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明朝崇祯年间兵多将广,却为何败给了几十万人口的满清小国?

傻傻的等你回頭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说了很多遍,满清的军事实力是很强的,并不亚于当时大明。

以萨尔浒战役为例,这是大明和满清的战略大决战。

然而,明军一共只有8万人而已,另外还有壮声势的叶赫兵和朝鲜兵。

相反,满清八旗则有6万多人。

双方就兵力来说,仅仅相差2万左右。而明军是深入满清巢穴作战,八旗以逸待劳,兵力稍微有些差距没什么了不起。



再看关外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决战,也就是大明最后一次拼命,松锦之战。

松锦之战,明军只有不到20万,而满清已经有高达24万人。

满清兵力反而更多。



甚至,在李自成和满清的一片石大战中,也是一样。

李自成的大顺军有6万人,而抛去吴三桂5万军队不谈,满清就有高达8万人,等于李自成6万对13万,不败才有鬼。



满清虽然自称封建社会,但总体来说是一种有封建因素的奴隶制社会,同以前游牧民族没有什么不同。

满清的八旗是完全脱产的,全民皆兵,每个成年男人都是战士。国内经济基本全部靠捉住的汉族奴隶来维持。

这些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如果不好好工作连性命也难保,所以工作热情是普通人憋不了的。但满清的经济并不好,也就勉强维持军粮补给。



而八旗兵的武器装备、战马甚至衣服,都要靠自己准备。

当时八旗兵经济也很困难,连衣服都奇缺。一个八旗兵被明军打死,立即就会有人去剥衣服。在满清控制区,一套衣服很值钱。

因此,八旗兵需要不断南下抢劫,通过劫掠汉人以获得持续战争的资源。

在明末,八旗5次入关,肆虐在河北、山东等地,造成赤地千里。



第一次,1629年皇太极率军,绕道蒙古地区,攻破大安口,围攻北京城。正是因为这一战,导致袁崇焕被杀!期间八旗兵四处杀人放火,北京城外民宅基本都被烧毁,居民不是被残杀,就是被捉住成为奴隶。

第二次,1634年皇太极兵分四路,以大同、宣化一带为主攻方向,分别破关口而入,“不攻城池,只在各村堡劫掠”,到处都是死尸白骨。

第三次,1636年阿济格等率军入关!此役,清军共克12城,56战皆胜,获人畜17万9千8百,至于被屠杀者不计其数!

第四次,1638年多尔衮率军入关,将济南屠杀烧毁一空,获人畜46万2千3百,孙承宗就是这一次全家100多口被杀!

第五次,1642年阿巴泰率军入关,俘获人口36万9千人,驼、马、骡、牛、驴、羊共32万1千余头!

短短13年间,满清通过掠夺明朝以养肥自己,杀死的汉人平民无法统计。

为什么近代史研究者(非满族),多对满清持不屑态度,就是因为他们的当年所作所为显然是野蛮人,同罗马时代的蛮族人没有区别。


萨沙


明朝崇祯年间兵多将广?兵确实多,但是能打仗的少;将确实也多,但是没几个真正忠于本职的,大多数都是军阀。
这主要是因为明军过早衰落,而明军过早的衰落源头则是朱元璋一手创立的户籍制度,这可能和朱元璋小农出身有关。

出身小农的朱元璋在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认为元朝因为过于宽松而灭亡,所以他要反其道而行之。
所以,朱重八就给户籍制度赋予了禁锢人身自由、
阶级固化的内容。比如,你一旦入了军户就永远无法脱籍,当兵当到死。你的子孙后代也是脱不了籍的军户,你死了,你儿子就要去填补你的空位,你儿子死了,你孙子就要去补这个缺。如果你逃亡当了黑户,不要紧,因为你兄弟子侄当中也有能当兵的,只要是活的、不缺胳膊少腿就行,另外,长官也乐意拿你吃空饷。

