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果李自成奪取北京後即聯手吳三桂,北上迎戰清兵,會有什麼結果?

三千水唯取一


槍叔先說結果:擊退滿清

本著先說是什麼,再說為什麼的態度,現在槍叔開始解釋。

當時形勢是:

滿清方面

多爾袞率領八旗,正繞道蒙古,準備再次進攻中原,途中聽到北京北李自成攻陷的消息,立即掉頭直奔遼西走廊,靜候事態的進一步發展。

吳三桂方面

吳三桂深知自己既打不過滿清也打不過李自成,所以他內心其實是傾向投靠李自成的,畢竟是漢人,而且佔領了北京,屬於漢人內部的改朝換代。而滿清,則是與他大打了幾十年仗的死對頭。

李自成方面

當時長江以北基本上都李自成佔領了,形勢一片大好。

東北方向,有吳三桂的山海關和寧遠,滿清八旗打不進來;

西北方向

山西全省已經被攻佔,大同總兵姜瓖投降,宣府總兵王承胤投降,截斷了晉商資助滿清的通道,收攏了大批投降的明軍,軍力暴漲。

南方

1.巴蜀被張獻忠佔領,建立了大西政權,正和當地的明軍打的不可開交,根本威脅不到李自成。

2.江南

江北四鎮毫無戰鬥力,從後來清兵南下就可以看出,不堪一擊,望風而降。

南明的福王政權更是一坨渣,清兵南下,進入南京城,南明君臣跪迎,呵呵。

3.長江中游的左良玉就是個大軍閥,當年被李自成打的滿地找牙,根本不敢北上,號稱八十萬軍隊,其實包括家屬,能戰鬥的估計也就幾萬人。

之所以說南方的情況,是說南方不會北伐,李自成無後顧之憂。

眾所周知,壓在明末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是“三餉”。

三餉是指田賦加派。三餉即遼餉、剿餉與練餉的合稱。遼餉加派是為後金入侵,遼東戰事緊急,軍餉不足而起; 剿餉是為鎮壓農民起義籌措軍費; 練餉為鎮壓農民起義練兵所用。史稱“三大徵”。當初,尚屬臨時加派,事畢即止。及至遼東戰事興起,加派迭增,並且成為經常性的“歲額”。為明末人民的沉重負擔。

起義軍起義過程中,針對明朝地權集中與賦稅繁重的情況,提出“均田免糧”口號。攻佔西安後,又以“貴賤均田”及“五年不徵”相號召。在河南等地到處傳播“不當差、不納糧”的歌謠。

牛金星等謀士則以“闖王來了不納糧”為口號,收攏人心,使得明朝在各地的統治土崩瓦解,投靠者數不勝數,最終攻入北京,坐了龍庭。

那麼問題來了,造反時是一回事,當了皇帝又是另一回事,沒軍餉怎麼行?

找誰要?誰有錢找誰啊。

誰有錢啊,大地主大官僚。

當年崇禎找他們要軍餉,一個個摳逼索索,不肯拿,結果李自成下令索餉——

農民軍開始拷掠明官,四處抄家,規定助餉額為“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30],劉宗敏製作了五千具夾棍,“木皆生稜,用釘相連,以夾人無不骨碎。”[31]城中恐怖氣氛逐漸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夾百官,大抵家資萬金者,過逼二三萬,數稍不滿,再行嚴比,夾打炮烙,備極慘毒,不死不休”[32],“牽魏藻德、方岳貢、丘瑜、陳演、李遇知等,勳戚冉興讓、張國紀、徐允楨、張世澤等八百人追贓助餉。”[33]談遷《棗林雜俎》稱死者有1600餘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搶掠,臣將驕奢,[來源請求]“殺人無虛日,大抵兵丁掠搶民財者也”[34]。大順軍於佔領區皆設官治事,首為追餉,例如在城固縣,“賊索餉,加以炮烙”[35];在汾陽,“蒐括富室,桁夾助餉”[36];在絳州,“士大夫慘加三木,多遭酷拷死”[37];在宣化,“權將軍檄徵紳弁大姓,貫以五木,備極慘毒,酷索金錢”[38]

