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胡適和魯迅,你更欽佩哪一個?

珍懿xbLY4160


我最欽佩的人是魯迅先生,而且,他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作家 。他寫的短篇小說,我全看過。說到雜文,也讀過一些,至今,印象也還深刻。





起初,聽聞魯迅先生的大名,倒不是在課本上,也並非來自於新聞、報刊上的描述,而是在十五六歲時,在一家不大不小的書店,花了十幾塊錢,買的一本《朝花夕拾》。這是魯迅先生所作的一部回憶散文集。書中大部分的內容,基本忘記了,唯一留下些記憶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覺得他寫起散文來,也絲毫不遜色於朱自清、郁達夫等人。







後來,我慢慢的,開始瞭解這位“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文學巨匠。聽人講,他寫的短篇小說很好,非常有文采,具體是聽老師或同學講的,我多半已忘卻了。魯迅先生,文筆絕佳,思想見解極深刻,這些在他的三部小說集中可以窺見一二。《故事新編》,是他改寫的中國古代神話傳說而整理的一部小說集,共計是八篇,言辭幽默,內涵深刻,想象豐富、離奇。我最喜歡的是《鑄劍》(又名:《眉間尺》,改編自東晉幹寶的志怪小說《搜神記》之〈干將莫邪〉)。《彷徨》一書,倒沒讓我留下什麼印象,但是書裡面有“阿Q”的《吶喊》,我卻非常喜歡看,不僅故事有趣,給人的反思也更深刻警醒。阿Q是一個愚昧迷信、欺軟怕硬的人,有時耍些無賴,說些混帳話,還有點自欺欺人 。現在細想,其實,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正是我們國人身上的劣根性。他說過一句話“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只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說到對中國社會認知最透徹的人,除了老一輩的革命家,那就非魯迅先生莫屬了。我清楚的記得他作的《狂人日記》裡,整篇都寫的是“吃人”,雖說是一篇白話文的小說,但是字句裡,無不顯露著反封建、反舊社會的有力吶喊。



在文學、思想領域,我敢說,魯迅先生的成就是非常巨大的,他的影響力,在近現代以來,只怕還沒有哪一位作家、學者,能與之比肩。胡適先生,雖說與魯迅先生同是引導“新文化運動”的學術大師,但在思想政見上,兩人的立場,卻是大不同的。





顯然,魯迅先生的文學著作,更能激起千萬同胞的愛國之心。社會上的民主人士與老百姓,也都敬稱他為“民族魂”,連偉大的人民領袖毛主席,也對他十分敬仰,尊為“新中國的聖人”、“空前的民族英雄”、“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革命主將”…






朱曉風


魯迅和胡適,就文學來說,我更欽佩魯迅;就勇氣來說,我更欽佩魯迅;就政治遠見來說,我更欽佩胡適;就政治品格來說,我更欽佩胡適;就個人修為、與人相處的性情來說,我更欽佩胡適。

然而,就整個人來說,我最欽佩魯迅!

先說欽佩魯迅的原因。我曾經花過半年多時間,靠著床頭,在夜深人靜地時候讀《魯迅全集》,無論雜文、小說、散文、評論、書信,我都大致通讀了一遍,有的看得很細緻,有的看得很粗略,對有些特別喜歡的句子和段落,我都摘抄到了自己的筆記本上。

說實話,我最喜歡的是魯迅的文采。有時候覺著,在白話文剛剛興起的時候,怎麼寫文章,而且寫出能傳世的好文章,其實是非常難的,尤其是沒有範本可學,全靠自己探索的情況下。寫胡適那樣一清如水的白話文?就文學來說,胡適流傳的作品是很少的,這也證明寫他那樣一清如水的文章,在文學上除了體裁開拓之功外,其作品是傳之不遠的。

而魯迅的文字就不同了,他雖寫白話,但不是一清如水的白話,他的文章帶著古文的節奏的優美,帶著詩的韻律,帶著對文字細細揣摩的努力,所以魯迅寫出來的文章,思想深刻,文字精美。如:“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樣的文字,是有著玉琢的精美的。又如“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很充實,當我開口說話,就感到了空虛。”這樣的文字,充滿詩的美感。這種例子還很多。

