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果李自成夺取北京后即联手吴三桂,北上迎战清兵,会有什么结果?

三千水唯取一


枪叔先说结果:击退满清

本着先说是什么,再说为什么的态度,现在枪叔开始解释。

当时形势是:

满清方面

多尔衮率领八旗,正绕道蒙古,准备再次进攻中原,途中听到北京北李自成攻陷的消息,立即掉头直奔辽西走廊,静候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吴三桂方面

吴三桂深知自己既打不过满清也打不过李自成,所以他内心其实是倾向投靠李自成的,毕竟是汉人,而且占领了北京,属于汉人内部的改朝换代。而满清,则是与他大打了几十年仗的死对头。

李自成方面

当时长江以北基本上都李自成占领了,形势一片大好。

东北方向,有吴三桂的山海关和宁远,满清八旗打不进来;

西北方向

山西全省已经被攻占,大同总兵姜瓖投降,宣府总兵王承胤投降,截断了晋商资助满清的通道,收拢了大批投降的明军,军力暴涨。

南方

1.巴蜀被张献忠占领,建立了大西政权,正和当地的明军打的不可开交,根本威胁不到李自成。

2.江南

江北四镇毫无战斗力,从后来清兵南下就可以看出,不堪一击,望风而降。

南明的福王政权更是一坨渣,清兵南下,进入南京城,南明君臣跪迎,呵呵。

3.长江中游的左良玉就是个大军阀,当年被李自成打的满地找牙,根本不敢北上,号称八十万军队,其实包括家属,能战斗的估计也就几万人。

之所以说南方的情况,是说南方不会北伐,李自成无后顾之忧。

众所周知,压在明末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是“三饷”。

三饷是指田赋加派。三饷即辽饷、剿饷与练饷的合称。辽饷加派是为后金入侵,辽东战事紧急,军饷不足而起; 剿饷是为镇压农民起义筹措军费; 练饷为镇压农民起义练兵所用。史称“三大征”。当初,尚属临时加派,事毕即止。及至辽东战事兴起,加派迭增,并且成为经常性的“岁额”。为明末人民的沉重负担。

起义军起义过程中,针对明朝地权集中与赋税繁重的情况,提出“均田免粮”口号。攻占西安后,又以“贵贱均田”及“五年不征”相号召。在河南等地到处传播“不当差、不纳粮”的歌谣。

牛金星等谋士则以“闯王来了不纳粮”为口号,收拢人心,使得明朝在各地的统治土崩瓦解,投靠者数不胜数,最终攻入北京,坐了龙庭。

那么问题来了,造反时是一回事,当了皇帝又是另一回事,没军饷怎么行?

找谁要?谁有钱找谁啊。

谁有钱啊,大地主大官僚。

当年崇祯找他们要军饷,一个个抠逼索索,不肯拿,结果李自成下令索饷——

农民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30],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31]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32],“牵魏藻德、方岳贡、丘瑜、陈演、李遇知等,勋戚冉兴让、张国纪、徐允桢、张世泽等八百人追赃助饷。”[33]谈迁《枣林杂俎》称死者有1600余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来源请求]“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34]。大顺军于占领区皆设官治事,首为追饷,例如在城固县,“贼索饷,加以炮烙”[35];在汾阳,“搜括富室,桁夹助饷”[36];在绛州,“士大夫惨加三木,多遭酷拷死”[37];在宣化,“权将军檄征绅弁大姓,贯以五木,备极惨毒,酷索金钱”[38]

据说李自成入燕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一说五十)两,镌有永乐字」[40]。时人许重熙在《明季甲乙两年汇略》借谈迁之口谓曰:「损其奇零,即可代两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内骚然,而扃钥如故,岂先帝未睹遗籍耶?不胜追慨矣。」但可信度并不高。计六奇认为:「予谓果有如此多金,须骡马一千八百五十万方可载之,即循环交负,亦非计月可毕,则知斯言未可信。」照前列说法,内帑中的银两总数就有185亿两(或者是18.5亿两;3700万锭,一锭五百或者是五十两)。但依据梁方仲估计,1390年至1486年,中国内地白银总产量只有三千万两上下。明亡前,虽有大量西班牙银元与其他外籍银元流入,但也只有四千五百万两。亦有人估计明末时,全国流通的银两总数不可能超过7.5亿两。

总之一句话:李自成从这些大地主大官僚身上获得了无数银两——当然这些银两也是他们剥削老百姓的。

有钱了,就好办事了,明末发生活多起军队哗变,就是因为欠饷。

接着分析兵力对比:

李自成进入北京的兵力大概有二十万,后来率六万在一片石大战。;

