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啥春秋七国打的外族不敢抗,而到了汉朝打的刘邦不敢出头呢?

qzuser27746770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战国时期匈奴其实还没有统一,著名的冒顿单于是在秦代才杀父自立,让匈奴各部有统一的领袖。他父亲头曼单于为儿子打下很好的基础。

而匈奴各部落的特点是,如果没有最高领袖就会陷入无止境的互相残杀中,争夺牧场、牲畜和人口。

所以,匈奴真正强大,是在秦代以后。

但即便如此,在战国时期匈奴和其他胡人也是很难对付的。

大家看看李牧的战绩。

自赵国建国开始,赵国就不断和林胡、襜褴等胡人作战,曾经多次吃过胡人骑兵的大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说白了就是被胡人逼迫,不得已而为之。

到了李牧时代,随着匈奴的崛起,北方的外患更为严重。

同最多出动数千兵力的襜褴、林胡不同,匈奴、东胡的部落众多,实力强大,甚至出现了拥兵万人的超大部落。

匈奴骑兵骁勇善战,机动灵活,善于骑射,利用战国陷入战乱的良机屡屡入侵,一次就能出动骑兵数万。

一时间,赵国北部边境屡屡告急。大量赵军被凶悍的匈奴骑兵杀死,更多的赵国百姓被成群屠杀或者掠走成为奴隶。

同秦国的战事久拖未决,赵国无力对抗匈奴,基本只能以被动的防御为主。

这几十年来,至少有几十万人死于匈奴人的屠刀之下,无数赵国妇女被掠走成为泄欲和生育工具,还有很多赵人沦为匈奴的奴隶,永世不得超生。

当李牧奉命驻守代郡(河北省蔚县)、雁门郡(山西省右玉县)时,面临的是一个惊人的烂摊子。

匈奴骑兵早已肆无忌惮,随意进出雁门,杀入山西腹地。

赵人的活动基本完全陷于城池之内,出了城池就是地狱般的场面。匈奴骑兵随时可能入侵骚扰,杀死男人和儿童,掠走妇女和牲畜。

到处都是累累的白骨,无数的良田被放弃,这里的老百姓一日数惊。

匈奴骑兵凶恶善战,赵军和他们交战鲜有胜利,长此以往出现了恐慌情绪。很多赵军看到匈奴战马就不敢应战,一味逃走。

李牧自上任开始,就坚定执行自己的长期战略。

他亲自出马,教授士兵们射箭和骑马,以编组大量的弓箭手和骑兵。训练艰苦又无情,几年后就建成一支强大的军队。

就带兵上,李牧非常体恤部下,每天下令宰牛犒赏士兵,不惜截留当地财政也要让士兵们生活无忧。

长期以往,李牧受到官兵的一致爱戴,官兵士气也非常高昂。

这边,李牧深知人民的支持对于战争的重要性。李牧下令赵军不得扰民,抢掠民财者斩、奸人妻女者斩、毁民田苗者斩、乱占民间房舍者斩。

在李牧的爱民政策下,赵军和民众相处和谐,民众将赵军视为保护神,全力支持。

对于匈奴人的入侵,李牧巧妙的采用坚守不出的战略。

李牧在北方部署了大量间谍,还设置了大量烽火台,只要发现匈奴骑兵的踪迹就提前报警。

这边,赵军官兵和居民就带着牲畜和财物,全部撤入营垒中!

李牧规定,如果擅自出击应战匈奴,一律斩首。

匈奴人的弓箭不可能攻破坚固的营垒,只能悻悻的空手撤退。

这样几年过去了,匈奴人每次南下都劳而无功,收获极少,无法以战养战壮大自己。

而赵军坚守不出,伤亡轻微。

更重要的是,匈奴人见李牧一味避战,认为他是个懦弱无能的庸将,对他非常轻视。

见李牧每年花费大量军饷练兵,却不敢出战,赵王非常不满。

说起来也是,哪有这样打仗的?你匈奴人敢来,我李牧就敢躲?

恼怒的赵王,终于耐不住性子,将李牧撤换。

新任的将领指挥不了李牧的军队,偶尔几次出兵也无法抓住匈奴人的主力,反而伤亡不小。

几次战斗下来,赵王被迫将李牧派回。

李牧开始拒绝上任,在得到赵王不会干涉用兵后才回到部队。

见李牧回来,赵军士气高涨。

经过几年的训练,李牧已经练成了一支十多万人的强悍精兵,让人望而生畏。

这边,匈奴人还茫然无知,一味认为李牧无能。

南下期间,匈奴非常嚣张,甚至围绕着赵军营垒乱转、表演马术、斩杀捉到的零星战俘、公开奸淫捉到的赵国妇女,对赵军百般羞辱。

此时赵军从上到下群情激奋,发誓要和匈奴决战,保卫国家和人民。

这样一来,赵军如何能够不胜?