另外,在明朝当兵可不像今天是光荣的事,毕竟好男不当兵。明军士兵地位极低,用一个西班牙人的话说就是处于不光彩的奴隶地位,因为第一没有人身自由,第二军士们还要被当做国家农奴使唤,每年要给国家上缴巨额田赋,而且还时不时的被老爷太太们拉去当免费劳动力使唤。同时,由于喝兵血等优良传统加持,军士们可怜的份地被长官占有,那点可怜的军饷也要被各级长官层层克扣,发到手里都不足额,还会被拖欠数月甚至一年才会发放。所以军士们也就愈发赤贫,都有军士买不起棉衣冬天被冻死的记录。而且如果你是明军军士,一旦外出作战,家人的生活基本没有保障,如果你老婆长得漂亮,很可能就被哪个长官给拉到了床上。说实话,明军士兵的地位不比奴隶强多少,所以这样的军队基本上没什么可怕的。所以矮子里拔大个的也先太师能刷出史诗般的土木堡大捷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因为这样的军队根本不会有什么作为。

而满洲大汗则不一样,因为当时满洲人还没有被吃空饷、喝兵血等优良传统污染,再加上清初满洲人尚武,不仅军饷足额发放,立了功还有奖励,可以获得财产、土地、奴仆甚至更高的社会地位。正所谓忠诚都和报酬划等号,明军在剃头投降满洲人之后战斗力暴增,打起老队友不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还非常卖力。
比如说,投降的明军给满洲大汗送去了优良的步兵以及工兵部队,还为满洲大汗送去了合格的炮手和铸炮工匠。

而且,明军的衰落反而使得明军将领军阀化。明军衰弱之后,明朝将领祭出家丁制度来弥补明军低下的战斗力。但是家丁不是明朝正规武装力量,而是将领的雇佣兵,这对明军战斗力并没有多少提高,反而加速了明军衰落,并且开启了明军将领军阀化。同时由于明军对手往往都是衰落的蒙古人、小股的倭寇以及各种小部落,反而让明军将领退化到敢死队队长的水平,缺乏大兵团作战经验。


与此同时,明朝庞大的官僚集团拉低了明朝的行政效率,导致明朝反应迟钝,无法再短时间内调集资源应对战争。反而满洲人则依赖于小而全面的八旗制度,行政效率远高于明朝,可以在短时间调集资源应对战争。

不过,明朝其他方面的问题满洲人也不存在。当时的清朝内部,不管是满洲人还是汉人、蒙古人即便是内部矛盾再剧烈,但是在战争面前空前团结,积极应对战争。而且,当时关外汉人对清朝的认同感远高于明朝,效忠满洲大汗的汉官是推动清朝入关的重要政治力量。


所以,清朝入关之前,清军至少消灭了三十万明军,尤其是松锦大战明朝仅剩的精锐部队被清军消灭干净,明朝已经是无兵可用,清军入关只是时间问题。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有瑕疵,明朝败给几十万人口的满清小国的说法不严谨,应该是明朝内部动乱造成满清“下山摘桃子”。明朝崇祯年间约有一亿人口,满清人口不过几十万,双方都是农业经济为主(满清兼有渔猎经济),没有军事技术代差,综合国力差距基本体现在人口规模上,人多产粮多、兵源多,正常情况下,明朝不可能败给满清。明朝的失败应该多从自身找原因,篇幅所限,简单说重点。

【明朝崇祯帝】

气数尽了。所谓“气数”不是指古代的迷信说法,“汤武革命”式的“变革天命”,而是说明朝经过200多年的建立、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非改朝换代不足以解决问题,除非出现朱元璋、朱棣父子这样的领导能力超强的皇帝。而在明朝“走下坡路”时,满清正处在“上升期”,从而顺利“摘桃子”。从明朝旧臣对待先后进入北京城的李自成、满清的态度可知,这些“食君禄、受皇恩”的政治投机分子,心理上已经接受了“明朝气数尽了、改朝换代”。

【明朝前期形式】

都城选址错误。明朝起家的根据地在南方,明初建都南京,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后勤有保障,远离北方草原,有巨大的战略纵深。结果后来迁都北京,上述优势全部丧失,有明成祖在,英明神武,到了崇祯接班,内忧外患不断,满清多次突破长城防线,甚至深入河北、山东,都城距离边界太近,平添巨大国防压力。

气候异常。明朝末年的小冰期造成气候异常,水旱灾害频发,粮食减产,农民没饭吃则揭竿而起,这是天灾。如果番薯之类的“不与粮食争地”的高产作物能够早点引种,理论上可以部分缓解粮食压力,但是,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明朝各级官员赈灾不利,这是人祸。各地农民起义军规模百万,早已超过满清的人口数量(军队只有数万)。

