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歷史上各國的騎兵兵種如何劃分,龍騎兵,獵奇兵,胸甲騎兵,槍騎兵等用途是什麼?

盤達說


不請自來的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龍騎兵,獵騎兵,胸甲騎兵,槍騎兵都是歐洲近代,特別是拿破崙戰爭期間的騎兵兵種。

近代歐洲的騎兵主要可以分成重騎兵和輕騎兵兩類。重騎兵是戰場上的重要突擊力量,用於突破敵方陣線弱點,消滅敵方騎兵,給已經動搖的敵方以毀滅性打擊。輕騎兵的機動力要高於重騎兵。關於他們在近戰中的具體作用,拿破崙戰爭時代的多特普爾將軍曾有過經典的命令,“卡賓槍騎兵,勇敢的卡賓槍騎兵,擊穿隊列!胸甲騎兵,衝過敵軍!驃騎兵,砍殺敵軍!”

除了戰場殺敵之外,輕騎兵更多地從事偵察、襲擾、追擊、掩護交通線等任務。

兩者馬匹的要求也各不相同,重騎兵的戰馬要求體壯高大,對速度和機敏性要求不高,衝鋒時速度較慢,但衝擊力較大;輕騎兵的戰馬要求靈巧善跑,適合單騎作戰和散開隊形作戰,對戰馬肩高沒有過多要求。不過在實際中,由於各國國情不同,具體分類很多。

龍騎兵:起源於16世紀,其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兵種使用的隊旗上畫了一頭火龍;另一、當時他們使用的短身管火槍被稱為火龍。一開始,龍騎兵只是作為騎馬的步兵而被訓練和使用,自十七世紀起,龍騎兵才真正成為騎兵。在拿破崙時代,龍騎兵的定位最為複雜,法國一般將其作為中型騎兵使用,訓練中要求其能夠承擔輕騎兵的工作,在使用中拿破崙則將其和胸甲騎兵一併編入繆拉的騎兵軍,作為突擊力量使用。英國龍騎兵的情況最為特殊,因為該國沒有胸甲騎兵,所以龍騎兵是其惟一的重騎兵。如在滑鐵盧戰役中先是建立功勳,然後幾乎被全殲的蘇格蘭灰騎兵團。同時,英國人還有作為輕騎兵使用的輕龍騎兵,電影《愛國者》中就有他們的身影。而且,英國龍騎兵是純粹的騎兵,而歐洲大陸上的龍騎兵則還留有步行作戰的傳統。比如法國龍騎兵使用步兵火槍,奧地利龍騎兵還有便攜式拴馬樁。法、奧、俄等國的大部分龍騎兵都裝備銅盔。英國龍騎兵配備頭盔,輕龍騎兵為普通筒式軍帽。

獵騎兵:這是拿破崙時代法軍輕騎兵的主力。他們幾乎是驃騎兵的簡化版本,承擔與其類似的偵察、襲擾、追擊、掩護交通線等任務,因為質優價廉,深得拿破崙的青睞。

驃騎兵:這是當時歐洲各國騎兵共有的一個輕騎兵類型。最早的驃騎兵是匈牙利人的一個特有兵種,以其服飾華麗、馬術精湛、刀法兇狠而著稱。後來歐洲各國紛紛效仿,組建自己的驃騎兵部隊。他們喜歡通過讓人眼花繚亂的制服顏色、編織方法、花紋、頭飾、花邊等等方式區別於其他騎兵。明顯的標誌是左肩垂下的斗篷式短外衣,這種服飾源自馬扎爾地區的土耳其部落。另外由於驃騎兵的服飾緊身,沒有口袋,存放貼身物品的儲物袋“配囊”就成了驃騎兵的另一特徵,甚至成為法軍著名拿破崙戰爭刊物的名稱。配囊繫於武裝帶上,自然下垂,通常配有各種裝飾圖案。華麗的外表加上騎兵原本放蕩不羈的生活作風使得驃騎兵在私生活上往往風流成性,不拘小節。但同時他們也勇猛無畏,悍不畏死。拉薩爾將軍曾經說過:“如果一個驃騎兵打了一年仗還沒戰死的話,那他不是驃騎兵,只是一個懦夫。”

