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大明帝国的崩溃——明朝错失中兴,内斗亡国之谜

永历二年(1648年)正月到三月,清朝江西总兵金声桓、广东提督李成栋先后反正,原本还是一片愁云惨雾的南明永历朝廷似乎一下子拨云见日。短时间内,两广和江西大部都告克复,各地反清势力高涨,大明似乎中兴有望。

在他们反正前,永历朝的武英殿大学士、督师何腾蛟,在与孔有德所率清军交战中连连失利,丢失了湖南大部,已被压缩到了湖南和广西交界地带,眼看就要被逼入广西一隅。

何腾蛟在明末清初,是个重要人物。弘光时期,驻守武昌的左良玉倾巢而出东下南京“清君侧”,随后湖广军事力量出现真空。何腾蛟利用这个机会,靠着旧部支持和民心所向,在湖广拉出了一支十万多人的军队。

到隆武帝朱聿键即位后,何腾蛟被擢升为豫、楚、滇、黔、湘五省总督,总督湖北、湖南、河南、云南、贵州五省军务,此时何腾蛟势力达到极盛,手下一度拥兵达三十多万,实力首屈一指。

坐拥大军的何腾蛟,在与清军的交锋中,却几乎没打过一场像样的胜仗,往往是一触即溃,在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清朝三顺王的攻势下,何腾蛟的楚军连连溃退,几乎已自身难保。

“兵不得力,将之过,将不得力、帅之过”,作为楚军统帅的何腾蛟,对于湖南的战事不利,显然要负统帅责任。


大明帝国的崩溃——明朝错失中兴,内斗亡国之谜


何腾蛟的谜团

如果说与清军交战不利,是绿营和八旗太强,倒还情有可原。

但何腾蛟令人难以捉摸之处,是他对己方势力的排挤与攻击。

李自成在九宫山身亡后,大顺军余部还有数十万之众,他们进入湖南,归附何腾蛟,想要联合一致抗清。

何腾蛟将他们招安后,使出“溶贼”和“限贼”的手段,对大顺军进行分化瓦解,导致田见秀、袁宗第等部出走,要不是堵胤锡单刀赴会,力挽狂澜,走投无路之下,他们就可能投降了清军。这部分大顺军,就是后来的忠贞营。

永历二年,江西金声桓反正、广东李成栋反正,形势一片大好。

为了防备,多尔衮调兵遣将,调回了孔有德等部,回防汉阳,本来即将被逼入广西的何腾蛟压力大减。

得到喘息的何腾蛟随后率部出击,攻克了全州,进军永州。

与此同时,靖州的降将陈友龙也反正,攻下了靖州、沅州、武冈、宝庆等二十来个州县,势头相当强盛。

另外,堵胤锡联合忠贞营出击湖南,收复了常德、益阳、衡山等州县,直捣长沙,猛攻数天之后,清军不支,眼看就要攻克。

如果这三路人马联手,收复湖南全境,进而进军湖北指日可待。


大明帝国的崩溃——明朝错失中兴,内斗亡国之谜


匪夷所思的是,何腾蛟下令部下郝永忠,打着收复辰州的名义,在经过靖州时,突袭陈友龙部,陈友龙毫无防备,全军溃败,带着残部逃入广西,再也没能振作。

这还不是何腾蛟背后插的最后一刀。堵胤锡和忠贞营正在猛攻长沙,眼看就要拿下。何腾蛟下令放弃进攻,调动忠贞营东进,理由是救援被包围在南昌的金声桓。

长沙本来已指日可下,却得以由此解围。

清朝湖南巡按吴达在后来的奏疏中说:“一只虎等贼于十一月十一日攻围长沙,危在旦夕,幸众将士血战,方得保全。……长沙之围虽十六日报解,而其势益危”。

何腾蛟干出这种吃里扒外的事,看来是有打算投降清朝的念头了。

然而并不是,何腾蛟的结局,是几个月后于湘潭被清军生擒,他拒绝了劝降,永历三年(1649年)正月二十七日被杀。

根据记载,何腾蛟就义前

“惟举手拍地,呼:‘可惜!’两掌皆碎”。

从他被擒到就义的表现来看,何腾蛟又是个名副其实的忠臣。

大明帝国的崩溃——明朝错失中兴,内斗亡国之谜


明朝的理学

后世对何腾蛟的评价很复杂,有说他是民族英雄的,有说是误国之臣的,有说是无能之辈的。

如何评价何腾蛟,见仁见智,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小院想说的是,何腾蛟为什么会有这种自相矛盾,自拆台脚的行为。

如果要究其原因,或许很多。比如何腾蛟跟陈友龙有旧怨,比如怕忠贞营抢了他的功劳等等,但这似乎都不足以解释他为何会对陈友龙部做出攻击行为,也无法解释为何对忠贞营如此排挤。

