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盧綰為何背叛劉邦投降匈奴?

史事春秋


回答這個問題可能會扯得遠一點,有興趣的朋友看看吧。主要是涉及到劉邦晚年漢朝的政治架構和利益分配問題。我把我原來文章裡面的簡單轉述一下,有興趣的可以看我的文章,那裡更詳細一些。

劉邦建立漢朝,他的你想是建立秦朝那種中央集權的國家。因為他和秦始皇都看到了周朝分封制的弊端,也對春秋和戰國的戰亂很有體會。他們認為解決戰亂的辦法就是結束分封制,以中央集權而代之。但是這個做法其實是受到很多人反對的,比如以張良為首的六國舊貴族,他們跟著劉邦打天下就是想要恢復周朝的分封制,收回六國的土地和特權。比如以韓信為首的新貴族,他們就是想要成為新的諸侯國王。

劉邦建國後最為主要的便是和這些復辟分封制的貴族作鬥爭,加強漢朝的中央集權,建立漢朝制度。在這個過程中他消滅了六國舊貴族和漢朝的新貴族,立下了“非劉氏不能為王”的規矩。然而這並不能阻止很多開國元勳對分封制的嚮往,比如呂氏集團和沛縣集團的部分人員。

呂氏集團是以山東呂后家族的親戚為主的開國元勳,沛縣集團是劉邦在沛縣起家的老底子,這兩派都是劉邦建立漢朝的根本。其實呂氏集團是非常謀求分封制的,但因為劉邦和呂雉的關係並不像韓信那樣急功近利,而是希望在太子劉盈登基後再做分封。沛縣集團並不是所有都想謀求分封,但盧綰、樊噲等人對分封比較期待。

當然他們都不敢當著劉邦面提分封,那下場多半會走到韓信那條路上去。可劉邦對他們並不放心,所以想改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因為太子劉盈受到呂后集團支持,長子劉肥受到沛縣集團支持。這兩派劉邦都不放心,所以乾脆扶持沒有關係的戚夫人。後來這個辦法受到兩派的集體抵制而取消,劉盈才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位。

可從這件事之後劉邦就開始猜忌沛縣集團,認為他們會和呂氏集團合流,在他死後會瓜分漢朝天下。所以他利用苦肉計折磨蕭何,本質上就是試探沛縣集團的態度。蕭何作為沛縣集團之首,他的一言一行代表了這幫人的政治傾向,所以劉邦必須掌握。

可他這麼反覆試探,雖然確定了沛縣集團大多數還是忠心可靠的,可也有少部分因為猜忌而走向背叛。盧綰就是典型,他本是沛縣集團的大佬之一,與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是劉邦最好的兄弟。兩人是世交,從小一塊長大,本來並沒有猜忌。他們關係很好,盧綰甚至能隨意進出劉邦寢宮,可見劉邦對他的信任。

但是盧綰並不支持中央集權,而是想要謀求分封,當一地的諸侯王。當劉邦消滅燕王臧荼後,本來想要按規矩立劉氏子弟為諸侯王,管理燕地。盧綰卻搶先聯合朝中沛縣集團和呂后集團的人推舉,成為了非劉氏的諸侯王,這就讓劉邦很尷尬了。由於盧綰身份特殊,劉邦還不好強行壓下,只能讓他去當王。

可劉邦對諸侯王的防備越來越深,他派了大量官員到趙國、代國和燕國,直接管理當地事務,實際上就是把諸侯王架空了。在這種情況下,代國駐軍的陳稀起兵反叛,自立為代王,並向匈奴借兵。而劉邦這帶著大軍北上討伐陳稀,並要求盧綰配合作戰。盧綰在謀士勸說下陽奉陰違,暗中配合陳稀。後來事發,乾脆直接打起了反叛劉邦的大旗。劉邦臨死前派周勃和陳皮出兵燕國,攻打盧綰。盧綰兵敗後只能逃亡匈奴,燕國由此而滅。

這件事本質上就是中央集權和分封制的戰爭,而最終中央集權取得勝利。不論是盧綰還是韓信,或者是後來的呂氏諸王,都是謀求分封而被滅的。這些都是違背歷史潮流發展的趨勢,被滅在情理之中。以各種陰謀論分析這種場景,給劉邦潑黑水的,純粹歷史老師死得早。


驚心鳥


盧綰和劉備是同鄉,劉邦的父親和盧綰的父親關係極好,劉邦和盧綰還是同一天出生的,從小一起長大;劉備起兵反秦後,盧綰就跟隨劉邦,可以說盧綰是劉備最信任的人,盧綰雖然功勞不及韓信、蕭何、樊噲等人,但後來還是被劉邦封為燕王!盧綰之所以投奔了匈奴,也是諸多因素巧合在一起所使!