胸甲騎兵:這是當時歐洲最典型、最普遍的重騎兵。他們最顯著的特徵就是身穿表面拋光的鋼製胸甲,頭戴黃銅裝飾的鋼盔。法軍騎兵裝備的前後雙面胸甲一般重7-8千克,雖然不會對靈活性有太大影響,但胸甲騎兵們一般只在閱兵和戰鬥時才穿胸甲。胸甲可以擋住刀劍、長矛、刺刀、甚至是手槍子彈和遠距離步槍流彈,能夠讓胸甲騎兵在格鬥中佔很大優勢。法國一名胸甲騎兵少校希波曾在拼殺中被騎槍戳刺和馬刀砍殺弄傷52處,仍然倖存了下來,胸甲和頭盔的保護功不可沒。因此,胸甲騎兵列隊衝鋒時,胸甲的保護使胸甲騎兵更自信,同時對敵也是一種威攝。

法軍同時還擁有兩種其它國家罕見的重騎兵:卡賓槍騎兵和近衛擲彈騎兵,兩者都以高大的熊皮帽而聞名,前者從1809年之後也開始裝備胸甲。


槍騎兵:自十七世紀末,歐洲已經很少能看到手持長矛衝鋒的騎兵了。僅僅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那種有騎兵傳統的東歐國家,還有一些使用長矛的騎兵。拿破崙在1807年見識到了波蘭槍騎兵的兇悍,隨之組建了近衛波蘭槍騎兵團。1810年,著名的“紅色槍騎兵”團被組建。到了1811年拿破崙又進一步將6 個團的龍騎兵轉型為槍騎兵。從此後,槍騎兵就隨著拿破崙大軍一起散播他們在衝鋒和追擊當中的恐怖名氣。


冷兵器研究所


胸甲騎兵、龍騎兵、驃騎兵、槍騎兵、獵騎兵是15世紀到19世紀的歐洲騎兵兵種。在滑鐵盧戰役中,這些騎兵悉數上場,法國文豪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對他們在戰場上的風采做了令人血脈噴張的精彩描寫。

胸甲騎兵是裝備了胸甲、馬刀和火槍的騎兵,是中世紀歐洲重騎兵的延續。這個兵種最早出現在15世紀末期的歐洲,是15世紀末期至19世紀歐洲戰場上的主要突擊力量,是拿破崙和普魯士腓特烈二世大帝的最愛。

胸甲騎兵因為裝備了厚重的胸甲而得名,這種胸甲由前後兩片甲板組成,主要材料是鐵,搭扣和鉚釘為黃銅,由皮帶連接,表面拋光。為了揹負沉重的胸甲,胸甲騎兵必須體格強壯,拿破崙胸甲騎兵要求身高在1.8米之上,由此對坐騎負重能力的要求也非同一般,只有法國佩爾什馬、諾曼科博馬、英國夏爾馬等重型馬才能駝載胸甲騎兵。



胸甲對刀劍有很強的防護力,也能抵禦早期火槍。胸甲騎兵還配備頭盔,法國胸甲騎兵頭盔是鋼質的,下部環繞毛皮,頂部有黃銅的隆起頭飾,輔以馬的鬃毛。 拋光的胸甲使騎兵衝擊時光芒四射,對敵方會產生心裡震懾。但胸甲製作和維護複雜,再加上對人員和馬匹的特殊要求,因此胸甲騎兵是高成本兵種,只有強國才裝備得起。

隨著熱兵器的發展,胸甲在槍彈面前已經失去了意義,各國的胸甲騎兵也逐漸取消了胸甲,只保留頭盔。而對胸甲騎兵有著特別執著的法國一直將胸甲保留到一戰,在普法戰爭中,胸甲騎兵還作為主力使用。但這一時期的胸甲只是給騎兵一些心理安慰,增強作戰信心而已。

一戰後,法國胸甲騎兵被大量裁減,卻仍有一些得以保留,被改編成法國第一批裝甲部隊,他們仍使用原來的胸甲騎兵番號。如今負責保衛法蘭西總統的共和國衛隊就是當年的胸甲騎兵,他們穿胸甲騎兵制服,佩戴胸甲騎兵頭盔。英國、西班牙、意大利的王室和政府騎兵衛隊也是由原來的胸甲騎兵擔任。


