即位後,何騰蛟被擢升為豫、楚、滇、黔、湘五省總督,總督湖北、湖南、河南、雲南、貴州五省軍務,此時何騰蛟勢力達到極盛,手下一度擁兵達三十多萬,實力首屈一指。

坐擁大軍的何騰蛟,在與清軍的交鋒中,卻幾乎沒打過一場像樣的勝仗,往往是一觸即潰,在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清朝三順王的攻勢下,何騰蛟的楚軍連連潰退,幾乎已自身難保。

“兵不得力,將之過,將不得力、帥之過”,作為楚軍統帥的何騰蛟,對於湖南的戰事不利,顯然要負統帥責任。


大明帝國的崩潰——明朝錯失中興,內鬥亡國之謎


何騰蛟的謎團

如果說與清軍交戰不利,是綠營和八旗太強,倒還情有可原。

但何騰蛟令人難以捉摸之處,是他對己方勢力的排擠與攻擊。

李自成在九宮山身亡後,大順軍餘部還有數十萬之眾,他們進入湖南,歸附何騰蛟,想要聯合一致抗清。

何騰蛟將他們招安後,使出“溶賊”和“限賊”的手段,對大順軍進行分化瓦解,導致田見秀、袁宗第等部出走,要不是堵胤錫單刀赴會,力挽狂瀾,走投無路之下,他們就可能投降了清軍。這部分大順軍,就是後來的忠貞營。

永曆二年,江西金聲桓反正、廣東李成棟反正,形勢一片大好。

為了防備,多爾袞調兵遣將,調回了孔有德等部,回防漢陽,本來即將被逼入廣西的何騰蛟壓力大減。

得到喘息的何騰蛟隨後率部出擊,攻克了全州,進軍永州。

與此同時,靖州的降將陳友龍也反正,攻下了靖州、沅州、武岡、寶慶等二十來個州縣,勢頭相當強盛。

另外,堵胤錫聯合忠貞營出擊湖南,收復了常德、益陽、衡山等州縣,直搗長沙,猛攻數天之後,清軍不支,眼看就要攻克。

如果這三路人馬聯手,收復湖南全境,進而進軍湖北指日可待。


大明帝國的崩潰——明朝錯失中興,內鬥亡國之謎


匪夷所思的是,何騰蛟下令部下郝永忠,打著收復辰州的名義,在經過靖州時,突襲陳友龍部,陳友龍毫無防備,全軍潰敗,帶著殘部逃入廣西,再也沒能振作。

這還不是何騰蛟背後插的最後一刀。堵胤錫和忠貞營正在猛攻長沙,眼看就要拿下。何騰蛟下令放棄進攻,調動忠貞營東進,理由是救援被包圍在南昌的金聲桓。

長沙本來已指日可下,卻得以由此解圍。

清朝湖南巡按吳達在後來的奏疏中說:“一隻虎等賊於十一月十一日攻圍長沙,危在旦夕,幸眾將士血戰,方得保全。……長沙之圍雖十六日報解,而其勢益危”。

何騰蛟幹出這種吃裡扒外的事,看來是有打算投降清朝的念頭了。

然而並不是,何騰蛟的結局,是幾個月後於湘潭被清軍生擒,他拒絕了勸降,永曆三年(1649年)正月二十七日被殺。

根據記載,何騰蛟就義前

“惟舉手拍地,呼:‘可惜!’兩掌皆碎”。

從他被擒到就義的表現來看,何騰蛟又是個名副其實的忠臣。

大明帝國的崩潰——明朝錯失中興,內鬥亡國之謎


明朝的理學

後世對何騰蛟的評價很複雜,有說他是民族英雄的,有說是誤國之臣的,有說是無能之輩的。

如何評價何騰蛟,見仁見智,不是本文所要探討的重點,小院想說的是,何騰蛟為什麼會有這種自相矛盾,自拆臺腳的行為。

如果要究其原因,或許很多。比如何騰蛟跟陳友龍有舊怨,比如怕忠貞營搶了他的功勞等等,但這似乎都不足以解釋他為何會對陳友龍部做出攻擊行為,也無法解釋為何對忠貞營如此排擠。

小院認為,更深層的原因,來自他的思想。

我們首先要明確一下,何騰蛟是個理學士大夫。

理學是儒家思想體系的一個分支,它本質上是一門哲學,一門唯心的哲學,也是封建王朝的官方哲學。

如果要追根溯源,可以從北宋時期的周敦頤、程頤等北宋五子一直到南宋的朱熹、陸九淵,再到明朝的王陽明等人。

不管怎麼傳承,流派怎麼變化,理學都以“理”為中心,“理”是產生世界萬物的精神的東西。

比如朱熹的“格物致知論”、王陽明的“心在無物,心外無理”、明末劉宗周的“慎獨”論——“獨之外別無本體,慎獨之外別無功夫。”