盧綰在陳豨叛亂時,派兵幫助劉邦攻打陳豨,並派張勝出使匈奴,想聯合匈奴攻打陳豨,結果張勝被臧茶的兒子勸動,暗中鼓動匈奴攻打燕,張勝想保全陳豨,使陳豨、燕和匈奴三方達成一個平衡,讓朝廷對燕不敢採取行動!張勝回去後,將事情的前因後果給盧綰說了;盧綰本身膽小,被劉邦和呂后誅殺外姓王的事給嚇著了,就派張勝去和匈奴聯絡,本意是達成一個勢力連決,以圖自保,並沒有反叛的想法!同時派人去勸陳豨逃跑,這件事被陳豨的降將告訴了劉邦!劉邦才懷疑盧綰!

劉邦和盧綰是一起長大的,很熟悉盧綰的性格,他知道盧綰是沒有膽子造反的,就派人去召盧綰,盧綰借病推辭沒去見劉邦;劉邦又派人去召,盧綰更加害怕,閉門不出!後來劉邦病重,盧綰便帶著家屬去看劉邦,想向劉邦請罪,結果半道聽說劉備死了,盧綰害怕呂后殺了自己就直接投奔了匈奴。

可以說盧綰沒有造反的膽量,劉邦也相信自己的這個發小不會造反,只是當時的政治形勢下,盧綰為了自保,反而引起了誤會,最終被逼無奈投靠了匈奴!


小任淺談史


說起盧綰他的人生可謂是英雄半生,卻晚年不保,著實令人唏噓!

《史記》記載:盧綰者,豐人也,與高祖同裡。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裡中持羊酒賀兩家。高祖為布衣時,有吏事辟匿,盧綰常隨出入上下。

可以看出盧綰和高祖劉邦是同鄉,都是一起玩到大的發小,後來高祖起兵時就跟著一塊征戰,沒有任何懸念,打敗臧茶,最後封為燕王。

《史記·卷九十三· 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出入臥內”,“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倖,莫及盧綰”。

從這句話當中看出,盧綰和劉邦的關係真的很鐵,蕭何、曹參都不及,但最後他卻反劉邦,肯定其中緣由眾多。

1 當時項羽兵敗以後,盧綰又隨劉邦與劉賈去攻打燕王臧荼。高祖平定天下以後,封盧綰為燕王。雖然是無人能比的優待,但高官厚祿突然給到盧綰,他自身不能很好的利用起來,職位與能力不相匹配,自然也會深受其害。

2 陳豨在代地反叛以後,劉邦親自帶兵到邯鄲去攻打他,盧綰當然要極力配合領導作戰了,他從東北部進攻陳豨。盧綰審時度勢,為防止匈奴出兵,也派自己的特務兵張勝前往匈奴,阻止匈奴來襲,但就是這裡的張勝因為回來以後的一番話徹底挑動他的神經,對於陳豨他們都是劉邦的手下的臣子,既然能這樣出兵打陳豨回過頭來就收拾燕國也未可知,這麼一說,盧綰也覺得是應該給自己留條後路,是沒錯的,這樣的想法,已經動搖他的心思,成功受人挑撥。

