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中國先進的米波雷達能看見殲20麼?

小樂樂的大樹


不用米波雷達就能看到的。看到隱身飛機對於本國的雷達並不是一件太過於複雜的事情。


從雷達上看到隱身飛機,很多的人會將跟蹤一架隱身飛機的操作歸功於龍勃透鏡。

我們也看到過很多殲-20機腹上攜帶龍勃透鏡的照片。但是攜帶龍勃透鏡的主要原因實際上是為了適應民用航空管制和收集戰機的雷達反射信號而已。如果在匹配數據的軍用雷達上則完全不需要。


這件事還得從雷達的技術說起來。


早先的雷達系統僅僅是可以接受到一個遠方信息反回來的雷達波,這個雷達波是完全沒有編碼的。但是對於現代的雷達,實際上發出的雷達波是一個持續的“數據包”。帶有編碼數據。

一套雷達編碼的數據包包括髮出的時間編碼,再加上加密的數據編碼。這些編碼內容在遇到目標後就會反射回來,而雷達的接收機就可以在多個信道上獲取精確到幾納秒的數據包。由於在多個信道上同時發射,因此一般的電子干擾壓制也很難湮沒雷達信號,使雷達在複雜的電磁環境下得到正確的反饋信息。這個技術實際上有一個縮寫叫做CDMA。沒錯,後來我們使用的手機編碼技術也是來自於軍用領域的。


而一架戰機由於其有特定的形狀,因此在現代雷達上看到的並不是一個光點,而是反射回來的一段不同頻率和強度的電波,這個電波如果不知道特徵信號的話就是雷達的背景噪聲。但如果知道了特徵信號的話就可以準確的在背景噪聲中檢測出這架飛機。

一架殲-20在不同的角度上背景噪聲的“指紋”是不同的,因此在獲得特徵數據之前需要大量的測量工作。但一旦測量完畢,那麼這架“隱身”戰機也就在雷達系統中進行了“註冊”。可以輕易的識別出來。這個特徵數據實際上就叫做“RCS指紋”

我們的殲-20實際上在幾年前就已經在我們自己的雷達系統中完成了註冊數據收集。因此我們的軍用雷達只要有特徵數據就可以直接識別,完全不需要米波雷達。


說到這裡,就得提一下美國為什麼要求土耳其在俄羅斯的S400導彈系統和F-35戰鬥機之間二選一了。如果土耳其獲得了S400和F-35戰機,那麼勢必是需要將F-35戰機的RSC指紋數據輸入到S400系統中。這樣S400就自然獲得了識別F-35的能力。因此美國擔心土耳其的S400系統將F-35的數據反向發送至俄羅斯,就給了土耳其一個兩難選擇。



對於米波雷達,咱們有點過度神話了。米波雷達,尤其是被動式米波相控陣雷達主要是接受戰機反射的民用無線電通訊信號進行目標探測的。這樣就避免了主動雷達和目標之間的無線電波被大幅度的反射到另外路徑上的問題。米波雷達是肯定可以發現隱身飛機的。但,能不能及時發現,發現後能不能持續跟蹤就得靠信仰了。


軍武數據庫


我國先進米波雷達在東海上空400公里遠距離發現了F22,並畫出飛行軌跡圖,證實了米波雷達發現隱身戰機根本沒有任何問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那麼毫無疑問,中國先進的米波雷達使同樣能夠發現殲20,但是目前米波雷達還是那個老大難問題,那就是定位不精準,只能用於警戒,不能用於跟蹤鎖定。

嚴格的說,隱身戰機並不是真的隱身,而是通過吸波材料以及雷達波反射,極大的降低了雷達波反射回去的強度,極大的縮短了發現距離,也就是說隱身戰機應該被稱之為“低可探測性飛機”更為準確。舉個例子,假設普通戰機的雷達反射面積為3㎡,被對方戰機雷達發現的有效距離在170公里,那麼F22的正面雷達反射面積只有0.01平方米,被雷達發現的距離恐怕在40公里左右,因此大部分戰機在發現F22以前已經被其幹掉了,F22根本不用進入對方雷達探測的40公里範圍,也就被稱為隱身戰機!

但是在科索沃戰爭中,南聯盟意外的利用老式的米波雷達發現並擊落了F117,讓世界驚喜的發現原來米波雷達對F22有奇效,各國開始重拾米波雷達並創新開發,目前中國和俄羅斯在米波雷達開發商走在了前列!