而更讓我欽佩的,是魯迅的骨頭。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最值得人欽佩的。我近些年專注於宋朝的歷史和人物,當宋朝人不斷受到外族侵略而卑躬屈膝時,我總是會想到魯迅先生,想到魯迅先生的精神和骨氣。

魯迅的骨氣是我們這個民族最優秀的品質,然而又常常是我們這個民族所稀缺的。他的內心只有不平,沒有折衷;只有正義,沒有私利;只有衝鋒陷陣,沒有低頭畏縮。所以,無論多少人說魯迅尖酸刻薄,我從不為這種觀點所惑,魯迅能夠以身單力薄之體,在沒有以槍桿子作後盾的情況下,不懼明槍暗箭,孤軍奮戰,一往無前,與敵人戰鬥,與強權戰鬥,甚至與看似親近的人戰鬥,其勇無人能比!其骨氣,更無人能比!

對於我們這個苦難的民族而言,魯迅是一面鮮豔的旗幟,他可以給我們在露出媚骨時,給我們以無聲的提醒、警醒、警示。

我欽佩魯迅,也欽佩胡適,這並不矛盾。在我眼裡,胡適是人世間做人方面的一道奇異風景,他的謙謙君子之風,值得我學習和欽佩。胡適有仁厚之心,這從她對待發妻江東秀的態度和結果來看,可見一斑。

胡適的另一個優點就是他的政治遠見,以及對政治的包容。他對待政治,是以他那“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實驗主義態度對待。他也提出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種對待政治的方法是科學的,更是務實的。這也是胡適最值得人欽佩的地方。


帝國的臉譜


這兩位都是各自領域的泰斗,我都五體投地,更欽佩哪一個?聯繫生活的時代背景,當然是魯迅先生.



1.魯迅是偉大的革命旗手。

棄醫握筆,為“喚醒鐵屋子”的人吶喊,積極參加與倡導新文化運動並取領頭羊的作用,身體力行"怒向刀叢覓小詩\

希望星晨58298869


欽佩胡適,欽佩胡適。

迅哥是俺家前院二大爺。

我:“二大爺,我爹又給我買書了。嗚嗚嗚!”

魯迅:如果一本書拿到手,就滿心想到,“我在讀書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勞,因為減掉興味,或者變成苦事了。

我爹指著我三年級作文本:“你這是寫的啥?指望這考大學?”

魯迅:其實即使天才,在生下來的時候的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的兒童的一樣,絕不會就是一首好詩。

我:“二大爺,我想自己去闖蕩。”

魯迅:她除了覺醒的心,還帶了什麼去?……她還要更富有,提包裡有準備,直白地說,就是要有錢。

一回鄉老者:“這麼多年,村子還這麼窮。沒變。”

魯迅:可惜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國自己是不敢動彈的

我:“二大爺你盡說損話。”

魯迅:我向來是不憚以最深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壞笑)。

胡適是我們校長。

我:“校長好!(鞠躬)”

胡適(笑容):我們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將來的大收成。

端莊典雅,不苟言笑,赫然學者名家。😄


莘縣村民


這倆位都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巨匠,對中國近代文化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都是影響力很強,出類拔萃頂級人物。如果二選一的話,我會選魯迅先生。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早年時他在日本留學,參加過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後,魯迅從事教育。先後在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和北京大學等校任教。他站在激進民族主義立場上,同北洋軍閥政府和一些黑暗勢力進行不妥協的鬥爭。

他和李大釗先生在《青年雜誌》後改為《新青年》都是主要撰稿人。那個時候的北京,是全國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新青年》是推動新文化運動最有影響的陣地。

魯迅先生許多名著起到和發揮了新文化運動里程碑的作用,淨化了幾代人的心靈。在提倡“民主”與“科學”的熱潮中,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他的許多著作都有較高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學術性。

魯迅先生的精典名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成為千古絕唱!