3 因為在此之前他已經看到了其他一些人不好的下場,比如彭越,戰場沒死,最後卻死在皇帝的手裡,下場之慘,足以讓他心底膽寒,他怎能不怕,狡兔死 ,良狗烹。

最後盧綰果然帶領一家老小逃到了匈奴,一年多以後,最終客死他鄉。

就即便是他心裡有這樣的擔憂,但他對劉邦還是念舊情的,在他逃之前他還想去看劉邦來著,只是後來被人告發,才不得已匆匆逃往匈奴。


秋雁離


盧綰和劉邦好到什麼程度呢?可以說兩人的關係可比親兄弟。劉邦除了父母、妻兒、兄弟這些血親以外,最信任、最親近的人就是盧綰了。樊噲是劉邦的連襟;夏侯嬰是劉邦的御用車伕;“漢初三傑”更是為劉邦打天下立功無數。但他們在劉邦的心中都不及盧綰。劉邦和盧綰之間為什麼那麼鐵呢?他們之間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要說劉邦和盧綰還真是緣分不淺,兩人是同鄉,而且兩人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並且兩家還有些交情,所以這兩人的緣分是從出生就註定了的。他們同一天出生,一起長大,後來又在同一書院裡讀書,所以兩人關係好的穿一條褲子都嫌肥。我們知道劉邦在發跡之前是出名的小混混,那麼盧綰就是他最忠誠的追隨者,劉邦混到哪裡,盧綰就跟到哪裡。劉邦起義後,盧綰也是冒著生命危險,一直跟隨著他。所以盧綰雖然功勞不大,但在劉邦的下屬裡吃、穿、住、行各種待遇都是最好的,連資歷最深,勞苦功高的蕭何都不能跟他比。因為和劉邦的關係親厚,盧綰雖然功勞不大,官職卻不低,楚漢戰爭時期就被封為了長安侯,並且他還可以自由的出入皇宮和劉邦的寢室。


公元前202年,劉邦剛稱帝不久,燕王臧荼便謀反,劉邦平定了叛亂之後,便封盧綰為燕王,讓他管理燕地。在劉邦所封的八大異性王中,楚王韓信、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長沙王吳芮、韓王信、燕王臧荼無一不是靠著軍功和實力才得以封王的。只有盧綰是因為劉邦的偏愛和信任才被封燕王,當時比他有實力的將領多的是,例如周勃、曹參、樊噲等都比他有能力。

其實劉邦封盧綰為燕王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首先,兩人關係非常好,把燕地交給他就等於交給自己親兄弟一樣,這樣燕地就在自己掌控之中了,還不必擔心他會像臧荼一樣謀反(結果卻是實力打臉啦)。其次,盧綰的能力一般,哪怕他真有什麼異心也好對付。最後才是因為劉邦的私心,如果非要選一個人做燕王,那麼這偏宜怎麼也不能給別人,而要留給自己最好的朋友盧綰。



就這樣盧綰到燕地上任了!劉邦在登基為帝之後就一直想辦法在削弱和除掉各異性王。楚王韓信被劉邦誣陷謀反,從封地被逮捕去了長安,後來雖然被赦免做了淮陰侯,但兵權和封地都沒了,還要被劉邦派人監視著。韓王信因為造反出逃投降了匈奴,後來在和漢軍作戰時被殺。趙王張敖(張耳的兒子)因為趙相貫高企圖行刺劉邦的事情敗露而受牽連,被貶為侯,趙國讓劉邦給了他最疼愛的兒子劉如意。劉如意當時還小,估計只有十來歲,根本不能管理趙國,所以劉邦便派周昌、陳豨為趙相,周昌管理趙國政務,陳豨則統掌趙、代兩地的軍防。後來陳豨被周昌參奏,劉邦對陳豨起了戒心,逼的陳豨造了反。陳豨這一造反不得了,把幾個異性王都捲了進去。首先是已經沒有任何實權的韓信,因為有人密報韓信要和陳豨裡應外合造反,所以韓信被呂后用計除死了。劉邦帶人去平陳豨之亂,讓梁王彭越帶兵支援他,彭越稱病不去,此時又有人告發彭越謀反,於是劉邦便用計逮捕了彭越,後來彭越被呂后所殺。彭越的死極大的刺激了淮南王英布,英布起兵謀反,兵敗被殺。這樣一來,異性諸侯王中就只剩下燕王盧綰和長沙王吳芮了。


盧綰率軍幫著劉邦一起攻打陳豨,陳豨支撐不住便向匈奴求救。盧綰知道了這個情況,便派屬下張勝去說服匈奴不要幫陳豨。張勝到匈奴之後碰到了前燕王臧荼的兒子臧衍(臧荼被滅後逃到匈奴的),臧衍對張勝說:“燕國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諸侯接連造反,皇帝要依靠燕國幫忙平反,若是反叛都被平定了,燕國沒用處了,那麼也就危險了!”張勝聽了覺的很有道理,便改變了初衷,暗中勸匈奴幫陳豨對抗漢朝,希望用陳豨的謀反來牽制漢軍,讓劉邦一直都用得著燕國,那麼燕國自然也就安全了。




