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蜀汉名将王平为何要弃魏投蜀?王平最终的结局如何?

李-小米


王平何许人也?

《三国战纪》玩儿过没?斩夏侯渊那一关的npc就是他!

这个王平是蜀汉后期名将,乃是诸葛亮王牌军队无当飞军的第一任统帅,岁诸葛亮北伐,屡建功勋。

后来诸葛亮死了,他奉命镇守汉中,曾击退曹爽十万大军。乃是蜀汉后期中流砥柱般的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王平原本是在曹魏麾下,之后刘备在与曹操争夺要地汉中的过程中取得胜利,王平就投到刘备麾下。

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

这就是为什么《三国战纪》里面王平倍设置成npc的原因!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当时王平投奔曹操并非自愿,而是迫于形势不得不这么做,当时曹操控制王平所在的地方,所以很多的大的家族都投向了他,王平当时只是一个小兵,并没有什么话语权,只能跟着自己的上级一起归降了曹魏。


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

其次,王平原本老家就是蜀地,看重乡土乡情,王平当时只不过离开家去到曹营,为的是能够有所发展,并非一开始就在魏地,在三国时期,很多人都非常重视自己的故土在何方,所以王平内心也是渴望回到家乡的;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也。本养外家何氏,后复姓王。

接着,王平在曹操麾下没有得到重用,他不识字,并且官阶很小,在众多名将聚集的曹营,王平很难被曹操赏识,在魏蜀争夺汉中的过程中,曹军失败了,王平与大部队走失,在这种情况下,王平只好投奔了蜀;

最后,王平早先就已经对刘备有了解,根据史书记载,当时王平投降刘备用了因降先主,这表明王平是主动投降刘备的,在魏蜀的汉中争夺战中,刘备的蜀军大胜,王平看到了蜀军的实力,他原本想通过这次战争让曹操注意到自己,却没想到曹操败了。

这令王平很失望,所以当时决定投到蜀地也并非冲动所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行为。


白话历史君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正史里未记载王平为何要弃魏投蜀?

从演义里得知,王平是曹操的牙门将军,因熟悉汉中的地理形势,相助徐晃驻扎在汉水对抗刘备,因劝谏徐晃不要渡汉水迎敌,徐晃不听结果遭遇黄忠与赵云大败而回,回来后指责王平不救援,王平据理力争,徐晃大怒要杀王平,王平当夜放火烧营,渡汉水来投赵云,赵云引荐给刘备,刘备拜王平为偏将军。


由此可见,王平是遭到徐晃的诋毁与诬陷,不得已去投靠刘备,在曹营受委屈的王平,熟悉汉中的地理,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重用。

王平在随诸葛亮北伐多有功劳 是个不可多得的良将

王平是个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并能在实战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来提高自己。

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使人读史、汉诸纪传,听之,备知其大义,往往论说不失其指 见《三国志王平传》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作为参军马谡的副手,按照诸葛亮的吩咐,劝谏马谡不要上山扎寨,而要当道扎寨,结果马谡不听,被张郃破于街亭。



王平在危急关头带领本部的一千人马,鸣金擂鼓坚守阵地,迷惑张郃不敢追击,并陆续收集失散的人马,安全的撤回大营,为此得到诸葛亮的重用,拜参军,加封讨寇将军,封亭侯,总领五部兵马。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王平奉命驻守南围,抵挡住张郃的进攻,为诸葛亮进攻司马懿提供了侧翼的安全。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派兵攻打杨仪欲夺军权,杨仪派王平抵抗,王平一席话瓦解了魏延所部,避免了内部争权导致的流血事件。



而后,王平协助吴壹镇守汉中,后来王平独自镇守汉中。在这期间,王平在兴势山以三万大败曹真十万伐蜀大军,保卫了汉中的安全。

十二年,亮卒於武功,军退还,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迁后典军、安汉将军,副车骑将军吴壹住汉中,又领汉中太守。十五年,进封安汉侯,代壹督汉中。延熙元年,大将军蒋琬住沔阳,平更为前护军,署琬府事。六年,琬还住涪,拜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 见《三国志王平传》


