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历史上,朱瞻基的两个叔叔到底是何结局?

不吃甜豆腐脑怪


永乐帝朱棣共生育四子五女,四个儿子当中活到成年的有明仁宗朱高炽,汉王朱高煦和赵简王朱高燧。朱瞻基的两个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的结局如何呢?

朱高煦的结局,被明宣宗朱瞻基活活烤死

朱高煦不喜欢读书,“性凶悍”(《明史·朱高煦传》),言行轻佻。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而朱高煦则随军出征。靖难的四年时间,应该是朱高煦人生最高光的时期。这期间他多次解救朱棣于危难间,使得朱棣能够转败为胜。如果不是他,靖难的历史就要改写了。面对他如此勇猛的表现,再想想身体不好的老大朱高炽,朱棣曾对朱高煦说“勉之!世子多疾。”(《明通鉴·卷十三》)朱棣的这句话毫无疑问加深了朱高煦内心夺嫡的想法。

靖难之役后,朱棣登上皇位,是为明成祖。立谁为皇太子呢?毫无疑问,应该是世子朱高炽。但朱高炽身体不好,太过肥胖。而老二朱高煦则不同,孔武有力,像他。朱棣内心是想立朱高煦的,但碍于长幼有序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朱高炽又一直小心谨慎没有犯错。所以最终朱棣还是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当然了,朱高炽能上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棣喜欢他的长子朱瞻基。

储位虽定,但朱高煦并不甘心,所以迟迟不去就藩。从永乐二年到永乐十四年间,朱高煦多次谋划夺嫡,行事放纵。甚至私自挑选卫士,招募精兵。后来明成祖朱棣对他的行为忍无可忍,将他囚禁起来,并准备废他为庶人。在太子朱高炽的恳求下,朱棣才作罢。永乐十五年,朱高煦终于离开京城前往封地。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北伐回军途中去世。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到了这时候朱高煦夺位之心仍然不死,当时他的儿子朱瞻圻就在京城,他让儿子窥视朝廷举动,还派遣心腹进京,伺机作乱。明仁宗很清楚二弟的心思,但并没有怪罪他,反而召他进京,增加俸禄,还赏了好多宝物。之后才让他返回封地。

明仁宗朱高炽以德报怨并没有感化二弟,朱高煦依然计划篡位。登基不到一年,朱高炽就病逝了。正在南京忙着迁都的皇太子朱瞻基连忙返回北京奔丧。国丧期间朱高煦竟然盘算着在朱瞻基返回的半路上伏击,但因为行动仓促没有成功。

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十二日,皇太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明宣宗继位后,对两位叔叔汉王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都加以重赏。但朱高煦对此却不以为然,表面上很感恩,甚至提出“陈利国安民四事”,但实际上他认为他朱瞻基软弱可欺,所以他更加骄横狂妄。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汉王朱高煦起兵造反,他想再来一次“靖难之役”。明宣宗朱瞻基忍而不发,派宦官候泰送上书信给朱高煦。朱高煦却狂妄的说“永乐中信谗,削我护卫,徙我乐安。仁宗徒以金帛饵我,我岂能郁郁居此!汝归报,急缚奸臣夏原吉等来,徐议我所欲。”(《明史·朱高煦传》)

之后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亲率大军征讨朱高煦。皇帝一来,朱高煦身边的将领都害怕了,打算抓住朱高煦献给皇帝。直到这时朱高煦才知道害怕,于是向皇帝投降。

朱高煦余党被全部擒获后,皇帝赦免了城中守军之罪。带着朱高煦父子返回北京,将朱高煦废为庶人,圈禁在皇城西安门内。直到这时候朱瞻基也没说要杀他二叔,但朱高煦实在是作呀!