见时机已经完全成熟,李牧终于开始了战略决战。

通过潜入匈奴阵营的间谍情报,李牧得知匈奴各部落再次集中起来,又联合东胡和林胡,共计10万骑兵,准备南下再次攻击赵国。

确认情报的准确性以后,李牧开始了作战部署。

战役的关键,在于要将匈奴人引入赵国境内以合围歼灭。这并不容易,为此李牧用尽方法迷惑敌人。

首先,他命令大批牧民驱赶数千牲口在边境放牧。

匈奴骑兵一来,这些牧民奉命丢弃牲畜逃走。匈奴先锋虏获大量牲口,认为此次赵国并没有准备,兴奋之余让余部迅速倾巢而来。

不过,匈奴人终究是马背上的战士,开始还是比较慎重的。先锋部队走走停停,观察赵军是否应战。

在这种情况下,李牧命令数千老弱赵军拦截,许败不许胜。

这数千人刚和匈奴先锋交手,就大败,丢盔弃甲逃走,匈奴人追击斩杀了一通,大获全胜。

由此,本来就极度轻视李牧和赵军的匈奴人,认为赵军又会不战而逃,更是没有任何顾虑。

各部落都急于先一步进入赵国抢夺战利品,不觉放弃谨慎,疯狂抢先南下。

于是, 10万匈奴骑兵,浩浩荡荡、昂首扩胸,杀入赵国境内。

这边,李牧得知匈奴人中计,立即集中了全部精锐主力迎战:战车1300辆,战马13000匹,勇于冲锋陷阵的精锐步兵5万人,善射的弓兵10万人。

这些部队训练多年,战斗力极强,士气更是高涨到极点。

官兵纷纷表示,不需要任何奖赏,也要入侵的残酷敌人决以死战。

于是,匈奴大军首先遭遇了赵军正面的主力。

李牧这么多年来示弱的结果,让匈奴人狂妄到了极点,根本不把赵军放在眼里。匈奴人认为只要全军一次冲击,赵军一定会溃不成军,夹着尾巴乱窜。

数万匈奴骑兵耀武扬威的集结起来,向李牧的正面猛烈冲来。

按照以往的战术,匈奴人冲击到赵军的阵前,立即射出大量的弓箭,通过远程火力先重创赵军。

没想到,此次迎接他们的是赵军10万精锐弓箭手。

这些弓箭手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更有强弓硬弩以及金属箭头,更有甲防御敌人弓箭的衣甲。

双方激烈对射中,匈奴骑兵完全不是对手。

在赵军可怕的箭雨下,匈奴骑兵一片片的被射死。匈奴射过去的箭雨,却软弱无力,动摇不了赵军的阵脚。

匈奴人极为震惊,这是以往多年战争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一下子就懵掉了。

不过,匈奴人毕竟是英勇的战士。

无奈之下,他们立即转为猛烈的冲锋,试图近距离肉搏,冲散赵军的箭阵。

在没有马镫的当年,骑兵近距离肉搏非常危险,这完全是败中求胜的方法。

没想到,冲锋的匈奴骑兵,却遭遇了1300辆赵军的战车。

这是古代的坦克,赵军战车不可能可以利用车速进行激烈肉搏,上面的弓弩手还可以持续射箭。

战车兵可以站在车辆上挥舞兵器,双脚可以借力,而匈奴骑兵一旦武器打空,往往会落马摔死。战车的长戈可以达到2米,而受技术限制,匈奴骑兵战刀才不过半米长。近战也完全是一边倒!

在赵军战车冲击下,匈奴骑兵远程近程都不是对手,很快溃不成军。

在正面交锋的同时,李牧迅速派出精锐步兵和骑兵进行两翼包抄,切断匈奴人的后路。

这里是赵国境内,赵军对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

1万3000名骑兵首先行动,击溃了匈奴后方殿后的小股部队,一举切断了退路。

稍后,赵军精锐步兵也纷纷赶到,配合骑兵形成了完整严密的包围圈。

此时匈奴人才感觉不对,考虑全军撤退。

遗憾的是,匈奴人并没有统一的指挥,数十个部落只能散乱的互相联络,分头向后撤退。

结果,他们很快撞进了李牧的包围圈。

此时匈奴、东胡、林胡各部落已经失去联络,各部如无头苍蝇一样乱窜。

无论他们撤退到哪里,都会遭遇赵军步兵、骑兵和弓兵的迎头痛击,丢下大片的尸体。

与此同时,李牧指挥部队迅速收拢包围圈,战车、步兵、弓兵、骑兵巧妙配合,四面推进。

此时,匈奴骑兵又体现出自己的弱点。他们毕竟是武装化的牧民,能胜不能败。遭遇毁灭性打击后,匈奴各部落出现了全线的溃散,部落领袖也控制不住自己的部族。匈奴人分为几十股,四处乱窜突围。

