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公元八零五年唐宪宗李纯,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平定叛乱,成为晚唐中兴第一人的?

他忙什么




(唐宪宗)





初战告捷。宪宗又瞄准了藩镇割据的始作俑者,也是最桀骜不驯的河朔三镇。

元和四年(809年)正月,成德节度使王士真(王武俊之子,贞元十七年继任)病死,其子王承宗自领节度留后,这也是河朔惯例,“河北三镇,相承各置副大使,以嫡长为之,父没则代领军务”。在河朔三镇中,成德镇较其他两镇,表现得最为恭顺,虽不上赋税、自除官吏,但每年都会献上数十万缗财物供天子花费。因此,王承宗认为自己袭位应该不会有什么波折。但此时形势早已不比往日,唐宪宗先后平定夏绥、西川、浙西三地叛乱后信心大增,欲用强力塑造新的政治规矩,改变河朔三镇世袭的局面。


一开始,宪宗因考虑到幽州、魏博、易定、淄青等镇皆是父子相承,“镇州若有革易,此辈必不自安”,还是希望采取折中手段,只要王承宗愿意割让德、棣二州地盘,并向朝廷上输赋税,便可承认其节度使的地位。宪宗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藩镇化整为零,徐徐削弱,最终失去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实力。王承宗急于继任,并未拒绝。

九月,朝廷正式下诏以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又以德州刺史薛昌朝为保信军节度使、德棣观察使。魏博节度使田季安通过自己的情报途径,先行得知了朝廷分割成德的消息,他知道成德镇如若就范,下一步朝廷的刀子就将割向魏博镇。他连忙秘密向王承宗通风,称薛昌朝暗中与朝廷勾结,朝廷方才要求成德割出德、棣二州,由薛昌朝当节度使。王承宗本就不愿割让二州,听后果然大怒,当即派数百骑突袭德州,把薛昌朝抓了起来。宪宗一开始还想怀柔,改任棣州刺史田涣为德、棣二州团练守捉使,让王承宗把薛昌朝放了,但王承宗在得到魏博的支持后,有了底气,拒绝再做退让,更不要说交出德、棣二州。 宪宗见此情形,决意讨伐成德。

元和四年十月,朝廷下诏削夺王承宗一切官爵,并遣宦官吐突承璀统领左右神策军及河中、河阳、浙西、宣歙等道兵马讨伐成德,随后又命成德四面藩镇各进兵招讨。淄青镇节度使李师道也响应朝廷号召,派出一支兵马参战,但淄青军不过是虚晃一枪,攻拔成德的一座县城后便不再进击。由于诸道藩镇各有私欲,皆迁延不进,就连提议伐王承宗的昭义节度使卢从史也与王承宗暗中相通。朝廷只得更多地依赖神策军,但宦官出身的吐突承璀不懂军事,在军中没什么威望,结果神策军屡战屡败,连骁将郦定进也战死了,军士为之夺气。次年七月,王承宗放低身段,“乞输贡赋,请官吏,许其自新”,李师道也趁机为其求情,朝廷见师久无功,只得下诏赦免了王承宗,讨伐战事就此草草结束。

元和七年(812年)八月,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病死,享年32岁。将士们拥立军中威望很高的步射都知兵马使田兴为帅。田兴知道自己必须得到朝廷的支持才能稳固对魏博的统治,“不倚朝廷之援以自存,则立为邻道所齑粉矣”,立刻便向朝廷献上了魏、博、相、卫、贝、澶六州版籍,表示臣服。宪宗君臣抓住机会,当即任命田兴为魏博节度使,赐名田弘正,又赏赐给魏博将士150万缗钱,免除了魏博六州百姓一年赋税,“军士受赐,欢声如雷”。魏博镇自田承嗣入主以来,50余年不沾皇化,此时归属朝廷可以说是“刳河朔之腹心,倾叛乱之巢穴”,一举打破了河北藩镇合纵的局面,也改变了朝廷与藩镇之间的均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削藩形势开始迅速向有利于朝廷的方向倾斜。

李师道听说田弘正归顺朝廷的消息后,当即派出使者前往魏州,希望田弘正能够继续维持昔日盟约,共图进退,成德、淮西等镇也派出使者游说田弘正,但都被他拒绝。李师道又派使者至宣武节度使韩弘处,称:“我世与田氏约相保援,今兴非其族,又首变两河事,亦公之所恶也!我将与成德合军讨之!”韩弘虽一向跋扈,但大节上却能坚守,当即拒绝,回答道:“我不知利害,知奉诏行事耳。若兵北渡河,我则以兵东取曹州!”李师道惧怕宣武镇的实力,在韩弘明确拒绝的前提下,不敢轻举妄动。

朝廷在得到魏博镇的效忠后,遂将视线转向另一个桀骜不驯的藩镇——淮西。元和九年(814年)冬,朝廷下诏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命宣武等16个藩镇进军讨之,但其中却没有淄青,这说明朝廷此时对李师道已经完全失去信任。吴元济见大军压境,分别向成德、淄青求救。李师道知唇亡齿寒,若淮西被平定,朝廷下个目标不是成德,便是淄青,遂出兵2000人赴寿春,名义上声称相助官军讨贼,实际上却是援助吴元济。