米波雷達能夠有效對付隱身戰機的原理就是利用了電磁波共振效應,這種現象是指當物體的尺寸與電磁波本身的波長接近時,電磁波就會與其發生共振導致目標的雷達發射截面積增加約20~100倍,這樣的增加幅度抵消了隱身飛機設計帶來的效果

中國各種米波雷達系列,最高大JY-27A米波雷達警戒距離最遠

雖然米波雷達被我國正式確實能夠有效發現隱身戰機,並對美國的F22發現距離高達400公里以上,但是米波雷達的缺陷非常明顯:

1、米波雷達精度太差,誤差太大。由於波太長,在空氣中折射等因素影響較大,自然誤差很大,我國米波雷達的遠距離探測達到±10°。米波雷達還是隻能作為警戒雷達,在我國米波雷達的講座中,說得很清楚:指示航空兵進行攔截,並沒有說可以直接指揮防空導彈進行攔截!

航空兵攔截只能知道對方隱身戰機的大致方位,機載火控雷達發現不了,其實還是一個近視眼,攔截很可能只是去送人頭!幸好現在的三代半戰機都配備了IRST紅外輔助系統,或者光電系統,這對隱身戰機的也是一個極大的威脅!

2、米波雷達因為空氣傳播特向差,衰減快。因此必須體型大,功率大,輻射也大,也容易被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干擾!這種雷達太大了,隱蔽性極差,很容易在戰爭初期就被巡航導彈幹掉

3、米波雷達傳輸的信息量還是太小了,沒有識別目標的能力。米波雷達發現和搜索目標很容易,但是由於波長太長,難以對目標的設計細節進行掃描,無法識別目標,就好像人看馬賽克圖片一樣,甚至一不小心就被誤認為是雜波信號給忽略掉了。即使發現了目標也根本無法分辨,我們的米波雷達跟蹤了F22並畫出了軌跡圖,但是其實米波雷達根本無法分辨這到底是不是F22,只是知道那裡有飛機巡邏被米波雷達捕捉到,其他雷達發現不了,然後有值班航空兵飛過去確認了F22(這是猜測)。但是米波雷達傳輸的信息真的太少了,就像長波通信半小時,其實微米波只需要幾秒一樣。

目前我國米波雷達可謂蓬勃發展,進步非常大,比如以前052D上的晾衣架、蒼蠅拍,現在到了055就變成了相控陣米波警戒雷達了,而航展上展示的各種米波雷達因為個頭更大,探測效果更好,這些米波雷達既然能對F22進行探測,那麼隱身效果還差一個檔次的殲20肯定不再話下!但是米波雷達也僅僅只是對隱身戰機多了一道預警作用,即使知道隱身戰機來了但是火控雷達發現不了,也是很大的問題,而且米波雷達的個頭太大,機動性差,戰爭初期就容易被集火幹掉,再加上抗干擾能力差,隱身戰機的作用還是非常大的。

而且真正的強大不但要有堅固的盾,還得有鋒利的矛,做到攻防兼備,這才是真正的強大,米波雷達和殲20將會是很好的搭檔,當發現F22或者F35,甚至B2時,三代非隱身戰機上去多半是送人頭,但是殲20偷偷摸摸上去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狼煙火燎


我國的517型米波雷達是專門為了對付隱身目標研發的遠程對空警戒雷達,它可以有效發現隱身戰鬥機,但是不能提供火控級的精度和目標運動參數,也就是說,它可以探測到殲20,但是如果要對隱身戰鬥機進行打擊,還需要火控雷達開機對有關區域進行集中掃描,獲取精確目標參數才行。

圖為052C驅逐艦上的517雷達。


517米波雷達是一種對空早期預警雷達,由於雷達波速大,因此他很難保證探測到目標的精確度,但是該雷達可以有效的遠程發現隱身目標,在測試的時候,他曾經在300公里距離探測到了低空小型飛行器(模擬隱身目標),而在針對大型目標,比如轟炸機的時候,他的探測距離最遠可達400公里以上。

紅圈內就是517雷達。


他探測到目標後,可以對64個目標的軌跡進行記錄,並且可以提供目標的雷達影像資料,以彩色形式顯示在作戰指揮中心的屏幕上。不過,米波雷達一般是搭配火控雷達使用的,我國在軍艦上和517雷達匹配的對空高精度探測雷達是346或者346A等海之星系列有源相控陣雷達,這些雷達可以引導HHQ9防空導彈在遠程對空中目標進行打擊。