小院认为,更深层的原因,来自他的思想。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下,何腾蛟是个理学士大夫。

理学是儒家思想体系的一个分支,它本质上是一门哲学,一门唯心的哲学,也是封建王朝的官方哲学。

如果要追根溯源,可以从北宋时期的周敦颐、程颐等北宋五子一直到南宋的朱熹、陆九渊,再到明朝的王阳明等人。

不管怎么传承,流派怎么变化,理学都以“理”为中心,“理”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

比如朱熹的“格物致知论”、王阳明的“心在无物,心外无理”、明末刘宗周的“慎独”论——“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


大明帝国的崩溃——明朝错失中兴,内斗亡国之谜


既然是儒家思想的延伸,它也脱离不了三纲五常、尊卑有序的观念,并且对它进行了强化,论证了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时间,有认为在南宋末,有认为在元朝,无论取哪种观点,到了明朝,理学始终占据着官方哲学的正统地位。

例如,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就是朱熹的理学著作《四书集注》。

理学的出现和发展,有其现实意义,它是古人思考世界的方式,它的哲学思辨极有深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不可避免地,一门学说,不可能尽善尽美,必然有其短板。

理学同样如此,它有其伟大的一面,也有背光的一面。

它过分强调等级、秩序;将心的作用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禁锢人的思维,跟不上时代发展。

发展到明朝后期,理学已经流于空疏,束书不观、寡学空谈成为明朝理学人士的通病。


大明帝国的崩溃——明朝错失中兴,内斗亡国之谜


明末的理学宗师们

从晚明两个理学的代表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不合时宜。

刘宗周,晚明儒学大师,理学执牛耳者。

崇祯二年,刘宗周被起复,来到京师,他上了一份奏疏《面恩预矢责难之义以致君尧舜疏》。奏疏里,他在军事、经济、用人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少意见,从道理上看,也不能说错。

但是他的核心主张,是希望崇祯“诚能建中立极,默正此心,使心之所发,悉皆仁义之良,仁以育天下,义以正万民,自朝廷达于四海,莫非仁义之化,陛下已一旦跻于尧、舜矣。”

也就是拿理学的一套给出解决方案,但是崇祯即位之初,正欲待改弦更张,大展拳脚,希望的是有人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意见不和,崇祯知道他是忠臣,也没为难他,只是觉得刘宗周所说是“迂阔之言”。

《明史》:帝以为(宗周)迂阔,然叹其忠。

得不到重用,刘宗周一年后辞职回乡。

崇祯九年,刘宗周又被再次起用为工部左侍郎。这时明朝局势恶化,内外交困,风雨飘摇。

刘宗周再上《痛切时艰直陈转乱为治之机以仰纾宵旰疏》,给出方案:

抑臣闻之,有天德者然后可以语王道,其要在于惧独。故圣人之道,非事事而求之也。臣愿皇上视朝之暇,时近儒臣,听政之余,益被经史,日讲求二帝三王之学,求其独体而慎之,则中和位育,庶几不远于此而得之。

崇祯很感动,感动于刘宗周的忠诚,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这时的崇祯急切需要的是才望之士和退敌之策,刘宗周的“慎独”学说对他没有丝毫实际价值。

没多久,刘宗周再次上疏,惹怒了崇祯,将他革职。

崇祯十四年,吏部缺人,崇祯又想起了刘宗周,将他再次起复。刘宗周还是原来的主张,

“一曰明圣学以端治本,二曰躬圣学以建治要,三曰重圣学以需治化”。这更无法满足崇祯的迫切需要。

在明末火器的发展上,刘宗周也起到了遏制的作用,他坚决反对崇祯重用汤若望制造火器,认为:

“臣闻用兵之道,太上汤武之仁义,其次桓文之节制,下此非所论矣。今日不待人而恃器,国威所以愈顿也。”“火器终无益于成败之数。”

崇祯觉得刘宗周忠直,所以一再想起他。等他来到身边,却又实在无法给予实际性的帮助,被认为“愎拗偏迂”,最终还是被革职。

看来,刘宗周的学术,已无法为明朝的统治做出贡献。

但是刘宗周的气节,又是绝对值得肯定的,弘光朝覆亡后,刘宗周效法伯夷叔齐,绝食而死,成就了他的人格。


大明帝国的崩溃——明朝错失中兴,内斗亡国之谜


相比刘宗周,另一位明末理学大家黄道周更为悲壮。

在崇祯末期,朱由检有心与清朝议和,腾出手来先解决农民军问题,支持议和的杨嗣昌等人受到重用。黄道周是议和的坚决反对派,他大骂杨嗣昌,痛斥议和,被崇祯贬出京城。

黄道周虽然被贬,但在众多文臣的反对下,崇祯议和的决心被动摇,最终不了了之,议和的大门被关闭,明朝错过了一个得以续命的机会。

南明隆武朝,隆武帝朱聿键有心北伐,兵力却全部控制在郑芝龙手中。隆武帝表态,就算郑芝龙不出兵,也要亲自北伐。

黄道周这时担任内阁首辅,他上书:

“与其坐而待亡,不如君臣共出一拼。我为大臣,当先于皇帝而行,以为人臣表率。”

黄道周的北伐是悲壮的,他回乡散尽家财,慕得义军三千多人,马匹仅有十余匹,衣甲军器皆不齐全,这支近似流民的部队也因此被称为扁担军。

黄道周毫无军事经验,很快被清军击败,自己被俘。

被俘期间,清廷曾派著名降臣洪承畴劝降,黄道周对以一副对联:

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啪啪打脸洪承畴。

清廷劝降不成,黄道周于隆武二年三月五日就义。他在临刑前大呼:“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

黄道周是个悲剧英雄,他以飞蛾扑火的自杀性北伐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刘宗周一样,以气节被称为英雄。


大明帝国的崩溃——明朝错失中兴,内斗亡国之谜


很明显,理学代表人物刘宗周和黄道周所坚持的,已跟不上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虽然有一颗忠于大明的心,但对时局已无能为力,甚至起到了反作用。

所以有人说他们“才谓不足而道学有余,主治未获经纶之益,甄士殊多砥砺之功”。

理学角度的何腾蛟

如果以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同为理学士大夫的何腾蛟的行为,或许能得出结论。

理学对纲常等级制度的绝对信仰,导致了在何腾蛟眼里,逼死崇祯的大顺军就是弑君杀父的凶手,是背弃最高天理的异端,他们的身份,永远是“流贼”,无法洗刷,与流贼同流合污,是无法被“理”认同的。

所以,何腾蛟先是排挤农民军,又是暗算陈友龙,随后又调走忠贞营。在他心里,并不是想要资敌,更不想降清,但从实际结果来看,湖南的局势基本就是被他生生一手整垮的。

在农民军势力绝对强大,无法与之抗衡时,何腾蛟也会进行有限的合作,比如收编郝摇旗等人。由于对大顺军无法消除的成见,他也在对农民军进行内部分化瓦解,也就是“限贼”和“溶贼”,在他心里,从来没有真正把农民军看成自己人。

所以,在孔有德撤退,堵胤锡联合忠贞营收复湖南,围攻长沙的时候,何腾蛟不择手段加以破坏,把他们调走。


大明帝国的崩溃——明朝错失中兴,内斗亡国之谜


同时还要看到,何腾蛟虽然是理学士大夫,但他并不纯粹。

拥兵湖南,不听隆武帝调遣,他身上还有明末将领军阀化的表现。

暗算陈友龙,调走忠贞营,还有另外的原因:私怨和争功。私人来说,他对陈友龙之前攻陷他老家贵州黎平,俘虏他家属耿耿于怀;作为督师,他又怕被别人抢走了收复湖南的功劳。

何腾蛟的结局,却又和刘宗周、黄道周如出一辙。

何腾蛟死得很是壮烈,当他被清军包围之时,端坐马上大呼“我就是何督部,死也该明明白白、干干净净,奴辈不得沾污我!”。

被俘后,他誓死不降,绝食求死。济尔哈朗见劝降不成,只好将其杀害。

就义前,何腾蛟口占绝命诗:

天乎人世苦难留,眉锁湘江水不流。

炼石有心嗟一木,凌云无计慰三洲。

河山赤地风悲角,社稷怀人雨溢秋。

尽瘁未能时已逝,年年鹃血染宗周。

这就是复杂的何腾蛟——一个不纯粹的军阀化的理学士大夫。


大明帝国的崩溃——明朝错失中兴,内斗亡国之谜


小院之观

其实,在明末清初那个时间段,何腾蛟绝非孤例。史可法、马士英、黄道周、苏观生、瞿式耜等人身上都能找到理学的影子,与何腾蛟相比,他们还要更为纯粹。

这些名臣从小受到的正统教育,使得理学观念深入骨髓,能力不足又不思变通,顽固地坚持唯心的思想,一再搞内斗,事到临头,却拿不出解决办法。

但如果要怀疑他们的忠诚和气节,那也是站不住脚的,这些人最后都守节而死,成就了后世的赞誉。

他们的气节是守住了,因为殉国,掩盖了行动上的无能,后世评价多是正面。但是国家却完蛋了,一次次的机会就在顽固守旧与争执内斗中付诸流水。

这也正是“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忠诚及百无一用。

鲁迅先生在多部作品中都说,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在我看来,他所说的礼教,更多是指理学的缺陷。

相比制度的缺陷,经济的崩溃和军事上的失败,思想上的僵化或许才是明朝灭亡的更重要原因。


关于明末这段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小院的专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