在此期间,李师道居然听信谋士谗言,谋杀了主张对藩镇用兵的宰相武元衡以及御史中丞裴度,然后又阴谋组织死士夺取东都洛阳,还烧毁了位于河、汴漕路之间的柏崖仓,但依旧没有能动摇宪宗镇压反叛藩镇的决心

元和十二年(817年)冬十月,大风裹雪,气温骤降,唐随邓节度使李愬认为“风雪阴晦,则烽火不接”,淮西叛军无法传递军情,并判断对方在这样的恶劣天气里必然放松戒备,遂决定奇袭蔡州。他亲率9000精兵冒着“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的严寒天气,急行军130里来到蔡州城下。蔡州守军因此毫无防备,无人发觉官军到来,待官军勇士爬上城墙时,守城士卒尚在酣睡。李愬攻入城中后,命城中打更者照常打更,城中因此无人发觉官军进城。直到官军攻至牙城,吴元济才发现自己已被包围。双方围绕牙城南门激战一番后,吴元济势穷力竭,只得出降。蔡州被官军攻克后,属下申、光二州及屯驻诸镇兵马也先后投降,淮西就此平定。次月,吴元济被斩首于京师独柳之下。


淮西被朝廷讨平后,“素倚淮西为援”的李师道失去了一有力盟友,为此忧惧不已,幕僚李公度及牙将李英昙趁机进谏:“使纳质献地以自赎。”李师道一开始倒也听从,派遣使者到长安,称愿意让长子李弘方到朝廷作为人质,并交出沂、密、海三州。朝廷同意其所请,派遣左常侍李逊到郓州宣慰。但李师道反复无常,元和十三年(818年)四月,李逊来到郓州,李师道集结兵马迎接,摆出一副大阵仗,以夸耀淄青镇的武力,准备给朝廷使者来一个下马威。李逊毫不畏惧,正气凛然,先是斥责李师道背约,又为其陈说祸福,并称要将此事回奏天子。李师道见吓不倒李逊,连忙退下,召集亲信商量该如何处置。亲信们也没什么好主意,都说暂且答应原先的承诺,以后再上表解释此事。于是李师道再次出现在李逊面前时,装出一副恭敬的样子,说道:“我割舍不开父子亲情,又要顾虑将士们的感受,才耽误了纳质献地之事,劳烦朝使前来,这样的事以后肯定不会发生了。”李逊早已看出李师道只是在敷衍,回朝后便对宪宗道:“师道顽愚反覆,恐必须用兵。”不久后,李师道果然上表,以军情不稳为由,拒绝纳质献地。贾直言知道李师道决意背约后,连续两次冒刃相谏,都未能说服李师道,反而被关了起来。其实,宪宗削藩的目的只是让藩镇服从朝廷调遣,并没有完全消灭藩镇的打算,如果李师道果断献出三州,“输两税,申官吏,行盐法”,安分守己,宪宗也不会收拾他。 李师道虽然对外表现得十分强硬,但此时的淄青镇已经孤立无援,再无盟友了。

宪宗确认李师道背约后,果然震怒。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朝廷针对淄青做了一系列人事调整:先是调忠武节度使李光颜为义成节度使,又调李愬为武宁节度使,为讨伐淄青做准备。李师道见朝廷动作频频,便抢先发难,派兵攻入棣州,但却被新上任的棣州刺史曹华击退,损失2000余人。 元和十三年七月,见李师道一再挑战底线,朝廷遂正式下诏公布其罪状,令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等镇立即出兵,讨伐淄青,又以宣歙观察使王遂为供军使,负责后勤转运,命各镇“分路并进,同力攻讨,相为犄角”。各镇兵马早已整装待发,接到朝廷诏书后迅速攻入淄青境内。横海节度使郑权攻入齐州,击败淄青军一部;宣武节度使韩弘亲率大军包围了曹州;义成节度使李光颜在濮阳大败淄青军,收复了斗门城、杜庄栅等地;武宁节度使李愬更是连战连捷,连胜淄青军11仗,攻克兖州重镇金乡。十一月,新传回的消息让李师道惊慌失措: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亲率魏博全师自杨刘渡河,接连击破淄青守军,并在离郓州40里的地方安营扎寨。魏博乃天下强藩,素以军力强盛著称,消息传来,淄青全境震动。李师道阵脚大乱,“闻小败及失城邑,辄忧悸成疾”,以至于亲信都不敢将战场的真实情况告诉他。

进入元和十四年(819年)后,淄青军在战场上更是接连失利。除魏博军已深入至郓州外,武宁军也已攻至海州、沂州一线,对郓州形成四面合围之势。李师道在境内大肆征调粮草以供军需,最后连百姓春播的种子都收走了;同时又征发百姓修缮郓州城堑,加强守备,即使是妇人也被驱赶出来劳役终日,“民益惧且怨”。此时的李师道民心尽失,已将祖、父、兄长积累下来的人望消耗殆尽。朝廷方面则采取分化瓦解政策,先是释放了在先前战斗中被俘的李师道所署都知兵马使夏侯澄等47人,并称:“若有父母欲归者,优给遣之。朕所诛者,师道而已。”不堪压榨的百姓见朝廷宽仁,纷纷投奔官军,淄青士卒心中惶恐,逃亡者亦不在少数。李师道的精神这时已接近崩溃,整个人恍如惊弓之鸟,稍有风吹草动便心神不定,害怕有人要造他的反。