公元248年,王平正常病逝,世人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王平作为蜀汉中后期的名将,为保卫蜀汉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王平本人遵纪守法,言谈稳重,只是有时候看轻自己,总的来说王平弃魏投蜀,是明智之选,在魏国王平不一定有好的发展机遇,但在蜀汉王平发挥出了自己的能力,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蜀汉的一代名将。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欢迎大家点赞、留言、评论 如果喜欢三国的朋友关注我的话想必是极好的!期待您的关注哦!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在三国前期,他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小将,他与马谡一起守街亭,才崭露头角。此战之后,他率领蜀汉的王牌军队无当飞军随诸葛亮北伐,更是镇守汉中,击败了10万曹军,改变了三国的历史走向。那么,他到底是谁,有着怎样的传奇,最后他的结局如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二。

他就是三国蜀汉后期的大将王平,他是益州人(四川人),原是曹操的一名校尉。在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时候,曹操被刘备击败,王平主动投靠了刘备,被刘备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王平之所以选择投降刘备,无非两点原因,一是王平在曹操那里没有得到重用,只是一名代理校尉,良禽择木而栖;二是刘备占领益州,王平本就是益州人,希望回归故里。



街亭之战,王平崭露头角。在王平投靠刘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有关羽、张飞这样的大佬在,王平一直都是默默无闻的。228年,王平随诸葛亮北伐,王平为马谡先锋,与马谡一起守街亭。马谡舍水上山,王平连连规劝马谡,马谡执意不听。随后,马谡被司马懿的大军断了水源,惨遭大败。最后是王平率领自己的千余士兵鸣鼓自持,曹军怀疑有伏兵,不敢进攻,王平这才收拢诸营士兵,率领他们平安归还。此战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王平因其表现突出,被诸葛亮拜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



随后,王平多次随诸葛亮北伐,屡立战功。在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他曾与马岱一起击败魏延,平定内乱。公元234年,王平镇守汉中,成为蜀国汉中防线的擎天柱。公元244年,曹爽率领十万大军进攻汉中。当时,王平的汉中守军不到3万人马,诸将大惊,建议放弃关隘,退守以待援军。王平认为如果放弃阳平关就会成为大患,坚持不退兵,固守待援。不久之后,蜀汉大军相继而至,魏军被蜀军击败,损失惨重。

此战之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三国的历史走向。此战之后,曹爽自取灭亡,走向衰弱,给了司马懿可乘之机,为数年之后的高平陵之变和曹爽最终的垮台埋下了伏笔。同时,曹魏在此后的20年里都不敢侵犯蜀汉,延长了蜀汉政权的国祚,推迟了三国一统的进程。

当时,马忠防备南蛮,邓芝防备东吴,王防备曹魏,三人各守一方,保蜀汉之平安。公元248年,王平因病去世,他的儿子王训继承了他的爵位。


密探零零发


王平字子均,蜀汉后期名将,其为人谨慎,曾在街亭一战时规劝马谡,又镇守汉中多年,战功卓著。不过他此前却是曹操手下的将领。

219年,王平随曹操出征汉中,与刘备交战。汉中一战,夏侯渊被斩杀,曹军全线溃败,王平所部被俘虏。此时的王平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抉择,要么投降刘备保全性命,要么誓死不降,保全名节。最终王平选择投降,走出了人生中最正确的一步。

那么王平为何要选择投降刘备呢?

首先,王平是益州巴西郡人,而刘备控制着益州,投降刘备意味着回到了故乡,即便做不了高官,能回到故乡也算是个不错的选择。

其次,王平在曹操军中没有发展前途。王平在曹军中只是一名代理校尉而已,而且认识的汉字不超过十个,像他这样的人在曹军中一抓一大把,再加上他是个益州人,没有任何人脉关系,所以根本不会受到重用,也没有发展前途,可能他本人对曹军也没有什么归属感。而此时战败被俘,王平也没有必要继续为曹操卖命了,投降活命才是最关键的。

第三,投降刘备说不定可以受到重用。王平虽然在曹军中并不突出,但放到刘备军中却不一样了。刘备当时刚刚控制益州,对益州的复杂局势还吃不准,特别是巴西郡那么多的少数民族不便管理,所以正值用人之时。更重要的是刘备标榜仁德,本人并不好杀。

而王平就是巴西郡人,自幼和当地的少数民族多有接触,和他们比较熟悉,再加上自己有较长的军旅经验,正是刘备急缺的人才,所以此时投降刘备“说不定”会受到重用。

基于以上三点考虑,于是王平选择投降刘备。

王平投降刘备后,立马得到了重用,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这职位要比王平那个代理校尉高出不少。

