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向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學管理

2005年夏季期間,扎克伯格停止了為Facebook編寫代碼的工作。當時Facebook用戶量約為數百萬,員工量約為25名,且獲得了不少風險資金援助,當時美國風險投資公司向Accel Partners向Facebook投資1200萬美元,對其估值將近1億美元。從那時起,扎克伯格變成了一名全職管理人。只是在初期階段,扎克伯格的管理能力表現很差。

向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學管理


無法勝任

美國科技公司的創始人通常都年輕,且不善於社會交往。他們“髮型怪異”(一位硅谷老從業者觀察到這種現象),工作習慣不同於常人,且缺乏公司管理經驗。所有這些因素,都讓投資者非常擔心。正因為如此,過去一、二十年中,硅谷科技公司的大致發展模式是:在公司未得到規模化發展之前,仍由創始人擔任CEO職務;發展到一定規模後,則會限制創始人參與公司運營管理的程度,然後再從外部引進一位富有企業管理經驗的“職業CEO”,並取代原創始人作為CEO的職務。職業CEO入主公司後,公司原創始人則成為傀儡角色(如果創始人出手干預引入職業CEO事宜,則有可能被董事會驅逐)。事實上,eBay、思科以及其他小型科技公司都曾走過這樣的發展道路,而這種方式又給風險投資者帶來了豐厚投資回報。

然而最近數年中,美國科技創業公司的發展壯大道路卻出現了新方式。美國風險投資公司安德森霍羅維茨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等投資商認為,不少可持續發展的科技公司,其實是由創始人兼CEO一手支撐起來,而非外部CEO之功。以微軟為例,在該公司最初二十年內,一都是由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一手經營。同樣是哈佛大學輟學生的蓋茨,在微軟創建之初也沒有任何公司管理經驗。貝索斯在創建亞馬遜之前,其身份為投資銀行家。甲骨文目前仍由其聯合創始人拉里·埃裡森(Larry Ellison)負責運營。而谷歌現任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的另一身份就是公司聯合創始人。

而作為科技公司的領導人,他的首要任務就是溝通交流:向公司團隊表明業務將向哪個方向發展以及這樣做的原因。如果科技公司每月會招聘十多人,而這些人員都有自己針對公司最佳發展的想法,此時與員工們交流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在扎克伯格停止為Facebook編寫代碼後,他並沒有與員工們及時溝通交流,而是消失在公司幕後。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還沒有學到企業管理技巧關鍵的“一招”:說“不”的藝術。

在錯失收購Myspace的良機後,美國媒體巨頭維亞康姆(Viacom)曾迫不急待地希望收購Facebook。由於維亞康姆表達了收購Facebook的意向,時代華納、谷歌、雅虎和微軟等也表現出同樣興趣。扎克伯格對Facebook員工表示,自己並不想出售Facebook,但他卻沒有對有意收購Facebook者說出這種想法,至少沒有直接表達出這層意思。在《財富》雜誌高級編輯戴維·柯克帕特里克(David Kirkpatrick)所出版《Facebook效應》(The Facebook Effect)一書中,曾披露了這樣一則軼聞:維亞康姆首席談判代表、MTV總裁邁克爾·沃爾夫(Michael Wolf)曾向扎克伯格表示,自己將於12月中旬在舊金山開會,並邀請扎克伯格乘坐公司飛機返回紐約同家人共度聖誕節。扎克伯格欣然接受了該邀請。而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沃爾夫並沒有前往舊金山的計劃,且維亞康姆的專機已預訂出去,為了不爽約,沃爾夫專門包租了一架飛機前往美國西海岸去接扎克伯格。

在扎克伯格不斷接到外界示好的同時,Facebook員工的士氣卻在動搖。部分員工認為,Facebook應考慮引進一名職業CEO。柯克帕特里克在書中寫道,當時情況變得很糟糕:Facebook一名女高管只能在凌晨2:30於公司食堂同扎克伯格見面。這名女高管對扎克伯格表示,如果他希望管理好Facebook,則必須學習些“CEO課程”。

扎克伯格另一個讓同事們煩惱不已的怪癖是:他看上去根本不聽從員工們的意見。在前述Facebook女高管給扎克伯格提出建議後一週後,扎克伯格終於舉行了首次“全體員工會議”。此外,他還同公司高管逐一舉行面談,並安排了一名高管的離職事宜。在闡明Facebook優先發展事宜上,扎克伯格的表達方式已有所提高。

