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曹操手下五子良将各自的结局是什么?

沉默的沈沈


众所周知,中国人都喜欢给名将排个名号,在将星云集的三国季汉时代,所谓蜀汉拥有五虎上将、曹魏拥有五子良将,这其中五虎上将大家都非常熟悉,无非是关张赵马黄。而曹魏的五子良将似乎就不那么熟悉了。

曹魏的五子良将的这个说法其实和一个人密不可分,他就是陈寿,就是那个写《三国志》的陈寿,在陈寿笔下,曹魏手底下恰好拥有五个“古之良将”——张辽、徐晃、于禁、张郃和乐进,这五个人因此合称为“五子良将”。

曹魏当中张辽,他是一员猛将,一生最光辉的便是合肥之战,逍遥津打得东吴仲谋落花流水,为人勇武且极为擅长率领突骑,逍遥津八百破十万的美名从此响彻江东大地,江东父母恐吓小孩都变成了“你如果不听话,就会被张文远抓回去下酒。”小孩一听马上就吓得瑟瑟发抖,不敢造次了、还有当年出征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也是张辽率领突骑打垮了敌军中军,甚至亲手斩杀敌酋,这样的一代猛将,结局倒算好的。

由于长年累月南征北战,留下了许多伤病,到了年纪稍微大了一点,就不复当年之勇了,最后属于绵延病榻,被病魔击败,活了五十多岁,在汉末那个平民平均年龄不超过二十岁、就算是皇亲国戚乃至高官贵族平均年龄也不超过四十的时代,真的算得上是高寿了,走得也很安详——不是斧兵加身,并且还十分体面和得体——谥刚侯,生前威仪死后哀荣的代表之一。

曹魏当中的徐晃,他也是一员猛将,与张辽类似,一生勇猛无敌,但极为擅长防御,竟然还曾经正面协助曹仁击败过武圣关羽,在曹魏阵营当中其实还是有点不得志的,因为曹操仅仅是对他评价是个合格的军队训练大师,认为他治军有一套“周亚夫之风”。

但是徐晃特别能活,资历深厚,慢慢的熬死了不少人后,也就成了曹魏的顶梁柱之一,但在这里有两种不同的退场方式——一种是三国演义里面安排的被人当场射杀“被孟达一箭射入额头,当晚毙命”还有另外一种退场方式是三国志记载的——后来与张辽类似也是绵延病榻,撒手人寰,走得也很安详,享年五十多岁,死后也是极尽哀荣。

曹魏当中的于禁本来是曹操最看重的人,出身最清白,跟曹操最久的就是他了,也曾立下过很多功劳、尤其擅长治军,把军队秩序管理的井井有条,不料晚节不保,投降关羽,以至于曹操听说后半天都没有缓过来,后来于禁被送还曹魏,被曹魏继承者曹丕极尽羞辱之能事进行羞辱——在曹操的陵墓上刻下了于禁受降图这种壁画,于禁就活生生的惭愧而亡了,死了之后曹丕还不放过,特地给于禁搞了个“厉侯”的恶毒谥号。

曹魏名将张郃,这个人很了不得,出场极为早,谢幕极为晚。立功无数多,死法极其惨。早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那会儿他就闪亮登场,曹操评价他“说他像韩信”,韩信是什么人,这个评价可以说非常高了,之后张郃几乎参与了大部分的曹魏战争,虽然都是打副手,但是日积月累也攒下了了不得的功勋数量,之后张郃在曹魏当中的牛人们相继死去后,终于开始独当一面,街亭之战大败蜀军,之后就在打算进一步发挥军事才能的时候,一时疏忽,忘记了兵书上的教导“归兵莫追”在木门道中伏被当场射死,极为惨烈。

至于曹魏大将乐进,其实更多的时候乐进属于“打酱油”,按说他也是作战勇猛,但经常去殴打一些草寇与盗贼,按说他的确立过大功“征伐江淮、攻伐荆襄”,可基本上都是先登之功,一军主将都是别人,不过跟随曹操的时间倒是真的挺久的,之后也是因为年少的时候多次先登杀敌,落下了一身病,后来因病而亡,也算善终。

中国古代民间一直有这种说法,自古太平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这自然是讽刺古代封建统治者鸟尽弓藏的刻薄态度,但也确实是古代名将最后的结局大都不算很好,有人说可能是因为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些名将杀戮过重,导致福寿不足。

但这种说法过于封建迷信了,就比如五子良将,他们当中有些人完全是因为常年在外打仗导致上了年纪之后,容易一病不起,还有的凄凉结局就和当时统治者的刻薄密切相关,若统治者稍微宽仁一点,他们明显能活得更久一点。


无笔


三国风云,将星如许。目前人们大都对刘备麾下的“五虎将”耳熟能详,对五子良将了解的恐怕不是太多。“五子良将”分别指的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这五人可以说为曹魏政权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三国志》作者陈寿也曾说到:“时之良将,五子为先”。