龍騎兵最早出現在16世紀中期,當時法國和西班牙因為爭奪意大利而爆發的戰爭已經持續了半個世紀。法國通過總結戰爭經驗,讓火槍手騎馬行軍,從而大大提高了機動性,一個新的兵種因此誕生。

龍騎兵團徽

由於他們旗幟上繪有一條噴火的龍,也因為他們手中的火槍發射時會發出巨大的聲響和火焰,彷彿一條火龍,因此被稱為龍騎兵。

初期的龍騎兵就是騎馬的火槍手,裝束與普通步兵一樣,後來為了方便駕馭馬匹,他們的軍靴改成帶馬刺的馬靴。龍騎兵都隨身攜帶工兵器材,為的是當他們機動到目的地後可以構築步兵防禦工事。

雖然龍騎兵有騎兵之名,但他們的裝備和訓練都是按照步兵的標準進行的。同時期歐洲騎兵裝備的都是短身管騎槍,而龍騎兵則裝備步兵用的長火槍,他們的軍服和騎兵軍服也有很大區別,編制也與步兵類似。



奪得鷹旗的法國龍騎兵

後來龍騎兵逐漸發展成了一個多用途兵種,追擊、偵察、掩護交通線、衝擊敵陣等任務都可以執行。但上馬機動,下馬作戰的戰鬥模式始終是其靈魂,也正是這樣,在熱兵器日益發展的19世紀末期,這個兵種仍呈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在日俄戰爭中,秋山好古的日本騎兵能在黑臺溝會戰中擊敗哥薩克騎兵,靠的就是龍騎兵作戰模式。

如果說胸甲騎兵是冷熱兵器混用時期的裝甲部隊,那麼龍騎兵就是那個時代的摩托化步兵。

驃騎兵起源於匈牙利,是一個通行全歐洲的兵種,驃騎兵輕防護,重速度和機動性,他們執行巡邏、偵察、奇襲、追擊以及在戰場上保障重騎兵側翼與後背等任務。

驃騎兵是最激動人心的騎兵,他們裝備輕捷,服飾華麗,他們駿馬彎刀,如風一般馳騁疆場。殺入敵陣,奪取敵人的旗幟是他們最神聖的使命。由於輕防護,所以驃騎兵在衝擊敵方陣地時往往要承受很大傷亡,加入這個兵種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獻身精神。

驃騎兵中產生過極具個性的英雄人物,拿破崙的愛將,號稱驃騎兵之王的拉薩勒率領的驃騎部隊被稱為“地獄之旅”,他曾說:“驃騎兵過了三十歲還沒有死去,那就是混蛋!”拉薩勒英勇無畏,視死如歸。在埃及戰役中,他長劍短刀並用,從馬上打到馬下,一人斬殺了多名兇悍的馬穆魯克騎兵。拉薩勒是一個傳奇,在法軍中是被敬仰和模仿的榜樣。

驃騎兵的標誌是他們身穿的那套奢華軍裝--用“上帝之鞭”命名的“阿提拉夾克”。“阿提拉夾克”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套騎兵軍裝。一套完整的“阿提拉夾克”包括兩個部分:穿在裡面的多曼上衣和披在身上的斗篷夾克。



多曼上衣裁剪非常貼身,通常飾有豔麗的繡花圖案,胸部擁有許多橫向的金色飾帶,左右兩邊的帶子在中間結合在一起,起到紐扣的作用。

而斗篷夾克是鑲有毛皮邊領的厚實外套,通常只批一半,披掛在左肩上,策馬馳騁時,衣服隨風飄揚,顯得狂傲不羈,驃騎兵的野性和悍勇得到充分張揚。

“阿提拉夾克”的這種穿法不僅是為了耍酷,而是有著重要實戰意義的。

“阿提拉夾克”借鑑了東方遊牧騎兵的後勤保障經驗,使騎兵在不用過多攜帶衣物的情況下,就可以應付晝夜長途奔襲中的氣溫變化。蒙古和藏區的牧民平時都是半披一件袍子,氣溫突然變冷時,就全部穿上。匈奴騎兵把這種穿衣風格帶到了東歐,又被匈牙利人吸收改革成了驃騎兵服。

