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山为德,水为性,山水之间即文化 ‖ 深层探析中国山水画之“美”

引言:

山水画作为传统中国艺术的一种绘画类别,以其清新古朴的视觉效果为人们营造出不同于其他绘画方式的观看体验。对于不熟悉绘画专业的人来说,山水画的欣赏往往停留在表面的印象,所以本文将通过对山水画的分析,加深人们对山水画的理解,将这颇具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艺术文化更好的介绍给大家。

山为德,水为性,山水之间即文化 ‖ 深层探析中国山水画之“美”

山水画,顾名思义画的重点在"山水之间",但不仅仅限于山川、河流、湖泊、森林,还包括了山水之中的乡野人家,草木芬芳,飞鸟当空,渔人凌波。山水画中蕴含的是丰富的情感表述,又有着画家的意境渲染,除了绘画技巧以外,更为明显的展示着每一位画家的艺术修养与格调情操。

01

山水画的起源

据记载,最早山水出现在彩陶上。周代玉器上也绘有"四镇之山",已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亦有山水纹样。中山王刘胜妻子的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的炉盖和炉盘上都有山川绘图。然而山水画真正形成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出现,是在魏晋时期。艺术的风潮永远与时代变动不可分割,任何一时期的艺术展现都是受当时社会所影响。魏晋时期崇尚玄学,老庄思想趋盛,九品中正制带动了士族的兴起。这一时期社会组成比较复杂,多种思想活跃出现,新兴的士族阶层逐渐形成了风流不羁、特立独行的"名士"群体。他们常常以清静无为,洒脱超然的姿态生活,并留下了"竹林七贤"这样的美名。现在看来实际上是为现实所迫,为逃遁避祸才寄情山水,

老庄思维影响的隐逸思想的出现加快并促生了山水画的成形。

"凡画,人最难,次山水......不带迁想妙得也。"——顾恺之

魏晋之前的绘画多以人物为主题,而此时山水画从人物画中渐渐独立了出来,慢慢拥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可见山水画雏形,在该画中,山水是洛神故事的展开,也是洛神故事的结尾;是洛神故事的背景,山水又是曹植与洛神之间的见证;强烈烘托了画中人物的情感,纯洁浪漫,诗意浓厚,山水与人物之间相得益彰。

山为德,水为性,山水之间即文化 ‖ 深层探析中国山水画之“美”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这一时期不但山水画兴起,还大量产生了关于山水画的著作。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即是一幅山水人物画,又是最早谈到山水画的著作。不仅谈到了布色、人物与环境,山川树木的布局和主次之分都有详细描绘。

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宗炳

南朝时期宗炳,狂热喜欢游山玩水,徜徉山林之间30余年。其所绘山水画真山真水"以形媚道",且著有《画山水序》一书,成为早期山水画理论著作并对后世影响深远。宗炳奉行实物写生:"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讲究远大近小的透视法:"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以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

02

山水画的发展史

魏晋时期山水画强调技巧,在空间结构的处理上有了一定的突破。创作绘画都是以主观情感对待自然景物,且比自然景物更真实,更完美。这时的画家们通过绘画山水抒发性情,魏晋风流更是在山水画中有所展现,名士们空灵一派的自然态度隽永飘逸,又令人畅往。

隋唐山水画呈现出青绿、金碧、水墨等纷杂形式,时局的稳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山水画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无限的自我情绪与自然膜拜形态。金碧风格山水画正是盛唐气象和社会繁荣的另一种展现,这种雍容华贵的绘画风格与之前魏晋时期的山水画相比固然有着另一种风味。相较魏晋时山水多以背景为主,隋唐山水画中的山水多以表现景致和情感展现力为主,并且技术上也有了新的突破。

