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花非花,霧非霧”—白居易唯一一首朦朧詩

《花非花》—唐·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花非花,霧非霧”—白居易唯一一首朦朧詩

唐代所有詩人中,詩意最是隱晦難懂的當屬李商隱,特別是他的無題詩,雖然傳誦廣泛,但是過於隱晦迷離,難於解析,其中以《錦瑟》最為著名。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歷代以來對這首詩的詩意眾說紛紜,有懷念青春說,有追悼愛人說,有憂懷家國說,有自感自傷說,莫衷一是,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詩家素有“一篇《錦瑟》解人難”的慨嘆。

“花非花,霧非霧”—白居易唯一一首朦朧詩

白居易的詩和李商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李詩隱晦迷離,白詩淺顯易懂,後人評白詩“如山東父老課農桑,言言皆實”者也。

《唐才子傳》上說白居易的詩以六義為主題,不喜歡把詩作的晦澀難懂。每次有作品完成,必先給家裡的老嫗閱讀,白居易會問她們是否理解詩意,如果對方讀懂了他才會把作品收入到自己的詩集中。

公詩以六義為主,不賞艱難。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嫗讀之,問解則錄。—《唐才子傳》

白居易的詩不僅語言淺顯易懂,意境也都直白顯露。而這首《花非花》卻很特別,語意朦朧,詩體似調似詞,又似謎語,其隱晦程度不輸李商隱的詩。

“花非花,霧非霧”—白居易唯一一首朦朧詩

解詩:詩的題目為“花非花”,取第一句前三字,古人慣用這種方法,其實就是“無題”。

像花又不是花,似霧又不是霧。

半夜時分到來,天亮以後離去。

來時像春夢一樣能有多少時間?

去時又好似朝雲散盡沒有覓處。

“花非花,霧非霧”—白居易唯一一首朦朧詩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像花又不是花,像霧又不是霧,第一句就使人感覺捉摸不定。“花非花”、“霧非霧”的比喻使人產生好奇,想要探尋真相,然而僅憑“似花”、“似霧”的聯想是不夠的,只能結合下一句“夜半來,天明去”繼續探索。

半夜時分到來,天明以後離去,這又說的是什麼呢?是夜晚的露水嗎?是深秋的寒霜嗎?還是詩人亦真亦幻的夢呢?“夜半來,天明去”的確符合夢美好而短暫的特性,然而下一句“來如春夢幾多時?”似乎又否定了夢的答案,於是想要探尋答案的讀者,自然而然的被詩人引向了下一句“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花非花,霧非霧”—白居易唯一一首朦朧詩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來的時候像春夢一樣短暫,去時又像朝雲散盡沒有尋覓之處。“朝雲”清晨的朝霞。是朝霞嗎?朝霞卻也是美而短暫的,如同春夢一樣。然而朝霞又不如春夢貼切,所以詩人才說“去似朝雲無覓處”,朝霞也被否定了。

春夢、朝雲,意象都是朦朧、飄渺的,意象之間又故意省略了銜接,顯出較大的跳躍性,文字空靈、精煉,耐人尋味,顯示了詩人非凡的藝術功力。

花、霧、春夢、朝雲,詩由一連串的比喻構成,環環相扣,如行雲流水,渾然天成。然而詩只說比喻之物,卻不知喻意,更像一個頗具趣味的謎語。這樣詩的意境自然就蒙上了一層“朦朧”的色彩。

“花非花,霧非霧”—白居易唯一一首朦朧詩

這首詩被詩人編在詩集《長慶集》的“感傷”部,同部的作品還有《真娘墓》和《簡簡吟》,這兩首詩表現的是生活中消逝了的美好事物與人的悼念和惋惜之情。詩人將《花非花》編排在這兩首詩的後面,也許正是告訴讀者這首詩和《真娘墓》與《簡簡吟》有同樣的喻意。

這首詩用民間歌謠三三七句式輪換的形式,輔以優美的語言,朦朧的意境,將人的內在心境用特殊的藝術手法表現出來。此詩又兼有詞律之美,後人遂採此詩句法結構以為調名,命名為“花非花”。

“花非花,霧非霧”—白居易唯一一首朦朧詩

這首詩綺麗迷人,語意雙關,意境朦朧,富有獨特的詩意,是一首令人津津樂道,耐人尋思的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