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炎黄子孙
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明末女真人崛起之时,近在咫尺的朝鲜半岛,本身就曾被女真人征服过。被征服之后的李氏朝鲜,也一直向八旗上供金钱、粮食的物资,甚至还曾直接提供仆从军。只不过,朝鲜半岛并没有如同中原大地一样,被满清直接统治罢了。
自努尔哈赤带领女真人建立八旗,并在东北建国之后,女真人面临的局面是:北方为荒凉的西伯利亚,在沙俄尚未涉及之前,不但不是女真人的威胁,还成为女真人补充兵力的理想之地。西方是蒙古诸多部落,不过,此时的蒙古诸部各自独立,纷争不休,并不能形成合力对于后金造成威胁。
后金政权也一直通过联姻、军事等多种方式,将蒙古部落绑在自己的战车之上。南方则是大明王朝,明朝是后金最大的敌人,也是后金最垂涎之地,自然是八旗战略重点。而东边,则是明朝最恭顺的藩属国——朝鲜李氏政权了。
由于李氏朝鲜近在咫尺,再加上李氏朝鲜对明朝的恭顺和以皮岛为根据地的毛文龙的威胁,虽然一直是中原王朝眼中的小透明,但是满清并没有无视它,相反,满清八旗先后对于朝鲜李氏政权发动了两次进攻。
公元1626年,即后金天命11年,努尔哈赤病逝,他的第8个儿子皇太极被推举为新汗。就在皇太极继位不久,面对后金政权的内忧外患,在对内进行改革的同时,皇太极也不断对外发动战争,试图通过军事胜利来鼓舞士气,振奋国威。皇太极对外发动的战争,就包括对于朝鲜半岛的征服。
天命元年正月初八,皇太极命令二贝勒阿敏和岳托、济尔哈朗等小贝勒率领数万八旗大军,发动了对李氏朝鲜的进攻。同时,一直驻守皮岛的毛文龙也成为阿敏进攻的对象。面对彪悍的八旗军,腐朽堕落的朝鲜军队根本不是八旗兵的对手,阿敏率领八旗军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陷了定州、黄州、安庆等地。
朝鲜国王李倧被迫带家眷逃往了江华岛。眼看八旗兵势大难敌,李倧被迫派人与后金军议和。最终,在后金的压迫之下,朝鲜王国被迫与明朝断绝关系,与后金结为的所谓兄弟之邦。同时,李氏朝鲜也需要每年春秋二季向后金贡物。逼迫李氏朝鲜签下城下之盟之后,阿敏又纵兵大掠三日,率兵返回了后金,这是后金政权对于朝鲜半岛的第1次攻伐。
虽然阿敏的进攻极大的打击了李氏朝鲜,但是,对于后金这个曾经"小弟"建立起的政权,李氏朝鲜是十分不服不忿的。再加上后金对于朝鲜的压榨,愈发使得李氏朝鲜怀念起大方宽宏的天朝上邦——明朝。
因此,虽然签下了城下之盟,但是李氏朝鲜却不断抵制后金的各种要求,对于后金的各种要求也总是拖延或拒绝,再加上李氏朝鲜使者对于皇太极称帝的不满。清崇德元年,即公元1637年,已经称帝的皇太极决定彻底征服朝鲜半岛。
皇太极集结了全国的八旗兵力,由他本人亲自带领,兵分两路,发动了对李氏朝鲜的进攻。虽然嘴硬,但是李氏朝鲜的军队却不堪一击。八旗大军再次轻而易举的攻破汉城,朝鲜国王李倧第2次逃往江华岛。
