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二战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昙花集权”、“诉苦外交”以及闪电战

二战,如果分成前中后三个时期的话,对于德国来说抛物线是这样的:


二战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昙花集权”、“诉苦外交”以及闪电战


前期没等打起来德国就已经吞并了周边大量土地,开战后依仗闪电战,迅速席卷了包括法国在内的欧陆大部分地区;中期各个战略方向虽然推进速度明显放缓,但总体上还是在扩大;唯独到了后期被迅速的压缩直至覆灭。后期的直线下降,主要靠的是盟军的诺曼底登陆和直插德国心脏的一系列会战;中期的稳中有进,主要靠的是希特勒手下的名将们;唯有前期的直线上升,靠的才是希特勒本人。因此可以看出希特勒的大部分权力、威望和后来的世界影响力都是在前期奠定的,这值得我们重点来研究一下。


二战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昙花集权”、“诉苦外交”以及闪电战


一、昙花集权

1930年,魏玛共和国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一跃成为德国第二大党。

1932年,德国总统大选中,兴登堡完胜希特勒而连任德国总统。

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总理的任命是必须要通过总统认可的,虽然兴登堡意识到希特勒的思想观念过于激进,但一方面自己年老体衰需要一位正当壮年且支持率高的总理来打点一切,另一方面当时的德国正在遭受严峻的经济危机考验,纳粹党提出了解决方案。最终年迈的兴登堡于当选的第二年任命了希特勒为德国总理,他可能觉得虽然纳粹有“副作用”,但能够快速缓解德国社会当时的“症状”,况且自己作为一战的老“战神”,用威望完全可以压得住这股“副作用”。结果又过了一年兴登堡去世了,希特勒迅速废除总统、总理两个职务,自任元首。从此魏玛共和国灭亡,德意志第三帝国建立,纳粹独裁统治模式开启。


二战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昙花集权”、“诉苦外交”以及闪电战


从当上总理的1933年算起,希特勒仅仅用了五年的时间就兑现了他对于忍饥挨饿的德国人“每个家庭餐桌上都有面包和牛奶”的诺言。他所开启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仅解决了当时德国所面临的超高失业率问题,还修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和第一个国家高速公路系统。除此以外铁路、水利大坝等诸多基建项目,至今都还是德国的命脉性建筑。

就像兴登堡还活着的时候所不能理解的那样,国家明明没有钱,还因一战欠外国那么多赔款,你修那么多高速有什么用?解决就业不也只是临时性的么?高速修完了之后这批人不还是要面临失业?而希特勒的脑海里却是在下一盘大棋,这种解决就业的方式确实是临时性的,他也深知单靠这种爆发式的经济刺激政策迟早要暴露。但他真正的意图是:压在德国人头上最重是赔款问题,其根本解决办法就是——不还!不仅不还,还得把之前输掉的战争再赢回来,为“日耳曼民族扩展生存空间”,才能使德国真正强大。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要有一个稳固的、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国内环境。因此尽管大力修建基础设施的举措在经济学上看似是水月镜花,但对于希特勒的整盘棋来说,确确实实得到了因经济快速改善而对他本人的崇拜无限升级的德国民心。


二战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昙花集权”、“诉苦外交”以及闪电战


希特勒的经济政策就像昙花,异常美丽而不会持久,目的只是为了收集人心,因此我给这种方式取名为“昙花集权”。

二、诉苦外交

接下来他马上就要“动手”了,但是经济的短暂腾飞又还不足以支撑德国挑战世界,因此希特勒一开始并未急着开枪,而是一边通过外交方式赚取巨大利益,一边使国内拥有更多的地盘和资源继续发展,以便为之后的战争做好充足的准备。

这一时期希特勒的外交确实是一个亮点,因为他就像是个演员一样,把一个“刚被邻居揍得体无完肤的可怜孩子”演的出神入化。他不断的在各种外交场合发出自己“诉苦言论”,“德意志,多么可怜的民族,我们好不容易统一起来,却在你们的联合之下将我们变得如此不堪,德国国土被压缩到极致,德意志民族被无情拆散,还强加给我们巨额的战争赔款”。确实,如果按照凡尔赛和约的赔款总额和分期支付方案,一战赔款真的要全部还完的话,要还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二战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昙花集权”、“诉苦外交”以及闪电战