于是,下面的战斗成为一场单方面屠杀的歼灭战。

赵军迅速收拢包围圈,数日之内就将匈奴骑兵基本歼灭。

此次匈奴、林胡、东胡被歼灭高达10万之众,这是一个极为惊人的数字,几乎将草原各部落的男性扫掉了一大半。

赵国战场上,到处都是匈奴人的死尸和失去主人乱窜的战马。战国士兵割下匈奴人的首级论功,人头堆成无数小山。

主战场十多公里范围内,泥土几乎都被染成红色!

此战,匈奴、东胡、林胡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随后十多年再没有1骑敢于进入赵国境内。

这边,李牧乘胜追击,先将蔚县以北的襜褴部落全部歼灭;随后,李牧北上大破今天内蒙古东部的东胡残部,后者仓皇向北不毛之地逃窜;余下山西北部的林胡被李牧吓破了胆,单于丢下部落独自逃亡,余部宣布归顺赵国,林胡消亡。

强大汉朝和匈奴鏖战200年,才将匈奴打垮消灭。

而李牧同匈奴只进行了1次大仗,就将匈奴几乎打垮,太牛逼了。

此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胜利之一,开创了步兵歼灭骑兵重兵集团的先例。

正常来说,以步兵歼灭10万骑兵基本没有可能,李牧却做到了。

李牧创造的这个经典战役,不但前无古人,也是几乎后无来者的。

战国真正的战神就是李牧大将军。

由此,北部战争全部结束,赵国得以击中主力对付南方的秦国。


萨沙


战国七雄时期,能够接触到外族的主要是燕、赵、秦、楚,而所谓的外族应该就是犬戎。战国时期,战乱不断,使得各国之间民风强悍,犬戎根本不敢入侵中原。而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汉朝,军事力量更加集中,按理说应该更加强大才对,实际却恰恰相反,汉高祖刘邦在与犬戎作战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处于劣势状态那么,这是为何呢?

战国时期,中原混战,匈奴也不例外

由于历史的必然性,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常态。这种常态不仅仅发生在中原,也发生在犬戎等外族手中。

以战国七雄为例,战国七雄之中,能够接触到犬戎的有赵、燕、秦。比如秦国便与义渠接壤,赵国则与林胡、楼烦接壤,燕国则与东胡接壤(《史记·匈奴列传》)。

也就是说不仅仅只有中原等国是处于分裂的状态,就连犬戎也是处于分裂的状态,说不定比中原更加混乱。

再加上秦、赵、楚等国纷纷修筑长城,占据有利的优势,这才能打得犬戎不敢还手。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战乱依旧没有停止,而此时的犬戎却已经整合完毕

本来以为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百姓能够休养生息,恢复国力,然而情况却愈演愈烈。秦始皇在位之时,频繁的发动战争。虽然战争最后都以胜利告终,却极大地消耗了国力。

此后,秦始皇去世,秦二世即位,各地纷纷起义,中原再次陷入了内乱当中。随后楚汉战争打响,刘邦消灭项羽,汉朝建立,这才结束了这场纷争。

不过,汉朝虽然建立,但是国力却已经大大损耗。要知道,尽管战国时期战乱不断,但那是有一个相当大的时间跨度的,各国之间都是有休养生息时间的。而秦朝至汉朝建立期间,不仅时间短,而且战争频繁,根本没有恢复国力的机会。

因此,名义上战国时期的分裂时间久,看似比汉朝初期不利,实际上情况却比汉朝初期好得多。

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於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馀万。——《史记·匈奴列传》

而与中原混战相反,犬戎们已经实现了势力的整合,谓之匈奴。此消彼长之下,这才使得汉朝初期一直处于劣势。

结束语

战国时期,各国打得外族不敢还手,那是因为外族也处于分裂状态。而到了汉朝初期,汉朝经历过不断的战乱,国力下降严重,这才敌不过外族。等到了休养生息以后的汉武帝时期,不是照样打得外族卑躬屈膝吗?