但是这次却不像阿敏进攻朝鲜半岛一样,皇太极并没有善罢甘休,八旗军直接攻破了江华岛,朝鲜王室的家眷被清军俘虏。困守孤城、孤立无援之下,李倧被迫投降。这次的城下之盟得更为彻底:李氏政权断绝与明朝的一切交往,承认清朝皇帝为君,李氏政权为清朝属国,每年向清朝进攻大量物品。同时,国王之子的大臣之子也需要作为人质,在盛京居住。
对于朝鲜半岛的征服,至此大获成功,朝鲜李氏政权也因此成为清朝的属国。因此,并非八旗无法征服朝鲜半岛,而是八旗早已征服朝鲜半岛。只是,由于朝鲜本身资源贫瘠,也不是清朝战略重点,再加上被征服后的李氏政权足够恭谨卖力,甚至比清政府自己统治收益更高,因此没有被清朝直接统治罢了。
对于西南半岛也是如此,西南半岛当时存在的几个国家,如越南、暹罗早是清朝藩国,并且十分恭顺,自然没有攻伐的必要。中南半岛上另一个强国缅甸,在乾隆年间,曾于清朝发生多次战争,虽然互有胜败,但清朝始终处于攻势。
同时,这场战争最终以缅甸名义对中国称臣为结局。而且,由于当时的西南半岛交通不便,环境湿热,十分不利于军事行动,因此,历代中原王朝很少将中南半岛纳入直接统治范围,清朝自然也不例外。
鸢飞九天2018
朝鲜人可谓是吃够了女真人的苦头
1591年承平日久的朝鲜半岛,突然受到了日军的攻击,竟然无力抵挡,国王携带群臣一路逃难来到了鸭绿江边,当时的努尔哈赤想要出兵入朝,跟日本人斗上一场。
这一举动可吓坏了朝鲜君臣,直接拒绝了努尔哈赤的请求。
面对国家灭亡的危难,朝鲜人竟然不让女真人帮助,这是为何?
原因就是朝鲜人更加惧怕女真人。
原本朝鲜和女真人领地建州卫接壤,女真人日子不好过的时候就纵兵入朝劫掠,常年的骚扰,导致了朝鲜人对女真人极为惧怕。
但是朝鲜是明帝国的积极拥护者,这令清朝皇太极等人是极为不满的,曾经两次帅军进犯朝鲜。
第一次有阿敏统帅数万人马,攻破朝鲜人防线,逼得朝鲜国王逃到了江华岛上,后来朝鲜国王求和,答应很多条件,清军才陆续退军。
第二次是,朝鲜人阴奉阳违,明着对清朝很恭敬,暗地里却仍奉大明为主,怒发如狂的皇太极发兵攻入朝鲜,在江华岛上擒获朝鲜君臣,这一次,朝鲜国王再无别的念想,直接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将王子送入清朝作为人质,对清朝给予源源不断的物资奉献。
既然清军已然打败朝鲜,俘虏了国王,为何不直接将朝鲜并入清朝呢?
1,清朝的实力相当于明朝还不够大,他必须积攒实力,全面面对大明军队,如果把朝鲜并入清朝版图内,那么必须分兵驻守在朝鲜,不但要防朝鲜人民的反抗,而且极有可能受到明朝水师的打击。
2,朝鲜土地贫瘠多山,实在油水不大,自己控制不但麻烦,而且弱化了己方的力量。
3,朝鲜君臣的态度太恭顺,输送物资也很勤快,这就足够了!
4,满清的局势也是两面受敌,既防蒙古,又攻大明,皇太极的战略眼光从来没有放在过朝鲜。
中南半岛地处西南,易守难攻。
中南半岛远在东南亚,离清朝实在太远,清朝在明朝境内,东征西杀,还要对这广袤的土地进行治理,又要应付起义军,实在无力远征中南半岛,等到清朝完全控制了局面,入主中原,战争也一直不断,西北有准格尔之患,西南有三藩之乱,外加台湾雅克萨等问题,清朝已经忙的焦头烂额。
再加上中南半岛独特的地理环境,原始森林环绕,沼泽密布,河流密集,瘴气横行,又不利于骑兵部队展开。
当年明朝进军中南半岛都馅入其中难以自拔,损兵折将!