有次明宣宗去探视朱高煦,朱高煦竟然伸腿将皇帝绊倒。朱瞻基爬起来,怒火攻心,新仇旧恨一起算,命人用三百斤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然后在铜缸周围点火,燃烧木炭,活活将自己的亲叔叔烤死在铜缸里。烤死朱高煦后,明宣宗将朱高煦的所有儿子,包括之前被明仁宗派去凤阳给明太祖朱元璋守陵的朱瞻圻全部处死。

朱高燧的结局,得以寿终

永乐二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朱高煦被封为汉王,老三朱高燧则被封为赵王。

和老二朱高煦一样,老三朱高燧也是个恃宠而骄的人,他曾和朱高煦合谋算计过太子朱高炽。但又和老二不一样的,朱高燧是个会变通的人。他曾因做一些不法勾当惹怒朱棣,后来也是在太子朱高炽的求情下才免受处罚。经过这件事以后,他的行为就收敛了很多。但真正让他彻底收敛的还是在明成祖在位后期的一些事。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朱棣病重。护卫指挥孟贤等人勾结钦天监王射成及内侍杨庆的养子伪造遗诏,密谋毒死明成祖,废太子朱高炽,立朱高燧为帝。后来此事被明成祖知道,明成祖问他这事是他做的吗?他吓的不敢说话。后来又是太子求情,说三弟一定不知道这事,朱高燧才逃过一劫。

明仁宗即位后,朱高燧就藩彰德府。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汉王朱高煦谋反被废。之后尚书陈山建议捉拿朱高燧,理由是此前朱高燧曾与汉王朱高煦密谋过夺嫡。现在不捉拿他,不敢保证日后他不会谋反。但因为赵王朱高燧在仁宣二帝时期一直没有谋反迹象,所以宣宗朱瞻基并没有采纳陈山的意见。

宣德六年(1431年),朱高燧去世,享年50岁。葬安阳县寿安山,谥号简王,由次子朱瞻塙袭封。

综上所述,明宣宗朱瞻基的两位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一位被其杀死,一位得以寿终。无论是明仁宗朱高炽还是明宣宗朱瞻基,都是很仁慈的皇帝。朱高煦要不是太闹腾,也不会死的那么惨,还连累了儿子辈的全给他陪葬。赵王朱高燧就聪明的多了,知道收敛。但也是他遇到了仁慈的皇帝,换其他皇帝,就他曾与朱高煦合谋这一条,就够他受了,更别说还能寿终,最后还能把王位给儿孙们传承下去。


华夏历史闲聊


朱棣一共生了四个儿子,其中老四朱高爔刚出生不到一个月就夭折了,所以后来朱棣只有剩下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后来继承了皇位,但是朱瞻基登基之后不到一年他就去世了。因此,朱瞻基继位时,他还有两个叔叔,那么朱瞻基到底是如何对待他这两位叔叔的呢?

一、朱高煦

朱高煦是朱瞻基的亲叔叔,因为朱高炽和朱高煦是同一个母亲。但是朱高煦的性格从小就比较凶恶顽劣。根据《明史·朱高煦传》记载:洪武时期,召诸王子学于京师,朱高煦不愿学习,所以明太祖非常讨厌他。

明宣宗宣德元年,朱高煦起兵造反,详细过程就不说了,大致上就是在他的封国周边郡县随便抢劫烧杀了一番,然后就是朱瞻基亲自把他这个二叔堵在了城里,然后朱高煦被迫就投降了,整个过程就是一出闹剧而已。

很多人都建议朱瞻基杀了朱高煦,但朱瞻基心软还是留了他一条命,最后朱高煦被关押在北京。后来朱高煦依然不老实,朱瞻基没办法名人将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也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二、朱高燧

相比于朱高煦,朱高燧安分多了,经过朱高炽谋反事件之后,朱高燧虽然也收敛了很多,但朱高煦造反一事对他的影响极大。在朱瞻基擒拿二叔班师回朝的路上,有人建议顺便将朱高燧也一起收拾了,因为他也参与了谋反之事。朱瞻基犹豫了很久,最终说道:“先帝生前很喜欢二叔。赵王虽有反意,但罪不大”,就这样朱高燧逃过了一劫。