以展子虔为代表的的青山绿水风格标志着新的表现手法出现,还是一种全新的审美趣味标准。他的代表作《游春图》描绘了江南早春时节人们出游的情形,全画自然和谐,远处青山高耸,巍峨层叠,间或有白云从中逸出;画中江天一色,波光粼粼中有一只小船荡漾;两岸赏春观花者有骑马而行,有临江而立,有攀援上山等等不一而足,更有佛寺在山间出现。色调均衡,笔法有力,线条变化流畅,整幅画呈现一片春意满满、古意盎然。其后出现的李思训,出身贵族,品味和情趣不凡,多描绘宫殿楼阁与山水之景,又有佛教思想在画中,绘画境界颇高。被苏轼称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深受禅宗影响,代表作《江山雪霁图》画中动静结合,古朴端庄,充满禅意,更有一番"写意"在其中。该时期还有吴道子"怪石崩滩"之风与泼墨山水风更为山水画的发展与绘画技巧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山为德,水为性,山水之间即文化 ‖ 深层探析中国山水画之“美”

《游春图》整张远观图

五代至宋时期,山水画进入了更为成熟的一个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山水画规范。深受晚唐绘画风气影响,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多以水墨为主,并且由于政权变动和地域气候影响的原因,形成了南北两派不同气质特色的山水画风格。南派注重江南山水展现,笔法秀润;北派注重构图宏伟,气势雄浑。南派以王维为师宗,代表者有董源,巨然;北派则以李思训为师宗,代表有关同、范宽等。范宽的代表作《雪景寒林图》描绘了北方的冬季里雪后山川美景,笔法独特展现山石之感,画面浑厚;群山耸立,山寺掩映其中,境界悠远;积雪则以留白出现,充满真实之感,雪后寒意跃然纸上。

北宋后期出现的画家有苏轼、米芾、李公麟等人。米芾擅长的山水画笔法独创,以水墨烘托,信笔点缀其中,有"米点山水"之名。南宋时期出现的刘松年、马远等人形成了"南宋院体山水画",代表着山水画发展到了顶峰。由于靖康之变,国事不稳,社会动迁也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他们糅合了前人的笔法与技巧,突破了水墨画的绘画方式,还为山水画注入了新的布局方式,丰富了山水画的内容与形式。

元代山水画则以黄公望为代表,《富春山居图》色调淡雅,画风苍茫沉郁,气质清新自然;画中出现季节更替,山水草木变动,亦有渔樵耕读之者隐逸画中山林;充满了花家在林间江畔游玩时的淡泊宁静的诗意体悟。

山为德,水为性,山水之间即文化 ‖ 深层探析中国山水画之“美”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明清时期山水画多传承前朝,色调笔法多有创新,画家的风格气韵多与自身遭遇和社会变化有关。仇英绘画以青绿色调为主,色彩秾丽;文征明青绿和水墨都擅长,风格细致精巧,画中展现气质文雅。石涛则主张"奇""怪",山水多书写奇峰怪景,笔法豪迈,构图变化多端,灵气斐然。

03

山水画之美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也,太似则媚俗"——齐白石

山水画表现的大多是自然景物,追求的是一种形似非似,神似气似,画中有意,境界天然的状态。中国的传统的美学深受儒释道三宗影响,提倡氛围与意境,对于山水画这一中国风气浓厚的代表产物来说,艺术表达的情境和意境正是绘画者的最高艺术追求。

★ 情境美

单纯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则是情感表达与画中景致的呼应。画家在绘画之前,对其将要画的景物必然先有观看,观后有感,才能有所抒发。创作山水画,画面构思是一方面,画中立意又是另一方面。景为真,情为真,才能借景抒情表达内心所想。绘画出来的画中情景自然动人,产生一定的情境之感。

绘画作为一种画家独有的语言,表达的是绘画者的技能与精神世界。画中营造的情境首先是美的,情感与技巧的融合过程中能够展现真实的情境,将画家的主观情感完全投射出来才能够打动观者。我们观看山水画时,能够看到的是山水画中表现出的真实景物,且具有美感。

山为德,水为性,山水之间即文化 ‖ 深层探析中国山水画之“美”

笔墨为实,情感为虚,画为实,要将内心世界的情境完美展示,离不开画家的文化与修养。山水画中好的构图,能够快速传达出情境之美,这与技巧有关,亦与画家审美有关。山水画中展现的多是自然界的风光,除少量亭台楼阁,行人车船以外,大多以山水为主。能够安静沉稳的展示出浩瀚自然之美,并有独特情境呈现是为佳。