在卸去盔甲後,厚外套成了唯一的防護,相當於一件軟甲,而把它披在左肩,又是實戰的需要。

在蘇聯小說《靜靜的頓河》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勇猛的哥薩克勇士格里高利在與紅軍作戰時,雙方放馬對沖。但在接近對手,眼看雙方即將從右側錯馬時,他突然撥轉馬頭,從對方左側通過,同時把(恰西克)馬刀換到左手。而對手是右手持刀,頓時左側門戶大開,被格里高利一刀劈成兩半。受這一情節影響,國內拍了一部電視劇《左手劈刀》,劇中的男主也多次用這一招砍掉對手。所以騎兵交戰時,如果對敵方與自己錯馬時的位置判斷錯誤,那麼披在左肩的厚夾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防護,至少不至於被當場劈成兩半。

驃騎兵的“阿提拉夾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對各國軍服影響很大,幾乎成了軍服設計的模板,特別是多曼上衣這種多穗帶的設計,是三百年間歐洲各國軍官禮服的標配。



身穿多曼的普魯士路易斯公主

在滑鐵盧戰役中給予拿破崙致命一擊的,就是普魯士骷髏驃騎兵。他們在步兵尚未到達的情況下,對法軍側翼發動兇猛攻擊,導致法軍全線動搖,輸掉了戰爭。

獵騎兵是一種輕騎兵,就這一點而言,與驃騎兵相似。但驃騎兵主要用馬刀作戰,而獵騎兵主要使用遠射程火槍,就此而言,又與龍騎兵類似。

七年戰爭後,法國兵力損失慘重,為了快速低成本補充軍力,年法國政府在1779從貴族莊園的看守人、獵人、森林巡守員中募集槍法良好的人材,加以嚴格的馬術訓練,成為了一種特殊的精銳輕騎兵,稱為獵騎兵。

雖然與驃騎兵同為輕騎兵,但獵騎兵的兵員來自勞動階層,制服樣式比較簡單,而制服和武器以及馬具奢華的驃騎兵以貴族子弟居多。所以兩者人員構成不同,獵騎兵的列裝成本要比驃騎兵低得多。

獵騎兵裝備的大口徑遠射程步槍賦予了他們作戰距離上的優勢,他們可以在所有騎兵火器的射程外輕鬆地狙擊對手,而不會遭受反擊。

獵騎兵因此成為了戰場上最致命的騎兵殺手,他們的機動速度和距離與其他騎兵相當,武器射程又是尋常騎兵的三倍以上,因此可以輕易地挑戰並擊敗那些與他們規模相當的敵軍騎兵部隊。獵騎兵最適合執行遠程敵後偵查、狙殺特定目標、搜尋並消滅敵軍的斥候等任務,而且己方受損一般不大。嚴格來說,獵騎兵就是一支輕裝遊擊部隊,以偵查和敵後遊獵為作戰目的。

槍騎兵是十八世紀在波蘭出現的騎兵兵種,主要武器是長達三米的長矛,由於波蘭槍騎兵有著巨大的翼形裝飾,又稱為翼騎兵。


中東歐國家比較喜歡槍騎兵,普魯士、奧匈帝國、俄國都擁有規模不小的槍騎兵部隊,而英法起初並沒有列裝槍騎兵。直到1807年,拿破崙波蘭戰役期間見識了波蘭槍騎兵的威力,才開始組建槍騎兵。1808年,一隊波蘭槍騎兵攻破防守嚴密的西班牙炮兵陣地,而之前法國軍隊沒能將其攻下,槍騎兵的聲譽因此達到巔峰。1810年拿破崙又組建了第二批槍騎兵。這就是著名的“紅色槍騎兵”,因為他們身穿紅色制服。

