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孤独症儿童,将来最好的程度会是什么样子的?

878632109


自闭症人士,全世界有个出名的案例那就是:天宝·格兰丁,她的成就应该就是最好的的案例了吧!

天宝·格兰丁(TempleGrandin),美国动物科学家、著名自闭症患者,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天宝1947年8月29日生,2岁诊断出自闭症,4岁才学会说话,1975年修得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动物学硕士、1989年得到伊利诺伊大学动物学博士,1998年获得伊利诺大学的畜牧科学博士学位。她在此专业领域中,发表过上百篇学术论文,并经常性地巡回各地发表演说。她的个人传奇经历还被拍摄成自闭症题材的故事片《自闭历程 Temple Grandin》。

而作为一个普通的闭娃家长,我只希望孩子能健康的成长,有尊严的活在在个世界,当我们老去,他自己能独立的生活,健康愉快的度过他的一生。

半年前,我常常半夜惊醒,我的孩子他后面要如何办?他长大后遇到的情况,我要是突然出现意外怎么办?那段时间每次想起来,我都心底一阵阵寒意。

现在我心里平静很多,有时间也会想想我家宝宝恢复成正常孩子的样子,和别的小朋友玩耍的样子,现在心里只有平静了。

现在只想能在机构和家庭的干预下,愉快的成长,努力的干预恢复,慢慢的向正常小朋友靠拢。


小蜗牛慢跑


我的老师做自闭症治疗做了20多年,她最成功的的一个孩子是参加了高考,自己考上了大学,平时和正常人一样上学生活。

但是这个孩子的刻板和沟通依然有很大问题。

自闭症孩子的社交障碍和其他障碍只能说尽量接近正常人,但是不能用正常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

希望我们都能对这些人多些宽容,多些理解。


花愈花者


作为一个ASD孩子的父亲,我也无数次念及这个问题,总试图去推测我的孩子在十年后,二十年后,三十年后的样子,有的时候希望满满,有的时候微微颤抖,日子久了,渐渐不去想这个问题了,而是努力带着他过好眼前的每一秒,认真地陪着他慢慢进步。


我们有的时候太愿意设定各种各样的目标,也有各种各样的榜样,对于孩子的未来,我们口头上说只要幸福健康就好,其实会不自觉比较,不自觉设定各种量化的东西,要上怎样的学校,要谋得怎样的职业,要有怎样的收入,要生活在怎样的城市,要拥有怎样的人生,而我,即便是一个ASD孩子的父亲,也会悄悄地位孩子规划这样的未来,但真的不自信,甚至有些害怕,怕他就这样长大,怕他长大了还是这样。


度过了彷徨的日子,心绪渐渐安宁,也不总去想未来会如何,只是很珍惜眼下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秒。与其喜怒无常地去幻想孩子的未来,不如脚踏实地推着他前行,我不在意他未来会上什么学校,能否自己工作,我只关注他今天需要练习的内容是不是完成了,只关注他今天是不是比昨天进步了哪怕一点点,只关注他今天是不是过得挺开心,如此而已。


我记得曾经看过一个TED的演讲,是一个成年的ASD患者,如果用我们的眼光去看这个女孩,算是很好的程度了,有不错的工作,有很好的情感生活,能在TED给大家演讲,可即便这样,她也吐槽自己,至今也无法理解人们复杂的面部表情,无法听懂那些比喻暗讽之类的句子,与人相处也有种种困难。所以,我觉得我们无法,也没有必要给出一个可以量化的所谓最好的程度,在我看来,很多时候,ASD的孩子只是不同而已,别人是否能接受这样的不同需要留给时间,但我们自己首先要接受,我们不是要成为谁谁谁,我们只是要做自己便好。


说回来,作为一个ASD孩子的家人,我眼中的孩子每一刻都是最好的,我觉得他什么都能学会,只是要慢一些,只是要我们一起努力更多罢了。他能不断缓慢前行,有一天能照顾好自己,能独立走下去,大概就是我期许的最好吧


爱陪娃的熊叔


我是一名从事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老师。从业10年时间,见过很多孤独症儿童。你问的这个问题不是太好回答。