诸葛亮北伐时,王平成为诸葛亮的得力干将。街亭一战虽然战败,但王平表现十分突出,被任命为参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并统领由少数民族组成的蜀军精锐——无当飞军。

吴懿去世后,王平接替其镇守汉中,并挫败曹爽征讨汉中的计划,被封为镇北大将军,成为蜀汉的中坚力量。而王平也得以青史留名,被后人所熟知。

如果王平一直在曹军中效力,根本不会达到后来的高度,甚至在史书上都不会留下任何踪迹。


石头说历史


王平弃魏投蜀是因为他在曹营不受重用,在蜀汉他表现出色,屡建战功,官至镇北大将军,最后善终。

在演义里王平是和徐晃一起攻打蜀军时,因为提出正确意见不被徐晃采纳,徐晃战败以后又怪罪于他,所以投奔了蜀汉。不过正史上只提到王平是在跟随曹操参加汉中之战时,投奔了刘备。

《三国志》中虽然没有说王平做出这一选择的原因,不过他是巴西宕渠人,本来就是益州人士。而且在曹操手下他仅仅是一个代行校尉的小官,没有什么前途。王平看到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占据优势,很有前途,主动投奔也不奇怪。

事实证明王平这一选择没有错,刚一投降他就被任命为牙门将,后来又被提升为裨将军,可以说连升了几级。如果他当时留在曹营,显然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提升机会。

而王平在蜀汉表现也很出色,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他作为马谡的先锋,在街亭之战马谡违反命令,被张郃击败的情况下,率军“鸣鼓自持”,以疑兵计吓退了张郃。随后王平收拢败军返回,诸葛亮对他大为赞赏,提升为参军,讨寇将军,封亭侯。

此后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王平又坚守南围,牵制了魏将张郃,为诸葛亮击败司马懿创造了条件。而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不和,起兵作乱,王平率军迎击,又击败魏延。

而王平最出色的一战,是曹爽伐蜀时,他镇守汉中。此时汉中兵不满3万,而魏军有10多万,大家都说要退守汉城和乐城,坚守待援。王平力排众议,率军主动前出到兴势,挡住魏军前进之路,让魏军无法施展兵力。随后费祎率大军赶来,击败了曹爽。

王平最后因功升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镇守汉中,还得以寿终正寝,可以说结局非常好了。


不沉的经远


王平在曹魏是默默无闻的,家乡又在巴西附近,因此对曹魏的归属感不是太强,加上在曹魏的仕途上并不顺利,因此投奔蜀汉也并不奇怪,按照现在讲就是王平本来对曹魏忠诚度不高。

王平第一次登场就是在曹操与刘备在汉中的大决战之中,之前,曹操大将夏侯渊因轻骑救援定军山被黄忠突袭阵亡,张颌领一万军被刘备大军围攻,情况危急,因此曹操率领大军长途跋涉而来增援,王平就是其中一员,但为时已晚,刘备已占领汉中多处要地,此时曹操可能确实是怒急攻心昏了头,被黄忠偷袭的汉水以北的辎重要地,让曹操军团后勤出现了严重问题,军心涣散,因此曹操才有了鸡肋的感慨,军队生存都出现了问题,必然会有人自摸生路,王平作为曹营中无关紧要的一员将领,就在此时投奔的刘备,让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缕足迹。

后来刘备集团经历了荆州失利,夷陵之败,使得蜀中人才凋零,王平因稳重被诸葛亮重用,随后王平多次随诸葛亮北伐,与曹真、司马懿、张颌等大将战斗过,诸葛亮去世后,任汉中太守,镇北大将军,曹魏曹爽辅政期间,王平率军击退了曹爽十万大军,至此王平已经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帅将。

最后王平一直奉命镇守汉中,抵御曹魏的进攻,在248年,王平病重去世。


曹老师xixi


这个问题很简单,却很尖锐。

曹操雄才大略,珍惜人才,知人善用。特别善于招降、笼络敌对阵营的人才。关羽、张辽、张郃、徐晃等许多人跟随了曹操之后,都有出色的发挥,功绩卓著。而且很少有人主动背叛曹操。

王平因为战败而投降了刘备,这是极少的例外。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曹操阵营人才济济,王平实在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第一,王平属于先天悟性很高,而且很勤奋的人,但由于后天不足,缺乏良好的读书教育,王平在军旅中长大,不会写字,认识的字也不超过十个,给人以很愚讷的感觉。