这时,李师道还在作死,自毁长城,疑心淄青大将刘悟即将归顺朝廷,派使者前往将其赐死,刘的手下见状,群情激奋,决心反正,刘悟也顺从军心,决定夺取郓州献给朝廷,又与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取得联系,称一旦事成,当举烽火相应;万一城中有所戒备,未能赚开城门,则希望田弘正能及时率兵相助,并约定“功成之日,皆归于公,悟何敢有之”。刘悟进入郓州后,城内守军纷纷倒戈,忠于李师道的牙兵最初还在竭力抵抗,后见大势已去,也都纷纷丢下弓箭。

刘悟入城时,李师道还在卧室酣睡,听闻刘悟倒戈并已攻入城中后,他惊慌失措,急忙从床上跳下。他先是求见嫂子裴夫人,称:“刘悟反了,我只有上表求为庶民,以后能为先人守墓就知足了。”随后,李师道拉着儿子李弘方躲进了厕所里,瑟瑟发抖。 刘悟进入牙城后,升堂视事,下令搜捕李师道。很快,李师道及其两个儿子便被搜出。刘悟将三人置于牙门外空地上,命人对李师道说:“我奉天子密诏送司空归阙,但司空又有什么面目去见天子呢。”不言而喻,这是让李师道尽快自杀,但李师道还有贪生之念,迟迟不愿自尽,只是不断哀求乞饶,希望能够留一条性命。

刘悟怕夜长梦多,随即下令将李师道、李弘方父子处死。李师道的次子因年纪幼小,与其母魏氏双双充入掖庭,成了宫奴。李的首级送至田弘正营中,田弘正大喜,当即命人将首级送往长安。使者一路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传递捷报。不久后,淄青镇其余各州见李师道授首,也纷纷开城投降,“五纪巢穴,一朝荡夷。遂使齐、鲁之乡,复归仁寿之域”,淄青叛乱就此平定。关于李师道的覆亡,《旧唐书》中史臣的评价可以说是相当中肯的:“纳与师古,自运奸谋,躬临戎事;朝廷任卢杞,以私妨公,致怀光变忠为逆,李纳父子,宜其苟延。洎宪宗当朝,裴度为相,君臣道合,中外情通;师道外任诸奴,内听群婢,军民携贰,家族灭亡,不亦宜乎!”


用户69792950182


唐宪宗在位不到十五年,削平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再兴唐朝,为唐朝中后期第一英主,他的成功既有自身决心、能力的原因,也有很多机缘所致。

一、唐宪宗李纯接受其父顺宗内禅而继位,他继位不久后即发生了西蜀和夏绥的叛乱,宪宗迅速扫平之

李纯的爷爷唐德宗在位时间很长,等他父亲顺宗继位时,顺宗已经重病,因为顺宗想推动较深层面的革新,被宦官们逼着退位,李纯得以登上皇位。后来顺宗死得不太明白,其葬礼的安排也蹊跷,因此有人怀疑李纯有弑父嫌疑。

李纯继位不久后,改元元和,就在当年,因为西蜀(今四川一带)的节度使韦皋身死,其手下大将刘辟发动叛乱,想模仿河北三镇搞半独立,于是李纯让禁军大将高崇文带兵平乱。这时候,夏绥留后(在今天陕西北部及与内蒙交界一带,留后相当于暂时代理节度使)杨惠琳也拒绝朝廷派出的节度使接替他,发动叛乱,李纯命令讨伐他。不久后,杨惠琳被帐下所杀,刘辟被高崇文攻灭,两场叛乱被迅速平定。

这是唐宪宗继位后小试牛刀。

二、唐宪宗长期与河北、山东诸藩镇的较量,才是其斗争的重点,宪宗曾屡次遭到挫折

河北三镇,为幽州、成德、魏博三镇,后来分裂,实际上不止这三镇,但在安史之乱后都长期自行其命,相当于独立小王国。除此之外,占领如今山东全境乃至江苏北部、河南一部分的平卢镇则更为强大。

宪宗的主要对手,是成德镇的王承宗和平卢镇的李师道,这两个节度使都是自行继位的,都是宪宗不想任命的。宪宗的幸运在于,那个时候,河北三镇没有抱成团,最初,幽州的节度使刘济是支持朝廷的,还帮朝廷进攻王承宗。后来,魏博镇也发生了内乱,被新推出的节度使田弘正也开始效忠朝廷,这才给了宪宗平定河北的机会。

然而,宪宗派出宦官吐突承璀为统帅,攻击王承宗,却遭遇了失败。因为昭义节度使(今山西东南一带)卢从史在后头作怪,派人计擒之,先消除了这个梗。但对王承宗的作战却失败了。

