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宰相”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一直都是皇帝的心病,因为除了老大皇帝那就要数宰相了,可能有些时候,宰相实际的权利甚至要大得过皇帝。

纵观我国古代的朝代更迭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各个朝代都有“皇权”与“相权”的摩擦,而这些摩擦总会让皇帝感到很不舒服,所以,削弱“相权”一直都是皇帝最想做的事情,毕竟,权利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是最安全的。


“宰相”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秦朝和汉朝的时候,特别是东汉以前,“相权”那真的是很大,有“封驳谏诤”的权利,这就对“皇权”产生了极大的制约,什么是“封驳谏诤”?比如皇帝制定了一个实施计划,经过日夜琢磨,皇帝出了一篇稿子,你这个稿子不能直接发下去啊,因为有丞相,得先给丞相看,丞相拿到稿子一看,我的天,你这写的是个啥,不通过,封起来,驳回去,按照我的建议改,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写在后面,而且基本上皇帝的公务,丞相都能插一脚。

如果皇帝和丞相两个人巧遇了,并不是电视剧里演的一样,丞相跑过来一跪,还得大呼万岁,实际上是皇帝和丞相相见,二人都得相互行礼。如果对待功劳很大的丞相,那么还会有特殊待遇。


“宰相”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咱们就拿萧何做个例子,刘邦能得到天下,萧何可谓功不可没,帮了他大忙,刘邦自己说,论决胜谋略不如张良,论带兵打仗不如韩信,论治国安邦不如萧何,我也想不通,为何这仨牛人都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可能老刘就有这种人格魅力吧。

后来因为功大,萧何拜相,拜相的时候萧何给刘邦行礼,刘邦也必须还礼,可见对萧丞相的尊重,而且,刘邦给了萧何三项特殊礼遇:见君不趋,称臣不名,剑履上殿。

何为见君不趋?就是别人见了刘邦得小碎步动起来,一路小跑,你不能给跟个爷是的,那皇帝不得砍了你,但萧何可以有。

何为称臣不名?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名字不是随便就能叫的,只有父母叫儿子,皇帝叫臣子,或者自己叫自己。如果别人叫了,相当于“骂娘”,这时极其不礼貌的行为,而萧何见到刘邦之后,不需要自报姓名了,只需称“臣”即可。

何为剑履上殿?这也是老刘给老萧的特别待遇,大家都知道,秦汉的时候要是组织个民主生活会啥的,大家都是要脱掉鞋子,席地而坐,而这条待遇就是萧何你可以不脱鞋,带着剑上殿。


“宰相”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其实,不光是从这些方面能看出丞相的权利之大,从秦汉时期皇帝和丞相的“秘书”上也能够看的出来,皇帝的“秘书”叫六尚,这个部门的人说到底是皇帝私人的,他们拿的俸禄来源于皇帝,而宰相的“秘书”叫十三曹,他们的俸禄来自国家,并且宰相“秘书”的俸禄要高于皇帝“秘书”的俸禄,

那个时候有“君臣同治天下”一说,皇帝有什么事要和丞相商量决定,皇权和相权有相互制约的微妙关系,那到底谁的权利更大呢?比如汉高祖刘邦时期,你萧何就是再有能耐,也得给我趴着,因为刘邦比萧何的威望要更大,而汉末,不论是曹操当丞相还是董卓当丞相,皇帝基本上都是个摆设,而后来的司马懿也是如此,一直到两晋南北朝时期,这种事更多。因为不是每个皇帝皇帝都能干过丞相,所以,丞相和皇帝那个的权利大?这个还真不好说。


“宰相”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也就是因为这样,熟读史书的皇帝们对宰相一职很膈应,所以,“削相”一直是皇帝们乐此不疲的事,从汉武帝的平均四年换一个宰相,到刘秀不设宰相削弱三公,但这都不能算是大的摩擦,一直到隋朝的时候,迎来一次正式大“削”,隋文帝也是从丞相一路窜上去的,他深有体会,所以,隋文帝杨坚做皇帝之后,行三省六部制,相当于将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三,大家都是宰相,而到了唐朝的时候,丞相就更惨了,那个时候有一个官职,叫做:同中书门下三品,就算你没有资历,就算你品级不够,但被皇帝赋予这么个名号的人就意味着你是宰相了,说明也就具备了和皇帝商讨大事的资格,不过这个职位是临时的,皇帝啥时候看你不顺眼就给你摘掉,你还得乖乖做回原来的位置。


“宰相”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直到宋、元时期,宰相都是由多人担当,相互制约,大家都是宰相,你牛什么,甚至在宋仁宗时期,宰相达到了二十多人,一直到明朝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废除宰相一职,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丞相一职就再也没有了,到明成祖朱棣时期设立内阁,慢慢的,虽无宰相分权,但内阁、宦官的一场权利角逐又顺势展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