宣德六年朱高燧以赵王爵位最终善终,死后还被朱瞻基封为“简王”。赵王爵位也一直由他的子孙后代世袭,一直到明朝灭亡。和朱高煦相比,朱高燧的下场好多了,这也和朱瞻基为人之道有关。

朱瞻基对他的两个叔叔还会非常厚道的,当时朱高煦造反反而留了一条命,只不过是他自己一直不安分罢了;朱高燧最后得以善终,不得不说,朱瞻基还会挺讲情面的。


公元前


永乐大帝朱棣有四个儿子,长子朱高炽、二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四子朱高爔,除了幼子朱高爔幼年夭折之外,朱棣的其他三个儿子均长大成人。

朱棣过世之前,将皇帝之位传给了长子朱高炽,史称明仁宗。 而明仁宗是个“短命鬼”,登基后不到一年便过世了,其后由明仁宗的长子朱瞻基继承了皇位,史称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是个厚道人,对自己的两个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毕恭毕敬、礼待有加。怎奈“人无伤虎意虎有害人心”。

朱瞻基的二叔朱高煦性情顽劣、暴躁易怒、刻薄寡恩、野心勃勃,从小便是个问题儿童。

“靖难之役”结束后,朱棣登基为帝,封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为汉王。

朱高煦对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一事十分不服,但又不敢公然和凶悍朱棣唱反调,只好潜伏在暗中等待翻盘的机会。

正所谓“皇天不负有心人”,朱棣死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大哥朱高炽也死了,这下可把朱高煦高兴坏了。

朱高煦心想,现如今新皇帝朱瞻基羽翼未丰,朝中人心未定,趁此政局不稳之时举兵造反,一定能马到功成。

于是1426年8月,朱高煦在封地宣布造反,朱瞻基一听说二叔反了,立即率领十几万大军御驾亲征,一路杀到了朱高煦的封地,朱高煦眼见大军压境竟然不战而降,整个造反犹如一场家庭闹剧般荒唐。

朱高煦投降之后,被朱瞻基软禁在北京的行宫之中。虽然朱高煦被软禁,但是朱瞻基并没有怠慢自己的二叔,朱高煦吃穿用度依旧是王爷的规格。

只可惜朱高煦不知悔改,竟然在朱瞻基探视自己时故意将其绊倒,导致朱瞻基险些被摔死。

怒不可遏的朱瞻基下令将朱高煦烧死,并朱高煦的几个儿子全部处斩。

相比于不识时务的朱高煦,朱瞻基的三叔朱高燧就聪明多了,虽然朱高燧是朱高煦谋反的参与者,但是他主动向朱瞻基请罪,最终获得了原谅,不仅保住了赵王的爵位,还使自己的子孙免于一死。


白话历史君


我是夏目爱看书,很高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在《大明风华》中朱瞻基的两个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死的很悲惨,其实在历史上朱瞻基的叔叔朱高燧是得以善终,而朱高煦则是被困在大钟之中活活烧死。

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夏四月辛未朔,置东宫官属。壬申,僧道衍为太子少师,复共姓姚,赐名广孝。甲戌,立子高炽为皇太子,封高煦汉王,高燧赵王...秋七月庚辰,勒石于清水源之崖。戊子,遣吕震以旋师谕太子,诏告天下。己丑,次苍崖戍,不豫。庚寅,至榆木川,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丧礼一如高皇帝遗制。 ——明史