吴三桂大概有三万,

满清八旗大概有八万,其中以多尔衮领的满洲铁骑最强,兵马都披着甲胄,非常坚硬,百步之外无法洞穿,是精锐中的精锐。

从兵力上看,吴三桂如果加上李自成的兵力,足以超过满清,而且凭借山海关据守,凭借大炮,清兵必然不能攻克。

况且,李自成大顺军曾在真定、潼关外跟八旗兵打过野战,战力也相当强悍。

所以说,如果当时李自成吴三桂联合起来,那清兵不能入山海关,而且也不会再重复绕道蒙古进入中原抢掠,再加上大顺军占领山西,截断了晋商资敌行为,最后只能困兽漠西蒙古和东北。

等假以时日,李自成评定南方(南方明军都是战五渣),整合大顺军和投降明军,有钱有粮有兵,再出关大战清兵,还是大有胜算的。

只可惜,历史不能假设,历史总让人叹息。


燕赵节度使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没有如果。但不是因为我信奉那句“历史没有如果”,而是因为——真正的历史就是如此。

攻克北京以后,李自成并不能放下心,因为在北京不远的辽东,还有吴三桂和数万辽东铁骑在那里驻守。面对这股强大的敌人,李自成当然不会头铁着去跟他硬碰硬,而是表现出相当足够的诚意,希望吴三桂能够向新政权投降。

而吴三桂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觉得自己也确实刚不过势如破竹的大顺军,在关外还有清军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他也接过了李自成抛过来的橄榄枝。

而在此以后不久,历史发生了诡异的转弯。

有人说是因为刘宗敏抢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也有人说是吴三桂是想为崇祯复仇,还有人说是因为鼠疫,反正总之,吴三桂在靠近北京城后突然反悔,并打开山海关放了多尔衮进来。

有关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号到四月的那一段往事,已经永远不可知晓了。但是吴三桂确实曾想和李自成联手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



青言论史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山海关到底能不能守住。根据记载,清兵入关前的兵力大约二十万左右,包括十万满八旗以及十万蒙汉八旗。吴三桂的兵力大约有十万左右。

众所周知,守城容易攻城难。大明朝苦心经营的宁锦防线虽不是固若金汤,但也算是城坚墙厚易守难攻,努尔哈赤当年便是丧命在宁远城外。但是,吴三桂降清前,锦州已经失守,并且吴三桂受命将宁远守军悉数调至山海关。清朝二十万大军跨过不设防的宁锦防线,直接驻马山海关外,彼时吴三桂已经帅师勤王,山海关兵力有限,可以说清军攻破山海关指日可待。

根据当时的状况,李自成已是兵临城下,相比于山海关外的清军更显得紧迫一些。明朝守住北京城,只要守住山海关一个月,待到平息了李自成,再与清军做计较,到那时,打跑清军的可能性非常大。

李自成进北京后,曾经招降过吴三桂,可惜没等吴三桂过了犹豫期,便杀死人家父亲霸占了人家的小妾,吴三桂当然不会答应。

虽然清兵已经驻马山海关前,但是山海关是明朝经营了二百多年的重要军事防御关口,历来从没有哪个少数民族铁骑可以攻破山海关,土木堡之后,也先率领大军从紫荆关进入,派兵与阿剌知院五万大军分从里外两面进攻山海关都没有攻破。山海关地形复杂,关外地势狭窄,蜿蜒通往二十里外的岔道口,长城防线向两边山势展开,根本容不得骑兵纵马,也摆不开几架回回炮,在内援不断的情况下只需很少的兵力就能够守住。吴三桂之所以回兵山海关,并非是集合兵力守关,而是以关宁防线守军回击李自成。

当时吴三桂之所以没有马上答应投降李自成,是因为崇祯皇帝的真实下落还未知,如果崇祯不是吊死煤山,而是逃出北京城再回合各路勤王部队,转而与李自成决战北京城下,到那时李自成的乌合之众受到勤王大军以及吴三桂优势兵力的两面夹击,势必溃不成军。即使崇祯皇帝死了,北京之外还有其他王室成员,依然可以称帝并组织兵力回攻北京城,但是,那时的吴三桂或许会为崇祯的死背锅,所以吴三桂考虑再三还是确定降清,他不可能投降李自成,即使李自成不杀他父亲纳他小妾也不可能。或者李自成以吴三桂家中老小逼其就范,待明王室与李自成兵戈相向时他也会选择反李投朱。

事实上吴三桂如果投降李自成,也绝不会出关北上迎击清军,前文有述,清军不可能攻破山海关,除非走也先的老路,由紫荆关进入。只要吴三桂守住山海关,不肖三个月,清军便会因为补给不足而撤军。吴三桂怕的是清军联合李自成夹攻山海关,那么吴三桂必死无疑。


读史梨树下


公元1644年,明崇祯17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杀,李自成在北京登基称帝,建立政权“大顺”,似乎统一天下态势已趋于明朗,是否真的天命归“顺”呢?我们来看一看当时的中华大地存在的几支强大的力量。