槍騎兵團徽

槍騎兵的威力來自於他們手中的長矛,這種三米長矛比任何槍刺都長,只要不被子彈擊中,槍騎兵能夠搶先攻擊到敵方方陣內的步兵,而敵方步兵無法傷害他們,因此特別適合於用來突破防禦騎兵的空心方陣。在北京八里橋戰役中,英國女王騎兵團的槍騎兵可以輕鬆貫穿僧格林沁馬隊的戰線,而裝備馬刀和弓箭的蒙古騎兵無法突破英法聯軍的空心方陣。槍騎兵因為手持長矛,所以不適於在樹林、山地、街巷等複雜地形上執行偵察、警戒任務,失去了部分輕騎兵應有的功能。而且槍騎兵不僅需要有衝陣時的長矛使用技巧,還要擁有近戰時熟練運用馬刀的本領;他們既要對付步兵,還要對抗騎兵,因此需要進行更多的訓練,形成戰鬥力的週期較長。


槍騎兵由於技能全面,遠戰近戰通吃的特點,因而其生命力很強。《靜靜的頓河》中的哥薩克格里高利參加一戰時,就是一名槍騎兵,直到二戰時,波蘭槍騎兵還揮舞著長矛向德國坦克衝鋒。


星鵼下的誓言


紙上的宣仔,為您解答。

騎兵從古至今,因為武器和戰法的進步,形態有很大變化,但總體來說可以分為重騎兵和輕騎兵兩個大類。重騎兵的作用是上陣肉搏,撕裂戰線;輕騎兵的作用是偵察,襲擾,追殺逃敵。此外還有一種不太典型的叫騎馬步兵,是隻依賴馬匹機動,到達戰場後需要下馬列隊步戰的單位。

龍騎兵,獵騎兵,胸甲騎兵,槍騎兵,都是17~19世紀出現在歐洲的軍事單位,這四個兵種並非是誕生在一個國家裡;但是按照輕重騎兵的劃分辦法,獵騎兵可以劃分到輕騎兵這個範疇,而胸甲騎兵和槍騎兵可以劃分到重騎兵的範疇。龍騎兵特殊一點,最初是一種騎馬步兵,不過很快就演化為一種兼具馬上射擊和實用騎兵刀作戰的騎兵。我們就來逐一看一下這幾個兵種的歷史和特點。

龍騎兵

龍騎兵(Dragoon)的雛形最早在16世紀晚期已經出現,最開始是騎馬機動的火槍步兵,使用的是一種短管的大口徑燧發槍(Blunderbuss),以方便攜帶。這種槍最終演化為了一種重要的槍械種類——卡賓槍(carbine),也可以翻譯成騎槍,即方便騎兵使用的短管步槍。早期龍騎兵本質上是步兵,裝束打扮與步兵完全相同,僅在靴子上多了個馬刺;到了18世紀,已經演化成了一種輕騎兵。拿破崙時代典型的龍騎兵裝扮是,佩戴騎兵刀和卡賓槍,佩戴一頂銅盔或鋼盔;為了保持機動性不佩發胸甲。龍騎兵在法國,兼有重騎兵和輕騎兵的功能,而英國沒有胸甲騎兵,龍騎兵本身就是重騎兵。早期的龍騎兵

19世紀初的法國龍騎兵形象

英國的龍騎兵

獵騎兵

獵騎兵和驃騎兵一樣都屬於是輕騎兵,但與驃騎兵不同的是,獵騎兵以火槍為主要武器,而非騎兵刀,最早於1779年法國人創建,並且是法國獨有的兵種。獵騎兵精通射擊,裝備精度較高的線膛槍,可以在遠距離發起射擊,有效攻擊距離大於龍騎兵,同時保持著和驃騎兵差不多的機動速度。獵騎兵的服裝較為樸實,沒有驃騎兵匈牙利風格的軍裝那麼騷,但不耽誤他們在戰場上成為一種致命的單位。老近衛軍團一共四個兵團,其中兩個是獵騎兵團,可見拿破崙對這個兵種的喜愛。

