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自貢歷史」六百年風雨天池寺

「自貢歷史」六百年風雨天池寺

□ 陳述琪

久負盛名的川南古剎——天池禪寺,坐落於千年鹽都西城貢井天池山生態公園山頂上。天池禪寺坐西向東,前有大公井,後有天心窩,左撫尖峰嶺,右瀕雲盤山,距貢井區中心城區1.5公里,佔地面積80餘畝,海拔高程334.8米。

據《榮縣誌》等文獻史料記載,天池禪寺始建於宋仁宗嘉祐年間(1056—1063)。當時僅是一座小廟,名“海潮寺”,原址在今尖峰嶺上,由智憚大師住持宏揚佛法,宋末,寺院毀於雷火。明洪武二年(1369),在今址重建寺院。萬曆年間(1573—1619),曾名“平方禪院”,得御賜金佛7尊,寺院面積達500餘畝,明末毀於兵燹。

「自貢歷史」六百年風雨天池寺

清順治四年(1647),峨眉山大乘寺本悟和尚同弟子覺道大師來此,見了此地的山形地貌,心生歡喜,遂發願重建。因見大殿前有一水池,地處山頂,然自古以來,雖大旱流金,未嘗涸竭,便名池為“天池”, 以池名為寺名曰“天池禪寺”。從此,廣開法筵,收徒納眾,皈行臨濟,天池禪寺始為十方叢林。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修方丈室及僧眾住房、鑄塑佛像。榮縣知縣黃大本親書“天池禪寺”金匾懸于山門。

咸豐八年(1858),演法老和尚在成都文殊院受戒,住堂三年,迴天池禪寺講經說法,重振天池禪寺。當時,寺廟佔地達百餘畝,古柏蒼松,茂林修竹,廟貌巍峨,構築宏麗。寺廟四周築有一丈餘高,三尺見寬,長210米的圍牆,上可行人。沿牆種植有柳樹、松衫、柏青槓和傲春樹。大雄寶殿正前方的“天池”, 池水碧綠,清澈見底,是佛門放生之地。大殿右角外還有二小池,紅白二色荷蕖,出淤泥而不染,古稱“荷花爭豔”,“三潭映月”。 清光緒年間,松月禪師住持天池禪寺。松月禪師善於吹蕭彈琴。每到荷花初綻,士紳居士都來此賞荷花乘涼,聽吹蕭彈琴。清末民國初年間,朝山拜佛盛行,翰林趙熙曾三次遊覽天池禪寺,與寺僧品茗論詩,留下許多佳話。

民國初年( 1912 —1913),地方團政毀寺內7尊銅像作為辦團防資金。民國十三年(1924),學務局令寺廟田產收公,開辦學校,僅留圍牆內10多畝地供寺僧自種為生。民國二十三年(1934),拆除寺廟圍牆,用圍牆坨石在附近山頂修碉堡4個。天池禪寺下屬的小廟有古佛寺、觀音閣、紫雲宮等14個,到上世紀四十年代,絕大多數已名存實亡。

天池禪寺不僅是佛門勝地,而且與許多重大歷史事件息息相關。李永和、藍大鼎在雲南昭通舉事,聲震大西南。清咸豐十年(1860),李藍義軍入川,進駐川南重鎮自貢鹽場,其大本營就設在天池禪寺。1911 年,辛亥革命保路起義同志軍和清巡防軍,在天池禪寺後面的陳家灣戰鬥。1928—1929年,我市地下黨所組織的文學社“血濤”社的成員經常在天池禪寺裡集會、碰頭。老地下黨員餘明同志回故鄉,重遊天池禪寺時,曾賦詩一首:“天池今日我重來,陣陣東風暢我懷。不盈不竭碧璃水,亦舊亦新翡翠苔。指點血濤集會地,笑談星火幾徘徊。三十年前事猶昨,喜慶紅花遍地開。”1939年,由余述懷等貢井鹽商捐資在貢井建立第六保育院,院址設在天池禪寺等處。天池禪寺作為保育院駐地之一,先後收育難童、烈士遺孤2000多人,為抗日戰爭作出了貢獻。上世紀九十年中期,當年在天池禪寺居住過的保育院難童,專程從臺灣前來尋跡,並向寺廟捐款。

新中國成立後,天池禪寺有釋宏光(住持)等僧人9名,居士3名,均分到了土地。1958年大躍進時期,有幾十戶農村社員搬進寺內居住,寺內菩薩被逐步搗毀。“文化大革命”時期,天池禪寺又遭查抄,佛像盡毀,房屋全被佔用。

歷經朝代更迭,兵燹時起,寺院幾毀幾復,香火幾興幾衰。改革開放之初,天池禪寺已是滿目瘡痍。1985年3月,天池禪寺經批准作為宗教活動場所正式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