首先,每一个孩子的情况都不相同。即便情况差不多的孩子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康复手段、父母的坚持等因素也会出现不一样的康复程度。有好有坏,好的情况有:在康复的时间里只要不跟这个孩子长时间生活接触,很难发现他的异样。坏的情况:离老远你就能判断出这个孩子不太一样。

其次,由于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一样,这个“最好的程度”实在难以定义。有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训练到能生活自理就满足了,也有家长认为孩子康复到认识钱,会用钱就行了。……当然基本上所有的家长都想着孩子能跟普通孩子一样就好了。

最后,说一下我的最好程度的标准:能自如做简单社交沟通,能生活自理,能做最简单的工作维系自己的生存。

到目前为止见过康复的相对较好的孩子现在已经二十多岁,能演讲,说一些自己的感受,会读书,也能生活自理;但是无法创新,无法与人有效沟通。

即便是这样,也不能放弃康复训练。不做康复训练可能日常生活你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灵煖儿童心理教育


我有靠谱答案。

很多因素会影响到自闭症孩子的未来。


近年来,孤独症孩子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我国患病率比例为0.6%-1%之间。据美国统计,自闭症的发病率已高达1/59,并且正在以每5年5%的速度增长。


孤独症是一项严重困扰儿童身心健康的世界难题。自1943年,美国的肯纳(LeoKanner)医师发现11个症状极相似的行为异常的儿童至今,医学家们对孤独症的研究已有70余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闭症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国家对于自闭症等特殊儿童的保障性福利也越来越完善。《China 24》(中国24小时)曾报道表示,中国民众对孤独症的认识提升,提供的服务也更加丰富,让大家看到希望。

那么,近年来,专家们又有哪些新的研究成果,小铃铛就专家的演讲内容简单做了一下整合。

(自闭症儿童能力的形象展示

(自闭症也有他们的优势)

(早期干预是自闭症适应社会的关键)

(美国国家自闭症研究中心14中成熟的自闭症干预方法分类)

总体上来说,自闭症孩子的长期预后在不断改善。

一般来说,发现得越早,合适的干预开始得越及时,预后将会越好。然而,孩子的智力水平、自闭症的严重程度、是否有其他的合并症(如抑郁),也将决定他们的最后发展结局。轻度自闭且智力正常的孩子,一般结果都很好。相比其他类型的自闭症孩子,如果没有其他的医学或精神问题,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预后会比较好。不管孩子患病的程度如何,父母的目标都将是利用所有可用的资源尽力将孩子的潜能全部发挥出来。

对我的观点感兴趣,或者你的孩子也有类似问题,欢迎关注讨论。


比优心理


你好,自闭症儿童经过早期的干预会变得越来越好。至于程度怎么样,这个不好说,因为每一个人对程度的理解都不一样的。

你如果觉得孩子一定要像一流的演说家,记者那样的滔滔不绝,那一般的孩子都做不到,何况是有着身体障碍的自闭症孩子;如果您觉得孩子只要生活能够自理,有基本的谈吐和表达能力,那如果干预得当的话,是会实现的。有的症状很轻训练效果又很好的孩子都可以进行正常的生活了。

未来是什么样的,我们看不清楚,所以只有把握好现在才是最重要的。家长能够做到的就是带孩子持续不断的干预。虽然这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很多人都是做不到的。

有位家长跟我说,她养育的自闭症孩子,就如同随时绷着的一根弦一样,一不小心就要被崩断,而自己的情绪也是那样,不知道自己哪一天就会爆发,就会放弃......

干预确实需要付出比正常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包括经济上的,还有心理上的。在我接触的很多自闭症家长中,他们都是时常会觉得自己会扛不住,都需要相应的心理辅导才能坚持下去。

所以,能够带给我们希望的就是孩子的进步和成长。这也是我们干预路上的唯一动力。我们也只有心存希望,抱着“孩子会越来越好”的心态,才能真正的说服自己走下去。

“身体如同被破坏的机器人,心却向往着蓝天......"


SUM电影


题主要表达的,是自闭症吧?