【明朝后期形式】

综上,战略失误加上天灾人祸,造成明朝积重难返,这是明末几代皇帝“共同努力”的结果,不是崇祯一人的责任,最终明朝内乱亡国,满清窃取农民起义军改朝换代的胜利果实。


吴下阿蒙毋忘在莒


简单的说,气数已尽,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崇祯帝也不是个好皇帝。

崇祯帝继位后面对的是宦官专权,一着不慎就会丢了性命,大太监魏忠贤几乎已经把持朝政,皇帝被架空了,崇祯很能忍能狠,一举铲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转而扶持被阉党打压的东林党,可是因为没有扶持其他党派,导致东林党在朝廷一家独大,他发现以后再扶持阉党想平衡已经来不及了。东林党背后的利益集团,为了自身利益大搞土地兼并,搞的农民没有耕地,又年年天灾不断,老百姓活不下去,后来导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的爆发。

崇祯帝还有一个很大的性格缺陷,就是不担责任好杀无度,当时还是有可以抵抗外敌的将领的,如袁崇焕,但是崇祯不能容忍将帅的失误,遇到出事了为了自己不担用人不当的责任,简单直接将他杀了完事,经常这些搞,朝廷上下的官员,想做事的基本不是被杀就是离开,剩下的都是不干事的,谁的脑袋都没第二个,大家不干事得过且过自然不犯错,遇到这种领导傻子才往前冲,最后李自成带兵逼得崇祯自尽也不奇怪。

外敌清军当时也是少数民族,但是武力很强,加上吴三桂放清军入关,很快就夺取了政权,为明朝划上了句号。



紫玄修行


明朝崇祯年间并未败给满清,只不过是后来崇祯死后,明朝有意“借陆平寇”,没想到李自成、包括南明政权“内斗内行,外斗外行”才给满清捡便宜的机会!在当时的紧要关头败给满清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以史可法为首的南明政权“借虏平寇”战略的失误!

崇祯事情做的太绝,可以说对于明朝的起死回生没有抱有一点希望。“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当时南京还有明朝的一套备用系统,南京的史可法等一众官员,都等着崇祯或着皇子南迁,可是李自成围困京城以来,南京方面等来的却是崇祯以死报国的噩耗,三个皇子也全部被李自成所获,而后音讯全无。在此紧要关头,国无君主势必政令不通,史可法犹豫不决,让江北四镇拥立的朱由崧为皇帝,史称“弘光政权”。这下明朝得以喘息,本可以有光复的可能,或者能保东南半壁江山。这时候南明提出的“借虏平寇”政策,却鬼事神差的帮了满清的大忙。

这里来说一下,本来满清并没有妄想统一全国,能建立起大清这个立足二百多年的王朝。最大的希望就是得到明朝的承认,封个王什么的,自己就可以在辽东舒舒服服过日子了,谁想着没事总是打仗呢,打仗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和平”,所以老实巴交的农民拿起了战刀,比如李自成就是因为吃没吃的,喝没喝的,不反是死,反了倒是可以有点希望。满清当时也就十几万军队,当然这种想法可以有,但是实力不允许。

当满清入关打着替明朝复仇的大旗,把李自成赶到了湖北,当时南方左良玉军团还是几十万军队,虽然算不上精锐。但是总比几十万头猪管用,可是左良玉先前被李自成打怕了,绕开了李自成直奔南京,玩起了清君侧的游戏。这下满清收拾完李自成,掉头就灭掉了南京的弘光政权,史可法也在扬州殉难!

内部的争斗,给了满清捡便宜的机会。地方军队的军阀化,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皇帝成为了傀儡!

弘光政权灭亡后,南方又有多个南明政权先后建立,比如潞王朱常芳、鲁王朱以海、隆武政权、永历政权。皇帝多了那当然就要吵架,不但吵架动手都是有可能的,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满清乐坏了,你们慢慢玩我过后一块收拾!中央及内阁已经彻底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地方军队军阀化太过严重,没有复国的想法,有想法的都成了摆设——皇帝及监国之类。比如南明的隆武政权,隆武帝朱聿键是非常有抱负的一个皇帝,无奈郑氏根本就没有复国的想法,有的只不过是保留自己的荣华富贵,做一个富家翁足矣!


永历政权与鲁王东西呼应,郑成功、李定国崭露头角可为时已晚!