據說李自成入燕京後,從宮中搜出內帑「銀三千七百萬錠,金一千萬錠」,「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一說五十)兩,鐫有永樂字」[40]。時人許重熙在《明季甲乙兩年匯略》借談遷之口謂曰:「損其奇零,即可代兩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蒐括,海內騷然,而扃鑰如故,豈先帝未睹遺籍耶?不勝追慨矣。」但可信度並不高。計六奇認為:「予謂果有如此多金,須騾馬一千八百五十萬方可載之,即循環交負,亦非計月可畢,則知斯言未可信。」照前列說法,內帑中的銀兩總數就有185億兩(或者是18.5億兩;3700萬錠,一錠五百或者是五十兩)。但依據梁方仲估計,1390年至1486年,中國內地白銀總產量只有三千萬兩上下。明亡前,雖有大量西班牙銀元與其他外籍銀元流入,但也只有四千五百萬兩。亦有人估計明末時,全國流通的銀兩總數不可能超過7.5億兩。

總之一句話:李自成從這些大地主大官僚身上獲得了無數銀兩——當然這些銀兩也是他們剝削老百姓的。

有錢了,就好辦事了,明末發生活多起軍隊譁變,就是因為欠餉。

接著分析兵力對比:

李自成進入北京的兵力大概有二十萬,後來率六萬在一片石大戰。;

吳三桂大概有三萬,

滿清八旗大概有八萬,其中以多爾袞領的滿洲鐵騎最強,兵馬都披著甲冑,非常堅硬,百步之外無法洞穿,是精銳中的精銳。

從兵力上看,吳三桂如果加上李自成的兵力,足以超過滿清,而且憑藉山海關據守,憑藉大炮,清兵必然不能攻克。

況且,李自成大順軍曾在真定、潼關外跟八旗兵打過野戰,戰力也相當強悍。

所以說,如果當時李自成吳三桂聯合起來,那清兵不能入山海關,而且也不會再重複繞道蒙古進入中原搶掠,再加上大順軍佔領山西,截斷了晉商資敵行為,最後只能困獸漠西蒙古和東北。

等假以時日,李自成評定南方(南方明軍都是戰五渣),整合大順軍和投降明軍,有錢有糧有兵,再出關大戰清兵,還是大有勝算的。

只可惜,歷史不能假設,歷史總讓人嘆息。


燕趙節度使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這個問題,怎麼說呢,沒有如果。但不是因為我信奉那句“歷史沒有如果”,而是因為——真正的歷史就是如此。

攻克北京以後,李自成並不能放下心,因為在北京不遠的遼東,還有吳三桂和數萬遼東鐵騎在那裡駐守。面對這股強大的敵人,李自成當然不會頭鐵著去跟他硬碰硬,而是表現出相當足夠的誠意,希望吳三桂能夠向新政權投降。

而吳三桂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覺得自己也確實剛不過勢如破竹的大順軍,在關外還有清軍虎視眈眈的情況下,他也接過了李自成拋過來的橄欖枝。

而在此以後不久,歷史發生了詭異的轉彎。

有人說是因為劉宗敏搶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也有人說是吳三桂是想為崇禎復仇,還有人說是因為鼠疫,反正總之,吳三桂在靠近北京城後突然反悔,並打開山海關放了多爾袞進來。

有關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號到四月的那一段往事,已經永遠不可知曉了。但是吳三桂確實曾想和李自成聯手這一點是沒有問題的。



青言論史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山海關到底能不能守住。根據記載,清兵入關前的兵力大約二十萬左右,包括十萬滿八旗以及十萬蒙漢八旗。吳三桂的兵力大約有十萬左右。

眾所周知,守城容易攻城難。大明朝苦心經營的寧錦防線雖不是固若金湯,但也算是城堅牆厚易守難攻,努爾哈赤當年便是喪命在寧遠城外。但是,吳三桂降清前,錦州已經失守,並且吳三桂受命將寧遠守軍悉數調至山海關。清朝二十萬大軍跨過不設防的寧錦防線,直接駐馬山海關外,彼時吳三桂已經帥師勤王,山海關兵力有限,可以說清軍攻破山海關指日可待。