雖然這些舉措有助於扎克伯格穩定“軍心”,但部分Facebook資深員工仍覺得,很有必要讓一位成年人而非扎克伯格來管理Facebook。於是扎克伯格就去尋求外界幫助,諮詢對象包括蘋果聯合創始人喬布斯、安德森霍羅維茨基金首席合夥人安德森(目前他擔任Facebook董事)、《華盛頓郵報》CEO丹·格雷厄姆(Don Graham)、LinkedIn創始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Accel的吉姆·佈雷耶(Breyer)以及硅谷知名投資人皮特·蒂爾(Peter Thiel)等等。一位資深硅谷從業者對此表示:“扎克伯格是位好學之人,他老有問不完的問題:這個該怎麼做?你對那個東西有何瞭解?誰比較精通那項業務?”

向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學管理


毫不手軟

在《華爾街日報》旗下博客網站AllThingsD主持召開的技術大會上,扎克伯格參與了其中的實時採訪。他上臺時,完全是自己日常生活打扮:藍色牛仔褲、T恤衫和連帽上衣。在會議現場的燈光照射下,臺上溫度較高。而會議主持人沃爾特·莫斯伯格(Walt Mossberg)和卡拉·斯威舍(Kara Swisher)向扎克伯格提出一連串讓扎克伯格難以回答的問題,其中包括Facebook侵犯用戶隱私等問題,導致扎克伯格在臺上大汗淋漓。當天晚上,人人都在談論扎克伯格在會議現場無比緊張的樣子。

雖然扎克伯格在AllThingsD會議現場神情緊張,但他對於Facebook用戶隱私保護問題的回答卻有理有條。他表示,在用戶隱私保護設置事宜上,Facebook將給予用戶全部控制權。數分鐘之後,扎克伯格開始用他的連帽上衣擦臉上的汗跡,斯威舍於是以母親般的口氣問他,是否要將連帽上衣脫下來(扎克伯格聽從了該意見)。在實時採訪快結束時,斯威舍問及擔任Facebook首席執行官所扮演角色問題。扎克伯格的回答可謂從容不迫:

“我一直專注於做好一、兩項事情。一是為公司和我們已取得成績制定發展方向。另一件事是組建最好的團隊……我覺得作為一家公司,如果你能將這兩件事情做好,即為現有業務制定明確的發展方向,並引進那些能夠良好執行此類事務的團隊,那你就能做得很好。”對於Facebook而言,扎克伯格後半部分的闡述可謂輕描淡寫。

蘋果聯合創始人喬布斯挖人的知名手法是:帶著潛在招聘對象在帕羅奧托市進行長時間散步,並與該招聘對象分享自己對蘋果發展的預見性想法。扎克伯格一位好友表示,扎克伯格也學到了喬布斯的這一招並有所發揮。在Facebook位於帕羅奧托市舊總部附近有一條小路,該小路通往遠處起伏的群山。扎克伯格將潛在招聘對象領往這條小路,然後再一起爬上山頂以獲得“一覽眾山小”的體驗。

一位內部人士認為,扎克伯格所組建的團隊,可以說是美國科技產業史兩大最強團隊之一,另一個最強團隊是指蘋果團隊。這名人士表示:“這種情況並不是碰巧而得,扎克伯格是一步一個腳印打造出該團隊。”

一名Facebook前員工表示:“從本質上講,組建團隊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精於招聘新人才,而是善於裁減不利於公司發展的老員工。”這名Facebook前員工認為,扎克伯格對於“裁人之術”可謂精熟,“我們曾招聘了一些並不合適的員工,但我們能夠很快糾正錯誤。而能夠做到這一點,首先應該歸功於扎克伯格。”而另外一些情況是:公司核心管理人員表現良好,但人員規模超過了公司增長速度,而此類員工,他們對公司有著巨大貢獻,且與同事關係很好,因此要裁減這些人員自然很有難度。然而在裁減此類人員過程中,扎克伯格也毫不手軟。