再说说最后的南明永历政权朱由榔,当时南明的生存空间一缩再缩,在孙可望带领大西军余部抗击满清一度收复南方胡广,胜利在望。可是孙可望私信太重、欲自立门户导致自己身败名裂,而后一气之下投降了满清,随后李定国掌握了永历政权的军事权利,虽然李定国是张献忠的部下,但是李定国注定成为了南明最后的擎天柱。而东南沿海的郑成功鲁王政权,在东南沿海也取得了不错的战机。

如北宋末年,虽然有“靖康之耻”,但是赵构南逃,又有岳飞、韩世忠一般猛将,杀退了金国的进攻势头,一度有收复失地的趋势,虽然岳飞等人被害没能成功,但是南宋却稳住了局势。

可惜的是满清招降的明朝降将反过来又灭南明这点星星之火。可以说还是明朝投降派与非投降派的斗争。虽然南明最后也出现了如李定国、郑成功等复国名将,但是当时的空间太小了,以局部不足以跟几乎统一全国的满清对抗。最后永历政权的朱由榔被缅甸国王献给了吴三桂,吴三桂为了向满清献媚,而以弓杀死了朱由榔。身在缅甸的李定国无力回天!

可以说满清打败明朝,不如说明朝自己把自己作死了,至今无不令人为之惋惜!


博陵牛仔


第一自然灾害 当时正值小冰河时期灾害频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4%87%E7%A5%AF%E5%A4%A7%E6%97%B1/9698790?fr=aladdin

第二两线作战第二两线作战 一面疲于应付清军入侵一面忙于镇压农民起义。

1、清军第一次入关(己巳之变)。崇祯二年(1629年)。

2、清军二度入关。崇祯七年(1634年)

3、清军三度入关。崇祯八年(1635年)

4、清军四度入关(丙子虏变)。崇祯九年(1636年)

5、清军五度入关(戊寅虏变)。崇祯十一年(1638年)

6、松锦之战。崇祯十三年(1640年)

7、清军六度入关。崇祯十五年(1642年)

当时国内战争

1、曹文诏围剿义军。崇祯四年(1631年),崇祯七年(1634年),由于清军二度入关,曹文诏被调往大同抗金,农民军得以突围。

2、桐城之战。明崇祯八年(1635年)

3、孙传庭俘获高迎祥。崇祯九年(1636年)

4、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四度入关,卢象升在河北战死,孙传庭、洪承畴被调往辽东防范清军,李自成这才得以喘息

5李自成三攻开封。崇祯十四年(1640年)

6张献忠破襄阳。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

8、李自成攻洛阳。崇祯十六年(1643年)

李自成破北京。崇祯十七年(1644年)

崇祯年间的明朝战事可谓接连不断,两线作战的明军顾此失彼


第三经济 也就是钱了

明朝的社会分为三大股势力,皇族,士族,平民。朱元璋规定皇族不交税,同时明朝有各个朝代最优厚的皇族分封制度,到了明朝后期,皇族占有了全国超过40%的土地,而这些土地是免税的,无可避免的导致了税收下降。为了维持财政收入,张居正进行了改革,加大了对士族和平民的税收,缓解了财政,但是也导致了平民和士族的不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财政收入又不够了,这个时候魏忠贤出现了,再次加大了对士族的税收,并导致了代表士族利益的东林党的反弹。崇祯上台后,昏招连出,首先他杀掉了魏忠贤,东林党上台后废除了魏忠贤的政策,减少了对士族的税收,然后财政吃紧,他居然向土地最少、人数最多的平民加税,导致平民苦不堪言,很多人甚至自愿将土地贱卖给皇族或士族,然后在自己的土地上当佃户来免税。最后税不仅没收上来,平民还造反了。所以,明朝的灭亡源于特权阶级的扩大,明朝初期80%的土地都是有税收的,到了崇祯时期只有不到20%土地能够征税,即便魏忠贤时期多了一些工商税,也被崇祯亲自给废除了。这个时候的明朝不仅没有足够的军费,而且对内也处于极限状态,遭遇一点天灾便承受不住,分崩离析了。