獵騎兵

同樣是輕騎兵,驃騎兵在戰場上高調顯眼的多

胸甲騎兵

胸甲騎兵(Cuirassier)是一種可以衝鋒陷陣的重騎兵,其實可以算是歐洲騎士的尾巴。歐洲在中世紀末到文藝復興這段時間,出現了全身板甲的騎士;隨著戰爭形態的演變,騎士笨重的鎧甲非但不能有效防禦大口徑火繩槍的射擊,反而拖累了自身的機動性,全身板甲也演化為3/4甲,使用的武器也從騎槍換成了手槍和劍;最後乾脆演變為只穿一個遮掩前胸後背的胸甲。

身穿四分之三甲的重騎兵

到了拿破崙時期,胸甲僅有8公斤重,已經無法在有效射程內抵禦步槍的直射了,但在遠距離上仍可以讓子彈發生跳彈,而且可以免疫騎兵刀的攻擊。不過最重要的是,可以給騎兵以心理安全感和騎士般的榮耀感。胸甲騎兵配備的是法國最好戰馬——佩爾什馬、諾曼科博馬。在戰場上,光是看到那亮閃閃的胸甲和頭盔,就足以讓敵人膽寒。胸甲騎兵不光行頭拉風,他們十分擅長使用騎兵刀進行格鬥,並擁有良好的紀律性,可以以嚴整的陣型發起騎牆衝鋒,在戰場上兼具衝擊和肉搏的作用。到拿破崙時代,只有法國,普魯士,俄羅斯,奧地利仍在使用胸甲騎兵。其他國家的重騎兵只有一頂象徵意義的頭盔,比如英國。胸甲騎兵配置十分豪華,因此價格昂貴,然而實際作戰效能已經大不如前,因為此時的各國陸軍都已經配發了帶卡座式刺刀的步槍,並可以列成空心刺刀方針防禦騎兵衝擊。這種情況下騎兵的衝擊作用已經微不足道。進入到19世紀後,胸甲騎兵被快速淘汰。

拿破崙時期的法國胸甲騎兵的胸甲和頭盔

普魯士胸甲騎兵的胸甲和頭盔

滑鐵盧戰役中的法國胸甲騎兵,正和槍騎兵一起合擊英國騎兵

滑鐵盧戰役中,胸甲騎兵面對英軍的空心方陣面吃了大虧

槍騎兵

最後一個要介紹的是槍騎兵(Lancer)。槍騎兵是相當古老的一個兵種了,差不多每個國家有使用長槍的騎兵。歐洲近代的槍騎兵起源於17世紀的波蘭,原型是波蘭的翼騎兵。這個兵種在東歐和中歐國家,各國如波蘭-立陶宛,俄國,普魯士十分流行。

到了1807年,在波蘭戰役中見識到波蘭槍騎兵威力的拿破崙,開始招募波蘭僱傭兵編為近衛第一槍騎兵團,在法國拿破崙的軍隊中服役,表現比較出色。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波蘭槍騎兵裝備長達3米的長矛,面對步槍上安裝了刺刀的步兵也擁有很強的優勢。然而僱傭兵終究是僱傭兵,雖然槍騎兵從裝備上來講完全可以算作一種衝擊騎兵,但世紀作戰中的槍騎兵卻是充當輕騎兵的作用,只用來做襲擊和偵察的作用。

法國的波蘭槍騎兵

後來在1810年,拿破崙又僱傭荷蘭的槍騎兵,組建了近衛第二槍騎兵團。這就是著名的“紅色槍騎兵”:

紅色槍騎兵

英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沒有槍騎兵的,然而受到拿破崙的影響,英軍總司令約克公爵在1816年下令組建英國首個槍騎兵團。後續有陸續改建了5個槍騎兵團。後來還在印度組建了一支由印度人組成的孟加拉槍騎兵。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就是靠著本土騎兵和孟加拉的槍騎兵最終衝散了僧格林沁的蒙古馬隊。