圖為052C結構圖,517雷達是052C對付隱身目標的重要武器。


另外在這裡需要強調一下,任何雷達都是可以探測到隱身目標的,只是一個探測距離遠近的問題,有些雷達就算是在視距範圍內都無法探測到隱身目標,必須非常接近才行,可以說,對付隱身飛機的難度雖然是探測,但是這個探測並非是說看不見,而是難以在隱身飛機的攻擊半徑外發現目標,如果在自己探測到隱身飛機之前,就已經被隱身飛機率先探測到,並且發射導彈的話,那麼處境就會很危險。

圖為052C三視圖。


所以,應該糾結的是發現隱身目標的距離,而不是能不能發現。


海事先鋒


毫無疑問:肯定可以發現殲20的。無論是米波雷達還是毫米波雷達都能發現隱身戰鬥機,兩者的差距就在於:米波雷達發現隱身戰機的距離遠,而毫米波雷達發現隱身戰機的距離近。

近年來,研發出了好些個反隱身雷達,無一例外的波長都是米波。即便是米波段的雷達能夠發現隱身戰鬥機,但也僅僅是知道個大概位置,無法為防空導彈提供製導所必要的信息,只能起個提前預警的作用。早期的米波雷達受地面反射的影響,無法精確的測量出目標的高度信息;還有其波瓣上翹,分裂,導致低空探測性能不好;以及信噪比極低。這三個弱點是制約米波雷達大規模應用的主要原因。我國研究人員,成功克服了米波雷達的前兩個弱點。


一:使用超分辨率處理,提高了測高精度。

二:採用分區保形波束設計,提高了低空探測性能。

三:目前來說,還在尋找解決米波雷達的信噪比低的問題。

即便是使用先進的技術,那米波雷達還是無法克服天生的缺陷,不能充當防空系統的制導雷達。但最起碼探測隱身戰鬥機的位置可以更加的精確一些,為己方航空兵攔截提供了更準確的信息。

事實上,米波雷達對F22,殲20,F35探測有極大的優勢,但對B2隱身轟炸機就沒有了優勢。因為隱身飛機主要有兩個方法進行隱身:一是噴塗隱身塗料,二是靠外形設計。如果要實現隱身,吸波塗料的厚度要大於入射雷達波波長的1/10。也就是說,隱身塗料的噴塗厚度要在0.1米—1米之間,所以說,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如果靠外形設計,其機身尺寸要比入射波長大。而戰鬥機的尺寸相對轟炸機來說偏小,與米波雷達的波長相近,這就產生了諧振效應,而B2轟炸機的尺寸要比米波雷達的波長大,不容易發生諧振效應,所以米波雷達對大型隱身轟炸機的探測效果不佳。美國用米波雷達探測過B2,事實證明其效果不好。



無論米波雷達發展到什麼地步,也難以克服其天生的劣勢,只能充當預警雷達。所以說,現階段,要想實現反隱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圖片來自於網絡)


江山何沉


哈哈,這個問題問的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省的有人打雞血似的瞎說了。

嚴格來說,常規雷達都能發現殲20,區別只是在於發現距離大小。隱身飛機其實應該叫“低可探測性飛機”,是大幅度縮短對方雷達探測距離的飛機。拿F-22舉例,假設典型戰機目標的雷達反射面積(RCS)為3平方米,一般雷達對其發現距離為300公里,由於F-22的前向RCS降低到了0.01平方米左右(不同方向的RCS差異較大),一般雷達對其迎頭探測距離就會縮短到70公里左右。正因為原有的大部分探測範圍看不到了F22,所以俗稱隱身飛機。

當然,現在地面上比較先進的、功率比較大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其對典型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能夠達到600公里左右,對F-22的迎頭最大探測距離也會上升到150公里以上。前面提到,F-22在不同方向的RCS是不同的,其正側面的RCS高達1平方米左右,所以,你懂得。

我們常說的米波雷達反隱身,不是說隱身設計對米波雷達無效,而是效果更差;而我們常提的很多,包括國內幾款知名的米波雷達,大部分其實只是分米波雷達,波長比大家熟知的S波段(一分米)大不了多少。

我國在航展中展出的系列反隱身雷達中,中間最高的JY-27A雷達才是真正的米波雷達

常規隱身目標在優秀的分米波、米波雷達照射下,其RCS要上升一個數量級左右,所以被探測距離也增大1倍左右。功率、孔徑更大的米波雷達對隱身目標的探測距離能增大的更多。所以對F-22的最大探測距離達到幾百公里是正常的事。只是,這種雷達體積太大,精度也不夠高,裝不上戰機,所以只是預警用。

