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建文帝,为什么会被朱棣击败?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朝代中,建国之初经常会发生夺权政变,着主要是由于立国时间太短,权力的继承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而且中央行政体系的建立也往往不够完善。除了皇室宗亲会对皇位有觊觎之心以外,一些掌握重权的外戚,功臣也都是国家潜在的威胁。

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建文帝,为什么会被朱棣击败?

明成祖朱棣

不过在明朝事情却比较蹊跷,一来开国的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间很长,基本稳定了国内形势,二来朱元璋对于功臣的打压也是十分严厉的,因此在建文帝登基的时候,其面对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但是在其执政之初却依然发生了靖难之变,燕王朱棣起兵谋反,并且在十分不利的局面下战胜了南军,攻入南京城,打败了建文帝。而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建文帝即位之后的多次错误判断有着直接的关系。


对于实力盲目自信,削藩太急

朱元璋虽然对于功臣们十分忌惮,镇压杀害了不少建国的功臣,但是其对于自己的子孙还是十分宽仁的。朱元璋在位期间出台了分封子孙为藩王的政策,在朱元璋在位期间,他将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以及一位从孙都封了藩王,希望他们能够"夹辅王室"。在《明太祖实录》中有如下记载: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建文帝,为什么会被朱棣击败?

明太祖朱元璋

在这些藩王们成年之后,往往会到边境线上的军事重镇就藩,而当时明朝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于蒙古势力,因此朱元璋在西北到东北的漫长边境线上分封了九国。这些藩王由于承担了繁重的边防任务,因此他们的军事实力最为强大。

而且当时朱元璋还为藩王们配备了亲王护卫,每府三队,人数从三千人到万人不等。鉴于明朝初年对于地方官员的权力进行了打压以提高中央集权的程度,这些藩王在地方上的地位就更加高了,成为了自西汉以来权力最大的封国,这样的局面势必对中央统治产生影响。

在朱允炆刚刚成为皇太孙的时候,他就已经隐约感到自己的叔父们并没有太把自己放在眼里,因此有了削藩的念头。一日他在与其伴读黄子澄商量对策时,黄子澄表示这些藩王的兵力与中央军比起来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即使出现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也可以很快平定。此番对话坚定了他想要削藩的决心。在建文帝即位之后,就和他的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一起密谋削藩的相应事宜。

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建文帝,为什么会被朱棣击败?

建文帝朱允炆

当时在明朝众多藩王中以燕王朱棣的势力最大,因此建文帝也不敢直接从燕王下手,他打算先削周、齐、湘、代等势力较小的藩王。其中周王是燕王的母弟,他认为削周王也是一种对于燕王的削弱。在其操作下,他将周王以及岷王贬为庶人,将齐王,幽代王囚禁了起来。这些藩王们的下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朱棣起兵反叛的决心。

在解决掉这些小的藩王之后,他就将矛头对准了燕王,他先是以防边为名,将自己的亲信派到北平附近,他令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左布政使,谢贵为都指挥使,在北平城内监视朱棣的动静。

之后又命令都督宋忠率领三万兵马驻扎在开平,徐凯练兵于临清。此时的朱棣在姚广孝的提醒下已经开始秘密练兵,铸造兵器了,而他本人则谎称有病,在谢贵等人面前装作虚弱,来欺骗朱允炆的耳目。

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建文帝,为什么会被朱棣击败?

负责监视燕王的谢贵

在这样的情况下,建文帝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密令张昺,谢贵动手,同时密敕北平都指挥使张信逮捕朱棣。但是张信是燕王的亲信,于是向其告发了这次计划。当时的北平满城都是谢贵的军队,而朱棣的精锐都被调到了开平。

因此他决定先发制人,他们将谢贵要抓的官员聚集到王府,邀请谢贵前来逮捕,在谢贵进入王府之后,在酒席上一举将其和张昺擒杀。围城的士兵听说张昺和谢贵都已经被杀,军心涣散,很快就溃不成军。 燕军的张玉,朱能等人率兵攻下了九门,控制了北平。此事在《明史纪事本末》中有如下记载:

"是当计取之。今奸臣遣使来逮官属,依所坐备收之。即令来使召昺、贵付所逮者。昺、贵必来,来则擒之,一壮士力耳。"

经此事后,朱棣已经被逼上了造反的路上,他已经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于是他以得到皇上密旨,要进京讨伐奸臣的名义起兵谋反,明朝初期最大的内部战争也拉开了帷幕。建文帝登基之后不足半年,就贸然开始削藩,并且直接对势力最强的燕王动手,事先也没有将其身边的亲信官员全部调离北平,才出现了张信告密导致计划失败的结果,这算得上是一个致命的失误了。

错信李景隆,错失攻取北平良机

虽然擒拿朱棣的行动以失败告终,但是此时明朝政府的兵力依然遥遥领先于燕军的兵力,只要安排得当,那么平定叛乱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只不过在明朝建国初期,开国元勋们都被朱元璋清洗的差不多了,建文帝身边并没有能征善战的老将。在群臣的建议下,他启用了老将耿炳文,派其与燕军作战。

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建文帝,为什么会被朱棣击败?