小云轩谈史


春秋七国是啥玩意?应该是战国七雄才对吧。的确,在战国时代,外族对中原的威胁是很小的。汉朝开国后,北方的匈奴便成了中原政权最强的敌人,甚至让汉朝皇帝蒙羞。那么,从战国到西汉,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呢?

第一,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尚武的时代

战国虽然是一个诸侯争霸的战乱时代,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尚武精神的时代,此期华夏诸侯武力之强盛,的确让人惊讶。单说战国七雄,秦、楚都拥有百万雄兵,魏、赵、燕、齐等国在国力最强盛时,也都拥有五十万以上的军队。战国七雄的兵力在最多时,加起来可能在300-400万之间。战国时代战争规模之大,比起后世一点也不逊色。

在春秋时代,北方蛮族的势力还是比较强,对华夏构成很大威胁。经过春秋几百年的扫荡,北方蛮族基本被打败了。在攘夷之战中,晋国与秦国的表现最出色,晋国打垮了狄人,秦国则打垮了戎人。到了战国时代,华夏基本上就是内战,外族并没能构成实质威胁。

第二,匈奴在战国后期兴起,遭李牧沉重打击

进入战国后,晋国分裂为魏、赵、韩三国,后来这三个国家陷入混战,这便给了北方蛮族兴起的机会,匈奴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壮大的。不过,匈奴的实力,与战国七雄根本不是在一个档次。

长平之战后,赵国一下子损失45万精锐大军,军事力量一落千丈。匈奴趁机骚扰赵国边关,李牧采取坚壁清野之策略,不与之发生正面冲突。如此十余年,匈奴人对赵与李牧渐生轻视,李牧遂利以诱之,把匈奴十万余骑兵引至既定战场,一战而歼灭之。是役匈奴遭到重挫,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恢复元气。

当时李牧以残破赵国的偏师,击破匈奴,着实是极为伟大的事业,此亦见证战国时代华夏诸国之铁血精神。

第三,秦末混战,匈奴趁机崛起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此时匈奴的首领名为头曼单于,他是匈奴崛起的一个关键人物。秦国虽然一统天下,却只维持短短的十几年,便分崩离析。在秦末大乱时,匈奴的政局也出现重大变化,头曼之子发动政变,是为冒顿单于。

冒顿单于是匈奴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统治者,同时也堪称世界历史上的一代枭雄。他统一匈奴,消灭东胡、月氏等强邻,建立了一个国土辽阔的大匈奴帝国。与此同时,秦覆灭后,紧接着是楚汉战争,而后是大汉开国。匈奴与汉在军事力量上,可以说是势均力敌。但是在打仗水平上,冒顿单于比刘邦要高出一截。

冒顿单于采取诱敌之计,故意示弱于刘邦。刘邦不知是计,在白登山遭匈奴主力包围,被围七天七夜。尽管白登之围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是经此一役,刘邦心有余悸,不敢与匈奴争锋。

其实以西汉的军事能力而言,纵然与鼎盛时期的秦国不能比,至少也不会比残破的赵国差,毕竟国力摆在那里。汉在与匈奴的战争中落入下风,主要是因为匈奴崛起太快了。冒顿时代的匈奴,绝非李牧时代的匈奴可以相比。

因此,我们在比较不同时期华夏与外族的战争史时,不仅要考虑华夏族力量的消长,也要考虑外族力量的消长。


君山话史


战国后期,秦国、赵国、燕国,一边要忙于内部征战,一边还要修筑长城,派军打击匈奴,而且效果还非常好。尤其是赵国,更是把匈奴打到远远地逃遁。

秦朝一统天下以后,也干了筑长城、打匈奴两件事情,而且效果也非常明显。

但是刘邦统一天下以后,在打匈奴的时候,竟然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毫无脾气。若不是最后陈平用了一出反间计,刘邦能不能安然撤退,还真的很难说。

刘邦那时候的情况,和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自然不能比。不过,再怎么说,总比战国末期要好得多。国内已经统一,而且基本上保持了太平。汉军又连年征战,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为什么竟然还被匈奴打得那么狼狈呢?

而且不仅仅刘邦被打得那么狼狈,从刘邦到汉武帝之间,一直都不敢和匈奴正面作战,一直采用奉送礼物,以及拿皇室公主与匈奴和亲的方式,讨好匈奴,和匈奴搞好关系。

(汉武帝剧照)

明明从战国末期到秦朝的时候,中原王朝一直都很厉害,为什么汉朝初年却这么不经打啊?