★ 意境美

山水画不仅要在情境上有着美的体验,还要有着美的灵魂力量。有着意境美的画作能够让观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浮想联翩,并且对画中世界有着不同程度的揣测与推断,还能产生一定的共情效应。

"意"为直抒胸臆,"境"为画中所现,画中"境"是心中"境",亦有心中"意"。心中所言以"意"为"境",借形现心,寓心于形。意境的营造是山水画的最高艺术追求,包含着画家的"情"和"意",情是画家的内心情感,意是画家的审美修养沉淀与精神境界,又是画家的心中所求。近代艺术家们对"意境"这一词的展开有多重方式:"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意境是作者将自然界有趣现象与自己的抒情想象同观赏者的联想一起产生共鸣,从而产生的艺术感染力。"

"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严羽

山水画中意境含有的独特魅力,是山水画与其他绘画最大的区别之处。"留白"这一绘画方式,大大的拓展了山水画的不同意境风格。山水画中的"留白"多是笔未至,意已现,意犹未尽,空灵幽远。意境一定要在精彩绝伦引人入胜的同时浑然天成,不留痕迹。这是艺术家的审美追求,也是观者的评价标准。

艺术审美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山水画的意境可以从诗情画意中感受,也可以从画家身份以及时代背景来理解,或者通过自身经历和真实体验来体察。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往往蕴含着诗意与禅意。

山为德,水为性,山水之间即文化 ‖ 深层探析中国山水画之“美”

★ 诗意

"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张舜民

山水画首先是一定有诗意在里面的,将画中景致,山水,人物,亭台楼阁融于诗中,以笔墨色彩来展示,通过画家布局与立意,画即是诗。这样的画,看到就会令人想起诗。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则是一副绝好的诗意展现。天地之间一叶轻舟,江水无端与天相连,渔翁聚精会神垂钓一方,除此之外画中皆是空白。这幅画看上去竟是满纸孤独,令人想起柳子厚的《江雪》--看似无味,却有一种生命力在其中。水面画出几圈波纹,象征小船正在荡悠,似乎渔夫已经钓到鱼儿,又似乎刚刚放下钓绳。简单的画面,却令人无限遐想。

★ 禅意

山水画中有着画家浓厚的个人情感,表现出的山川峡谷,河流湖泊,既有真实的一面,又有画家艺术境界的一面。古代画家大多诗文不凡,除此之外更兼佛道修行,画中展现禅意则是画家对山水情感的顿悟与了然。

意境是画家营造出来的,源自于绘画前的构思与立意,取决于画家真实生活体验的多与少,离不开画家的艺术追求。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家学渊源,深受其母佛教思维影响,诗中常有禅意出现。"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就呈现出一种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他的水墨画,渲染到位,用黑白两色展示心无杂念,以随意的笔法来表达心中境界。王维画中景物多为幽谷、冷泉、古寺、远山,宁静清雅,旷野无人;山水之中"留白"众多,笔法中透露出禅意,营造出寂静自得的一种观看体验。

《辋川图》所绘山水之间有亭台,亭台之上有鸿儒,行云流水,人间之乐。一派其乐自得的气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表达出一种不空之空,不静之静,有我之无我的境界。恰似这首"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诗中所言,画中世界动静相和,心理外射,思维超凡脱俗,画家境界高超。

山为德,水为性,山水之间即文化 ‖ 深层探析中国山水画之“美”

王维之著作《辋川图》

总结:

山水画中之美,展现给人一种虚实相配,似有似无的感觉,表达手法含蓄又深邃,空间延伸与视觉体验丰富。"象存境中,境生象外",即是实物,又是虚情,意蕴深厚,气韵悠然;山水画中的山山水水气象万千,虚实之间若隐若现,身临其境豁然开朗。观山水画,可观情境,观诗意,观禅意,即可体味有限空间中的无限高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