在肖恩·帕克(Sean Parker)為例。他於2004年夏季加盟Facebook,並出任該公司首任總裁。在扎克伯格專注於Wirehog項目過程中,帕克主要負責Facebook的日常運營,並協助Facebook拉到了第一筆風險投資。最為關鍵的是,帕克通過相應措施,使扎克伯格擁有對Facebook近乎全部的控制權。

帕克本人雖然參與了網絡音樂共享服務商Napster和另一家數字服務創業公司Plaxo的創建工作,但卻無法逃脫被這兩家公司驅逐的命運。為避免扎克伯格重蹈自己覆轍,在Facebook從蒂爾手中獲得50萬美元投資過程中,帕克協助建立了Facebook具有投票權股權結構。時至今日,扎克伯格持有Facebook的57%股權,這也意味著包括Facebook董事會成員在內的任何人員,都無法強制扎克伯格做他不願做的任何事情。這種創始人所持股權比率極高的現象非常罕見,且已經在華爾街引起爭議。但也正是這種股權結構,才使得扎克伯格主動願意讓Facebook上市,原因是即使Facebook上市後,扎克伯格也不必採取短期行動來平息股東們的不滿情緒。

帕克對於Facebook的貢獻可謂很大,但他那喜歡參與派對的作風,註定他在Facebook不可能有著遠大前程。在帕克加盟Facebook一年之內,他被迫出局。

帕克離職後,為亞馬遜前高管歐文·範納塔(Owen van Natta)騰出了位置。範納塔加盟Facebook後,開始擔任商務開發主管,後又被提拔為首席運營官(COO)。時年36歲的範納塔,也是Facebook引入的首位真正的“成年監督人”。範納塔加盟Facebook時,該公司員工量為26名,其中僅兩名年齡在30歲以上。在範納塔任期內,Facebook員工規模擴大至數百人,範納塔本人也參與到這些新員工招聘活動當中。

範納塔還使Facebook的商務引擎得以正常運轉,並將該公司的銷售團隊和財務團隊加以整合,同時參與微軟於2007年向Facebook投資的談判工作。微軟此次投資將Facebook估值定為150億美元。當時Facebook的營收額也由不足100萬美元增至1.5億美元以上。從本質上講,範納塔是一位善於運營創業公司的行家裡手,他能夠使初創階段的科技公司得以加速發展。範納塔的長項在於達成交易而非日常運營。2008年初,Facebook推出名為“Beacon”的廣告產品後受到外界激烈批評。此時Facebook高管層意識到,公司需要另一種日常運營和管理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扎克伯格決定讓範納塔捲鋪蓋走人。

向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學管理


團隊制勝

對於那些懷疑扎克伯格能力的人士而言,扎克伯格是通過組建起強有力團隊方式,使這些懷疑者轉變為信服者。為吸引和挽留諸如桑德伯格這樣的高級別高管(此類高管可選擇在任何公司工作),扎克伯格首先必須轉變成一名好老闆,畢竟有才能的人,肯定不願為一位行為可恥的人打工。第二,不必糾結於Facebook的過往,而是展望公司的未來。一位Facebook前高管認為,扎克伯格在Facebook創建初期所犯的各種大錯誤,正是他與桑德伯格後來合作關係很密切的基礎所在。這名前高管這樣比喻道,扎克伯格原先犯錯以及後來同桑德伯格關係良好,就好比輕薄少年婚前放浪形骸,婚後則成好丈夫。

扎克伯格-桑德伯格二人組合取得了極大成功:自桑德伯格加盟Facebook以來,該公司年度營收額由1.5億美元增至將近40億美元。這種雙人組合,也成為美國科技公司高管結構組成的新模式,即科技公司董事會不再急於用外部職業CEO來取代原創始人,而是試圖尋求“另一個桑德伯格”。

在談及扎克伯格最為重要的人格特徵時,一位同事戲謔地提及斯坦福大學知名的棉花糖人格測試:被測試兒童有兩種方案可選擇,一是可以馬上吃一塊棉花糖,二是如果願意等上一段時間,則能夠吃上兩塊棉花糖。該經典心理實驗,意在發現兒童意志力與能力之間的關係。扎克伯格的這名同事戲謔地表示,假如扎克伯格小時候成為被測試者,其結果很可能是:他仍坐在測試房間的某個角落,而不是吃著棉花糖。


文 | 布洛吉特

版權聲明 |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不作商業用途,如有異議請聯繫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