对于这一点,英法是表示同情的,因为一战不是一场一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战争,除了美国以外的参战国都体会到了战争所带来的沉重打击。一战的停战不是因为前线的谁输谁赢,而是由于德国内乱、威廉二世出走导致的。也就是说一战的结果并不是一方把另一方打到趴下,而是原先德军最高领袖德皇以走,新的民主政权魏玛共和国为了脱离战争,替威廉二世签下了这屈辱的协议。英法自身的损失跟德国无异,因此感同身受。


二战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昙花集权”、“诉苦外交”以及闪电战


所以当希特勒把军队开入德国非军事区的时候,英法觉得本来就没钱还债的德国人,在自己本国的非军事区里开发一下是理所应当的;

当身为奥地利人的希特勒,把奥地利合并进德国时,由于德、奥本来在历史上就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同属德意志民族,英法觉得这是“人家亲兄弟自家的事”;

当希特勒要求从法国手里拿回割让给法国的莱茵兰地区的时候,法国开始变得有些不愿意了,但对于同样遭受一战打击,还没完全喘过气来的英、法、德三家来说,由于德国经济的极速增长和英国庞大的海外殖民地,使得法国成为恢复元气最慢的一个,因此也就根本没有能力对德国采取任何反制措施。也就是说当时只要英国对德国伸向法国的这只手一旦没有作为,那么法国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二战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昙花集权”、“诉苦外交”以及闪电战


捷克斯洛伐克是根本没有能力与德国叫板的,要想保住苏台德,唯一的办法就是寄希望于英法干涉,结果等到的还是一如既往的绥靖政策,原因就在于希特勒一直对外宣称的那套“可怜的德意志民族”诉苦理论已经给英法洗了脑。英国想的就是“或许悲惨的德国还没吃饱,等他吃饱了就不会再闹事了”。不得不说希特勒对于英法心理的把脉那是太准确了,他明确的告诉张伯伦:“我只要苏台德,让那里的德意志人回到祖国的怀抱,其他再无领土要求”。结果慕尼黑协议刚签完,希特勒就出兵占领了捷克全境。


二战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昙花集权”、“诉苦外交”以及闪电战


这种“诉苦外交”虽然很奏效,但是过分的举动让英法开始警觉,为什么没有马上出手制裁德国,其实有两个原因,一是英法自身元气还没有完全恢复,二是由于德国的扩张举动一直向着东方,英法只能寄希望于这是德、苏二虎相争的先兆,盼着倒霉的是东边而不是自己。但接下来的事态恰恰相反,吞并捷克后德国与苏联立马缔结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稳住了苏联,并使得苏联能够默许未来德国在波兰的行动。


二战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昙花集权”、“诉苦外交”以及闪电战


如果说德国一切初期的吞并,在法理上看还算是德意志民族自身“合理的诉求”、其他国家不应干涉的话,那么闪击波兰,对英法来说就再也说不过去了。因为我喜欢绘画,习惯于空间想象,分析到这里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画面:德国故意穿上一身乞丐服装,先声泪俱下的从英法眼皮底下拿走所有能拿的,等到对方忍无可忍的时候,德国撕掉伪装露出笔挺的军装并掏出军刀刺向英法。这把刀的刀尖异常锋利,它有一个专属名称——闪电战。于是1939年9月1日,当德国早已集结好的大量装甲部队对波兰展开突袭的时刻,英法终于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了。


二战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昙花集权”、“诉苦外交”以及闪电战


三、闪电战

我的历史作品极少做“某年某月某日某某去某地干了某事”的流水账记录,因为在这个时代,这些信息的都极易获取,因此抽出历史发展的脉络、找到事件发生的动机、剖析时代的关键词才是值得关注的点。二战一开始的关键词无疑就是闪电战,因为概括起来德国在陷入斯大林格勒之前,一切的入侵和吞并都离不开这个词,那么闪电战到底是什么?