■张辽

张辽最初在何进,董卓手下做事,后来董卓被杀,就又到了吕布的麾下,再后来曹操杀了吕布后,就又来到了曹操门下,从此跟随曹操讨伐天下。

张辽有勇有谋,纵使在拥有众多良兵强将的曹操手下做事也是数一数二。在北征乌丸一战中,张辽指挥曹军,奋勇出军,打破敌军。而张辽真正出名的一战,个人认为应该是张辽率领八百勇士在合肥抵抗孙权的十万大军这一场战役,愣是把孙权打的一点脾气都没有,还差点生擒了孙权本人,从此,张辽也是名声大振,成为了曹操身边的心腹大将。

后来曹丕称帝后,更是将他封为晋阳侯,食邑有两千六百户之多,死后被追为“刚侯”。

■乐进

乐进从一开始就追随曹操,虽然身材矮小,但武艺却十分了得。讨张绣,灭吕布,破刘备,乐进屡立战功。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带上乐进偷袭乌巢,乐进力战 亲手斩杀乌巢守将淳于琼。在之后对战袁谭,袁尚的追击战中,又亲斩对方大将严敬。

虽说乐进没有立过什么赫赫有名的战功,但是确是曹操身边的得力干将。后来由于患病不治而去世,被追封为“威候”。



■于禁

于禁可以说是一位晚节不保的人。起初于禁南征北战,每次打仗都是先锋。关键是,于禁治军是最严整的,每次缴获敌军的财物从不私分,因此尤其得到曹操的赞赏,每次得到的赏赐也是十分的厚重。

但是,就在晚年的时候,发生了“水淹七军”的故事,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于禁本来是带兵前去支援曹仁,但是由于正值雨季,自己和自己的军队被困在水中,无奈之下,最后投降。

后来,于禁被遣还回国,那时候已是曹丕,但曹丕面对这位昔日变节的旧臣并没有怜悯之心,后来于禁忧郁而死,追加封号为“厉侯”。

■张郃

张郃原本是跟随袁绍,但是官渡一战失败之后,就投靠了曹操。曹操当时也是说到“微子去殷,韩信归汉”,还封他为偏将军。

后来跟随曹操南征北战,也是屡立战功,灭袁氏,征叛贼,破马超,讨张鲁,曹操大军所至,都能见到张郃骁勇的身影。

曹丕即位以后,封张郃为左将军。后来,张郃在街亭一战打败马谡,扭转了战争局势,而诸葛亮的兵出祁山也是因此失败而归。张郃死后被追封为“壮侯”。



■徐晃

徐晃为人忠诚正直,同样也是战功累累,灭吕布,破刘备,官渡之战等大大小小的战役,几乎都可以看到徐晃的身影。

当时发生“水淹七军”的事情后,曹操又派徐晃前去增援,只见徐晃临危不乱,稳占稳打,竟然击退了关羽,一举挽救了败局。后来曹操更是亲自出城迎接大胜而归的徐晃。

徐晃病逝之后,更是被封为“壮侯”。


大咖秀历史


所谓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朝廷的五名战功卓越的大将,分别是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后将军徐晃。五子良将的说法来源于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陈寿曾在《三国志》的魏书里提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从此,历史上便有了五子良将的说法。

这五位大将都是曹魏的开国元勋,为曹魏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是曹魏势力集团武将的代表人物,类似于蜀汉集团的五虎上将。下面我对这五位将军的结局做分别介绍:

张辽(公元169-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也是曹魏集团最出色的军事家之一。曾经跟随过丁原、董卓、吕布参与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下邳之战后,吕布兵败被杀,曹操彻底消灭了吕布势力,中原地区,而张辽也就于此时归顺曹操。曾在曹伟军中担任先锋,于白狼山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张辽一生最为出彩的一段军事经历,是在镇守合肥时多次击退孙权的进攻,逍遥津一战,杀得东吴军丢盔弃甲,吴主孙权差点在此战中被张辽军斩杀,由此,张辽威震江东,罗贯中曾经评论说:"諕杀江南众小儿,张辽名字透深闺。才闻乳母低声说,夜静更阑不敢啼"。公元222年,张辽因病去世,谥“刚侯”。

乐进,出生年份不详,字文谦,阳平卫国人,是曹魏军中的老将,多年来随曹操南征北伐,屡立战功,勇猛果敢,常为先锋将领。其战功主要是斩袁绍部将淳于琼和大将严敬,在之后与黄巾、雍奴、管承等的战斗中,都取得了胜利,而且,乐进曾经在东汉建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09年留守襄阳期间,击退了关羽的进攻,在与张辽镇守合肥的过程中,积极协助张辽,击退东吴军队,立下战功。218年因病去世,谥“威侯”。