一、汉朝初年国力不济。

战国末期,虽然诸侯割据,但各国有数百年的经营和积蓄,家底子其实是比较厚的。尤其是后勤保障措施,相关的配套部门,物资供应都比较完善。当遇到打仗的时候,有一整套的预警措施和应对措施,所以打起仗来不慌不忙。

同时,各国虽然战乱不断,但实际上打仗的次数并不多。秦朝兼并六国的战争,主要在最后的十年。所以各国是比较容易应对的。

秦朝建国以后就更不用说了,几乎是集六国的国力和兵力一起来做筑长城、打匈奴这件事,所以打匈奴打得得心应手。

但是,刘邦打匈奴的情况却非常糟糕。那时候刘邦虽然统一了,但是在统一之前,经历了数年的战争。而且是一波接一波的战争。先是陈胜吴广起义,秦朝和农民起义军作战。接着诸侯并起,秦朝又和诸侯作战。后来诸侯把秦朝灭了,项羽搞了一个分封。但是诸侯又不服气,尤其是刘邦,又和项羽进行了四年的楚汉大战。等到刘邦把项羽灭掉建国以后。刘邦又发动了剪灭功臣的战争。

可以说,那时候几乎没有一天不打仗。打到匈奴入侵的时候。整个国内穷得几乎像水洗过的一样。《汉书》记载:“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也就是说,刘邦想找四条毛色一样的马都办不到。将相都只能坐牛车。

事实上,刘邦在和匈奴打仗的时候。最终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最重要的原因,也就是军队打仗能力不足,后勤供应保障不够等等。

(刘邦剧照)

二、刘邦缺少大将。

刘邦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建立汉朝。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韩信帮他独当一面。韩信灭赵破齐,打败了不少诸侯。其能力是相当突出的。除了韩信以外,还有彭越与英布,他们联合起来,在垓下十面围攻打败项羽。可以说这三个人是汉军中战斗能力最为强劲的。

除此以外,刘邦当然还有曹参、周勃、灌婴、樊哙等大将,但是实际证明,这些人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这些人当年跟着刘邦的时候,基本上都没有打过什么像样的仗。

但是,刘邦在和匈奴作战的时候,无论是韩信,还是彭越和英布,都已经被刘邦给杀了。跟随刘邦的也就只有曹参、周勃、灌婴、樊哙这些人。靠这些人去打匈奴,怎么打得赢呢?

这一点,连刘邦自己都知根知底。他在《大风歌》里写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就是手下没有大将独当一面的忧虑。

(陈平剧照)

三、刘邦缺谋士。

有人可能说,不对呀,陈平不就是刘邦的谋士吗?而且是刘邦最重要的两个谋士之一,怎么能说刘邦没有谋士呢?

实际上,陈平虽然有非常多的计谋,但他都没有指挥作战的计谋。他说出的那些计谋,主要是关于人事的。比如陈平给刘邦说,让刘邦封韩信为齐王,比如陈平离间范增和项羽的关系。比如陈平给刘邦出主意,使刘邦兵不血刃抓到韩信。包括最后陈平给刘邦出主意,解除白登之围,其实出的都是与人事有关的主意。也就是说,陈平其实是一个纵横家,他并不是兵家,并没有在战场上指挥军事作战的能力。

实际上,刘邦的手下,具有军事指挥作战能力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张良,一个是韩信。张良能够进行战略规划,刘邦攻下咸阳,刘邦明修栈道,刘邦发动对韩信的大反攻,所有这些,都是张良给刘邦出的主意。而前敌指挥,韩信更是最拿手,包括背水一战、拔旗易帜、十面埋伏、暗渡陈仓,这些都是韩信的杰作。

陈平本人在军事指挥上能力不高,还体现在刘邦在和匈奴打仗的时候,当时冒顿单于采用诱敌深入之计,诱使刘邦向前贸然推进。最终落入冒顿单于的包围圈。而且粮草也跟不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至于落入绝境。所有这一切,都表明陈平在军事指挥作战能力上的有限。

当然了,也许当初陈平也给刘邦提过建议。但是陈平这个人有个特点,比较听领导的话。可能他提了建议,刘邦没当回事儿,他也没有再强调这个事情。

(冒顿单于剧照)