張勝本是一心為盧綰著想,可是盧綰沒明白其中的意思,聽說張勝勸匈奴支援陳豨便非常生氣,便上書劉邦要滅了張勝全族。待到張勝從匈奴回來,把他的想法給盧綰說了之後,盧綰又覺的張勝說的有道理,就趕忙給張勝脫罪,並派人出使到陳豨那裡,勸陳豨逃亡。大概意思也就是告訴陳豨,我不真心打你,你也別和我作對,你逃到一個安全的地方,保存實力打持久戰,這樣對你對我都好。不想這件事被陳豨的一個部下告訴給了劉邦,劉邦想這可是我親如手足的兄弟,不能因為一句話就判定他謀反吧!於是便要召見盧綰,可盧綰心中有鬼啊,不敢去見劉邦,這使得劉邦疑心越來越重了,於是他便派審食其去傳召盧綰,趁機調查他的下人。下人們都躲藏了起來,盧綰也閉門謝客,不聽傳喚。

劉邦見盧綰如此態度,便認定盧綰造反了,便派樊噲前去平叛。盧綰本是為了生存,並沒有造反的意思,於是他便率領家人和親信士卒駐紮的長城外圍,等著生病的劉邦病好了,自己親自去謝罪。可不久劉邦病逝了,無奈的盧綰知道自己是打不過漢軍的,便帶著家人逃到匈奴去了。

盧綰逃到匈奴後,被封為了東胡廬王,第二年便去逝了!後來他的妻子、兒孫在呂后時期又回到了漢朝,被呂后安置在京師,他的孫子後來還被劉邦的孫子漢景帝封為了亞谷侯。

盧綰最後背叛漢朝逃到匈奴,從表面上看是在各種情況的裹挾下造成的。但其中的根本原因還是劉邦想剷除異性王以加強中央集權和盧綰做為異性王要保住自己的封國這個不可調合的矛盾,在這個矛盾面前,既便是親如兄弟的劉邦和盧綰最後也兵戈相向了!


孔六十三


身份變了,屁股決定腦袋。

盧綰者,豐人也,與高祖同裡。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裡中持羊酒賀兩家。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高祖為布衣時,有吏事辟匿,盧綰常隨出入上下。及高祖初起沛,盧綰以客從,入漢中為將軍,常侍中。從東擊項籍,以太尉常從,出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倖,莫及盧綰。漢五年八月,乃立虜綰為燕王。諸侯王得幸莫如燕王。漢十一年秋,陳豨反代地,高祖如邯鄲擊豨兵,燕王綰亦擊其東北。當是時,陳豨使王黃求救匈奴。燕王綰亦使其臣張勝於匈奴,言豨等軍破。張勝至胡,故燕王臧茶子衍出亡在胡,見張勝曰:“公所以重於燕者,以習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諸侯數反,兵連不決也。今公為燕欲急滅豨等,豨等已盡,次亦至燕,公等亦且為虜矣。公何不令燕且緩陳豨而與胡和?事寬,得長王燕;即有漢急,可以安國。”張勝以為然,乃私令匈奴助豨等擊燕。燕王綰疑張勝與胡反,上書請族張勝。勝還,具道所以為者。燕王寤,乃詐論它人,脫勝家屬,使得為匈奴間,而陰使範齊之陳豨所,欲令久亡,連兵勿決。

漢十二年,東擊黥布,豨常將兵居代,漢使樊噲擊斬豨。其裨將降,言燕王綰使範齊通計謀於豨所。高祖使使召盧綰,綰稱病。上又使闢陽侯審食其、御史大夫趙堯往迎燕王,因驗問左右。綰愈恐,閉匿,謂其倖臣曰:“非劉氏而王,獨我與長沙耳。往年春,漢族淮陰,夏,誅彭越,皆呂后計。今上病,屬任呂后。呂后婦人,專欲以事誅異姓王者及大功臣。”乃遂稱病不行。其左右皆亡匿。語頗洩,闢陽侯聞之,歸具報上,上益怒。又得匈奴降者,降者言張勝亡在匈奴,為燕使。於是上曰:“盧綰果反矣!”使樊噲擊燕。燕王綰悉將其宮人家屬騎數千居長城下,侯伺,幸上病癒,自入謝。四月,高祖崩,盧綰遂將其眾亡入匈奴,匈奴以為東胡盧王。綰為蠻夷所侵奪,常思復歸。居歲餘,死胡中。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其實燕國國小力弱,劉邦暫時還沒打算對付盧綰,是他自己想多了。