没钱你无法赈灾,更无法支持战争。


多读书有好处


明朝的灭亡原因有很多,也并不是因为其中一个问题就能让明朝灭亡,是各种因素日积月累积攒到了一个无力回天的程度。再说了当时直捣龙巢逼死崇祯帝的是李自成,而李自成所代表的是农民起义军,满清虽然那时候已经虎视眈眈,但其并不是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你问题中提到了明朝的兵多将广,崇祯年间的大明王朝兵力不能说特别匮乏,但也说不上有多么强大。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上层决策及管理混乱,比如说咱们耳熟能详的明朝大将袁崇焕,就是因为崇祯帝的多疑而被诛杀。很多人对袁崇焕的死,归咎于是他自作孽不可活,这点说实话我个人不敢苟同,袁崇焕在杀毛文龙时手段上是有些直接,没有委婉的讲究用合适的方法来处理,但不能因此就将袁崇焕全盘否定。曾经我写过一段关于袁崇焕的小文,受到个别网友在评论区口诛笔伐,我只想说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缺点,但袁崇焕绝对可以说是明末真正的英雄。崇祯帝拿袁崇焕力挽狂澜时的盛况,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结果,为什么非要用吹毛求疵的眼光去看他呢?崇祯帝杀袁崇焕也是明朝灭亡的一个小因素,将领再多也扛不住帝的疑杀,袁崇焕如果没死,也许还会将满清的铁骑阻挡在关外。


再就是明朝的各种社会弊病,在崇祯帝执政期间得到了集中爆发,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和上几任皇帝不作为乱作为脱不了干系。混乱的朝堂内政及无休止的党争,这样连最基础的稳定都没有,还谈什么一致对外?明朝这种混乱的环境,一直延续到明朝结束,后来备用的南明王朝再次重组时都没有改善,所以明末混乱的朝局,也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后来随着局势的发展,崇祯帝的死预示着大明王朝一个阶段的结束,崇祯帝死后满清并没有占据绝对的优势。当时主要存在三股比较大的势力,一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也就是后来的大顺政权;二是入关后的满清铁骑,我把吴三桂也归到满清势力之中了;三是明朝灭亡后延续的南明政权。其实以上这三股势力实力都不可小觑,只不过后来却是少数人统治了多数人的结局。李自成在取得了短暂的成果之后,一时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其班底整体素质也相对低下,以至于目光短浅没有一个整体的发展规划,最后造成了大顺政权灭亡的结果。再说说南明这个奇葩的王朝,在大明王朝灭亡之后,南明并不是弱不禁风。南明所处优越的地理位置,手里还拿着前明留下的大军,但还是毁在前朝留下的党争遗病上,甚至当时南明很多大臣,都寄希望于满清能够帮他们灭掉李自成,这是多么可笑的想法。所以明朝的灭亡,不能只往兵多将广这方面想,双方军事实力上的对比只是其中一个诱因罢了。



追记历史


因为当时的明朝已经病入膏肓,除了要面对女真人以外,连年不断的天灾,屡剿不灭的“反贼”,腐败不堪的朝堂,已经让这个国家,摇摇欲坠。

所以女真不是一个人再战斗,与其说是明朝败给了外敌,还不如说是输给了自己!

第一个原因,满清战术先进。

满清的八旗军队,其作战能力和运动能力都要强过中原。所谓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虽然中原在人数方面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当时的明朝人口过亿,而对方只不过几十万人。

一般人看来这么大的差距,明朝只要稍微拿出点样子就能女真给灭了。

但事实上,双方的实力差距并没有那么大,农耕文明无法像女真人那样做到全民皆兵。

纵观整个华夏历史,哪一次不是中原王朝的人口占优,但在真正的军力上,往往却出于劣势。

当年的匈奴、突厥、蒙古,那都是很好的例子。

所以这种人口论,是站不住脚的。

而且女真方面非常清楚自己在人数上的劣势,所以在正面战场上不会把战线拉的太长,在进攻端都是组织“尖兵”,注重于在某一点对敌人进行打击。

这种集中主要兵力,慢慢分割敌人的战术让明军的人数优势荡然无存,所以明在当时怎么打怎么败,养成“惯性”以后就被“扫落叶”一般的收拾了。

第二个原因,形势不占优。

满清在中原战场上越打越顺、越战越勇,几乎所有的地方势力都觉得中原这次无论怎样都不会打退敌人,所以这些人虽然名义上继续跟随明朝,但暗地里已经在为自己的前途打算了。等到了满清到达自己的地盘以后,这些人基本都选择了投降归附。

满清出兵之时可能就几十万人,但是在这样“滚雪球”的效应之下,他们的人数和实力会呈现出一个几个倍的增长。

到了明朝末年的松锦之战,满清已经占据了军力上的优势!