四、冒顿单于异军突起。

匈奴在冒顿单于之前,其实是比较弱的。冒顿单于刚刚当单于的时候,还要极力讨好东胡。甚至东胡王还公开向冒顿单于请求,索要冒顿单于的老婆阏氏。但是冒顿都能够忍受。

不过,后来冒顿就强大起来了,东征西讨,拥有了一大片土地,征服了20多个国家。最后,拥有了“控弦之士”三十万的规模。

有这样一支强悍的军队,可能当年的李牧、蒙恬打起来都有些头痛,何况是刘邦。

诸如此类的原因,最终,刘邦没能打得过匈奴。后来的吕后、汉文帝、汉景帝畏惧匈奴,因此,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朝才敢于向匈奴发动挑战。


张生全精彩历史


春秋战国,以及秦汉时期强悍的外族,只有匈奴这一个吧?当然,还有西戎和娄烦也曾经比较强大,只是在战国时期就分别被秦赵两国给彻底收拾了。轮转至汉朝的,实际上也就只有匈奴一个强大部族了。

在春秋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可以收拾匈奴。包括秦国、赵国,甚至是最弱的燕国,都打得匈奴越不了各国修建的长城。

当时的情况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相比较游牧部族,当时中原各诸侯国实力都非常强,对于周边其他部族有压倒性的优势;其二是当时的匈奴还没有崛起,北方并没有出现强大的国家。

但是,到了战国末期,这种情况开始变化了。由于秦灭了六国,中原的势力平衡被打破,燕赵等国对匈奴的牵制开始消失。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天敌的匈奴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步崛起。

秦朝建立以后,匈奴的势力已经扩大了不少,于是秦始皇不得不大修长城,不得不派蒙恬率数十万大军大规模打击匈奴。然而,随着秦末天下大乱,北方防线奔溃,匈奴占领了河套地区。河套地区在古代很关键,因为河套是天然的养马场。匈奴占有河套以后,实力大增,完全崛起。而中原王朝,不仅失去了骑兵补给基地,并且完全暴露在了匈奴的威胁之下。从这个时候开始,历史的天平开始由中原向北方的匈奴倾斜。

到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匈奴羽翼已经丰满。而反观汉朝,经历了秦末大乱和楚汉之争,中原地区元气大伤。国力此消彼长之下,汉初受制于匈奴,也就不足为奇了。


苏绽


"春秋七国打得外族不敢反抗,而到了汉朝外族打得刘邦不敢出头”,这种论调是明显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孔子曾经曰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啥意思?如果没有管仲(也就是齐桓公执行的“尊王攘夷”政策),那么整个华夏都要披发左衽,华夏就不成个华夏了,这还不明显吗?华夏民族在春秋时期曾经相当危险,危险到要被异族同化的程度!

钱穆先生在其《国史大纲》中曾经表示,西周早期之前乃是华夷杂处的时期,当时诸夏与所谓的“蛮夷戎狄”有着密切的往来,包括互相通婚。而西周分封的各个诸侯国之间也并非是直接接壤,而是中间可能夹杂着众多的蛮夷小邦。北狄强盛之时,曾经入侵邢国、卫国(迫使邢国国君出逃、卫国国君被杀),又灭温、伐齐、伐鲁、伐郑、伐晋,甚至蹂躏周王室,北狄最强盛的就是中山国了。

除了北方、西方的强族之外,南方还有一个以蛮夷自称的楚国,所以《公羊传》中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披发左衽”的风险是实实在在的。当时的华夏,战胜外族是非常不容易的。


国史通论


不论是春秋战国时期,还是秦朝,或者汉朝时期。当时中原政权最主要的外敌还是北方的草原游牧民族。而这个草原游牧民族也特指的是“匈奴”。此时的匈奴并不是单独的一个种族,而是多个草原游牧民族的统称。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人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按照这个结论来看的话,从商朝开始,中原政权就饱受“匈奴”的入侵了。一直到后来的周朝,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匈奴都是中原政权的极大威胁。就像我们上边所说。匈奴在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统称,他可能包含了很多的民族以及分支。历史上匈奴真正统一成为一个国家的时候,还是在秦朝时期。也就是说,秦朝之前,其他所有国家所面对的“匈奴”不过都是规模大小不一的部落而已。根本不是汉朝时期所面对的统一的匈奴。所以自然而然双方的实际情况也略有不同。

秦朝时期,匈奴头曼单于匈奴部落联盟为基础,征服了其他诸部落联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而建立起来的。这也就证明了秦朝之前中原政权所面对的匈奴和秦朝之后汉朝时期所面对的匈奴,完全就不是一个等级的选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击败了林胡、楼烦等国。实际上林胡和楼烦只是一个很小的胡族部落而已。即使在战国末期,赵国大将李牧所面对的匈奴也依旧只是匈奴中的一支。而且很多人都有一个误会。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诸侯国最多只是抵御住了匈奴的入侵。根本没有所谓的打的匈奴不敢露头。春秋战国时期从来没有诸侯国主动出击过匈奴。都是被动防御。如果他们真的能够打垮匈奴也就不需要修筑长城了。

