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伦敦条约限制下的极端产物——日本初春型驱逐舰

我是“保持进攻线”,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谢谢!


1930年4月22日,英美日意法5国召开伦敦海军军备会议,最终由英美日3国缔结了《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这就是大家俗称的《伦敦海军条约》。该条约除了对主力舰和巡洋舰的建造进行了限制,对辅助舰艇也有约束,例如各国驱逐舰的总吨位以及大型驱逐舰所占吨位的比例被严格要求

条约签订时,日本海军多达24艘的特型驱逐舰已经建造过半。作为未来水雷战队的主力,特型驱逐舰虽然实力强悍,但其排水量高达1680吨,超过了条约规定的1500吨标准线。通过谈判,已列入计划但未完工的特型确保了可以继续建造,但是后续型号就得遵守条约规定。因此在1931年日本制定的海军第一次补充计划(丸一计划)中,各型战舰都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其中就包括了特型的后续型号——初春型驱逐舰。


条约型驱逐舰——初春

虽然受到了新条约的限制,但日本海军对其第一型条约驱逐舰还是赋予了厚望,不但速度、续航力等方面的要求基本与特型相同,火力也不能减弱。而且为了增加装备数量和节约建造经费,排水量比条约规定的最大标准还要少100吨。在这区区1400吨的舰体中要塞入同特型基本相同的装备,从技术角度来看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日本人的疯狂再次在初春型的设计中上演,最终结局还是老套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

伦敦条约限制下的极端产物——日本初春型驱逐舰

竣工不久的初春号


初春型舰长109.5米,宽10米,吃水3米。主机为舰本式减速齿轮汽轮机2座2轴,吕号舰本式重油水管锅炉3座,总功率42000马力。最大航速36.5节,最大续航里程4000海里/14节。这些性能指标虽然赶不上特型38节的最大航速、4500海里的最大续航里程,但是差距也不算太大。

武器配置为127毫米50倍径舰炮5门,分别安装在2座双联装炮塔和1座单管炮塔内,610毫米三联装鱼雷发射管3座,40毫米单管速射炮2门。火力同特型相比只是少了1门127毫米舰炮,鱼雷发射管的数量则相同,也有次发鱼雷装填装置,大大提高了鱼雷再次攻击的效率。这些武器配置使初春型在水雷战队中具备了与特型同等的战术地位,可谓是用心良苦。

伦敦条约限制下的极端产物——日本初春型驱逐舰

初春最初的线图


由于采用了同特型类似的船型,这么多武器装备要安装在比特型缩短了10米的甲板上,日本人颇是动了一番脑筋。首先为了在舰舯部塞下3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不得不把原先特型舰艉的2号炮塔移到舰艏,采用1座双联装炮塔后背负1座单管炮塔的方式来安置。

其次,甲板中轴线的长度还是不够安放3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及其配套的预备装填装置,于是不得不将1、3号2座鱼雷发射管及其预备装填装置太高,形成两头高中间低的布局,其中3号鱼雷发射管甚至盘踞到了2号鱼雷发射管的后上方,这样的布置方式以前还从没出现过。


次发鱼雷装填装置

特型驱逐舰鱼雷火力强大,舰上还有备用雷可以再装填,但是在进行二次装填时过程非常繁琐。预备鱼雷存放在上甲板下面的鱼雷储存库中,要先通过链条机械装置将预备鱼雷一个接一个地吊上来,放到搬运轨道的搬运车上,再推到鱼雷发射管旁挨个装填。这个过程耗时很长,超过半个小时是常态,等全部装填完后射击目标已经跑远了。再则日本海军最关注的是水雷战队的夜间作战能力,这种装填方式在夜间操作起来更加困难,要是再碰上大风大雨,基本上就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伦敦条约限制下的极端产物——日本初春型驱逐舰


后来日本海军找到了解决办法,他们制造了一个铁盒子,里面可以容纳3枚610毫米备用鱼雷,且排列方式正好能与鱼雷发射管准确对接上。当装填时,只要将两者对整齐,再启动马达装置,预备鱼雷后端就会被滚轮装置卷动的钢缆推动向前自动装填,整个过程只需要20-25秒。