第二,王平从小被人收养,既没有很好的接受教育,也没有像典韦、许褚那样勇猛,武功值不高。而且是归顺而来,在忠诚度上也不足与曹氏、夏侯氏以及许褚这样的将领相提并论,自然得不到曹操的信任。

第三,建安二十年(215年),益州巴西郡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归附曹操,王平跟随被迁往洛阳,被任命为代理校尉。应该说,曹操还是给王平了一个机会。但王平却一直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王平性格内敛,不善于张扬,尽管具备才能,但缺乏机会。

曹操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降人才,但像王平这样的人很难入得了曹操的法眼。在曹操阵营里,战将如云、谋士如雨,王平实在是没有出头露面的机会。

据《三国志·王平传》记载:王平“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

也就是说,王平性格孤僻而且多疑,为人自卑又过于低调,内心封闭,缺乏与人沟通交流。不能得到同僚的认可,一直没有归属感,融入不了曹操整个团队中去。

这种情况下,王平不可能有很高的声望,也不会得到大家的信任。

王平选择离开曹操,另谋高就,也就符合常理。

王平(?—248年),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县东北)人,籍贯益州。三国时蜀汉后期大将,原属曹操,曹操与刘备争汉中,得以投降刘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王平跟随曹操来到了汉中与刘备对战。王平被刘备击败,从而投降了刘备,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之后,在刘备阵营,王平也没有突出的表现,刘备也并没有重用他。

这个与王平的身世以及个性具有绝对的关系,王平一直处在郁闷之中。

建兴六年(228年),王平跟随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派遣马谡守街亭,王平为马谡的先锋。

当时,马谡舍水上山,举动失宜,王平连连规劝,但马谡不听,被魏将张郃断击败,损失惨重。唯有王平率领军队平安返回。

诸葛亮斩杀了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解除了将军黄袭等人的兵权,因为王平表现突出,被诸葛亮拜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王平可谓一战成名。这距王平当初投降刘备,已经过去了近十年的时间。

街亭一战,王平展现出了杰出的才能,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不是王平多么厉害,是队友太菜,也就是矬子里面拔将军,这在曹操阵营中实在是微不足道。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围困祁山,派遣王平驻守南围。司马懿派遣张郃进攻王平,王平坚守不出,张郃不能取胜。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军撤退。魏延与杨仪产生矛盾,王平率军进攻魏延,将魏延部属遣散,魏延兵败被马岱诛杀。


王平升迁为后典军、安汉将军,辅佐车骑将军吴懿驻守汉中,兼任汉中太守。

王平升任后典军、安汉将军,辅助车骑将军、汉中都督吴懿驻守汉中,兼任汉中太守。[

237年,吴懿病逝后,王平代替吴懿都督汉中,平安三侯的威名开始于此时。

243年,大将军蒋琬病重,回军驻扎涪县,任命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

244年,曹爽进攻汉中,王平采用正确的防御策略,成功抵制曹爽十余万大军的进攻。后在大将军费祎等人赶到后,一起击败曹爽。

王平镇守汉中与镇守南中的马忠、驻守永安的邓芝,各据一方,保障蜀汉平安,被誉为平安三侯。

248年,王平去世,其子王训继承了爵位。

纵观王平一生,比较出彩的战役是街亭之战、南围之战、汉中保卫战。这三次战役称不上规模多大,战绩也不辉煌。王平也不是作为主帅,指挥的这几次战役。

最为重要的汉中保卫战,主帅是费祎,对手是曹爽。这并不足以说明王平的能力。

王平的能力,恐怕远在姜维之下,姜维之所以出尽了风头,还是得益于没有遇到强大的对手。姜维跟邓艾对战,就从没有胜过。

王平之成名,得益于他一向行事低调,中规中矩,这是诸葛亮最为赏识的地方。像魏延那样独立特行,就得不到诸葛亮的赏识。

蜀汉在蒋琬、费祎主政时期,都以防御为主,曹魏主要精力放在东吴方面,对于蜀汉并没有重视,王平在汉中方向并没有遇到很大的挑战。唯一的一次,还是曹爽带兵。曹爽的军事能力,也是一般般。

总而言之,王平是因为在曹操集团得不到重用,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借机投降了刘备。一开始也没有得到刘备的器重和信任。在诸葛亮北伐时,王平一战成名,逐渐发迹,最终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树挪死,人挪活。汉末三国时期,跳槽是屡见不鲜的事情,王平跳槽成功,是比较经典的一例。