即使以秦始皇之英明神武,他平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以举国之力也不敢说打的匈奴不敢露头,最多也就是击溃匈奴,使匈奴不敢随意入侵罢了。事实上秦朝时期对于匈奴也多以防守为主。而并不是进攻。不是不愿,而是实力不允许。否则秦始皇也不需要费那么大力气修筑长城。把长城连接在一起。而秦朝能做到如此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要知道秦朝时期的匈奴实力比起春秋战国时期的匈奴,实力都呈几何倍数增长了。

汉朝时期,刘邦并不是被匈奴打的不敢出头。实际上在刘邦建立汉朝初期,刘邦对于匈奴的态度也是以武力镇压。我们通过刘邦镇压韩王信造反时期,刘邦对匈奴也是一视同仁的以武力镇压就可以看出,刘邦实际上并不怵匈奴。但通过了白登山之围后。刘邦发现,想要真正的战胜匈奴是根本不可能的。当时的汉朝没有那个实力。所以白登山之围后,刘邦选择了和亲,休养生息。以和亲来取代之前的战争。通过和亲笼络匈奴。这属于策略问题。并不是汉朝打不过匈奴。而是刘邦知道耗费钱粮和匈奴大战之后也收获不了什么。因为匈奴是游牧民族。从根本上是灭绝不了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中原王朝和草原民族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中原处于春秋战国的时候,草原民族也是四分五裂,但是都在向中原民族进攻,这是由草原民族的生活习惯决定的。草原民族也是靠天吃饭,夏天短,水草茂密的季节也就不到五个月,剩下的半年就是吃老本,遇到点自然灾害,就得大面积饿死人了。所以一到秋天,他们就要集合起来抢劫,存储过冬的粮食。

由于游牧民族都是在马背上长大,所以个个能骑善射,机动性很强,但是中原民族却是步兵为主,等到集结起来赶到战场,敌人早就没影了。这个问题各国都解决不了,唯一想了办法的是赵国。



赵武灵王搞了胡服骑射,跟草原民族学习骑马射箭,生活习性跟草原民族一样,也是骑兵机动,这样管了一阵子用,赵武灵王被饿死了,继任者就没有他的热情和毅力了。

所以只剩下唯一的办法,就是修长城。长城就是阻碍骑兵大规模行动的墙。毕竟马是走平地的,不是猴子,也不是山羊,不能蹦高蹦低。



到了秦朝,中原王朝有了强大统一的政权,蒙恬能够组织起强大的军队守护长城了,但是匈奴人也有了强大统一的政权,就是冒顿单于。秦朝二世而亡,刘邦带人来到山西地界追赶投降匈奴的韩王信,结果就被冒顿围了,七天后才捡了一条命。

所以不是汉朝中原民族才处于劣势,而是一直处于劣势,这种劣势一直持续了几千年,直到机枪的出现。


唐风宋月


相较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而言,可能人们对汉朝时期的历史要更清楚一些。正因为如此,很多人才会觉得春秋战国时期,外族势力被打得不敢贸然入侵中原,而到了汉朝时期的时候,汉朝廷居然要为维持和平状态,而卑微地同外族势力和亲,以牺牲女性的幸福来换来短时间的休战期,实在是够窝囊。

既然这种观点出现了,那肯定就会有人对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产生很大的好奇心。为了帮大家搞清楚事情的真相,我们今天就以此为话题,来为大家揭秘外族势力在春秋战国时期和汉朝时期的发展情况。看看到底是不是大家想的那样,是因为刘邦太怂才导致大汉朝被外族势力欺负。

一、春秋时期外族势力实际是把中原势力打惨了。

很多人认为,春秋时期的时候,中原的霸主曾经将外族势力打惨了。正因为如此,那个时候才没有外族势力敢贸然入侵中原。但是实际上,春秋时期真正被打惨的是中原势力罢了。

要知道,当时连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周天子,都被犬戎从关中打到了洛阳,那他手下的那帮诸侯小国哪里还能过上什么好日子?而且当时的形势还异常严峻,中原势力可以说是遭到了外族势力的南北夹击。若非齐桓公和管仲力挽狂澜,那中原估计早就被外族势力完全侵占了。

二、战国时期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原势力将外族势力打惨了。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权夺利,可以说是纷纷将战斗模式给全面开启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原动不动就会爆发各种形式的战争。

时间久了,不管是中原的各位诸侯,还是在各位诸侯地盘中生活的百姓,都已经将战争当成是家常便饭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原势力的整体实力相较于外族势力而言,无疑占有明显优势。若是外族势力想要入侵中原的话,单是举一个诸侯国之力,就足以将一支外族势力打到没有招架之力。更何况当时的诸侯国有很多,哪里还能再惧怕外族势力?