二战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昙花集权”、“诉苦外交”以及闪电战


答案是一种战法,战法这东西,让后人来看前人的总是觉得并不新鲜,或者说并不足以到令人惊叹的程度。但事实上,真正的战争往往不是《三国演义》里几个谋士通过各种计谋手段就能轻易以少胜多的。而是要通过实打实的军队数量、装备精良度、后勤供应能力以及国家资源雄厚程度决定的。每一次战法的重大变革都会对当时没有跟上节奏的一方造成巨大灾难,比如蒙古骑兵对西方的冲击,再比如八国联军对八旗骑兵的冲击。


二战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昙花集权”、“诉苦外交”以及闪电战


在二战前的欧洲战争史上,有过两次最为重大的战法改革。原先一直是骑兵在前负责冲锋,步兵方阵直接对垒,最后面弓箭手负责压住阵脚。在欧洲三十年战争期间,这一战法被瑞典国王改革为炮兵首先对敌方阵地进行轰击,骑兵作为消灭敌方有生力量的主力冲锋陷阵,步兵方阵成了手持火枪的“半弓箭手”角色,采用“三段式”射击阻止靠近的敌军。第二次重大变革是一战,期间由于枪械的进一步更新换代,步兵替代骑兵成为战争的绝对主力,两拨人骑着马对冲的场面成为历史,战壕成为了一战最大的特点。


二战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昙花集权”、“诉苦外交”以及闪电战


飞机和坦克也在一战中得以发明,并最初被应用于战场。当时的飞机是“奢侈品”,由于技术与数量的原因,对于在一战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而坦克是作为步兵的补充力量,穿插于步兵大队行伍之中,负责给予步兵强大的火力支援。而二战时,飞机、坦克已经有了长足的技术进步,数量也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德国,装甲师的出现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不可理解的。因为坦克不够灵活,且不可能做到精确打击,关于这个概念可以设想一个场景:一方是步兵,一方是纯坦克部队,这些坦克虽说单体杀伤力大很多,但它属于“范围攻击”,就算步兵一方很快被压制住,但坦克无法做到具体击杀某一个士兵,一旦有部分步兵携带炸药冲到坦克跟前,那么很容易对这种昂贵的战争机器造成巨大损失。


二战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昙花集权”、“诉苦外交”以及闪电战


闪电战说白了就是不顾及以上这一套,就是让单纯坦克编组成线形阵型,冲锋在前,像一股钢铁洪流一般尽可能的消灭最多的敌人,而在装甲师后面跟着步兵,由他们负责剿灭残余、清理战场以及控制占领区。在德国进攻波兰、荷兰、比利时的时候,用的都是这一套。


二战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昙花集权”、“诉苦外交”以及闪电战


而闪电战最精髓的还不是这些战役,而是在攻打法国期间的“赌博式”应用。毕竟法国跟那些率先被灭亡的国家相比,还是有硬实力存在的,并且长期以欧洲最强陆军自居,因此希特勒在下令攻打法国的时候,闪电战也被进步一改变,那就是装甲师在前进的过程中,不必等待后面步兵,不管步兵能不能跟上,坦克们只需要凭借自身超厚的装甲一路向前、再向前。可以说增援也不要了、后勤也不管了,只需要一路冲锋、见敌就杀,剩下散兵游勇不予理睬,继续前往下一站。

这种打法就不能单纯的用我们的兵书上的“孤军深入”来判断了,因为在当时确实取得了太大的胜利。对于防御方来说,精心构筑的雄厚防线被轻易甩在后面,第二层、第三层防线等本来设想好的递进关系被无视,那些法国军事高层在会议室里谈论的“就算这次失败,德军也得几月几号才能到达哪里”的言论都成了笑话。


二战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昙花集权”、“诉苦外交”以及闪电战


二战前期的希特勒三步走,“昙花集权”、“诉苦外交”以及闪电战


好了,希特勒利用英法的绥靖心理,一而再再而三的通过无辜、诉苦等方式兵不血刃获得领土,直到触碰到英法的底线,但此时已经留给德国太多的准备时间和空间。希特勒通过“昙花集权”确保了后面的行动能以其个人意志为转移,又通过“诉苦外交”和闪电战的瞬间爆发威力,为二战时空的拉长以及转折时间点的推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