至乾隆年间,缅甸崛起,气势汹汹进犯云南,乾隆皇帝派军队出战,双方互有胜负,缅甸迫于压力,称臣纳供,以作为清朝藩属国结束了战争。
说来说去收益第一,得中原是收益超级大,所以必须全力以赴,还要严加管治,女真人能得到明朝这么地方,已经超出了其自身的实力,哪里还有力量去管这些没有多大收益地方呢?
旧史风
清朝没能打下朝鲜半岛跟中南半岛,得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主观上,清朝没有一定要拿下两个半岛的欲望,客观上,两个半岛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朝鲜半岛和中南半岛在今天看起来位置多么优越,扼守多处海港,可在农业文明为主的古代,这些优势全无用处,这两块现代宝地在古代就是蛮荒之地,一个字,穷!
朝鲜半岛和中南半岛的共同特点就是山多,尤其是朝鲜半岛,除了中南部散落的狭小平原以及河谷,几乎遍地是山。
这种地形,不仅给征服占领带来很大难度,还给日后的治理发展带来极大阻碍,毕竟山地多平原少造成朝鲜半岛物产不丰,不论农业还是商业都发展不起来。
中南半岛的情况比朝鲜半岛好不到哪里去,尽管它的平原要比朝鲜半岛多,但一来北部有高原阻隔,半岛上到处都是原始丛林;二来远离中原王朝核心地区,进军消耗要大得多,治理平叛也显得鞭长莫及。
两个半岛,一个近(相对核心地区)穷山多,一个远穷山多,这种地区,能够引起清朝的兴趣吗?
其实有一块土地比两个半岛更穷,山更多,而且更高,那就是西藏,可清朝也将之拿下了,目的是为了进攻清朝的大敌准噶尔汗国,而这种战略价值,朝鲜半岛曾经具备。
在清朝未入关前,曾两次用兵朝鲜,目的就是为了把朝鲜拽出明朝的怀抱,抱住清朝的大腿。
朝鲜半岛山多,可朝鲜军队实力弱,又那么接近清朝核心区域了,两次都被清军击败。
第一次是在1627年,清朝还是后金,进军朝鲜只是为了掠夺物资,见好就收,抢了东西就回去了,当然一个原因是朝鲜君臣见情势不对就跑到了岛上,后金还没有足够强的水军,也打不下来。
第二次是在1636年,清朝初立,皇太极便彰显出了自己的勃勃野心,大规模进兵朝鲜,目的是逼迫朝鲜脱离明朝藩属,向清朝称臣。
朝鲜自然惨败,江华岛被攻破,朝鲜君臣都被俘虏,从此向清朝称臣。
为什么清朝不吞并朝鲜以获得更多方位进攻明朝呢?主要是当时清朝的重点是明朝,皇太极的目标是入主中原,为了征服贫瘠的朝鲜浪费人力物力很不划算,而且清朝的水军不比明朝强,从海上打反而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是找死的行为,稳定住朝鲜,专心致志陆上进攻明朝才是主要。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就更看不上朝鲜了,任其称臣,也没出兵的意思。
至于中南半岛,无论面积还是国家数量都远强于朝鲜半岛,抵抗能力也要强得多,又远离清朝核心区域,清朝在这里的军事实力要弱,此消彼长之下,清朝想要吞并中南半岛不是那么容易的。此外气候的影响也够清朝远征军喝一壶的。
清军也曾进入中南半岛,一是清初进入缅甸追捕南明永历帝,收复滇西南地区,二是清中期与缅甸大战。
第一次清军到来时中南半岛并无太大的强国,缅甸识相地交出了永历帝,清朝也与缅甸、暹罗(今泰国)、老挝、安南、高棉(柬埔寨)等国确定了藩属关系。
到了清中期,清朝已经牢固控制了云南,缅甸贡榜王朝却崛起了,攻占暹罗国都,疆域囊括除越南外几乎整个中南半岛和南亚东北部地区,堪称东南亚一霸。
强大起来的缅甸屡屡进犯云南,最终与清朝开展,清缅战争一共打了四次,清朝惨胜,缅甸虽然称臣,却得以不被清朝吞并。
清缅战争的结果充分显现出清朝的鞭长莫及,就算清军吞并缅甸,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像明朝吞并安南一样,陷入无休止的战争漩涡,最终不得不退兵。
平沙趣说历史
清王朝入关后,不仅消灭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政权与南明诸帝,还收服了漠北蒙古(外蒙古)、准噶尔汗国(新疆)、和硕特汗国(西藏),最终成为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帝国。那么,清朝为什么没有消灭与自己近在咫尺的李氏朝鲜呢?