在历史上朱棣是将皇位传给太子朱高炽的,朱棣在世的时候并不希望子孙相残的事情在次发生于是要求皇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以及皇孙朱瞻基发誓以后手上不可以沾朱家人的血。虽然情节和《大明风华》中不太一样,但是剧中引用明初开国丞相汪广祥的一首诗《画虎》:“虎为百兽尊,罔感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无论是朱高炽和朱瞻基继位之后也都遵循对父亲的承诺,登上皇位之后都对朱高煦和朱高炽予以加官进爵,同时将两人的儿子也都敕封,但是作为在朱棣靖难中的左右手朱高煦显然不能接受这样的皇位安排。在朱高煦跟随朱棣征战的时候,几次都是朱高煦奋力杀敌搭救朱棣,朱棣也有承诺:“世子多疾,汝当勉励。”朱高炽担任皇帝的时候,父亲的承诺仍然在耳边回荡,所以朱高煦根本就不服气,而三弟朱高燧虽然也不是很服气,但是作为老三基本没有机会,这也是最后老三能活下来的原因。

朱高煦造反,宁为玉碎,朱高燧知天命不可违。

在仁宗皇帝去世之后,朱高煦趁机造反联合山东都指挥使靳荣以及旧部开始造反。宣宗朱瞻基不忍心违背诺言同室操戈,于是写信给朱高煦许以优厚俸禄并且可以既往不咎。但是朱高煦显然是铁了心,于是开始不断的写信给朝中的官员,想要模仿自己的父亲朱棣靖难。宣宗于是决定御驾亲征前往平定叛乱,同时希望叔叔可以放弃叛乱。

宣宗御驾亲征确实汉王毫无胜算,两军对垒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候,朱瞻基又给汉王送来劝降书:“现在大军压境,只要你交出怂恿谋反的人,真可以免除你的过世,待遇和之前一样,但是如果你兵败被俘那么我只能按照法律,到时候你可不要怨恨我。”显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最后朱高煦在城内叛军的威胁之下不得不投降。本来朱瞻基是想放过朱高煦的,但是就在宣宗探视他的时候还要绊倒宣宗,宣宗大怒,最后将朱高煦困在大钟之下,活活烤死。

朱高燧虽然也想谋反但是却没有直接的证据,宣宗也说道:“先帝和二位叔叔甚为友爱。汉王谋反,朕不敢赦免。但赵王没有谋反迹象,朕不忍心辜负先帝。”最后得以善终,同时朱瞻塙继承朱高燧的爵位。可以说老三朱高燧因为自己的野心小最后也得以善终,相较于《大明风华》的结局好很多。

总结:

在历史上皇权都是争夺都是很惨烈的,朱瞻基由于父亲和爷爷的嘱托可以说对待两位叔叔仁至义尽,但是朱高煦却贪恋皇权,最终难免被杀害。三叔叔朱高燧能够急流勇退,识时务最后也是得以善终,这也是朱棣想要看到的情况吧。


夏目爱看书


相比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算是低产了,一共就生了四个儿子,其中第四子还早夭。剩下的三个儿子都是朱棣与徐皇后所生,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

朱高煦 朱高煦自幼不好读书、喜武好斗。建文元年,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朱高煦跟随父亲冲锋陷阵。白沟河之战,朱高煦斩杀南军都督瞿能;东昌之战,朱棣大败,朱高煦率领援军及时赶到,击退南军,多次立功的朱高煦更加恃功而骄。永乐二年,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为汉王。而朱高煦不愿就藩,还变本加厉请求增加护卫、甚至击杀朝廷官员。朱棣得知后要将其废为庶人,太子朱高炽求情才得以免罪。

朱瞻基即位后,朱高煦阴谋造反,朱瞻基御驾亲征,后朱高煦留下部下与朝廷作战,自己却溜出城投降。平定叛乱后,众臣请求诛杀朱高煦,朱瞻基不同意,而是将其囚禁于西安门。后朱瞻基前去探望朱高煦,顽皮的朱高煦用脚绊倒宣宗,宣宗命人用三百斤的大缸罩住朱高煦,朱高煦却不服软,举起了大缸,宣宗一怒之下命人点火将其烧烤而死。