不過盧綰是被之前劉邦對付韓信、彭越、英布的手段嚇著了,他想自保,於是對劉邦敷衍陽奉陰違,最終在雙方的努力下,走向了決裂。


真正鱷魚不哭


盧綰為何背叛劉邦投降匈奴,這事兒不怪盧綰,劉邦確實辦的不地道。

前面,劉邦殺韓信,殺英布,殺彭越,異姓王快殺完了,擱誰誰都背後涼嗖嗖的!盧綰在這種情況下背叛劉邦也就很好理解了。劉邦殺比他功勞的異姓王跟殺雞一樣,盧綰就算不反,心裡也一定是惴惴不安,起兵造反又打不過,只能逃跑投降匈奴[淚奔][淚奔][淚奔][淚奔][淚奔][淚奔]



程小滿的文史日記


因為盧綰害怕劉邦會殺了自己。

劉邦登基為帝后,殺了很多當時陪他打天下的重臣。盧綰看周圍的熟人一個接一個的死,心裡非常的害怕。他知道要是諸侯王死的差不多了就該輪到自己了,所以就勾結了匈奴。

盧綰又派範齊出使陳豨,勸他逃亡,與燕“連兵勿決”。但此事卻被陳豨的降將告訴了劉邦。

劉邦派使臣召盧綰,盧綰稱病不往。劉邦又派闢陽侯審食其,御史大夫趙堯召盧綰,並藉機調查他的下人。 盧綰愈加恐懼,閉門謝客。

他對他寵信的臣下說:“現在不是劉姓而做王的,只有我和長沙王吳芮了。去年春天朝廷族滅了淮陰侯韓信,夏天又誅殺了彭越,都出自呂后的計謀。現在皇帝有病,政事皆決於呂后。呂后專門想要找藉口誅殺異姓諸王和大功臣。”

於是稱病不往。他的手下都逃跑躲藏起來。但這段話終究被洩露到闢陽侯耳中。闢陽侯回來後,詳細向劉邦做了稟報。劉邦更加生氣。

盧綰聽說劉邦生病,帶著他的家屬、宮人、親信等共數千騎,在長城下等候,希望劉邦病癒之後,親自入長安謝罪。然而四月劉邦駕崩,盧綰遂帶領眾人逃亡到匈奴。匈奴封他為東胡廬王。公元前194年死於匈奴,卒年六十三。


加油站的巧遇


一、盧綰本受劉邦重視,但是錯誤的估計了“非劉不王”的形勢,以為自己功高震主,所以採取縱橫之術謀求自保,對內可以與陳希交兵為理由擁兵自重,對外可引匈奴為外援避免漢朝的軍事打擊。

二、盧綰本為劉邦親信,為沛縣集團的重要成員。他與兩韓信、彭越、英布這類為利益趨之若鶩之人不同,在看到非劉姓王的下場時,盧綰以為自己難以倖免,這與劉邦命他駐守燕國對外抗據戎狄委對內牽制諸侯國的委任初衷相互違背。

三、盧綰過於瞭解劉邦,但聰明反被聰明誤。自以為劉邦所謂剷除異姓諸侯王的舉動,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其實所有的軍事打擊行動都是在確信諸侯王謀反的事實後進行的,未牽涉謀反的諸侯王相安無事。

四、盧綰瞭解劉邦也瞭解呂后,因為知道劉邦百年後將是呂后獨大,而呂后素來存有誅滅開國元勳之心念。故認為自己難以自保與後世,便自行其是了。





羅蕭弋


盧綰的背叛其實是為了自保。當時陳豨謀反,盧綰當時是異姓諸侯王,奉命攻打他。於是陳豨向匈奴求助。盧綰就派通曉匈奴之事的張勝前往匈奴,讓匈奴不要增援陳豨。這個時候的盧綰還是一心向著劉邦的,他只想著能順利平定叛亂。