事实上,清朝曾经两次对朝鲜用过兵(入关之前),但都是见好就收,没有彻底灭亡李氏朝鲜王朝。一次是在1627年入侵朝鲜,目的是掠夺朝鲜物资;另一次则是在1636年,也就是用兵规模最大的一次,目的是逼迫朝鲜称臣,这次也就是朝鲜方面所称的“丙子胡乱”(骂清军为胡)。
在公元1636年,为了迫使朝鲜断绝和明朝的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派清将济尔哈朗等人固守沈阳,又派阿济格、阿巴泰等人扼守辽河阻击明军支援朝鲜,自己则亲率12万步骑入侵朝鲜。清军在进入朝鲜后,采取“避开坚城,长直驱入”的策略,先后击溃了朝鲜各路兵马,最终成功进围南汉山城。
与此同时,多尔衮也攻破朝鲜江华岛,俘虏了朝鲜的王妃、王子、宗室以及群臣家属。朝鲜的国王李倧在走投无路之下才出城投降,并脱去王服向清太宗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并承诺与明朝断绝关系,以示臣服。随后,清军才徐徐撤退,不过临走时还在朝鲜大肆掠夺、焚烧城郭,并逼迫数十万朝鲜的百姓背井离乡进入东北务农。
从此以后,清朝便全力与明朝交战,并未再大规模出兵讨伐朝鲜。而吓破了胆的李氏朝鲜王朝也从明的藩国变成了清的藩国,战战兢兢地奉清为宗主。不过,清朝之所以没有灭亡朝鲜,主要还是有两个原因:
第一、朝鲜地瘠民贫,人多地少,没有太多战略价值。对于清朝而言,富裕的关内和辽阔的蒙古高原才是他们向往的地方。在农耕时代,朝鲜半岛土地贫瘠,战略地位也有限。
第二、满清入关以后,一直在忙于着手对付李自成、南明、准噶尔等势力,根本无心顾及微不足道的朝鲜。对于清朝统治者而言,只要达到朝鲜称臣的要求即可。
世界人文通史
不是“没能”,而是“不愿”。比起明朝,清朝在武功方面不只强大了一星半点——如果明朝建立的宗藩体系还大多停留在形式上,那清朝对其藩属国的控制力就强大了很多。虽然朝鲜依然沿用崇祯年号;虽然日本也提出了“华夷变态”,但对于清朝来说,入侵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实在是多此一举,因为人家已经自动归顺了。
题主先问了朝鲜半岛,就先说这个:我们只知道明亡后朝鲜不太看得起清朝,觉得自己是“小中华”,甚至一度还想出兵中原“反清复明”,但巨大的实力差毕竟还是让朝鲜人认清了自己。到了乾隆年间,清朝达到鼎盛,朝鲜人更加尊崇清朝,还现了“北学于中国”的北学派,这是从文化上认同清朝了。朝鲜一直向清朝进贡,起到近代日本侵略朝鲜时还要到北京探探口风,结束总理衙门回了一句“朝鲜虽隶中国藩服,其本处一切政教禁令,向由该国自行专主,中国从不与闻”,日本这才放心大胆出兵了。
之后是中南半岛。越南从明朝独立后几经转折,虽然也以“小中华”自居,但还是在阮惠时代乖乖跑到清朝求册封,“越南”二字,就是嘉庆帝钦定的。缅甸贡榜王朝与清朝曾经爆发过战争,但在乾隆年间还是向清帝国奉表纳贡,也成了藩属国。至于暹罗,其国王拉玛一世向清朝入贡,受封为暹罗国王……你不去打人家,人家自然称藩了,还有什么好打的?