三、元和十年,宪宗最信任的主战派宰相武元衡被刺杀,让宪宗遭遇巨大打击,但也坚定了他平叛的决心。然而,淮西的造反,让宪宗不得不两面作战。平定淮西,是宪宗再统天下的关键

武元衡被刺杀,是宪宗朝的奇案,居然在堂堂京城中,刺客一大早行凶,不但砍死了武元衡,还砍伤了裴度等人。宪宗大为震怒,怀疑是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刺客所为,因此决定再讨王承宗,而此时,朝廷和淮西吴元济的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僵持不下,宪宗陷入难题。

后来,宪宗不得不暂时放过王承宗,专门征讨吴元济,而宰相裴度到战场上督军。终于在元和十二年,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定了淮西。这样,天下诸侯震动,这场胜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因为淮西被灭,许多诸侯自请入朝,连王承宗也通过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向朝廷认罪,献纳领土。唯有平卢镇的李师道,依旧顽抗,宪宗发兵攻打李师道,平卢内部叛乱,平卢被平。

其实这个李师道,才是真正刺杀武元衡的幕后主使,这件事儿多年后才被查明。平卢镇是当时最强大的藩镇,土地极广,占据整个山东以及江苏北部、河南一部分,比其他藩镇的领土都大。在宪宗的军事压力下,平卢镇大将刘悟发动倒戈,李师道被灭,平卢被宪宗割分为四镇,以削弱其力量。

就这样,随着王承元(王承宗死后继位成德)、刘总(幽州节度使,曾毒杀其父刘济)等人的纷纷入朝,宪宗终于平定了天下,再兴唐朝。


星火辰


唐宪宗李纯应该算是安史之乱后唯一让朝廷有了掌控天下的可能的一位皇帝,至少在表面看来,许久未决的河朔三镇都臣服于朝廷了。但宪宗统治时间并不长,统共也不过15年,却和唐玄宗李隆基一样虎头蛇尾,善始未善终,而且到了他儿子那里,他的那些政绩基本就给糟蹋没了。


唐宪宗李纯是唐德宗李适的长孙、唐顺宗李诵的长子,关于李纯的童年,在《旧唐书》中记载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故事,说是在李纯六七岁的时候,唐德宗抱着李纯玩,问他:“你是谁的孩子,为何在我怀中?”李纯脱口而出:“我是第三天子。”

实际上,唐宪宗的“元和中兴”接的应该算是德宗之治。中间的唐顺宗只做了还不到七个月的皇帝就被宦官们逼下了台,而期间的“永贞革新”也没有翻出什么风浪。

唐德宗继位的前期也是致力于削藩,但是因为太过强势遇到挫折后开始姑息,而其定下的“两税法”以及后期的贪财却给唐宪宗留下了一个充裕的国库。这就保证了宪宗一朝对藩镇的数次讨伐,要知道,那个时候讨伐藩镇,兵力为神策军以及其他的藩镇,无论是谁,钱财都是少不了的,藩镇的兵力可以食出界粮。但是即便如此要解决藩镇问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否则藩镇问题就不会困扰大唐一百五十年了。


唐宪宗李纯继位于805年的八月,实际上早在七月份,军政大权就已经被交到了他手中,他的父亲是一位身体虚弱又有远大理想的人,但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被宦官所废黜,而代之以唐宪宗。唐宪宗继位之初自然所面对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藩镇问题,即如何让自治的藩镇重新归于中央,使中央能控制帝国内的每一寸土地,这是大唐中后期每一位皇帝最迫切的梦想。

806年,李纯先是解决了西川节度使刘辟之乱,这应该算是多年以来中央对地方的一次重大的胜利,但这远远不足以震慑河朔三镇。但他之后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的谈判似乎取得了一些政治上的作用,即让其他的节度使们知道了大唐天子对于解决藩镇问题的执着,而他们开始渐渐的都开始应召入朝,不听召令的浙西观察使李琦就被唐宪宗下令撤职,而且很快李琦就被部下所杀。


在动武的同时,唐宪宗还注意改革财政,重新分配地方的财政税收,试图弱化藩镇的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了积极的影响。

随后,东北的那几个强大藩镇问题不可避免的就被提上了日程。但最开始进行的相当不顺利,唐宪宗在和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谈判中并没有居于上风,于是在809年,唐宪宗决定对成德用兵,地方上的军队各有各的利益牵扯,很难真正出力,而且国库这个时候居然跟不上了。唐宪宗被迫在第二年撤军,等于是直接败给了成德。

不过几年后,魏博节度使的去世再次给了唐宪宗机会,魏博内乱之后,田弘正被推举为节度使,为了让朝廷承认他,他决定让魏博听命于中央。我们不去管这种听命是怎样的一样形式,至少魏博是和朝廷站在了一起,朝廷打谁,魏博就派兵打谁。


魏博的效忠在很大程度上让朝廷的威信提升了很多,而到了814年,唐宪宗准备对湘西用兵。这引起了东北几个大藩镇的恐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甚至不惜暗杀主张用兵的宰相武元衡和其副手裴度。但这并没有阻止的了唐宪宗的决心,战争从815年初一直打到817年秋天,以湘西被分割而告终。

而之后,唐宪宗又将成德和淄青纳入帝国的政治版图中来,这个时候的唐廷应该算是安史之乱后威信最强悍的时候,至少表面上看来,几乎所有的藩镇都归附了中央。

但距离真正解决藩镇问题还有一段距离,只是唐宪宗明显已经走不动了,执政后期的他不可避免的也开始昏庸,并服食长生不老药,于820年去世,时年43岁。

因和儿子同时在春节期间感冒发烧,四天没有更文,今天这篇也是仓促完成,还希望大家不要见怪!