老将耿炳文

当时的燕军在短时间内就扫平了北平的周边地区,军队士气正盛,因此耿炳文在与燕军初次交手的时候并没有取胜,耿炳文于是退守真定,坚守不出。朱棣也知道耿炳文的厉害,于是不久之后就收兵回营了。此事在《明史》中有如下记载:

"燕王纵保归,使张雄、鄚败状,谓:'北军且至。'于是炳文移军尽渡河,并力当敌。军甫移,燕兵骤至,循城蹴击。炳文军不得成列,败入城。争门,门塞,蹈藉死者不可数计。燕兵遂围城。炳文众尚十万,坚守不出。燕王知炳文老将,未易下,越三日,解围还。"

但是建文帝却不能接受失败的结果,他听从了黄子澄的建议,提拔李景隆做了大将军取代了耿炳文的位置。李景隆与耿炳文相比,缺乏作战经验,在其抵达德州的时候,已经有了五十万大军,但是朱棣却并不慌张,积极诱敌深入。自己率兵前往大宁吞并了宁王的军队,之后才回到北平与李景隆军作战。

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建文帝,为什么会被朱棣击败?

大将军李景隆

朱棣之所以选择了风险如此高的作战方案,就是因为他知道李景隆能力不足,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攻取北平。在李景隆得知燕军进攻大宁的同时,就率军包围了北平城,但是之后连续几次攻城都被守城的燕王世子朱高炽击退。

后来朱棣赶回北平后,便直接进逼李景隆军营,城内的守军也同时出击,李景隆只能连夜出逃。第二天,士兵们听说主帅已经逃跑了,于是纷纷丢下军粮等物资,奋力南逃,北平之围遂解。而且李景隆的部队丢弃的物资成为了燕军的重要补给,为其之后的作战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可以说建文帝因为一次小的失败就弃用老将耿炳文,而启用没有战斗经验的李景隆难免太过心急,而且有着任人唯亲的嫌疑,也是其犯下的重大失误,拱手葬送了优势局面。

错判局势,让朱棣逃出生天

在李景隆大败之后,朱允炆将前线的指挥权移交到了盛庸等人手中,当时的燕军士气正盛,没有把盛庸放在眼里,在东昌一役中被盛庸的部队杀得大败而回,也折去了张玉等大将。后来燕军在齐眉山再次与南军发生大战,燕军再次损失惨重。当时正值夏天,不仅天气炎热道路难行,燕军士兵中还开始出现了瘟疫,这些北方士兵都生出了北归的念头。朱棣以汉高祖为例激励士兵才保住了军队的士气。此事在《明史纪事本末》中有如下记载:

"诸君勉矣!汉高十战而九不胜,卒有天下,岂可有退心!"

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建文帝,为什么会被朱棣击败?

当时被调回南京的徐辉祖

此时的局势对于南军来说可以说是十分乐观的,但是此时有朝臣进谏,认为燕王肯定很快就要北归,南京城内如果没有将领的话将会出现危险。于是朱允炆就将主将徐辉祖的部队调回了南京,这种做法是这场战役的转折点,让燕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之后他们在灵璧大破南军,捕获了平安等重要将领,燕军士气大盛,而南军则士气大衰。此事在《明史》中有如下记载:

"翌日,燕军猝薄垒,发三炮。军中误以为己号,争趋门,遂大乱。燕兵乘之,人马坠壕堑俱满。福单骑走,安及陈晖、马溥、徐真、孙成等三十七人皆被执。文臣宦官在军被执者又百五十余人,时四月辛已也。"

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建文帝,为什么会被朱棣击败?

朱棣进入南京城

之后燕军一鼓作气攻陷了扬州及周边诸郡县。之后便从瓜州渡江,直逼金陵,守城的李景隆等人开城投降,朱允炆自焚而死。朱棣终于击败了人数数倍于己的南军,夺取了皇位,这件事也就是所谓"靖难之变"。


建文帝以皇太孙的身份登基不久就开始大力削藩一方面是这位年轻的皇帝对于藩王的实力估计不足,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朱元璋设立的藩王制度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如此冒进的削藩还是引起了众多藩王的极大不满,在朱棣讨伐朱允炆的时候,勤王的藩王寥寥无几,从这就可以看出朱允炆的削藩可能确实有点矫枉过正了。

而在战争爆发之后,建文帝对于形势的判断以及对于将领的选择也屡屡出现问题,从放弃耿炳文启用李景隆开始,战争的局势就已经开始转向了。而且在后面的战事中,朱允炆对于前线的将领也不能做到完全的信任,屡屡干扰前线的指挥,后来从前线调走徐辉祖的决定更是"神来之笔",帮助朱棣逆风翻盘,夺得了皇位。

可以说在靖难之变中,朱棣的个人能力确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建文帝的昏招频出更是其失败的关键原因。


参考文献

1《明史》

2《明史纪事本末》

3《明太祖实录》

4《明太宗实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