切割地球
这问题是不对的。1636年,皇太极就攻入朝鲜,次年朝鲜仁祖向清头像。从此,朝鲜成为清朝的属国,被迫断绝与明朝的朝贡关系。下图是1639年在朝鲜树立的大清皇帝功德碑,直接描绘了朝鲜仁祖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的场景。
于是问题是:清朝既然已经武力征服了朝鲜,为什么不直接统治呢?
这是许多原因造成的。
一是朝鲜半岛经济相对落后。从耕地面积来讲,1635年实际耕种面积只有865,537结,约3000万亩,即30万顷(基于Hun-Chang Lee的研究)。看着不少,对比明朝的话,《明熹宗实录》所记明末农民大起义前夕的天启六年(1626年)数为744万顷。换句话说,朝鲜是明朝的二十五分之一,完全达不到明朝一个省的平均水平(史志宏《十九世纪上半期的中国耕地面积再估计》)。
换句话说,今天韩国看着比较有经济价值,这主要是60年代以后的结果。对于明清帝国来说,朝鲜半岛虽然不远,但也属于欠发达地区。如果纳入疆域,需要内地支援,没有直接经济价值。
二是当时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有些地方,即使贴钱也要占领下来,因为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但朝鲜半岛不是这样,东面就是大海了。之前丰臣秀吉出兵朝鲜,惨败失国;1633年,德川幕府已经颁布了锁国令。换句话说,大海以东不构成任何威胁。
三是固有朝贡体系,朝鲜已经对清称臣,其实就是清的附属。清朝需要什么好处,直接问朝鲜国王要,成本比较低。试想,如果征服以后,直接统治这片土地,行政成本更高,财政上没有好处,战略上没有价值,绝对是赔本买卖了。
在野武將
题主的说法莫名其妙。首先满清是征服了朝鲜半岛的,而且在打败明朝之前。至于中南半岛,根本和满清距离很远,算不上“近在咫尺”。
先说朝鲜半岛。朝鲜半岛在1636年就已经向满清称臣了。
在17世纪初,面对后金的步步紧逼,朝鲜开始还是比较忠诚于明朝的。企图和后金和谈的光海君被大臣们废黜了,还被烧瞎了眼睛。毛文龙在鸭绿江口的皮岛作为根据地建立了“东江镇”,骚扰后金,朝鲜方面对毛文龙加以财力物力的支持,帮助他和后金周旋,这也算变相的跟后金开战了。
但是到1627年(农历丁卯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继位不久,即与贝勒阿敏率领数万大军东下,朝鲜正规军在女真铁骑面前不堪一击,很快接连败退,仁祖君臣逃到了江华岛上,只好向后金求和。双方经讨价还价,达成“江都会盟”,共有三条盟约:(1)双方结为兄弟之邦(2)各守边境(3)后金撤军,永不南下。结盟之后,后金军大肆抢掠一番,这才满载而归。
此次入侵,史称“丁卯胡乱”。仁祖终于见识到了女真人的厉害。
此后十余年,后金年年向朝鲜勒索大量财物,并且老是想把“兄弟之盟”改成“君臣之盟”,还要朝鲜方面出兵配合攻打明朝。对这些问题,朝鲜君臣坚持原则,绝不退让。
然而1629年,毛文龙被袁崇焕所杀,次年袁崇焕被崇祯皇帝所杀;再次年,孙承宗又被罢免。明朝不断自毁长城,使得后金军越发嚣张。位于后金“下腹部”的朝鲜,日子也更不好过了。
1636年(农历丙子年),后金皇太极称帝,国号“大清”,从此与明朝“天无二日”。朝鲜的立场是很坚定的,大明朝才是正统!皇太极的登基仪式上,两位朝鲜使者被强迫加入朝贺的行列,但他们坚决不肯,为此遭到满清官吏抓扯和殴打,鼻青脸肿,衣服破碎,依然不屈从。皇太极派使者到汉城诏告朝鲜称臣,也遭到了朝鲜上到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劈头盖脑的石头泥团雨点般的袭击,狼狈逃回沈阳。