尚宫女史


唐朝的藩镇割据、宦官干政和朋党之争这3个原因可以说是唐朝灭亡的原因。藩镇割据是和唐朝迅速的对外扩张分不开的。中唐之后,唐朝国势衰落。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愈加严重,部分地区节度使拥兵自重,自成一国,根本不听朝廷的统治。



805年,唐宪宗李纯28岁即位后,决心以法度裁制藩镇。他次年29岁便开始了长达15年对割据的藩镇的一系列战争:



对西川节度副使刘朋开站获胜

同年杨惠琳不肯交出兵权,战败被杀

807年,讨伐镇海节度使李琦

813年魏博节度使田兴归服

813年,对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作战

815-817,平定淮西吴元济的叛乱

平定淮西是唐宪宗最牛逼的,他能够在名相武元衡被刺身亡后仍顶住压力力排众议坚持重用裴度对淮西用兵,最终平定了淮西,之后的藩镇在名义上归服朝廷。

唐宪宗对藩镇的一系列战争,开启了元和中兴,结束了之前60多年藩镇割据的状况,打击削弱了藩镇的势力。唐宪宗强硬削藩为以后李唐天下又延续100多年起了很大的作用。


不药的花花世界


唐宪宗李纯是唐顺宗的儿子,唐宪宗的妻子是大唐战神郭子仪的孙女,两人的儿子就是唐穆宗。李纯刚刚即位,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李纯派中央神策军将其斩杀,竖立天子之威。九年后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举兵叛乱,李纯命亲赴前线指挥随邓节度使李愬将其斩杀。李纯又派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诸镇讨伐暗中支持吴元济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李师道被杀。李纯以宣武节度使韩弘、魏博节度使田弘,讨伐李师道有功,将其调往中央任职,派人接替其节度使职位。至此不服从中央的六大藩镇全部消亡瓦解。


睁眼看西安


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八月,一个消息炸雷般响彻长安大明宫上空: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病死。此前,田季安夫人元氏已经召诸将立自己的儿子田怀谏为副大使,权知节度事。

解决河北藩镇分裂割据毒瘤,维护中央权威的时机到了!这让刚刚平定西川、夏绥、镇海等藩镇叛乱,正踌躇满志的宪宗惊喜万分。但数十年来河北藩镇树大根深、同气连枝,在对待朝廷的问题上更是同进同退、一损俱损。魏博镇又是河北藩镇之首,兵力之多、实力之强不可小觑,虽然当前幼主当政、群龙无首,但处置不慎必然酿成激变。

是征剿,还是招抚?宪宗一时拿不定主意,即刻招群臣商议。

由来:安史之后的反复拉锯

魏博节度使,又称天雄节度使,是安史之乱后唐朝设置的节度使。管辖着魏、博、相、贝、卫、澶六州,为河朔魏博、成德、幽州三镇之首。安史之乱结束前后,唐王朝为尽快结束战乱,医治战争创伤,应对异族威胁,不得已将安史部将安排在原叛军老巢——河北地区担任各藩镇节度使。虽然代宗君臣吸取了安禄山独占三镇、几倾天下的教训,大大缩小了各镇地盘,但以成德李宝臣、魏博田承嗣、卢龙李怀仙为主的“河朔三镇”,从此俨然成为名义上归附中央的“独立王国”。安史降将们自统其兵、自有其地、自领其民,赋税不输中央、声教不通河北,骄兵悍将从此不可复制。

代宗时,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两度作乱。唐代宗忍无可忍,以成德、卢龙两镇为主力对田承嗣进行征讨。同为河北藩镇,两镇虽然与魏博多有矛盾,但在对抗中央、割据自雄方面却是一致的。因此在两度做游戏般的打打停停之后,代宗只能赦免田承嗣之罪,不仅官复原职,还将公主许配给田承嗣之子,并加封田承嗣为雁门郡王,平藩之战遂告失败。

到了德宗时期,田承嗣的继任者、节度使田悦,继续联络卢龙、淄青、淮西等镇与朝廷为敌,对唐德宗征讨成德的战争多方掣肘破坏,最终导致朝廷平叛失败。

到了唐宪宗时代,宪宗皇帝对河北、淄青、淮西等镇的割据自雄、不听号令深恶痛绝,即位伊始便下决心要铲除各地叛乱藩镇。从元和元年到元和三年,唐宪宗依次平定了叛乱乍起的西川、夏绥、镇海等镇,然后便把目光投向了割据已久、盘根错节的河北藩镇。

唐宪宗像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自立为留后。刚刚袭位的王承宗不愿与朝廷结下梁子,表示愿意将原属成德的德、棣二州献给朝廷。宪宗权衡利弊,任命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同时任命原德州刺史薛昌朝为保信军节度使,管辖德、棣二州。