除去地方势力以外,明朝也已经失去了民心。在时代后期,中原大地上出现了灾荒、瘟疫、贪污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几乎把整个社会的运营彻底打乱。

在历朝历代之中,民众都是最不敢谋反的,他们出现了谋反现象,那么就证明国家已经破财到了极点,民众连基本的饭食都不能得到。

这样的朝廷得不到各方力量的支持,看似庞大,但只不过是“虚胖”罢了。

第三个原因,无人才可用。

大明一朝不缺乏有卓越才能的军事将领,但是这些人大多出现在开国年间和抗倭年间,等到了时代末期,这样的人就几乎没有出现了。

当时的朝堂权利几乎被阉党论断,这部分人本身就不是高级知识分子,加上不同于正常人的心理素质,国家在他们手中被“霍霍”的够呛,就算真正的出现了能挽救局势的人才,这帮太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也不会让他人立功。

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人才的中空现象,一旦军队和经济方面缺少了干练人才,整个国家都会处在一种危机的境地。

虽然说后来的崇祯灭掉阉党,但是他本人对人才的任用和调配也不够合理,用人而不信人,还把当时唯一有点水平的袁崇焕给“刮了”,自此以后明朝在辽东就完全处于劣势。

再往后,明朝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灭亡,清朝乘虚而入,抢夺李自成的胜利果实,成功问鼎中原。

综上所述,满清能成功吃掉明朝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并不是因为侥幸因素,明朝内政腐败加上军事实力的衰落,这样的好机会满清怎么会放过。


白话历史君


明朝的失败主要是败在极其糟糕的政治环境和自然灾害。政治上不能像后金(清)那样团结一致对外,无穷无尽的党争使明朝始终不能一致对外,从熊廷弼、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无一不是党争的牺牲品。明末的自然灾害对明朝来说也是致命的,不仅极大的削弱了明朝的战争潜力,也引发了规模巨大的民变,使得明军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直至灭亡。

松锦之战明军在锦州有两万人,洪承畴统帅八总兵步骑十三万,清军人数不明,但应不低于十万人,皇太极甚至都急到,流着鼻血在沈阳城中“大索人丁”的地步。明军在战役初期颇占上风,即便到了皇太极援军赶到,双方正面决战时明军也丝毫不落下风。只是由于后期洪承畴不提防清军抄后路断粮道,再加突围战时组织不严,各部且战且闯,一片混乱。明军的损失都是在混乱中被清军追杀所致。由此可见,明军在粮弹充足,组织有序的情况下战斗力丝毫不比清军差。

努尔哈赤执政时,后金胜利是因为努尔哈赤的军事上的才能和政治上的权谋,后金部队在女真族统一的情况下士气大盛;而且明朝将领对后金缺少认识和过于轻视导致了战争的多次失败。但努尔哈赤的胜利绝对是一时的,努尔哈赤在关外对汉人烧杀抢掠,满汉矛盾高度激化,抗战渗透到汉族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女真族人少地偏,资源匮乏难以久持,只要明朝出现一个名将,女真必败

皇太极执政时,皇太极采取一系列政策缓和满汉矛盾,生产力提升;除满八旗外又编制了汉八旗,军力扩大;又征服朝鲜,结盟蒙古,仿明朝制定一系列军政制度,此时的女真已经不是蛮夷了,而是与大明同等地位,足以相争的满族清国。而此时关内又在干什么呢?农民起义之火燎原,耗尽了大明的军力国力,崇祯皇帝虽然勤勉向上,但不是一个明君,常常掣肘前线军事,君臣离心离德

就军事松锦大战而言,满八旗虽然军力强大,但战争初,洪承畴支援锦州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满八旗中三旗大营被夺,八旗损失很大,此时明朝廷堂上大臣局势稍好,弹劾洪承畴动作缓慢,耗损钱粮,崇祯皇帝在北京遥控前线,命明军加速前进,洪承畴将粮草辎重留在了宁远,携带少数粮草支援锦州,清军趁机进攻明军尾部,明军补给线被截,被围一线,明军多次突围遭到清军顽强阻击,最后,洪承畴决定置死地而后生冲击清军,这完全有可能突出包围,同时重伤清军,但各大总兵无心再战,趁着夜色各自率部突围,乱作一团,遭到清军埋伏,除吴三桂带领少数关宁铁骑逃回宁远,洪承畴带领两万残军再次被包围,最后被内部一将私降清军里应外合全歼洪承畴部外,其余兵将全部被歼,消息传到锦州,锦州守将祖大寿献城投降,松锦大战结束,明朝失去关外除宁远外全部城池土地,但此战清军也受到重创,无力再战宁远,双方保持对峙直至皇太极死大明亡。