皇太极大怒,亲率十万大军向朝鲜发动了进攻,史称“丙子虏乱”。满清军大胆穿插,进兵神速,对边境那些难以攻克的城直接绕过,一路摧枯拉朽,仅仅十天就从鸭绿江冲到了汉城。仁祖匆忙逃往南汉山城,被清军团团围住。
朝鲜全国各地的军队勤王,被清军来一个打一个,来两个打一双,清军又攻占了江华岛,把仁祖的王妃和王子全部抓起来当人质。
朝鲜君臣们终于抵挡不住,就在1636年正月开城投降,向满清皇帝皇太极三叩九拜,并且上交了明朝赐给的印绶。从这一刻起,朝鲜再也不是明朝的藩属,而变成了清朝的附庸。这时候距离崇祯上吊还有八年。
之后朝鲜臣民还是对明朝很有感情,直到明朝灭亡后还在琢磨反清复明。在1704年,肃宗带领大臣们举行了“崇祯皇帝殉国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会上深切怀念明朝开国的朱元璋、对朝鲜有大恩的万历皇帝和末代崇祯皇帝。后来,对这三位皇帝的祭祀更成为每年一度的固定仪式。
朝鲜公开上表里对满清一口一个“吾皇”“天使”叫得蜜甜,但在私下里,君臣都习惯把满清皇帝叫做“胡皇”,把满清使者叫做“虏使”。朝鲜内部的公文、书信,一律用的是崇祯年号。“崇祯后某某某年”的记录方法,一直用了二百余年,用到近代高宗李熙时代。
但是,即使有这些小动作,但从政治上,满清确实已经征服了朝鲜半岛。朝鲜从几千年前一直是中国的藩属之国,满清征服它就可以了,没必要完全吞并它。
至于中南半岛的印度,它距离满洲是很远的。满洲人打下整个中国后,还需要翻越喜马拉雅山,或者得先征服中亚,再从阿富汗南下。这两条路都超出了满清当时的控制范围。
巴山夜雨涮锅
清朝取代明朝,具有非常大的偶然性。由于清朝崛起得太过突然,清朝建立以后,大量沿袭明朝旧制。除了统治手段,包括领土,以及对外的朝贡体系,都是沿袭明朝的。
清朝入关以后,尤其是灭亡南明以后,以清朝的实力,完全是可以攻灭朝韩半岛和中南半岛的。比如朝韩半岛,早在清军入关以前,就已经被清朝征服了,只不过没有被清朝纳入直接管辖而已。
在满蒙联姻以后,清朝皇帝同时也成为了蒙古大汗。因此,清朝默认的统治区域,自然包括蒙古各王公控制的区域,包括漠北和西域,也就成了清王朝继承的区域之一。后来清朝和蒙古人建立的准噶尔汗国之间的战争,清朝取胜以后也顺理成章地拥有了准噶尔汗国的大片土地。
除了蒙古王公的控制区域,清朝最觊觎的,也就是明朝的实控区域了。清朝入关以后,也基本上对明朝的区域进行了承袭。明朝的区域,也是清军入关以后推进的根本方向。
在蒙古王公和明朝控制区域以外的地方,清朝其实基本上都没有染指。清朝这样做的目的,主要还是想同明朝一样,保持已经形成的朝贡体系,继续做一个天朝上国。如果清朝把周边的国家都消灭了,其实反而没有了霸主感觉。当然,由于清朝主要是取代明朝而建立的,为了凸显其正统性,清朝不得不遵从明朝一手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如果清朝把这种秩序破坏了,清朝的正统性,也就会大打折扣了。因此,清朝对待周边国家,只要周边小国承认清朝的宗主国地位,给清朝称臣纳贡,清朝就不会为难这些小国家。
实际上,明朝灭亡以后,清朝周边的小国,也基本上都臣服于清朝了,包含朝韩半岛和中南半岛上的王国,都成为了清朝朝贡体系下的一部分。因此,清朝也就没有必要去打下这些地区了。
苏绽
为什么满清可以打下整个辽阔东亚的华夏大地,却没能打下跟满人近在咫尺的朝韩半岛跟中南半岛?