大明帝國的崩潰——明朝錯失中興,內鬥亡國之謎


既然是儒家思想的延伸,它也脫離不了三綱五常、尊卑有序的觀念,並且對它進行了強化,論證了綱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恆性。

理學成為官方哲學的時間,有認為在南宋末,有認為在元朝,無論取哪種觀點,到了明朝,理學始終佔據著官方哲學的正統地位。

例如,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內容之一,就是朱熹的理學著作《四書集註》。

理學的出現和發展,有其現實意義,它是古人思考世界的方式,它的哲學思辨極有深度,對後世影響巨大。

不可避免地,一門學說,不可能盡善盡美,必然有其短板。

理學同樣如此,它有其偉大的一面,也有背光的一面。

它過分強調等級、秩序;將心的作用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禁錮人的思維,跟不上時代發展。

發展到明朝後期,理學已經流於空疏,束書不觀、寡學空談成為明朝理學人士的通病。


大明帝國的崩潰——明朝錯失中興,內鬥亡國之謎


明末的理學宗師們

從晚明兩個理學的代表人物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它的不合時宜。

劉宗周,晚明儒學大師,理學執牛耳者。

崇禎二年,劉宗周被起復,來到京師,他上了一份奏疏《面恩預矢責難之義以致君堯舜疏》。奏疏裡,他在軍事、經濟、用人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少意見,從道理上看,也不能說錯。

但是他的核心主張,是希望崇禎“誠能建中立極,默正此心,使心之所發,悉皆仁義之良,仁以育天下,義以正萬民,自朝廷達於四海,莫非仁義之化,陛下已一旦躋於堯、舜矣。”

也就是拿理學的一套給出解決方案,但是崇禎即位之初,正欲待改弦更張,大展拳腳,希望的是有人能拿出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

意見不和,崇禎知道他是忠臣,也沒為難他,只是覺得劉宗周所說是“迂闊之言”。

《明史》:帝以為(宗周)迂闊,然嘆其忠。

得不到重用,劉宗周一年後辭職回鄉。

崇禎九年,劉宗周又被再次起用為工部左侍郎。這時明朝局勢惡化,內外交困,風雨飄搖。

劉宗周再上《痛切時艱直陳轉亂為治之機以仰紓宵旰疏》,給出方案:

抑臣聞之,有天德者然後可以語王道,其要在於懼獨。故聖人之道,非事事而求之也。臣願皇上視朝之暇,時近儒臣,聽政之餘,益被經史,日講求二帝三王之學,求其獨體而慎之,則中和位育,庶幾不遠於此而得之。

崇禎很感動,感動於劉宗周的忠誠,然而這並沒有什麼用,這時的崇禎急切需要的是才望之士和退敵之策,劉宗周的“慎獨”學說對他沒有絲毫實際價值。

沒多久,劉宗周再次上疏,惹怒了崇禎,將他革職。

崇禎十四年,吏部缺人,崇禎又想起了劉宗周,將他再次起復。劉宗周還是原來的主張,

“一曰明聖學以端治本,二曰躬聖學以建治要,三曰重聖學以需治化”。這更無法滿足崇禎的迫切需要。

在明末火器的發展上,劉宗周也起到了遏制的作用,他堅決反對崇禎重用湯若望製造火器,認為:

“臣聞用兵之道,太上湯武之仁義,其次桓文之節制,下此非所論矣。今日不待人而恃器,國威所以愈頓也。”“火器終無益於成敗之數。”

崇禎覺得劉宗周忠直,所以一再想起他。等他來到身邊,卻又實在無法給予實際性的幫助,被認為“愎拗偏迂”,最終還是被革職。

看來,劉宗周的學術,已無法為明朝的統治做出貢獻。

但是劉宗周的氣節,又是絕對值得肯定的,弘光朝覆亡後,劉宗周效法伯夷叔齊,絕食而死,成就了他的人格。


大明帝國的崩潰——明朝錯失中興,內鬥亡國之謎


相比劉宗周,另一位明末理學大家黃道周更為悲壯。

在崇禎末期,朱由檢有心與清朝議和,騰出手來先解決農民軍問題,支持議和的楊嗣昌等人受到重用。黃道周是議和的堅決反對派,他大罵楊嗣昌,痛斥議和,被崇禎貶出京城。

黃道周雖然被貶,但在眾多文臣的反對下,崇禎議和的決心被動搖,最終不了了之,議和的大門被關閉,明朝錯過了一個得以續命的機會。

南明隆武朝,隆武帝朱聿鍵有心北伐,兵力卻全部控制在鄭芝龍手中。隆武帝表態,就算鄭芝龍不出兵,也要親自北伐。

黃道周這時擔任內閣首輔,他上書:

“與其坐而待亡,不如君臣共出一拼。我為大臣,當先於皇帝而行,以為人臣表率。”

黃道周的北伐是悲壯的,他回鄉散盡家財,慕得義軍三千多人,馬匹僅有十餘匹,衣甲軍器皆不齊全,這支近似流民的部隊也因此被稱為扁擔軍。

黃道周毫無軍事經驗,很快被清軍擊敗,自己被俘。

被俘期間,清廷曾派著名降臣洪承疇勸降,黃道周對以一副對聯:

史筆流芳,雖未成功終可法;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

啪啪打臉洪承疇。

清廷勸降不成,黃道周於隆武二年三月五日就義。他在臨刑前大呼:“天下豈有畏死黃道周哉?”

