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自贡历史」六百年风雨天池寺

「自贡历史」六百年风雨天池寺

□ 陈述琪

久负盛名的川南古刹——天池禅寺,坐落于千年盐都西城贡井天池山生态公园山顶上。天池禅寺坐西向东,前有大公井,后有天心窝,左抚尖峰岭,右濒云盘山,距贡井区中心城区1.5公里,占地面积80余亩,海拔高程334.8米。

据《荣县志》等文献史料记载,天池禅寺始建于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当时仅是一座小庙,名“海潮寺”,原址在今尖峰岭上,由智惮大师住持宏扬佛法,宋末,寺院毁于雷火。明洪武二年(1369),在今址重建寺院。万历年间(1573—1619),曾名“平方禅院”,得御赐金佛7尊,寺院面积达500余亩,明末毁于兵燹。

「自贡历史」六百年风雨天池寺

清顺治四年(1647),峨眉山大乘寺本悟和尚同弟子觉道大师来此,见了此地的山形地貌,心生欢喜,遂发愿重建。因见大殿前有一水池,地处山顶,然自古以来,虽大旱流金,未尝涸竭,便名池为“天池”, 以池名为寺名曰“天池禅寺”。从此,广开法筵,收徒纳众,皈行临济,天池禅寺始为十方丛林。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修方丈室及僧众住房、铸塑佛像。荣县知县黄大本亲书“天池禅寺”金匾悬于山门。

咸丰八年(1858),演法老和尚在成都文殊院受戒,住堂三年,回天池禅寺讲经说法,重振天池禅寺。当时,寺庙占地达百余亩,古柏苍松,茂林修竹,庙貌巍峨,构筑宏丽。寺庙四周筑有一丈余高,三尺见宽,长210米的围墙,上可行人。沿墙种植有柳树、松衫、柏青杠和傲春树。大雄宝殿正前方的“天池”, 池水碧绿,清澈见底,是佛门放生之地。大殿右角外还有二小池,红白二色荷蕖,出淤泥而不染,古称“荷花争艳”,“三潭映月”。 清光绪年间,松月禅师住持天池禅寺。松月禅师善于吹萧弹琴。每到荷花初绽,士绅居士都来此赏荷花乘凉,听吹萧弹琴。清末民国初年间,朝山拜佛盛行,翰林赵熙曾三次游览天池禅寺,与寺僧品茗论诗,留下许多佳话。

民国初年( 1912 —1913),地方团政毁寺内7尊铜像作为办团防资金。民国十三年(1924),学务局令寺庙田产收公,开办学校,仅留围墙内10多亩地供寺僧自种为生。民国二十三年(1934),拆除寺庙围墙,用围墙坨石在附近山顶修碉堡4个。天池禅寺下属的小庙有古佛寺、观音阁、紫云宫等14个,到上世纪四十年代,绝大多数已名存实亡。

天池禅寺不仅是佛门胜地,而且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息息相关。李永和、蓝大鼎在云南昭通举事,声震大西南。清咸丰十年(1860),李蓝义军入川,进驻川南重镇自贡盐场,其大本营就设在天池禅寺。1911 年,辛亥革命保路起义同志军和清巡防军,在天池禅寺后面的陈家湾战斗。1928—1929年,我市地下党所组织的文学社“血涛”社的成员经常在天池禅寺里集会、碰头。老地下党员余明同志回故乡,重游天池禅寺时,曾赋诗一首:“天池今日我重来,阵阵东风畅我怀。不盈不竭碧璃水,亦旧亦新翡翠苔。指点血涛集会地,笑谈星火几徘徊。三十年前事犹昨,喜庆红花遍地开。”1939年,由余述怀等贡井盐商捐资在贡井建立第六保育院,院址设在天池禅寺等处。天池禅寺作为保育院驻地之一,先后收育难童、烈士遗孤2000多人,为抗日战争作出了贡献。上世纪九十年中期,当年在天池禅寺居住过的保育院难童,专程从台湾前来寻迹,并向寺庙捐款。

新中国成立后,天池禅寺有释宏光(住持)等僧人9名,居士3名,均分到了土地。1958年大跃进时期,有几十户农村社员搬进寺内居住,寺内菩萨被逐步捣毁。“文化大革命”时期,天池禅寺又遭查抄,佛像尽毁,房屋全被占用。

历经朝代更迭,兵燹时起,寺院几毁几复,香火几兴几衰。改革开放之初,天池禅寺已是满目疮痍。1985年3月,天池禅寺经批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正式开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