第一,就是建立了大顺政权,在北京称帝的李自成。此时的李自成大顺政权占据了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京城等地。但是由于李自成崛起过快,部队质量参差不齐,也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施政方针,再加上进入北京城后,部队迅速腐化堕落,李自成虽然占据了在广阔的华北地区,但是根基十分不稳,更没有对占领地进行有效控制,缺乏稳固的根据地,隐忧很大。



第二,南明。崇祯皇帝死后,位于南京的明王朝另一套班子拥立福王之子为南明弘光皇帝。占据了包括江南地区在内的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这些地区也是受灾最轻,人口稠密,最为富裕的地区。

但是,已经彻底腐化堕落大南明士大夫阶层,面对外敌,不思防御却整日党争内斗,他们所依仗的军事集团,包括左良玉在内的大将均已彻底军阀化,遇敌一溃千里,对内比土匪更为恶劣。这支不思进取的南方政权,毫无进取之心,更无进取之力。



第三,张献忠在四川建立的大西政权。作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中仅次于李自成的张献忠,一直活跃于中湖北、四川等地区,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际,张献忠占据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权。但是由于同明末所有农民起义军一样,张献忠流寇一般的作为,使得他们只会破坏,不事生产。再加上战乱和张献忠的屠杀,曾经沃野千里的四川变得残破,张献忠并无同于全国之力。


第四,占据关外东北地区,也统一了蒙古草原的满清八旗。满清八旗拥有着最适合战争的奴隶式八旗制度。在严苛的训练和制度之下,近十万兵力的八旗,战斗力十分强劲,再加上善于使用汉奸部队,此时的满清军力十分强大。

因此虽然占据天下的势力众多,但真正具有统一全国的实力的力量仅有满清八旗和李自成。随着明朝的灭亡,掌握着明朝最精锐部队——关宁铁骑的吴三桂集团,由于处于满清八旗和李自成之间,地域狭小,毫无自立能力,但是由于高达5万人精锐部队的关宁铁骑战斗力强大。因此,吴三桂的态度,就成为了决定满清八旗和李自成集团平衡天平上的一颗最重要的砝码。



如果吴三桂没有放清兵入关,反而联合李自成共同进攻满清八旗,势必会给满清造成极大的损伤。作为满清八旗,虽然军力强大,但是他有着致命弱点:作为人口不足百万小族,满清八旗的根本——八旗子弟人数过少,一旦损伤,根本无足够人力补充,因此他们也完全无法承受惨重的伤亡。

本就对入关没有达成统一意见的满清八旗,一旦承受不住过于惨重的伤亡,必然会放弃入关的想法,仍使用之前劫掠中原以补充元气的思路。



但是,由于李自成先天不足,他即无足够的知识分子阶层投靠,以帮助治理地方,部队也开始腐化堕落,李自成统一天下的可能性很低。中原地区会回到了“天下久合必分”的态势,各方势力割据一方。直到新的雄才大略雄主崛起,一扫割据,统一天下。


鸢飞九天2018


如果李自成夺取北京后即联手吴三桂,北上迎战清兵,还是可以和强大清军一拼,一搏的,运气好的话,还是可以打败消灭清军的,运气不好,也会被强大清军打败和消灭。如果,李自成和吴三桂精诚团结,还是有可能,还一定会消灭清军的。李自成和吴三桂团结起来,不说能消灭清军,但至少也能重创清军。但事实并非如此,李自成进入北京,夺得明政权后,就拥有金钱美女,玩物丧志,军纪败坏,失去民心,最终失败。吴三桂的老婆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抢去,这彻彻底底惹火了吴三桂。吴三桂本想投靠李自成的,由此原因,转而投降清军。清军和吴三桂一起穷追猛打起义军,打得起义军抱头鼠窜,最终李自成被杀而亡到死。


中国美6220


清人团结,中原吴三桂,李自成,张献忠,南明政权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所以必败。


用户52175135028


没有意义的问题


昵称被占用了占用了


李自成和吴三桂军队里面真正可以打仗算精锐的加起来不过五万,这五万实力远不如松锦之战的十三万精锐,一句话,合起来也打不过,另外所有人忽略一点,当时甚至连南方开始缺粮,而北方在天灾,后金,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明军四顾力量祸害下,已经不具有经济价值,一句话,李自成纯粹是捡了后金消灭大明精锐的便宜,本身实力是很差的


风中小草59



青涩印记


结果一样 只是延缓几年 大明依然灭亡 原因有二 而且是核心 即一 明统治体系经过崇祯统治时期 上层管理体系及管理层已经基本瓦解 即大明的中央政府实际上已经空了 中间阶层与上层官僚体系基本失去上下升降机制 底层基本瓦解 大明没有消失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传统的乡绅管理体系依然存在 加上明军主力的存在维系大明 二是 大明这些弱点刚好是大清的全部优点 大清拥有完善的中央官僚体系 而且保持王室协作制度 各安其责 所以 在明军队逐步瓦解后 明朝基本瓦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