黃道周是個悲劇英雄,他以飛蛾撲火的自殺性北伐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劉宗周一樣,以氣節被稱為英雄。


大明帝國的崩潰——明朝錯失中興,內鬥亡國之謎


很明顯,理學代表人物劉宗周和黃道周所堅持的,已跟不上時代的進步與發展,雖然有一顆忠於大明的心,但對時局已無能為力,甚至起到了反作用。

所以有人說他們“才謂不足而道學有餘,主治未獲經綸之益,甄士殊多砥礪之功”。

理學角度的何騰蛟

如果以理學的角度來審視同為理學士大夫的何騰蛟的行為,或許能得出結論。

理學對綱常等級制度的絕對信仰,導致了在何騰蛟眼裡,逼死崇禎的大順軍就是弒君殺父的兇手,是背棄最高天理的異端,他們的身份,永遠是“流賊”,無法洗刷,與流賊同流合汙,是無法被“理”認同的。

所以,何騰蛟先是排擠農民軍,又是暗算陳友龍,隨後又調走忠貞營。在他心裡,並不是想要資敵,更不想降清,但從實際結果來看,湖南的局勢基本就是被他生生一手整垮的。

在農民軍勢力絕對強大,無法與之抗衡時,何騰蛟也會進行有限的合作,比如收編郝搖旗等人。由於對大順軍無法消除的成見,他也在對農民軍進行內部分化瓦解,也就是“限賊”和“溶賊”,在他心裡,從來沒有真正把農民軍看成自己人。

所以,在孔有德撤退,堵胤錫聯合忠貞營收復湖南,圍攻長沙的時候,何騰蛟不擇手段加以破壞,把他們調走。


大明帝國的崩潰——明朝錯失中興,內鬥亡國之謎


同時還要看到,何騰蛟雖然是理學士大夫,但他並不純粹。

擁兵湖南,不聽隆武帝調遣,他身上還有明末將領軍閥化的表現。

暗算陳友龍,調走忠貞營,還有另外的原因:私怨和爭功。私人來說,他對陳友龍之前攻陷他老家貴州黎平,俘虜他家屬耿耿於懷;作為督師,他又怕被別人搶走了收復湖南的功勞。

何騰蛟的結局,卻又和劉宗周、黃道周如出一轍。

何騰蛟死得很是壯烈,當他被清軍包圍之時,端坐馬上大呼“我就是何督部,死也該明明白白、乾乾淨淨,奴輩不得沾汙我!”。

被俘後,他誓死不降,絕食求死。濟爾哈朗見勸降不成,只好將其殺害。

就義前,何騰蛟口占絕命詩:

天乎人世苦難留,眉鎖湘江水不流。

煉石有心嗟一木,凌雲無計慰三洲。

河山赤地風悲角,社稷懷人雨溢秋。

盡瘁未能時已逝,年年鵑血染宗周。

這就是複雜的何騰蛟——一個不純粹的軍閥化的理學士大夫。


大明帝國的崩潰——明朝錯失中興,內鬥亡國之謎


小院之觀

其實,在明末清初那個時間段,何騰蛟絕非孤例。史可法、馬士英、黃道周、蘇觀生、瞿式耜等人身上都能找到理學的影子,與何騰蛟相比,他們還要更為純粹。

這些名臣從小受到的正統教育,使得理學觀念深入骨髓,能力不足又不思變通,頑固地堅持唯心的思想,一再搞內鬥,事到臨頭,卻拿不出解決辦法。

但如果要懷疑他們的忠誠和氣節,那也是站不住腳的,這些人最後都守節而死,成就了後世的讚譽。

他們的氣節是守住了,因為殉國,掩蓋了行動上的無能,後世評價多是正面。但是國家卻完蛋了,一次次的機會就在頑固守舊與爭執內鬥中付諸流水。

這也正是“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忠誠及百無一用。

魯迅先生在多部作品中都說,封建禮教是“吃人的禮教”。在我看來,他所說的禮教,更多是指理學的缺陷。

相比制度的缺陷,經濟的崩潰和軍事上的失敗,思想上的僵化或許才是明朝滅亡的更重要原因。


關於明末這段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小院的專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