当然了,除了中原势力较强这一原因之外,本身外族势力当时也没有入侵中原的想法。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原因是中原没有外族势力想要的草场,另一个原因则是外族势力没必要进行对外战争。有这两个原因存在,就算战国时期中原势力没有我们前面所说的那么强大,外族势力轻易也不会跑去入侵中原。

这样一来,至少从大体来看,就弄得好像是中原势力已经强大到,能够将外族势力都通通收拾干净了似的。殊不知这其中,多少也有外族势力本身存在的问题在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三、汉朝刘邦“打不过”外族势力的原因。

其实,严格来讲,并不能说是汉朝的刘邦“打不过”外族势力,而应该说是刘邦建立汉朝后,已经懒得再跟任何人打仗了。因为为了建立汉朝,当时中原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处于战乱的状态。

只不过此时的战争基本上都是中原内部的战争,而跟外族势力没有太大的关系。结果等到汉朝建立以后,以刘邦为首的中原势力都打战打烦了。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外族势力危及不到大汉朝的根本统治,那刘邦轻易是不会对外族势力发动战争的。

中原不对外族势力发动战争,并不代表外族势力不会主动前来挑衅。若说春秋战国时期外族势力的特点就是过于分散的话,那到了汉朝时期,匈奴帝国的建立就算是完全改变了外族势力的原有状况。而匈奴帝国本身就属于一个好战的外族势力,所以为了扩充地盘和掠夺财物,他们迟早会对中原势力发起进攻的。只不过刘邦统治时期比较讲求休养生息,这才搞得好像中原势力怕了外族势力一样。

此外,也并非是整个汉朝统治时期,都一直在向外族势力表现出很怂的一面。要知道在汉武帝统治汉朝的时候,可是多次派出大将,将匈奴打得很长时间都不敢再涉足中原。那时别说外族势力不敢贸然入侵中原了,就算是谦卑地提出和亲的请求都不一定会得到允准。

所以说,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刘邦是因为太怂才如此纵容外族势力,而应该结合当时汉朝的建立背景和所处的外围环境,来辩证地对此问题加以分析。毕竟只有这样,得到的结论才更为合理一些。


元哥说历史


我们都知道汉武帝远征匈奴,而这个如此强大的匈奴帝国在春秋和战国时期就没有出现过,为何草原上会突然崛起这样一个强悍的匈奴帝国呢?我想,这才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在春秋和战国时期,中原有许多的诸侯国,而草原也不例外,只是作为一个个小部落存在,各自为政,没有盟主(也就是中原的周天子或者霸主)指手画脚。

由于长城以北的降雨量不足,所以生活在那里的人无法农耕,物资稀缺,便形成了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生活在马背上,虽然凶悍,但由于群体太小,无法和中原的诸侯国开战,抢夺资源。一旦开战,必定损失惨重,抢到的资源根本不够弥补损失。怎么办呢?只能通过贸易。

那么问题来了,我中原诸侯国凭什么跟你们这些夷狄进行物资交换呢?你们有什么东西是我们需要的吗?答案很简单,马。

中原并不盛产好马,真正的好马都来自于草原。而马,是当时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没有好马,你就打不了战,只能被其他诸侯国欺负。

所以,中原诸侯国争先恐后的跟草原上的小部落进行贸易,而小部落方面也乐意,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高的利益。

而秦汉时期就不一样了,集权帝国成立,贸易被垄断,游牧民族没办法生存,只好选举出一位“大可汗”,一起向中原集权帝国开战。

面对凶悍的匈奴大军,集权帝国哪里扛得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匈奴只是一个类似于联盟的帝国,“大可汗”并没有干涉“小可汗”旗下部落的权力,只有物资分配权。

所以这个问题,“为啥春秋七国打的外族不敢扛,而到了汉朝打的刘邦不敢出头”,有两个原因。

一是在春秋时期,游牧民族还只是小规模实力,打不过中原的诸侯国。

二是贸易能解决的问题,干嘛非要通过战争来解决?皆大欢喜不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