眼看宪宗即可不战而分割成德镇,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深恐王承宗开此先例,担心日后自己亡故,魏博镇也要重蹈其覆辙,立即遣使对王承宗游说:“薛昌朝早就和朝廷暗通款曲,所以才受节钺。”王承宗大怒,立即派遣数百骑兵奔赴德州,将薛昌朝抓回羁押。宪宗震怒,遣中使命令王承宗将薛昌朝释放,王承宗拒不奉诏。宪宗遂不顾宰相李绛等群臣的反对,发动了对成德的讨伐战争。由于宪宗以宦官吐突承璀为主将,导致前线将领心怀不满,同时因为魏博、幽州等镇明里暗里的破坏,宪宗一讨成德之战归于失败。

宪宗对魏博恨得牙根痒痒,但面对铁板一块的河北三镇,一时也无可奈何。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时间仅仅过去两年,看似山重水复的平叛之路就出现了转机。这个转机,正是田季安的病死。

定策:慧眼独具的深刻洞悉

史书记载,田季安“性忍酷,无所畏惧”,“其军政务,大抵任徇情意,宾僚将校,言皆不从。”他晚年患风疾,杀掠无度,人心惶惶。田季安死后,由于田怀谏年幼,其母元氏以牙内兵马使田兴为步射都兵马使,协助处理政务。但大事皆决于家僮蒋士则,蒋氏多以自己的爱憎来调换诸将,引起了普遍不满。此时的魏博内部非常不稳定。

宪宗君臣也面临着复杂的局面。廷议中,宰相李吉甫认为,应该利用这个机会,乘虚而入、出兵讨伐。宰相李绛却持不同意见,他针对魏博以及河北诸镇形势,进行了一番相当精彩的分析:

“臣观察两河的割据藩镇,发现都有一个特点,即将兵力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将领,不使专于一人之手。为什么呢?就是害怕某个将领权力太重,觊觎主帅而谋夺其位。诸将之间势均力敌,如果要密谋串联反对主帅,必然因为众心不同而无法成事。如果要独立造反夺权,则必然因为兵少力微而难以成功,因此能保其长治久安。但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主帅既能严明赏罚,又能令行禁止,才能保证手下将领死命效劳。

现在田怀谏就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军政大事又归于幕后家奴,将领们必然因为赏赐不均而怨怒四起、不相服从。之前从田承嗣到田季安分兵统于诸将的策略,今天反而会成为他们败亡的原因。蒋士则以家奴身份乍登幕后主帅之位,正是河北各藩镇将领深恶痛绝的事情。如果他不以朝廷之援为后盾,肯定会被各镇碾为齑粉。所以臣以为陛下应该在临近魏博之地驻扎大军以应对不测,让其感受到朝廷之威,不出几个月,必然有魏博将士来投诚。希望到时候朝廷能够迅速应对,对魏博将士不吝封赏,则河北藩镇必然出于恐惧而争相投效。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啊!”

《资治通鉴·唐卷》详细记述了李绛之奏。类似的内容,也出现在李绛奏稿策论集——《李相国论事集》中。相比之下,司马光的整理和表述比原稿更加充分翔实,可见作为政治家、史学家的司马光对于李绛之议的重视和推崇。

笔者认为,这段话集中反映了李绛对割据已久、骄横跋扈的河北藩镇权力格局、构成特点和弱点短板的深刻认识。安史之乱中,安史叛军的最终灭亡,既是因为唐廷集全国之力而历时八年的苦斗,更因为严重削弱叛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一次次内讧。明末王夫之曾深刻指出,安史之败非朝廷之功,乃“自败耳”。由于缺乏内部制衡和权力有序传承机制,安禄山先是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又被握有重兵的大将史思明所杀,史思明不久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就是在这样一次次自己人杀自己人的内讧中,唐王朝得到宝贵的喘息之机,得以调兵遣将、从容平叛。

安史之乱形势图

安史之乱后,继承安史衣钵的河北藩镇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叛军内讧的教训,将所属军队分别配置于不同将领,防止出现有专征之权的大将。在此基础上,各藩镇之间相安无事、共同进退,进而抗衡朝廷,不断扩大地盘影响。但是,他们在解决将领相互吞噬,易为朝廷所乘问题的同时,并没有解决其权力传承的合法性和稳定性问题。

好在各藩镇前期主将皆是久经战阵、杀伐决断、足智多谋之人。如田承嗣、李宝臣、李正己、朱滔、朱泚,他们以其个人能力较好掩盖了将领间的矛盾及相互吞并的企图。其后虽不断有将领杀主将以自立,如魏博田绪杀田悦自立,成德王武俊杀李惟岳自立,幽州朱希彩被部下所杀后立朱泚,淮西陈仙奇杀李希烈自立,吴少诚又杀陈仙奇自立,因为都很好执行了分权制衡原则,后继者权谋水平也尚可,因此都没有产生权力结构塌陷的严重后果。