朱高燧 与朱高煦相比朱高燧算是比较老实了。永乐二年朱高燧受封赵王,他与汉王朱高煦联合构陷太子,后被朱棣得知,老好人朱高炽再次出面求情,朱高燧才被免罪。此后朱高燧慢慢尝试着改正了不良行为。

然而朱高燧没想到的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永乐21年,朱棣病重,孟贤等人阴谋毒死朱棣,以朱棣名义废太子朱高炽,立朱高燧为帝。密谋泄露后,朱棣质问朱高燧,老好人老大哥朱高炽再次上线为弟弟求情,此后朱高燧算是老老实实夹起尾巴做人。朱高煦叛乱时,朱高燧没有参与,因而朱高燧没有收到牵连,最终寿终正寝


古代人物说


朱元璋去世之后,坐上皇位的是皇孙朱允炆,那么,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难道在他眼里他的儿子居然没有一个能够比得上他的孙子吗?而朱元璋的儿子们想必也有同样的疑问。其实,倒不是因为儿子真的不如孙子,只是朱元璋一直为朱标的死而留有遗憾。当时,朱元璋的儿子们都已经做了藩王,他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握有重权,而朱允炆因为担忧他们对皇权造成威胁,所以决定削藩,但是这却直接导致了朱棣所发动的靖难之役,而朱允炆也在这个时候丢掉了皇位。

朱棣一共有四个儿子,他封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为汉王,三子朱高燧为赵王,而他的幼子朱高爔因为早夭所以没有封号。后来,朱高煦和朱高燧造反,但是他们二人的结局却截然不同。

朱高煦早年跟随朱棣起兵,由于他刚勇善战,在战场上帮了朱棣很大的忙,并且建立了很多战功,所以朱棣对他也十分宠爱。而朱高煦自然也知道朱棣很宠他,于是他的野心便开始膨胀起来了,在朱棣后来与众人商讨立谁为太子的时候,支持朱高煦的人不在少数,这让他感觉自己似乎真的对皇位触手可及。可是,他却没想到,这不过是他的错觉。

在深受宠爱又立下无数军功的次子,与有仁爱之心的长子之间,朱棣选了后者。在朱棣次年册立太子的时候,将另外两个儿子封为藩王,并将朱高煦派去云南。朱高煦很是怨愤,他自恃功高,不愿前往偏远之地,坚持要留在京城。而朱高煦留在朱棣身边并不安生,他不仅多次诋毁太子,还做了很多不法的事情。不久之后,便有大臣弹劾汉王朱高煦,朱棣一查,竟发现朱高煦做了十多起违法之事,大怒之下便要将其贬为庶民。太子朱高炽不愿父子生恨,于是便向朱棣求情,朱棣这才作罢,只是让朱高煦立刻去乐安当藩王。

虽然朱高煦不情不愿得离开了京城,但他却并没有放弃皇位。朱高炽当上皇帝一年之后便病逝,在他病逝之时,朱高煦还截杀过正从南京返回的太子朱瞻基。朱瞻基继位之后,由于政局尚不稳定,所以决定优待朱高煦,然而朱高煦却直接起兵造反。朱瞻基率军亲征打败了朱高煦,并将朱高煦关押,而朱瞻基前去探望的时候,由于险些被朱高煦绊倒,大怒之下认为其依然想要造反,于是便将朱高煦扣在铜缸之中用烈火烤死,他的儿子们也全都被杀。

而在当时,朱高燧其实也有反心,因为朱高煦被审问时,曾经供出过朱高燧,但是朱高燧却并没有受到什么惩罚,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也是朱瞻基的聪明之处,虽然朱高煦供出了朱高燧,但是朱高燧毕竟不像朱高煦一样真的起兵,他只是有反心而已。再说了,当时朱高煦已经被镇压,朱高燧自然不敢再有什么动作,既然朱高燧不敢造反,而朱瞻基也不想留下恶名,所以就当朱高燧没参与过这件事,朱高煦也因此能够安稳得度过余生。