天老大11


我看許多朋友對胡適評價特別高,認為胡適無論是學術水平還是抗日功績、正面批評蔣介石等等,都是一等一的好;然而,我要說歷史是很複雜的,胡適先生也許當不起這麼多的讚譽。


首先說胡適先生的學術水平。


說實話,“學術水平”這件事就和評價一個人長得好看不好看一樣,很難有客觀的評價,這裡我只能把胡適先生赴美求學經歷和他博士答辯簡單說一下,因為歷史事實是不變的,至於如何評價,大家可以自便。


胡適先生1910年赴美留學,最開始讀的不是哲學,而是農學,也不是在哥倫比亞大學,是在康奈爾大學。結果讀了兩年,“錯誤百出,成績甚差”(易竹賢《胡適傳》),胡適不得已在1912年從農學改為文學,1914年6月畢業。然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哲學,這裡要說一句,哥倫比亞的哲學博士很難畢業,華人畢業最快的是顧維鈞先生,在校方因為辛亥革命關係,有心降低標準的情況下,顧維鈞先生也花了4年才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之後馬寅初、蔣夢麟、蔣延黻、羅隆基、金嶽霖正經拿博士學位,都是花了4年以上的時間。


胡適先生滿打滿算,在哥倫比亞就讀了兩年,而在他取巧博士論文選擇了《中國哲學史大綱》這個容易的題目後(胡適老師是美國人杜威)也依然沒能完成答辯,“結果是很不理想”只取得了“博士候選人”資格。


而且胡適論文指導老師杜威和夏德(FriedrichHirth)都沒看懂他的論文。當然,這絕不是因為胡適論文寫的有多精妙。(史料:唐德剛《回憶胡適之先生與口述歷史》,唐本人就是胡適的學生)


胡適很快回國後在沒有取得博士學位的情況下,至少是默認了對自己“留美博士”的宣傳,因為胡適把自己畢業論文《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出版成書了,封面上赫然寫著胡適博士著。博士候選人和博士有多大差別,我相信大家都清楚,胡適自己著作出版,他不可能不知道書上寫他是留美博士,然而他卻默認了。


歷史顯示,胡適真正成為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要到1927年了。也就是說胡適博士名滿中華小十年後,他才成為真正的博士。


其次說一下胡適先生抗日所作所為。


大家都知道胡適先生在抗戰爆發前和汪精衛搞在了一塊,是“低調俱樂部”成員,但是可能大家不知道,胡適之所以能在抗戰時跑去美國當大使,並不是因為胡適在美國有多大名氣,主要是因為他老是主張妥協和談判,當時胡適老朋友,也是國民政府教育部次長錢昌照擔心長此以往,胡適要麼真變成投降派,要麼在國內名聲徹底臭掉,於是他和陳布雷一塊就跑去找蔣介石,希望蔣介石派胡適赴美,錢昌照有一句話說的很妙“他總不能在外國人面前講投降。”而胡適去到美國後,果然“負起了蔣介石的使命,就只得放棄他的低調。”(劉大禹《20世紀30年代自由知識分子的政治參與及績效評價》)


簡單說,胡適做駐美大使很大程度上源自錢昌照等朋友的推薦,而錢之所以推薦胡,是擔心胡適留在國內真變漢奸。



那麼胡適這個駐美大使做的稱職嗎?


我們來看胡適頂頭上司蔣介石的評價:


上面資料來自《政學先生》,作者李封,三聯書店2015年出版。


當然還有沒有可能是蔣介石對胡適的偏見呢?


我們再來看顏惠慶對胡適這個駐美大使的評價,顏惠慶是民國老牌外交家,清朝末期曾擔任過清朝外交部部長,民國成立後先後擔任過外交部次長、駐德國、丹麥、瑞典等國公使,1923年任北洋政府外交總長,1926年還曾擔任過北洋政府總理。這樣的人對胡適擔任駐美大使又是如何評價的呢?



蔣介石、顏惠慶可能因為種種原因沒法對胡適進行客觀評價,我們來看看胡適好友,王世傑在電報裡是怎麼說的:



很明顯,劃紅線部分就是王世傑委婉的批評胡適,作為一個遭受侵略的弱國大使,自己對自己肩負什麼職責心裡還沒數嗎?