至於我國的殲20,一樣的道理。一般地面大型米波雷達部署數量少,機動性差,即使發現並預警了,3代戰機上去(由於自身探測能力限制)還是發現不了。所以,真正強大的攻防體系,不僅要有反隱身的“盾”,還要有用於攻擊的隱身飛機這樣的“矛”。攻防兼備,才是真正的強國。


晨曦談兵


提起中國的JY二十七A米波雷達我們就會莫名的興奮,為什麼呢?因該雷達探測距離大於350公里,而且是針對隱形戰鬥機。350公里,那可是天津到石家莊的距離啊!


所以說,用中國JY二十七A米波雷達去探測中國空軍殲二十,那是一定能探測到的,尤其是探測殲二十的側面,就更加沒有問題了,300公里左右距離吧。


而且JY二十七A米波雷達作為一種地面雷達,也很難探測到殲二十的正面,最多也是探測殲二十的正下方。那麼探測殲二十正面的任務交給誰呢,當然是裝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殲十B等目前的主力戰鬥機了,殲二十它自己探測自己當然也行。

不要以為這個問題是開玩笑。我們空軍的模擬對抗訓練非常重要,是提升訓練質量的重要抓手,我們手頭沒有F二十二來模擬對抗,只能用我們的現有武器裝備。不信,你去問原大陸指部隊訓練教研室主任,看看他怎麼評價殲二十的實戰化對抗訓練。


吾評武願


當今世界現役的隱身戰鬥機主要有美國的F22、F35以及中國的殲20,另外俄羅斯的蘇57還在研製當中,不過隱身能力相對堪憂。其實所謂的隱身戰鬥機並不是完全不能被雷達看到,只能針對特定波段的雷達才有良好的隱身效果,大幅度降低被雷達探測、鎖定的距離。

殲20等隱身戰鬥機只能針對微波雷達有效

現有的隱身戰鬥機(包括F22、F35、殲20)都只具備在微波雷達(比如毫米波、釐米波)下的隱身能力,而且這些波段都基本覆蓋了戰鬥機的火控雷達以及防空導彈、空空導彈的制導雷達,但是在波長更長(比如分米波、米波)的雷達面前就大打折扣了,特別是米波雷達對隱身戰鬥機的探測距離最遠。



傳統米波雷達體積巨大、探測精度差

但是傳統的米波雷達存在著探測精度低、低角盲區大、測高不準確、體積巨大難以部署等缺陷,就算能夠發現隱身戰鬥機,也難以進行持續跟蹤,更不要說精確引導航空兵和防空導彈實施攔截了。因此西方國家並沒有將米波雷達作為反隱身的主要手段,但是中國經過多年的努力攻關,卻成功研製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體制的先進米波雷達,解決了我國反隱身國土防空作戰的急需。


我國的先進米波雷達解決了國土防空反隱身的急需

其中一種被稱為米波MIMO(多輸入多輸出)的反隱身雷達更是我國的獨創,在保留了米波雷達對隱身飛機的探測效果的基礎上,實現了不亞於微波雷達的探測精度,能夠對隱身飛機進行連續跟蹤、有效識別、準確攔截。這樣的先進米波雷達當然也可以探測殲20。
米波MIMO反隱身雷達發現殲20這樣的隱身戰鬥機毫無問題

而且殲20列裝部隊以後,也必然會在各種演習和聯合訓練中,與我軍的各型反隱身米波雷達反覆切磋對抗,互相探索實戰戰術,我國的米波雷達研製工作也會更加具有針對性,有了殲20這個絕佳陪練,相信我國的米波雷達也會如虎添翼更上一層樓。


刻雨無痕


米波雷達工作在VHF波段,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髮明並且廣泛應用的主要防空雷達,曾經在不列顛空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被稱為“本土鏈”。二戰結束之後,隨著現代微波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現代防空雷達系統的技戰術水平不斷提高,性能逐步完善,工作波段也向分米波、釐米波等方向發展,而米波雷達則處於停滯狀態。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尤其是隨著電子戰技術、低空突防技術和反輻射導彈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成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主要軍事強國憑藉其較為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工業基礎,不斷服役各種新型戰機和導彈,特別是隱身戰機和隱身巡航導彈的出現和投入實戰,對其他國家的空防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由於目前的隱身戰機和隱身巡航導彈主要是依靠吸波塗層和低可探測氣動構型來實現其的雷達隱身能力,而由於米波雷達工作VHF波段,依靠其特殊的“諧振”效應,具有天然的反隱身能力,因此受到了關注。俄羅斯就大力發展米波雷達,以應對隱身戰機和隱身巡航導彈的威脅,我國也發展了多個型號的米波雷達。