根據當時的狀況,李自成已是兵臨城下,相比于山海關外的清軍更顯得緊迫一些。明朝守住北京城,只要守住山海關一個月,待到平息了李自成,再與清軍做計較,到那時,打跑清軍的可能性非常大。

李自成進北京後,曾經招降過吳三桂,可惜沒等吳三桂過了猶豫期,便殺死人家父親霸佔了人家的小妾,吳三桂當然不會答應。

雖然清兵已經駐馬山海關前,但是山海關是明朝經營了二百多年的重要軍事防禦關口,歷來從沒有哪個少數民族鐵騎可以攻破山海關,土木堡之後,也先率領大軍從紫荊關進入,派兵與阿剌知院五萬大軍分從裡外兩面進攻山海關都沒有攻破。山海關地形複雜,關外地勢狹窄,蜿蜒通往二十里外的岔道口,長城防線向兩邊山勢展開,根本容不得騎兵縱馬,也擺不開幾架回回炮,在內援不斷的情況下只需很少的兵力就能夠守住。吳三桂之所以回兵山海關,並非是集合兵力守關,而是以關寧防線守軍回擊李自成。

當時吳三桂之所以沒有馬上答應投降李自成,是因為崇禎皇帝的真實下落還未知,如果崇禎不是吊死煤山,而是逃出北京城再回合各路勤王部隊,轉而與李自成決戰北京城下,到那時李自成的烏合之眾受到勤王大軍以及吳三桂優勢兵力的兩面夾擊,勢必潰不成軍。即使崇禎皇帝死了,北京之外還有其他王室成員,依然可以稱帝並組織兵力回攻北京城,但是,那時的吳三桂或許會為崇禎的死背鍋,所以吳三桂考慮再三還是確定降清,他不可能投降李自成,即使李自成不殺他父親納他小妾也不可能。或者李自成以吳三桂家中老小逼其就範,待明王室與李自成兵戈相向時他也會選擇反李投朱。

事實上吳三桂如果投降李自成,也絕不會出關北上迎擊清軍,前文有述,清軍不可能攻破山海關,除非走也先的老路,由紫荊關進入。只要吳三桂守住山海關,不肖三個月,清軍便會因為補給不足而撤軍。吳三桂怕的是清軍聯合李自成夾攻山海關,那麼吳三桂必死無疑。


讀史梨樹下


公元1644年,明崇禎17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帝在煤山上吊自殺,李自成在北京登基稱帝,建立政權“大順”,似乎統一天下態勢已趨於明朗,是否真的天命歸“順”呢?我們來看一看當時的中華大地存在的幾支強大的力量。

第一,就是建立了大順政權,在北京稱帝的李自成。此時的李自成大順政權佔據了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陝西、京城等地。但是由於李自成崛起過快,部隊質量參差不齊,也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施政方針,再加上進入北京城後,部隊迅速腐化墮落,李自成雖然佔據了在廣闊的華北地區,但是根基十分不穩,更沒有對佔領地進行有效控制,缺乏穩固的根據地,隱憂很大。



第二,南明。崇禎皇帝死後,位於南京的明王朝另一套班子擁立福王之子為南明弘光皇帝。佔據了包括江南地區在內的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這些地區也是受災最輕,人口稠密,最為富裕的地區。

但是,已經徹底腐化墮落大南明士大夫階層,面對外敵,不思防禦卻整日黨爭內鬥,他們所依仗的軍事集團,包括左良玉在內的大將均已徹底軍閥化,遇敵一潰千里,對內比土匪更為惡劣。這支不思進取的南方政權,毫無進取之心,更無進取之力。



第三,張獻忠在四川建立的大西政權。作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中僅次於李自成的張獻忠,一直活躍於中湖北、四川等地區,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際,張獻忠佔據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權。但是由於同明末所有農民起義軍一樣,張獻忠流寇一般的作為,使得他們只會破壞,不事生產。再加上戰亂和張獻忠的屠殺,曾經沃野千里的四川變得殘破,張獻忠並無同於全國之力。