國內當然是希望胡適從美國要回來越多援助越好,而“要援助”就是胡適最重要也是唯一的工作,可胡適居然覺得為難。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胡適自己是怎麼評價自己擔任駐美大使期間爭取美國援助的成績的:



說真的,看過這些資料,好意思把美國對華援助的功勞算在胡適頭上嗎?(史料:《胡適解駐美大使職始末》,蘭臺世界2015年第25期)


最後,再來說說胡適批評蔣介石。


不可否認,胡適確實曾經多次當面批評過蔣介石,但是蔣介石在表面對胡適尊敬同時,內心卻極度鄙視胡適,鄙視原因主要是1950年代胡適旅美期間,由於沒有工作,生活困難,蔣介石曾託人先後送了9000美元給胡適,而胡適也都收下了,所以蔣介石對胡適非常鄙視。


我們就看1958年以及胡適去世後蔣介石日記記載:


1958年5月10日:“對於政客以學者身份向政府投機要挾,而以官位與錢財為其目的。伍憲子等於騙錢,左舜生要求錢唱中立,不送錢就反腔,而

胡適今日之所為,亦幾乎等於此矣,殊所不料也。總之,政客既要做官,又要討錢,而特別要以‘獨立學者’身份標榜其清廉不苟之態度。甚嘆士風墮落,人心卑汙……”


1962年3月3日:“胡適之死,在革命事業與民族復興的建國思想言,乃除了障礙也。”


蘭臺


看到有這麼多人揚胡抑魯,我真的要笑。這些老兄可能有逆反心理,還處在叛逆期,沒長大。他們不知道魯迅成為文壇領袖是遠在民國時期,和ZG毫無關係。更不知道先生的文章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就上教材了,也不知道臺灣是禁魯迅的(只知道大陸禁或不宣傳胡適),更加不知道連胡適的學生都認為魯迅成就要更大一些。

要有成熟的觀點,請先多看看多讀讀兩位先生的作品。要論小說,魯迅要高不知幾個層次,要論雜文,更不是魯迅對手,文學史呢?先生小說史略至今仍是最權威沒有之一。胡適研究學問的才子型,有很多學位,也很有才氣,值得佩服。風雲際會趕上了白話運動,但五四之後就與陳獨秀們分道揚鑣了。雖然開白話之先,但是他寫的白話文以及新詩,卻談不上什麼高水準。更別論作品的思想性了。


廣平先生


我更喜歡魯迅,但也更希望在大陸給胡適更正確的評價。

魯迅的文章,雖然有點半文半白,現在讀起來沒那麼容易。但要知道,那時候白話文寫作剛剛開始,像魯迅這一批大牛,都有超級強的古文功底,白話文能寫成這樣子,已經是超級不容易了。

魯迅文章,往往直切要害,一針見血,痛快淋漓。他的怒以及罵,是一種懷著對於民族深刻的愛在裡面,不是譁眾取寵。一種“恨鐵不成鋼”和“愛之深責之切”的情感在裡面,不是簡單的鄙視、蔑視和輕視。

那時候文人的功底太強了,讀他的《中國小說史略》,那時候可沒有互聯網,所有的書和觀點都是自己的。這才是學問。

喜歡他的小說和雜文,力透紙背,絕非軟綿綿。

胡適,讀過的文章不多,但總體上感覺是溫潤的,慢慢的。也許不太適合我的節奏。所以,從來沒有想讀第二遍的感覺。所以,在文章寫作風格上,還是喜歡魯迅的。

還有,對於舊式婚姻的態度。這實在是一個很難說清楚的,似乎是一個沒有對錯這麼清晰界限的問題。只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就好了,不好評價前輩。

在北京北大原址那個紅樓,裡面有介紹新文化運動的展示,魯迅、李大釗、陳獨秀都有單獨的房間,而偏偏沒有胡適的。這似乎很不應該。中國新文化運動是繞不開胡適的。他在抗戰中也是駐美大使,為國極力奔走。是對得起民族的。所以,應該給他應有的地位。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在說更欽佩哪一個之前,其實可以先圍繞他們兩個的知名度來談。

毫無疑問,在今天,魯迅的知名度是非常高的,皆因為在九年義務教育的教材中有多篇他的課文入列。包括小學教材中的《少年閏土》,初中教材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高中的《孔乙己》等等。這些文章都已為大多數人所知。哪怕你只上過小學,畢業已多年,談起《少年閏土》,裡面那個“拿叉的少年”恐怕如今也是躍然紙上。