但是張勝考慮到自己能夠得到重用是因為通曉匈奴之事,燕能存在的理由是其他諸侯的不安定,於是擅作主張,讓匈奴增援陳豨,希望以此讓朝廷重視燕,並不能輕易對付燕。

後來盧綰知道了這件事,覺得張勝說得很有道理,為了使燕地長存,盧綰就讓張勝做了他與匈奴之間的橋樑。

後來,盧綰讓陳豨逃跑,然後自己再去追他,做出一副難分勝負的樣子。可是這件事被人密告給了劉邦,劉邦大為震怒。劉邦又得知張勝奉盧綰之命留在匈奴,於是斷定了盧綰已經謀反,於是派兵攻打他。

等到盧綰想入宮向劉邦請罪之時,劉邦卻病重去世。盧綰恐懼於呂后的手段,於是投奔匈奴。

其實盧綰並無背叛劉邦之意,只是想要在異姓諸侯王之間自保。可惜,他用錯了方法。哪怕劉邦剷除異姓諸侯王勢在必行,但念在他們從小的情分上,只要盧綰安分,劉邦一定不會為難他。


真金火煉


公元前197年,趙國國相陳豨反叛,自立為代王。劉邦從南方親自率軍攻打,盧綰從東北方向率軍攻打,形成夾擊之勢。被夾擊的陳豨,派王黃要求匈奴的冒頓援助。知道陳豨向匈奴求助消息後,盧綰也派張勝出使匈奴,說陳豨已經被擊敗,要求匈奴不要援助陳豨。

結果張勝去到匈奴時,逃亡在匈奴的原燕王臧荼兒子臧衍就以唇亡齒寒來勸張勝不要滅陳豨的代國,並提出了存代連胡的合縱計策:

“公所以重於燕者,以習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諸侯數反,兵連不決也。今公為燕欲急滅豨等,豨等已盡,次亦至燕,公等亦且為虜矣。公何不令燕且緩豨,而與胡連和?事寬,得長王燕,即有漢急,可以安國。”

張勝同意臧衍的存代連胡計策,於是要求匈奴出兵攻打燕國,以讓燕國撤兵回防、免去陳豨的夾擊形勢。盧綰看見匈奴攻打自己,以為張勝背叛自己,於是就上書劉邦要求族滅張勝。張勝回到燕國後,告訴了盧綰事情原委。於是盧綰就用他人替換張勝家屬去處死。

公元前195年,劉邦派遣的樊噲、周勃擊敗陳豨。投降的陳豨部下指證盧綰派遣範齊和陳豨聯盟。於是劉邦召盧綰來對證,盧綰以病推辭不去。劉邦又派審食其、趙堯前去迎接盧綰。盧綰懼怕被處死,再次拒絕去見劉邦。

審食其、趙堯回報劉邦,劉邦大為憤怒。後來劉邦又在投降的匈奴人處得知盧綰派遣張勝到匈奴,於是就認定盧綰背叛自己。

公元前195年2月,劉邦派遣樊噲、周勃攻打盧綰。盧綰被擊敗後,率領自己的家屬和幾千騎兵在長城邊等待劉邦病好,想要再次和劉邦修好。結果劉邦去世了,盧綰不得已,只能率領自己幾千部下投奔匈奴的冒頓,被封為東胡盧王。

攔在劉邦和盧綰兩兄弟之間的女人

盧綰為什麼要背叛劉邦

從藏衍對張勝所說的話裡,可以得知,盧綰之所以存代連胡的意義很簡單——就是為了長遠的治理燕國,即長王燕。

在劉邦要求盧綰去長安對質時,盧綰對自己大臣所說的話裡,可以看出:盧綰害怕的不是劉邦,而是呂后,怕被呂后所殺。

“非劉氏而王者,獨我與長沙耳。往年漢族淮陰,誅彭越,皆呂后計。今上病,屬任呂后。呂后婦人,專欲以事誅異姓王者及大功臣。”

盧綰為了能夠長遠統治燕國而選擇存代連胡,在事情被暴露後,不敢去長安見劉邦,不是怕不被劉邦原諒,而是怕被以誅殺韓信、彭越聞名的呂后誅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