伦敦条约限制下的极端产物——日本初春型驱逐舰

模型清晰展示出了改装后的初春型次发鱼雷装填装置


次发鱼雷装填装置研制成功后,成为日本海军大型驱逐舰的基本装备。白露、朝潮、阳炎、夕云、秋月各型上都有,甚至利根级重巡上也有。日本海军利用该装置最成功的战例是发生在1943年7月12日深夜的科隆邦加拉岛海战,第2水雷战队的雪风、滨风、清波、夕暮4舰在同盟军分舰队相对航向前进过程中进行了第一轮鱼雷攻击(发射29枚),随后通过迅速再装填,又折返回来发动了第二轮鱼雷攻击(发射26枚),取得了辉煌战果。


改装——回归平凡

1933年9月30日竣工的首舰“初春”号看上去威武雄壮,但是在进行公试航行时,单薄的舰体加上过重的兵装,导致在舵角10度时舰体倾斜到了恐怖的38度。尽管这种离心力让水兵们体验到了“超跑”转弯时的刺激,可一直以来公试驱逐舰的舰体倾斜度一般最多在10度左右,因此不得不在其舷侧从龙骨到上甲方的位置加装隔舱来增加稳定性,修改后的初春号这才勉强服役。但在1934年“友鹤事件”发生之后,日本海军不得不正视初春型极其明显的设计弱点,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

伦敦条约限制下的极端产物——日本初春型驱逐舰

改装后的结构图

友鹤事件:友鹤号是千鸟级水雷艇的第3艘,1934年2月24日竣工。此级是在伦敦海军条约中对600吨以下舰艇不进行限制的范围而建造。设计排水量533吨,却装备3门127毫米舰炮(前2后1),2座双联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航速30节。该艇在公试时全速状态下进行15度转舵,船体出现了30度的倾斜。于是公试后马上返回船厂在两侧加装膨出部使舰宽增加,相应改善了稳定性。同时还限制高速状态下的转舵角度,以人的力量去抵抗装备的先天缺陷,但这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还是为日后埋下了严重隐患。1934年3月12日凌晨,友鹤号在参与夜战训练时遇到了大风浪,在演习取消返回佐世保基地时被风浪掀翻,113名船员只救回来13人。

首先忍痛拆除了“高高在上”的3号鱼雷发射管及其预备装填装置,其次把舰艏背负在1号炮塔后的2号单管炮塔移到了舰艉,与3号炮塔背靠背排列。此外将舰艏2号炮塔下的弹药库改做重油油库,并补强了舰体外板(增重15吨),原先的重油油库一部设置海水补填装置,还把锚舱位置下放了一层甲板。

伦敦条约限制下的极端产物——日本初春型驱逐舰

改装后的初春号


改装后的初春型变得面目全非,最明显的外观改变就是舰艏特立独行的两座背负式炮塔消失不见,又回归到特型的前1后2式炮塔布局。改装后的初春排水量激增到1700吨,相应地最大航速也下降为33.3节,鱼雷的火力也削弱了三分之一。

全体覆灭

初春型一共建造了6艘,分别是初春、子日、若叶、初霜、有明、夕暮号。

伦敦条约限制下的极端产物——日本初春型驱逐舰

若叶号

初春型改装后排水量超过了特型,可最大航速却落后了特型将近5节。武器方面少了1门127毫米舰炮也算忍了,最主要的是“吃饭家伙”鱼雷发射管少了三分之一,火力也远远落后于特型。由此可见,当时条约限制下的日本海军为了拉近同美国海军数量之间的差距,疯狂地追求“质量”,导致建造军舰时会出现很多疯狂的设计。但后来通过实战检验发现,大多数疯狂的设计不过是日本人当时的一厢情愿罢了,像次发鱼雷装填装置那样成功的案例实在是凤毛麟角。

初春型尽管性能平平,但作为30年代之后服役的“新锐驱逐舰”,开战后仍作为水雷战队主力活跃在太平洋战场的一线。从战争初期的南洋攻略,到后来的珊瑚海海战、所罗门海战、马里亚纳海战都能看到初春型的身影,因此该型6艘无一能幸存到战后,全部被美军击沉,最终命丧大海。

伦敦条约限制下的极端产物——日本初春型驱逐舰


伦敦条约限制下的极端产物——日本初春型驱逐舰


伦敦条约限制下的极端产物——日本初春型驱逐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就请关注我,我是“保持进攻线”,持续为您带来精品好文,谢谢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