唯独此时的魏博镇是个例外,无论是台前的田怀谏、蒋士则,还是幕后的田兴,都缺少杀伐决断的凶狠和对绝对权力的牢固把控。这在“有枪就是草头王”,互不服气又互不能吞并的叛镇将领中是极端危险的。如果不能迅速找到权力与合法性的来源,无论是蒋士则还是田兴,顷刻间就会被本镇的骄兵悍将、周边的强藩大镇撕得粉碎。

经过李绛鞭辟入里的分析,宪宗终于采纳了这一建议,并派左龙武大将军薛平为郑、滑节度使,屯集军队、训练士卒,随时对魏博发生的情况作出反应,对其构成一定的军事压力,同时对田怀谏承袭节度使的请求不作回应。

转机:叛镇归服的“两道保险”

果然,魏博镇的局势如李绛所料,发生了急剧变化。田怀谏年幼、蒋士则乖戾,田兴为人忠勇谦逊,又颇通诗书,在魏博将领中颇有威望。而此时朝廷的任命久而不至,军中人人惶恐,担心朝廷趁群龙无首之机发兵征剿。因此,将士们把希望都寄托在田兴的身上。

一天早上,田兴入军府议事,数千士卒环绕鼓噪,跪拜于田兴面前,恳请他出任节度留后。田兴大惊,坚决不允。士卒围困不散,久之,田兴自度不免,只好与将士们相约,“不能侵犯杀害副大使,要严守朝廷法令,将所辖土地户口上报朝廷,并请求皇帝派遣官吏治理。”然后,田兴杀蒋士则等十余人,迁田怀谏于军府外,上奏朝廷,请求处置。

魏博此变,堪称唐朝版“黄袍加身”。宪宗大喜过望,但仍然犹疑不定。本欲依李吉甫之议派中使前往魏博宣慰以观其变,却被李绛力陈不可。

他指出:“田兴以魏博土地兵众坐待朝廷诏命,如果不趁机对田兴和魏博诸将推心置腹、待之以诚、结以大恩,而要等中使到了魏博之后,反带着魏博将士要求以田兴为留后的上表回到朝中,陛下再予以诏准,这就是典型的恩义和威权出自于下,而非来自于朝廷。这等于昭告天下,朝廷是慑于政变后魏博镇的兵威才被迫准许田兴为留后的,那朝廷对魏博的收服效果必将大打折扣。”然而宪宗思虑再三,还是派中使张忠顺前往魏博宣慰。李绛赶紧出主意:不等使者返回,即下诏以田兴为魏博节度使,并赐名弘正以彰其功,宪宗允准。

消息到达魏州,张忠顺还没返回。田兴对朝廷的信任感激涕零,魏博将士也无不欢欣鼓舞,魏博镇真正回到唐王朝统辖之下。

藩镇割据示意图

事情还没完,李绛又为魏博镇的归服安上了一道保险。为了让魏博将士感受到朝廷的宽宏大度和浩荡皇恩,他力主宪宗出内库钱一百五十万缗赐给魏博将士。宦官们认为赏赐太多,若今后再有这种情况,朝廷还要拿出同样多的钱财行赏,将会严重削弱国家财力。李绛则表示:“田兴不贪图专有魏博之利,不顾四邻藩镇的威逼胁迫,归命于朝廷,陛下为什么要爱惜这点钱财而不收取魏博一道人心呢?钱用尽了还会再来,机会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来了。假设国家征调十五万大军攻打魏博六州,就算一年能攻克,花费又岂止一百五十万缗呢?”一言惊醒梦中人,宪宗大笔一挥,再次同意了李绛的建议。

十一月,宪宗派大臣裴度前往魏州宣慰,当地百姓在时隔多年之后,又一次看到了朝廷的威仪。裴度晓谕魏博将士要严守朝廷法度,维持地方治安,随后将所带的一百五十万缗钱财赏赐给魏博镇官兵,同时免除魏博六州百姓一年的赋税。魏博军民欢声雷动,田弘正本人和魏博诸将也是心悦诚服,纷纷邀请裴度前往魏博各地宣示朝廷恩命。

在此期间,淮西、淄青、成德等镇纷纷派遣使者,劝说田弘正遵守河朔父子兄弟相承的旧制,不要归附朝廷,田弘正一概不听。他还奏请朝廷任命节度副使及所缺的九十名官员,“行朝廷法度,输赋税”。宪宗将其奏请一一准许。

自此,从安史之乱结束,田承嗣被任命为魏博节度使开始,整整五十年后,魏博镇终于再次归于唐王朝中央政权的实际管辖之下。魏博镇的归附,打破了自代宗以来形成的河北诸镇的割据联盟,为唐王朝进一步实现全国统一提供了条件。魏博镇地处河北诸镇腹心,北控冀赵、东据淄青、南扼淮西,等于在叛镇云集的河南河北地区打进一块楔子。此后,在朝廷征讨淮西吴元济、淄青李师道、成德王承宗的战争中,魏博镇都出动了大量兵力,有力支持了朝廷的军事行动。

在征讨淮西吴元济的战争中,正是有了田弘正遣三千魏博精兵猛攻吴元济北部防线,才使吴元济将淮西精锐集中于北线重镇洄曲,造成其统治腹心蔡州兵力空虚,为南线唐军将领李愬雪夜袭蔡州、一举荡平淮西创造了条件。