但是,傳統的米波雷達不僅測量精度差,也不能測高,而且由於地面反射造成的波束上翹和波束分裂,導致低空盲區較大,雷達威力區覆蓋不連續,陣地適應性差。此外,在米波雷達工作的VHF波段,還擁擠著大量的電視、調頻廣播等民用信號,通過天線進入雷達的外部噪聲電平要大大高於微波雷達系統,而且雷達頻譜寬度窄、目標分辨能力弱、不易實現低旁瓣,抗干擾能力也較差,導致米波雷達長期以來只能作為有限的補充手段,不能作為骨幹雷達裝備使用。

未來,隨著超高分辨率算法、天線陣列技術、MIMO技術等相關技術的不斷成熟和發展,米波雷達有可能像微波雷達一樣具有良好的精度,可以適應高原山地等惡劣部署環境,具有良好的低空覆蓋性能,擔當起反隱身的大任。


虹攝庫爾斯克


米波雷達是可以發現殲20的

米波雷達由於波長的原因使得米波雷達對於戰機的突出部分沒有識別能力,但是米波雷達對於有長度的物體特別敏感。

現代隱身戰機沒有對米波有較好的隱身處理,因為米波雷達精度差不能引導防空導彈,所以通常只能作為警戒。

米波雷達對隱身戰機沒有威脅所以通常沒有對米波採取吸收的塗層,所以米波雷達都能看見但是位置準不準那就不知道了。


李曉偉


1999年3月24日,科索沃戰爭爆發,美國和北約仗著強大的空軍實力,對南斯拉夫進行了78天的轟炸。美國更是派出了世界首款隱身戰鬥機,f117參戰,F117仗著自己是隱身戰鬥機,在南聯盟上空橫衝直撞,最終被南聯盟防空導彈薩姆3所擊落,此事一出震驚全球,老款薩姆3導彈竟然擊落了先進的隱身戰鬥機,這也讓世界重新認識了老當益壯的米波雷達,還能對付隱身戰機。


(第1代美國隱身戰鬥機f117)
(不可一世的f117隱身戰鬥機被擊落)


題:中國先進的米波雷達能看見殲20嗎?

答:上面所提到的f117隱身戰機被擊落,才有了後續各國對米波雷達不離不棄的熱愛。但隨著科技的進步,雷達小型化,雷達探測的精度越來越精準。而米波雷達卻恰恰相反,米波雷達上世紀50年代就已經服役,因其體積龐大,探測精度模糊,不能持續跟蹤探測一個目標,這也是米波雷達的缺點。但是米波雷達的優點也是不容忽視的。隱身戰鬥機之所以能隱身,是因為機體大量塗抹了吸波材料,只是起到了對雷達波吸收的作用,而隱身戰機也只有前端和腹部可實現對微波雷達的隱身,其隱身的電磁波段大都在0.3~29吉赫茲範圍,而米波雷達剛好避開了隱身戰機的隱身波段,這也為它能探測到隱身戰機的關鍵所在。


(上兩圖:中國隱身戰機殲20

中國米波雷達百花齊放。

之所以米波雷達的重要性,所以中國也開發了一系列米波雷達。不光有陸地上使用的,還整合到了艦隊當中,從當初的052c的晾衣架,到052d的蒼蠅拍,在到目前最先進的055的相控陣米波雷達,中國在米波雷達,建設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保衛中國海疆不受隱身戰鬥機的威脅。
(052d驅逐艦,紅圈示意“蒼蠅拍”米波雷達)

綜上所述,我們也看到了米波雷達對付隱身戰機方面獨特的優勢,如果拿中國米波雷達探測,中國的殲20戰鬥機。個人更傾向於米波雷達能夠發現殲20戰鬥機。因為世界各國現有的隱身戰鬥機在面對米波雷達時,還沒有良好的解決方法。這也是為什麼以色列急於打掉,敘利亞從中國購入的米波雷達的原因,因為以色列裝備了f35隱身戰鬥機,怕被敘利亞的米波雷達所探測到,更怕被擊落。
(敘利亞購入中國米波雷達,早早被以色列摧毀)


(以色列空軍f35戰鬥機

純屬個人意見,喜歡關注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