歪嘴说历史


明成祖朱棣有四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明仁宗),次子汉王朱高煦,三子赵王朱高燧,四子朱高爔(夭折)。

二叔汉王朱高煦(朱棣次子)就藩乐安州(今山东滨州市惠民县),后起兵造反,兵败投降被废为庶人,和其诸子相继被杀。

三叔赵王朱高燧(朱棣三子)就藩彰德府(今河南安阳市),宣德六年(1431年)病逝,一年后其子朱瞻塙(que)继承王位,得以善终。


仗剑任我行


朱高煦和明仁宗朱高炽是一个母亲所生,因此是朱瞻基的嫡亲二叔。这个人从小就比较凶恶顽劣:

性凶悍。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明史·朱高煦传》

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屡立战功,甚至在朱棣多次濒临危难之时,拯救君父、扭转战局,因此朱棣一高兴,曾经对他含糊其辞地许愿过:“勉之,世子多疾”。

果然,靖难成功后,朱棣当了皇帝,还是长子朱高炽立为了太子。朱高煦即使有一万个不服气,于是只能以汉王的身份等待时机。这一等就是22年,终于把老爹熬死了。结果老天爷送他个双喜临门,大哥朱高炽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也死了,他的侄子朱瞻基当皇帝了。大明一年之内两次国丧,政权刚交接一次又交接了一次,值此主少国疑,政局不稳之时,正是兴兵作乱的好机会

于是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正式起兵造反,大致上就是在他的封国周边郡县随便劫掠了一番,然后大侄子明宣宗就御驾亲征将他堵在了城里,然后他就投降了

很多人都建议朱瞻基杀了这个祸害二叔,只不过朱瞻基还是决定留他一命,将朱高煦关押在北京。后面有一次朱瞻基去监狱探视二叔,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之后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

三叔朱高燧

相比于朱高煦,三叔朱高燧虽然也不是什么安分的人,朱棣生前“与汉王高煦谋夺嫡,时时谮太子”,算是朱高煦的帮凶之一,但好在没有造反。永乐二十一年朱棣有一次病危,护卫指挥孟贤等人,勾结钦天监官王射成和内侍杨庆养子伪造诏书,密谋毒害朱棣,拥立赵王朱高燧为帝。结果事情泄露,朱棣问朱高燧这件事是不是他主使的,给朱高燧都吓傻了,幸亏当时还是太子的明仁宗朱高炽帮着解释,说这件事肯定不是弟弟安排的,这才救下了朱高燧。

朱高炽的以德报怨并没有感化朱高燧,经过谋反事件后,朱高燧虽然收敛了很多,但朱高煦造反一事他还是跟着掺和了。在明宣宗擒拿二叔班师回朝的路上,有人建议直接将赵王朱高燧也一起收拾了,因为他俩是一起策划谋反的,现在抓住了主谋,帮凶也别放过了。明宣宗犹豫了许久,最终说道:

“先帝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

最终还是放了三叔一马,回京后朱高煦这个猪队友二哥也招供了,确实派人去和三弟谋划造反。当时朝堂上的大臣有很多人建议削夺赵王的护卫,明宣宗最终将这些人的建议都拿给了朱高燧看,朱高燧一看之下就明白了,非常上道的自己主动要求“乃请还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仪卫司官校”。明宣宗看三叔很上道,也不好意思做的太绝了,于是“宣宗命收其所还护卫,而与仪卫司”。

宣德六年(1432年)朱高燧以赵王爵位善终,死后还被明宣宗赐了谥号“简王”。赵王爵位也一直由他的子孙后代世袭,一直到南明小朝廷还存在。比起他二哥,朱高燧的下场好得多,也多亏了大侄子朱瞻基是个厚道人。

综上,朱瞻基对两个叔叔本来是都想厚道一些的,朱高煦造反都留了一条命,只不过他自己作死给弄没了;朱高燧反迹未明,居然得以保留王爵世袭。不得不说,明宣宗这个皇帝还是挺有人情味的