于禁,出生年份不详,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原为鲍信部将,鲍信战死后被王朗引荐给曹操,之后便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了许多战功。因为敢于攻击不守军纪的青州兵,并且以维护军法的名义而杀掉自己的故友昌豨,被曹操称赞胜过古代名将。于禁在曹伟军中一直表现很好,但后来在与关羽的对战失败后,因为投降关羽而留下不忠的骂名。后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吕蒙击败,于禁也由此流落至东吴,孙权向魏国称藩后,在公元221年将于禁送还魏国。当时,曹操已经去世,当权的是魏文帝曹丕,曹丕表面上并没有责骂于禁,而是好言安慰他,但其实魏文帝内心对于禁投降关羽一事很是不屑,鄙视于禁的人品,暗里让人作壁画羞辱于禁,于禁因此惭恚而死,死于公元221年,被恶谥为厉候。

张郃,出生年份不详,字儁乂,河间鄚人。东汉末年,应募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后属冀州牧韩馥为军司马。191年,袁绍取冀州,张郃率兵投归,任校尉。因破公孙瓒有功,迁为宁国中郎将。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洪击退,随后投降曹操。跟随曹操攻乌桓、破马超、降张鲁,屡建战功。继与都护将军夏侯渊留守汉中。215年,率军进攻巴西宕渠,被蜀将张飞击败。后任荡寇将军。219年,从夏侯渊迎战刘备军于定军山,当夏侯渊战死,全军危急之际,张郃代帅,率部安全撤退。后屯陈仓。曹丕称帝后,升左将军,封鄚侯,奉命从曹真击平安定羌胡,后与夏侯尚围攻江陵。228年,随曹真西拒诸葛亮,在街亭大破蜀军先锋马谡,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因功升征西车骑将军。231年,领兵追击蜀军,至木门中箭亡。谥曰壮侯。

徐晃,出生年份不详,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本为杨奉帐下骑都尉,杨奉被曹操击败后转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勋,参与官渡之战、白狼山之战、南郡之战、关中征伐、夏侯渊平凉州之战、汉中之战等几次重大战役。樊城之战中徐晃作为曹仁的援军击败关羽,因于此役中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封为右将军。其后,徐晃跟随夏侯尚击败蜀将刘封并夺取上庸。于公元227年病逝,谥曰壮侯。


尔静桥


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集团曹操手下的五员大将,他们分别是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后将军徐晃、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将上述五人的列传合为一传,叙述诸将生平事迹后评曰:“太祖建兹武功,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后人因此称五人为“五子良将”或者“魏五子”。这个题目问五人最后的结局,由于三国演义的存在,下面我将会分别讲述《三国演义》中的结局,和正史的结局,希望各位看官大大多多支持,觉得说的还行的帮忙点个赞,我在这里先行谢过了!!

前将军张辽:字文远,本姓聂。雁门马邑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曾从属丁原、董卓、吕布。下邳之战后归顺曹操,公元215年逍遥津之战(现合肥城东侧),以800步卒硬悍东吴十万大军,先后两次大破东吴,差点活捉孙权,威震天下,“张辽止啼”的典故由此而来,是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凭此战被后世评为古今64名将之一。《三国演义》中,张辽追随曹丕伐吴,被吴国大将丁奉射中腰部,后回到许昌发病而亡。正史中张辽镇守合肥,公元221年染病,张辽病重期间,孙权依旧对其非常忌惮,公元222年张辽抱病依然击破吴将吕范,同年在江都病逝,谥刚侯,享年五十四岁。

左将军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原属鲍信,后归曹操,为将坚毅庄重,被曹操称赞可以比喻古代名将,襄樊之战时被关羽击败后被俘投降,归国后被羞辱至死,谥“厉侯”。《三国演义》之中和正史之中的结局是一样的,没有多大的出入。

右将军乐进:字文谦,阳平卫国人。多年随曹操南征北战,勇猛果敢,常为先锋将领,逍遥津之战协助张辽击破吴军,《三国演义》中随张辽与来犯孙权军作战,并与吴将凌统大战,不分胜负,却因为中了甘宁冷箭而受伤退场,后来再没出现过,因此断定也是中了破伤风不治身亡。正史中乐进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病逝。

后将军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原属杨奉,后投曹操,在汉中之战、襄樊之战都有突出表现,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三国演义》中,随司马懿征讨意图回归蜀汉的孟达,在城前叫阵时,被孟达一箭射中额头,回营后不治身亡。正史中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为右将军,于公元227年病逝,谥壮侯。 车骑将军张郃:字儁乂,河间鄚人。先后历仕韩馥、袁绍,官渡之战时归降曹操,其戎马一生,以用兵巧变、善列营阵,长于利用地形著称,为刘备、诸葛亮所忌惮,曾一举击破诸葛亮的北伐。公元231年,领兵追击蜀军,至木门中箭亡。《三国演义》之中和正史之中的结局是一样的,没有多大的出入。

由此可见,在《三国演义》之中,曹魏的五子良将死的比较惨,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作者罗贯中的“扬刘抑曹”的主流思想导致,事实上,五子良将大多是病逝而亡,在三国历史上地位非常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