在讨伐淄青李师道的战争中,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亲自率军大败淄青军刘悟部于东阿、阳谷,促使刘悟阵前倒戈,反引田弘正攻入郓州,将李师道父子斩杀,淄青之乱也告平定。

淄青镇平定后,成德镇不能自安。元和十五年(820年)王承宗死,其弟王承元上表归顺朝廷。至此,经过十五年奋战,宪宗终于取得了削藩战争的重大胜利,出现了自安史之乱以来前所未有的统一局面,号称“元和中兴”。可以想见,如果没有魏博镇田弘正的归服,宪宗皇帝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在短期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

结局:“元和中兴”的落日余晖

然而,宪宗以为天下从此太平,产生了骄奢怠惰之情,不顾常年战乱造成的民生凋敝、国库空虚,大兴土木、崇尚奢华、奉迎佛骨,并将忠心谏言的韩愈等人贬谪出京,加剧了社会矛盾。不久,宪宗便因追求长生、服食丹药而死(也有说被宦官陈弘志所杀),没有及时对收复的藩镇在人事、财政、军事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更无力对晚唐的朝臣、宦官、军将的权力格局进行重新整顿和有效布局,直接导致穆宗以后藩镇割据、宦官乱政、朋党争斗大行其道。

宪宗死后,穆宗即位。穆宗认为,父皇已经将天下平定,自己可高枕无忧,因此采纳宰相段文昌等人的提议,采取了“销兵”政策,即对河北藩镇军队,按照每年百分之八的比例逐渐减少兵员,希望达到削弱藩镇实力、减少军费开支的目的。但是,在农民大量破产、土地兼并严重,国家手中又并不掌握大量土地,无法恢复“均田制”和“府兵制”的情况下,盲目“销兵”只是断绝了士卒生路而已。结果被“销”之兵不是生计所迫、上山为盗,就是铤而走险、首倡作乱。“销兵”之策归于失败,叛镇复起已成定局。

在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相关人物的结局。

宰相李绛一手促成了魏博镇的归服,得到了宪宗的极大信任和支持。但由于其人骨鲠正直,时常面陈宪宗为政之过,也得罪了多数朝臣,最终被宪宗贬谪出京。宪宗之后,李绛又历经穆宗、敬宗、文宗三朝,颠沛于朝廷和地方之间,其议多不为朝廷所采纳。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冬,南蛮进犯蜀地,李绛奉诏赴西蜀救援。他招募兵卒千人赴蜀,行至中途,蛮军已退,所募兵卒都返回。李绛依例为士卒发放军饷,但由于数额较少,士卒普遍不满。监军杨叔元怨恨李绛不敬奉自己,遂利用不满情绪怂恿士卒哗变,将李绛杀害,终年六十七岁。一代名臣竟然不得善终,实在令人唏嘘。

相比之下,田弘正的下场更为凄惨。穆宗即位后,对藩镇做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就是调任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为成德节度使。但是,穆宗没有考虑到田弘正曾两次率魏博军进攻成德,与成德军民早有积怨。结果,由于朝廷答应给成德镇的一百万缗赏赐没有及时下发,成德都兵马使王庭凑利用士卒的不满情绪举兵造反,将田弘正全家杀害,并自立为留后。成德再次脱离中央呈独立状态。

田弘正被调出后不久,朝廷委派田弘正之子田布为魏博节度使。但田布上任后,并无乃父权威,不敢申明法纪,仅以赏赐笼络将士。结果部将史宪诚发动兵变,逼田布自杀,自任留后。朝廷不敢讨伐,直接下诏任命史宪诚为节度使,魏博镇也得而复失,直到唐亡。

此时,同为河北三镇的幽州也发生叛乱。由于朝廷任命的幽州节度使张弘靖纵容下属骄奢淫逸,虐待士卒,捣毁安禄山坟墓,激起很大不满。就在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幽州发生兵变,部将朱克融利用士卒对“销兵”之策的不满竖起叛旗,被裁撤的老兵一呼百应,幽州复不为朝廷所制。

至此,宪宗开创的统一局面被破坏殆尽,唐朝藩镇割据再度兴起,并与宦官专权、朝廷党争、外寇入侵等问题相互叠加交织,共同推动唐王朝最终走向衰落和灭亡。宪宗的“元和中兴”,注定将成了晚唐一抹靓丽的晚霞。虽然璀璨,但已是最后的辉煌。


跪射俑


元和中兴的关键是平定淮西吴元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为阻碍朝廷出兵,派人刺杀了宰相武元衡,伤及裴度,李纯非但没有被吓倒,而且派裴晋公担任随邓唐蔡诸道节度行营元帅,以西平郡王之子、散骑常侍李愬为先锋,活捉了吴元济。对藩镇有巨大震慑力,促使兵马使刘悟倒戈,平定淄青李师道。田弘正归顺朝廷。李党作出了极大贡献。在会昌时代,李德裕再次使大唐中兴。太监是一种破坏力量,依附太监的牛党,为害天下,使两次中兴数度毁于一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