御前带刀侍卫


朱高煦和明仁宗朱高炽是一个母亲所生,因此是朱瞻基的嫡亲二叔。这个人从小就比较凶恶顽劣:

性凶悍。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明史·朱高煦传》

当然了,这种凶悍的个性在太平时节是个祸害,但放在战场上就再合适不过了。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屡立战功,甚至在朱棣多次濒临危难之时,拯救君父、扭转战局,因此朱棣一高兴,曾经对他含糊其辞地许愿过:“勉之,世子多疾”。只能说朱棣也是个老狐狸,这种话乍一听好像是许诺改立朱高煦为太子,但实际仔细一琢磨,其实什么也没说。

果然,靖难成功后,朱棣当了皇帝,还是长子朱高炽立为了太子。朱高煦即使有一万个不服气,也不敢对朱棣这个彪悍的老爹有什么想法,于是只能以汉王的身份等待时机。这一等就是22年,终于把老爹熬死了。结果老天爷送他个双喜临门,大哥朱高炽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也死了,他的侄子朱瞻基当皇帝了。大明一年之内两次国丧,政权刚交接一次又交接了一次,值此主少国疑,政局不稳之时,正是兴兵作乱的好机会

于是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正式起兵造反,过程不详细描述了,大致上就是在他的封国周边郡县随便劫掠了一番,然后大侄子明宣宗就御驾亲征将他堵在了城里,然后他就投降了,整个造反的过程像一出荒诞剧。

很多人都建议朱瞻基杀了这个祸害二叔,只不过朱瞻基还是决定留他一命,将朱高煦关押在北京。后面有一次朱瞻基去监狱探视二叔,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之后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

三叔朱高燧

相比于朱高煦,三叔朱高燧虽然也不是什么安分的人,朱棣生前“与汉王高煦谋夺嫡,时时谮太子”,算是朱高煦的帮凶之一,但好在没有造反。永乐二十一年朱棣有一次病危,护卫指挥孟贤等人,勾结钦天监官王射成和内侍杨庆养子伪造诏书,密谋毒害朱棣,拥立赵王朱高燧为帝。结果事情泄露,朱棣问朱高燧这件事是不是他主使的,给朱高燧都吓傻了,幸亏当时还是太子的明仁宗朱高炽帮着解释,说这件事肯定不是弟弟安排的,这才救下了朱高燧。

朱高炽的以德报怨并没有感化朱高燧,经过谋反事件后,朱高燧虽然收敛了很多,但朱高煦造反一事他还是跟着掺和了。在明宣宗擒拿二叔班师回朝的路上,有人建议直接将赵王朱高燧也一起收拾了,因为他俩是一起策划谋反的,现在抓住了主谋,帮凶也别放过了。明宣宗犹豫了许久,最终说道:

“先帝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

最终还是放了三叔一马,回京后朱高煦这个猪队友二哥也招供了,确实派人去和三弟谋划造反。当时朝堂上的大臣有很多人建议削夺赵王的护卫,明宣宗最终将这些人的建议都拿给了朱高燧看,朱高燧一看之下就明白了,非常上道的自己主动要求“乃请还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仪卫司官校”。明宣宗看三叔很上道,也不好意思做的太绝了,于是“宣宗命收其所还护卫,而与仪卫司”。

宣德六年(1432年)朱高燧以赵王爵位善终,死后还被明宣宗赐了谥号“简王”。赵王爵位也一直由他的子孙后代世袭,一直到南明小朝廷还存在。比起他二哥,朱高燧的下场好得多。


说历史的小白


历史上明宣宗朱瞻基二叔汉王朱高煦因谋逆事败先被废为庶人囚禁狱中,后又与诸子一同被杀。三叔赵王赵高燧虽多有恶行但并未真正参与谋反,因此得以善终安然病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