豹眼看历史


《三国志-王平传》对于王平从曹操手下跳槽转投刘备的描写只有简单的10个字:“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也就是说,王平在曹操手下,跟从曹操参加了讨伐刘备的汉中之战,但是在这场战争中,王平跳槽,投降了刘备,具体的原因却没有说明。


只是推测,王平跳槽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归纳成两个词,一个词是“回家”,一个词是“换种活法”。

关于回家。

王平本来就是巴地的人,大概就是三国时期益州人,估计当时王平家里也是,当地颇有声望的豪强一霸。

公元216年,曹操领大军进攻汉中,年轻的王平跟随当地少数民族军事集团的领袖,一同依附曹操,并且跟随曹操返回北方。

仅仅过了两年之后,公元218年,曹操在此率军南征汉中,就在这次战争中,王平又跳槽转投刘备。

不得不怀疑,王平作为巴地人是不是对统治自己家乡的刘备,更有归属感和依附感。


关于换种活法。

在曹操手下,王平只当上一名不大不小的代理校尉。三国时期豪杰辈出,尤其是曹操手下人才济济。而且整个官僚统治集团,基本已经固定,上升渠道狭窄,王平根本没有机会施展他的才华,可能是感觉怀才不遇。

反观这时候的刘备,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开始招兵买马,巩固基业,正需要大批人才的时候。而且刘备手下,除了一开始就跟随自己的关张等极少数亲信外,多是巴蜀地区原来的势力集团,为了打破原有地域性势力集团的垄断,刘备必须得栽培自己的势力,因此,中下层官僚会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和上升机会。王平很有可能就看中这个机会。



当然,蜀汉集团之中,王平也逐渐显露出自己的才华,官职越做越大,成为蜀汉集团中重要的一员。

公元248年,王平去世,至于死因,应该是年龄大了正常死亡。


一盘拉条子



路遥lgy


魏蜀吴看似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实质上这种稳定只是暂时的,而且是在赤壁之战后勉强形成的。魏国的实力要胜于蜀吴两国,王平抛弃曹操投奔刘备似乎是弃暗投明,可是王平的选择是正确的吗?

首先,王平本是賨人,这个民族虽然如今已鲜为人知,但在历史上却曾盛极一时。他们勇猛彪悍,对周朝和汉朝的建立都功不可没,賨人在巴西郡一带活动,恰是蜀的地盘。由于王平的出身,他对巴蜀一带地形极为熟悉。在敌我双方对峙过程中,哪方率先对复杂的地形了解透彻,哪方就已取得先机。因此如果王平投降蜀国,绝对会得到重用。相较之下,王平在魏并不受重用,最初仅是代理校尉。在魏国一众能征善战的大将对比下,他可谓是资质平平。由此可见,在蜀国的前途似乎更加光明。

事实并不止这样,在曹爽大举伐蜀时,就是王平为蜀国出谋划策的。王平提出凭险据守,让魏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最终魏国大军伤亡惨重,王平也就得以一举成名。其次,王平的投降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王平作为谋士跟随曹操攻打汉中之地,期间他多次给曹操提出作战方针,但是此战中曹操不仅失去夏侯渊这一员大将,还惨遭失败。王平若不投降刘备,便只有死路一条,即使他能侥幸回到魏国,也可能会被曹操秋后算账。刘备素有仁义之名,投降后至少性命无忧,何况在当时,时局混乱,大将投降敌方之事时有发生,像吕布就曾三易其主。虽然备受诟病,但这也是由于次数太多导致。赵云也曾先后追随过公孙瓒和刘备,却丝毫无损于他的名声。所以说王平此举也算是情有可原。

王平投降后,便被刘备升官三级,成为牙门将、裨将军。在默默无闻九年后,跟随诸葛亮北伐,在守街亭之时,王平曾力劝马谡舍水上山等举动,后来街亭失守,也是王平率千余士兵平安归还。因为此事,诸葛亮对王平刮目相看,其后诸葛亮围抄祁山时,曾派遣王平在南围镇守,司马懿让张郃攻打王平,但是却无功而返,王平此举为诸葛亮争取了时间。曹爽进攻汉中时,王平亦是功不可没。王平虽然在魏国时声名不显,但在蜀国却着实可以称得上一员虎将,尤其是在后期为蜀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被封为安汉侯,在他死后,他的子孙承袭了他的爵位。王平最后可谓是得以善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