晨锵锵


《明史》载“传庭死,而明亡矣”。实际上明崇祯时期,猛将不止孙传庭一人,还有洪承畴、曹变蛟、卢象升等等,精兵有关宁军、秦军、天雄军,然而这么多精兵良将却抵挡不住精锐只有六万至八万,总人口不过几十万的后金,听起来似乎匪夷所思。



然而战争打的从来就不是将帅牛不牛掰、士兵勇不勇敢,甚至武器装备也不是那么重要,眀亡清兴最大的问题出在“小冰河时期”。

1.从万历起,气候开始变得异常寒冷,伴随而来旱灾、蝗灾,粮食短缺迫使贫民揭竿而起

根据史料记载,万历时期全国平均气温要比正常低一到两度,连广东、海南都下起了雪。可别小看这一两度的差别,对农业来讲,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低温将导致粮食减产,这对于以农业为基础的帝国来说尤为致命。



当时陕西、河南均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实际上这和朝代更替的规律基本吻合,到了崇祯年间,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状。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在每个朝代都存在,崇祯距明立国已有二百多年,土地兼并,财富高度集中于朱姓宗室、富商士绅的情况尤为突出,随之爆发了明末农民大起义,李自成、高迎祥、张献忠,还有一干乱七八糟名字的头领,这些由饥民、逃兵、地痞组成的乌合之众,极大地牵制了明军精锐,使得明朝无法集中精力解决辽东问题,两线作战实乃兵家大忌,强如二战德国都扛不住两线作战,更可况日薄西山的明崇祯时期呢?



2.后金于灾年建国,同样涌现了如皇太极、多尔衮等一大批优秀的首领,采取逐步蚕食的方法消耗大明战斗力

关内天灾不断,辽东的情况也不见得好过。据卢象升报告,他在边关视察,穿着貂裘都感到异常寒冷,没法穿貂裘的普通士兵处境可想而知。女真人活动于白山黑水之间,对于灾荒的忍受力并不见得比中原强,他们能做的,就是抢掠,努尔哈赤于灾年建国,以七大恨为幌子,团结女真部落一起用自己野蛮的攻击从大明那里获得补给,这是促使后金兵前赴后继疯狂攻明的根本动力。



继任的皇太极是个极其锐利的领导者,他清醒地认识到后金与明朝的实力差距,灭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他的主导下,后金成功将战火烧向关内,京畿包括山东数省,在崇祯时期就遭受了清军五次大规模劫掠,最严重的一次清军甚至在关内待了五个多月,俨然当成了自己的家,饱掠人畜几十万,金银细软无算的清军奏乐而归,留下的就是明朝遍地残破、赤野千里的北方基地,使得崇祯在面对李自成的进攻时完全组织不了像样的抵抗,极大地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3.崇祯君臣本身的战略失误,丧失了力挽狂澜的最好时机

崇祯即位,成功消灭魏忠贤阉党,恢复朝中政治生态,对外重新启用袁崇焕,制定复辽方略,然而崇祯本人却刚愎自用、急功近利,皇太极入关,杀袁崇焕,松锦大战求速胜,坑死明军最后的兵团。对东林党人腐败无能,没有掌控力,而这些清高的文官集团先是害死了孤军作战的卢象升,还迫害政见不同的孙传庭下狱,最后所谓的“四正六隅”失败,杨嗣昌自杀谢罪,但中原战事不是一个人自杀就可以推卸责任的。



在解决农民起义和清军入侵的问题上首鼠两端,不分主次,把有限的国力消耗在漫长的东西两线作战中,缺乏长远的方略,可以说是心有余而能力不足。比如,对民力已竭的农民,还继续加征三饷,搞了个裁汰驿站,放着江南那么多赋税不收,天真地搞募捐,以为那些满嘴仁义道德、实则贪赃枉法的满朝大臣会为国解难,最后落得个“大臣人人皆可杀”的下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