这话问的,内中中肯的言外之意是,因为满清可以打下整个辽阔东亚的华夏大地,所以理应该能打下跟满人近在咫尺的朝鲜半岛跟中南半岛。
这种因为所以的因果逻辑是少儿式的,“因为今天刮风啦,所以今天下雨,妈妈,为什么今天不下雨?”莫非孙猴子又大闹东海,拦住了龙王的去路否?
听风就雨否。构不成必然因果关系的,你非要牵强附会的先定为因果关系,按着这问题预设的思路回答开口也就是一种挖空脑袋极力往上套的不尊重历史事实的歪想空谈而已。纸上谈兵,何其浪费唇舌笔力,省点精神建设下现实社会吧!这是其一。
其二,历史不是凭空虚设,不是“如果”“假如”等假设的,尊重历史事实这是基本的历史研究态度,一开口就先脱离历史事实,脱离现实的人,就算说的再完美,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空想而已。我的意思是,要谈论,满清与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先要把历史上事实的那一段历史情况定为基础,尊重那样的史实,然后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历史认识,似此问“却没能打下近在咫尺的朝鲜半岛跟中南半岛”这是一种史实还是一种自己认识的一种历史观点?比如,是不是还可以说,明朝、宋朝等却没能打下近在咫尺的什么什么,为什么?”吾不知该如何答呀,这样问题,一细品,反正很别扭!
质跃
这个问题其实有许多回答角度。
我在此根据以前写的论文提供一种角度:清朝早期对自身与朝鲜关系的定位比较特殊。
清朝的前身是建州女真。
在17世纪以前,女真人既处在明朝的朝贡秩序内,也被朝鲜纳入“小中华秩序”中。努尔哈赤崛起以后,建州女真统一了女真诸部,建成女真国(jušen gurun),随后又发展成爱新国(aisin gurun)。
就这样,一种国家的意识逐渐生成,也影响到努尔哈赤处理朝鲜关系的政策。女真人开始要求与朝鲜交往的对等性。当然,朝鲜对此要求一直采取视而不见的立场。
丁卯之役的发生使朝鲜与清朝称为“兄弟之国”,国家的意识更进一步得到强化。不过,直到天聪十年(1636)前,清朝与朝鲜始终保持相对的平等关系。例如,清朝在此期间将朝鲜给皇太极的物品称作“礼物”(doroi jaka) ,而不是日后的“贡物”(albabun)。
但是,随着清朝政权的不断完善,演变为大清国(daicing gurun)后,皇太极认为清朝是与辽、金、元、明相同的国家,故而要求朝鲜对待清朝的态度应该与其对待明朝的态度别无二致,要求两国从“兄弟关系”转变为“父子关系”。
这个主张其实就是1636年的丙子之役爆发的原因。
基于清朝早期与朝鲜的关系,我们会发现决定一个初创国家的行动的因素往往是需求。清朝对朝鲜的需求,并不包括领土,所以他们不需要吞并朝鲜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