槍騎兵一直到一戰時期還存在,之後因為無法適應戰場,基本退出歷史舞臺。如今只能在儀仗隊中見到了。


一戰時期德國的槍騎兵

今天作為儀仗的英國槍騎兵,波蘭國旗已經成為了槍騎兵的象徵。。。


宣仔


胸甲騎兵是裝備了胸甲、馬刀和火槍的騎兵,是中世紀歐洲重騎兵的延續。這個兵種最早出現在15世紀末期的歐洲,是15世紀末期至19世紀歐洲戰場上的主要突擊力量,是拿破崙和普魯士腓特烈二世大帝的最愛。胸甲騎兵因為裝備了厚重的胸甲而得名,這種胸甲由前後兩片甲板組成,主要材料是鐵,搭扣和鉚釘為黃銅,由皮帶連接,表面拋光。為了揹負沉重的胸甲,胸甲騎兵必須體格強壯,拿破崙胸甲騎兵要求身高在1.8米之上,由此對坐騎負重能力的要求也非同一般,只有法國佩爾什馬、諾曼科博馬、英國夏爾馬等重型馬才能駝載胸甲騎兵。胸甲對刀劍有很強的防護力,也能抵禦早期火槍。胸甲騎兵還配備頭盔,法國胸甲騎兵頭盔是鋼質的,下部環繞毛皮,頂部有黃銅的隆起頭飾,輔以馬的鬃毛。 拋光的胸甲使騎兵衝擊時光芒四射,對敵方會產生心裡震懾。但胸甲製作和維護複雜,再加上對人員和馬匹的特殊要求,因此胸甲騎兵是高成本兵種,只有強國才裝備得起。

龍騎兵最早出現在16世紀中期,當時法國和西班牙因為爭奪意大利而爆發的戰爭已經持續了半個世紀。法國通過總結戰爭經驗,讓火槍手騎馬行軍,從而大大提高了機動性,一個新的兵種因此誕生。由於他們旗幟上繪有一條噴火的龍,也因為他們手中的火槍發射時會發出巨大的聲響和火焰,彷彿一條火龍,因此被稱為龍騎兵。初期的龍騎兵就是騎馬的火槍手,裝束與普通步兵一樣,後來為了方便駕馭馬匹,他們的軍靴改成帶馬刺的馬靴。龍騎兵都隨身攜帶工兵器材,為的是當他們機動到目的地後可以構築步兵防禦工事。雖然龍騎兵有騎兵之名,但他們的裝備和訓練都是按照步兵的標準進行的。同時期歐洲騎兵裝備的都是短身管騎槍,而龍騎兵則裝備步兵用的長火槍,他們的軍服和騎兵軍服也有很大區別,編制也與步兵類似。後來龍騎兵逐漸發展成了一個多用途兵種,追擊、偵察、掩護交通線、衝擊敵陣等任務都可以執行。但上馬機動,下馬作戰的戰鬥模式始終是其靈魂,也正是這樣,在熱兵器日益發展的19世紀末期,這個兵種仍呈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在日俄戰爭中,秋山好古的日本騎兵能在黑臺溝會戰中擊敗哥薩克騎兵,靠的就是龍騎兵作戰模式。

獵騎兵是一種輕騎兵,其主要使用遠射程火槍,就此而言,又與龍騎兵類似。獵騎兵的兵員來自勞動階層,制服樣式比較簡單。獵騎兵裝備的大口徑遠射程步槍賦予了他們作戰距離上的優勢,他們可以在所有騎兵火器的射程外輕鬆地狙擊對手,而不會遭受反擊。獵騎兵因此成為了戰場上最致命的騎兵殺手,他們的機動速度和距離與其他騎兵相當,武器射程又是尋常騎兵的三倍以上,因此可以輕易地挑戰並擊敗那些與他們規模相當的敵軍騎兵部隊。獵騎兵最適合執行遠程敵後偵查、狙殺特定目標、搜尋並消滅敵軍的斥候等任務,而且己方受損一般不大。嚴格來說,獵騎兵就是一支輕裝遊擊部隊,以偵查和敵後遊獵為作戰目的。

槍騎兵是十八世紀在波蘭出現的騎兵兵種,主要武器是長達三米的長矛,由於波蘭槍騎兵有著巨大的翼形裝飾,又稱為翼騎兵。槍騎兵不僅需要有衝陣時的長矛使用技巧,還要擁有近戰時熟練運用馬刀的本領;他們既要對付步兵,還要對抗騎兵,因此需要進行更多的訓練,形成戰鬥力的週期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