而反觀胡適,好像只有過一篇文章入選教材吧?這還是我查到的,具體哪一篇都沒印象了。這不是捧高魯迅貶低胡適,而是陳述一個事實。如果你以為我要就此詆譭胡適,那就錯了,繼續往下看。

大家不知是否有沒有仔細想過一個問題,魯迅跟胡適都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兩人的文化造詣都很高。而且經歷也有頗為相似的地方,皆在國民政府手下任過公職。胡適做過國民政府的大使,魯迅算是其下的一個“拿餉”的公務員。成分都不能算好,為何魯迅在今天的評價如此有別於胡適?

在這裡又可以先說下關於魯迅的黑歷史,關於他的黑歷史說的最多的恐怕就是:迅哥兒很少罵過日本人,很少罵蔣,甚至很少發表過支持抗戰的文章。

而我最後要說的是,這正是魯迅的特色。他是一個有著自己非常鮮明的旗幟的人,他有著自己的一套獨有的思想。這套思想就是通過剖析人性,特別是中國人的“劣根性”,來達到警醒世人的目的。這套思想對於他來說是顛撲不破的。就像無產階級革命者之於馬克思主義一樣。他的思想在他自己心中亦是不容撼動的。

很難想象,在那個不是傾向於馬克思主義,就是傾向於西方主義的年代,魯迅能發展出一套獨屬於自己的思想,並且振聾發聵。

再反觀胡適。他的頭銜和名份是很多的,詩人,學者,史學家,政治家等等。這些身份對於當代的他來說,確實是有加分作用的。而在身死之後的蓋棺定論中,這種多重身份於他而言並不能說好。因為你會發現他既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也不是一個堅定的務實的甚至是唯利是圖的“資本主義者”。他是一個崇尚“自由主義”的人(說起自由主義,有點扯淡,真的)。這就造成了他在政治中有些不切實際。

在兩種主流思想之間遊移,又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這對一個革命者來說,是很致命的。因為在客觀上來說,你的思想決定了你的觀點是起不了振聾發聵,擲地有聲的作用的。自己都左右遊移,又怎麼能夠很好的引導別人了?這也就是胡適後期影響力越來越薄弱的關鍵原因。

當然,拋開政治因素,他仍然是一個十分優秀的學者和偉大的新文化運動倡導者,無可指摘亦毋庸置疑。政治家的身份,於他而言,是減分的。

最後引用一下老蔣對他的評語“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代表。”

魯迅在思想方面還是要技高一籌啊!


三羊人物誌


胡適才高學廣,但沒有精深思想,對陳舊落後東西非但缺乏批叛精神,甚至包容調和。對先進的東西也是半推半就,和平沖淡。他骨子裡不滿一切劇烈的變革,而對已有的制度最大限度地接受。所以,他也能當時的統治者所接受。讓他從政,讓他點綴民主,美化政權。他也做了個不通政治的政客,他的三觀和才學為大都小資們所喜歡。

而大先生首先是個卓越的思想家,其思想深刻浩博,根植於國學,又反思批判傳統文化中糟粕性的東西。他目光敏銳,洞見一切,援文取例,無不精準形象,入木三分,且政治遠見,為時代青年之導師。其次是個偉大的文學家,其作品在當時就為知識青年之精神精食,旋即走向世界。他創造出不少文學形象已經成為大眾皆的典型。再次,大先生雖然是一個弱不禁風的文人,但他的革命精神卻無比強大。他的戰力無敵可擋,所向披靡。凡是跟他交手的人,無一不敗陣而下,有一些小資情調人,不喜歡大先生的戰鬥性,認為大先生好鬥。殊不知大先生為誰而戰?他從不為私樹立文壇之敵。他為誰呢?青年時,我以我血薦軒轅。中年時,俯首甘為儒子牛。須知大憎源自大愛,大愛產生大憎。他為了風雨飄遙中的祖國,為了改變吃人的社會,為了還處在昏睡不醒中的國民,他,拿起筆作武器,主動殺入文化戰場,把敵人殺得人馬仰,血流漂櫓。而他自己也在傷痕累累後,抉心自問。良心的讀者終會看一個殉道獻身的金剛式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