没生孩子之前,定期去某自闭症儿童中心做一些公益性的帮助,也算接触过不少自闭症儿童,当然,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成长如何,我没有一直去追踪,只能凭借自己浅薄的知识与大家相互分享。

自闭症成因一般是遗传或围生期产伤(简单说就是母亲怀孕生子的时候一些意外情况造成,比如:宫内窒息)。对于自闭症,也是不能痊愈的,只能说无限接近正常人。

我所接触到的自闭症儿童,表面看起来与正常孩子没有区别,但是慢慢观察你会发现,他们存在社交障碍,不愿意与小朋友玩,不愿意与人接触,别人给他他喜欢的零食玩具,他也不会像正常小孩子一样表现出喜欢,而是很淡漠,甚至根本不接受。

再者,自闭症儿童还存在一定的交流障碍,他们不与别人沟通。

他们兴趣狭窄,不像正常孩子一样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而且动作行为刻板而重复。

随着自闭症儿童的成长,痛苦的不仅仅是本人,而是整个家庭。有些自闭症儿童长大能够与常人无异,但是他们的父母为此付出的,是难以想象的辛苦。

无论如何,多些温暖,善待他们。


蛋炒鱼


由于每个孩子的严重程度和表现都不一样,所以能力提升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最终可以上学,进行简单的社交,有的孩子可能连生活自理都有问题,为了让孩子的能力有最大的提升,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去帮助孩子。


我们要做的就是尽早介入干预,不能错过孩子的干预黄金期。找一个专业的机构,对孩子的能力进行评估,然后针对孩子能力上的欠缺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提升孩子的技能。目前在孤独症干预方面用的比较多的方法就是ABA应用行为分析,通过对孩子行为的分析,运用强化等方式改善问题行为,提高自身能力。


家长还需要做的就是丰富自身,学习一些自闭症的知识,机构的老师是不会一直陪着孩子的,与孩子接触时间更长的是家长们,当家长自己参与到孩子的干预中,家庭教育与机构治疗同行,才能对孩子有更好的干预效果,在家中,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一定要用一样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不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否则孩子会不明白到底要怎么做。


优加学院姜老师


在美好一天很荣幸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在这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我认为度过了彷徨的日子,心绪渐渐安宁,也不总去想未来会如何,只是很珍惜眼下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秒。与其喜怒无常地去幻想孩子的未来,不如脚踏实地推着他前行。

在以下我为大家分享,首先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我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我认为发现孩子有有自闭症的症状表现时,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去正规的医院或机构检查,根据情况制定治疗方案,随着大众对自闭症的认识越多越多,人们对自闭症更加理解和宽容,我们相信自闭症儿童也是有未来的。

我认为干预确实需要付出比正常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包括经济上的,还有心理上的。在我接触的很多自闭症家长中,他们都是时常会觉得自己会扛不住,都需要相应的心理辅导才能坚持下去。

我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同时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我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最后在这里,真诚的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身体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Fun趣玩具


在自闭症孩子的康复道路上没有什么“最好”,“痊愈”的可辨认的标准,只能因人而异,凭借科学的步骤,指导老师的才华和家长的通力配合一道进行反复的训练。以期提高其各方面的基本能力,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在此基础上加强和周边世界的融合,和社会人群去沟通,慢慢学会学习,学会求生的技能,学会独立。这个因人而异,因能力缺损的程度而异。的确有一些自闭症的孩子经过严格科学的训练进入学校学习甚至一直读到大学毕业,但这不是普遍现象。达到这个标准有时需要原生家庭付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对孩子的支持。在经济上、精力上、学习方法上、环境选择上都要尽量到位,说句实在话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承受。所以我们不能把相对“最高”的标准强加于每个孩子身上。尽量去关心、照料、陪伴,最大限度地训练他们独立生活、与人交往和自理的能力就好。

目前中国的现状是自闭症这类疾病刚刚被大众认识,在基础科普不到位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对病儿有深深的误解和莫名的恐惧和排斥;把孤独症的孩子和傻子、疯子、精神分裂者划归一类,这对于自闭症孩子的康复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做导师和父母的必须明白这一点,不要在乎他人的眼光也不要人云亦云,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孩子的康复训练和技能学习上,集中在平衡工作、生活、学习上,努力做到把生活过得“普通”而充实,以身作则地让和孩子感受到自己和大家是一样的,这样慢慢就能和主流的社会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