第四,佔據關外東北地區,也統一了蒙古草原的滿清八旗。滿清八旗擁有著最適合戰爭的奴隸式八旗制度。在嚴苛的訓練和制度之下,近十萬兵力的八旗,戰鬥力十分強勁,再加上善於使用漢奸部隊,此時的滿清軍力十分強大。

因此雖然佔據天下的勢力眾多,但真正具有統一全國的實力的力量僅有滿清八旗和李自成。隨著明朝的滅亡,掌握著明朝最精銳部隊——關寧鐵騎的吳三桂集團,由於處於滿清八旗和李自成之間,地域狹小,毫無自立能力,但是由於高達5萬人精銳部隊的關寧鐵騎戰鬥力強大。因此,吳三桂的態度,就成為了決定滿清八旗和李自成集團平衡天平上的一顆最重要的砝碼。



如果吳三桂沒有放清兵入關,反而聯合李自成共同進攻滿清八旗,勢必會給滿清造成極大的損傷。作為滿清八旗,雖然軍力強大,但是他有著致命弱點:作為人口不足百萬小族,滿清八旗的根本——八旗子弟人數過少,一旦損傷,根本無足夠人力補充,因此他們也完全無法承受慘重的傷亡。

本就對入關沒有達成統一意見的滿清八旗,一旦承受不住過於慘重的傷亡,必然會放棄入關的想法,仍使用之前劫掠中原以補充元氣的思路。



但是,由於李自成先天不足,他即無足夠的知識分子階層投靠,以幫助治理地方,部隊也開始腐化墮落,李自成統一天下的可能性很低。中原地區會回到了“天下久合必分”的態勢,各方勢力割據一方。直到新的雄才大略雄主崛起,一掃割據,統一天下。


鳶飛九天2018


如果李自成奪取北京後即聯手吳三桂,北上迎戰清兵,還是可以和強大清軍一拼,一搏的,運氣好的話,還是可以打敗消滅清軍的,運氣不好,也會被強大清軍打敗和消滅。如果,李自成和吳三桂精誠團結,還是有可能,還一定會消滅清軍的。李自成和吳三桂團結起來,不說能消滅清軍,但至少也能重創清軍。但事實並非如此,李自成進入北京,奪得明政權後,就擁有金錢美女,玩物喪志,軍紀敗壞,失去民心,最終失敗。吳三桂的老婆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搶去,這徹徹底底惹火了吳三桂。吳三桂本想投靠李自成的,由此原因,轉而投降清軍。清軍和吳三桂一起窮追猛打起義軍,打得起義軍抱頭鼠竄,最終李自成被殺而亡到死。


中國美6220


清人團結,中原吳三桂,李自成,張獻忠,南明政權各自為政,互相攻伐,所以必敗。


用戶52175135028


沒有意義的問題


暱稱被佔用了佔用了


李自成和吳三桂軍隊裡面真正可以打仗算精銳的加起來不過五萬,這五萬實力遠不如松錦之戰的十三萬精銳,一句話,合起來也打不過,另外所有人忽略一點,當時甚至連南方開始缺糧,而北方在天災,後金,李自成張獻忠等流寇,明軍四顧力量禍害下,已經不具有經濟價值,一句話,李自成純粹是撿了後金消滅大明精銳的便宜,本身實力是很差的


風中小草59



青澀印記


結果一樣 只是延緩幾年 大明依然滅亡 原因有二 而且是核心 即一 明統治體系經過崇禎統治時期 上層管理體系及管理層已經基本瓦解 即大明的中央政府實際上已經空了 中間階層與上層官僚體系基本失去上下升降機制 底層基本瓦解 大明沒有消失的原因是因為中國傳統的鄉紳管理體系依然存在 加上明軍主力的存在維繫大明 二是 大明這些弱點剛好是大清的全部優點 大清擁有完善的中央官僚體系 而且保持王室協作制度 各安其責 所以 在明軍隊逐步瓦解後 明朝基本瓦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