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王羲之:一條橫線的“喜怒哀樂”

想達到“飄如浮雲,矯若驚龍”境界,是學行書人的夢想,如果真的想學好行書,一定要從王羲之的《聖教序》開始,從古至今,概莫能外!

正如明末清初時的著名書法家王鐸所言:

吾書獨宗羲獻(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書不入晉,終入野道!

想做好這一點,一定要把握行書用筆方法、使轉呼應帶來各種豐富的變法。

這篇文章我們就通過王羲之《聖教序》中的一條橫線的變化,來看看不同的變化形式所帶來的不同的藝術感受!

本文所有的例字,均以書聖王羲之《聖教序》為例。

行書要有性情、感染力

行書筆法要使轉呼應,有了使轉,才產生呼應,行書並不像楷書那樣,在固有形態中變化,而是用使轉呼應造成的原來面貌的變形。如果沒有變化,就沒有性格,也就沒有性情,沒有感染力!

孫過庭《書譜》:“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

想把行書寫的流暢而有活力,一定要方圓兼用,曲直相映。

王羲之:一條橫線的“喜怒哀樂”

行書的方筆、圓筆

今天先從橫畫談起,橫畫的使轉呼應變化非常豐富,選擇有幾個有代表性的橫畫來分析:

俯橫

俯橫:向上弧,向下俯的橫畫,有俯抱的感覺,俯橫往往是一個字作為主筆,以長橫的形式出現。

這裡有一個“主筆”的概念,決定一個字是否有美感,關鍵就要抓住主筆,是很多初學書法的人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清代文學家劉熙載曾在其作品《藝概》中提到:

“畫山者必有主峰,為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筆,為餘筆所拱向。主筆有差,則餘筆皆敗,故善書者必爭此一筆。”

往往能否寫好這一筆,決定這個字的生死成敗!

俯橫用筆方法:起筆為方筆,順勢自然下筆,中鋒右行,中段速度略快,且上弧,收筆略停頓,也可自然向右下出鋒。

選取王羲之《聖教序》四個字為例子:“所”、“要”、“無”、“菩”等字為例子,均在該字上作為主筆起到平衡作用。

王羲之:一條橫線的“喜怒哀樂”

俯橫

仰橫

仰橫:與俯橫相比,仰橫形態較短,靈巧,向下弧,兩頭向上翹!

用筆方法:起筆為圓筆,要輕鬆下筆,收筆時要向右上帶一下,多數不出鋒,靈活自然,便於銜接下一筆。

還是以王羲之《聖教序》選取“而、下、於、仁”為例:

這種形態變化既營造出了矛盾衝突,也增加了結構的爽利,像出征的軍士,殺伐陣陣!

王羲之:一條橫線的“喜怒哀樂”

仰橫

左尖橫

左尖橫:一般都是順勢起筆或者承上起筆。

用筆方法:起筆較輕,即圓筆,收筆略重。

一般來說,一個字除主要橫畫起筆重一點,其它橫畫都是起筆較輕而形成左尖橫。如“寺、大、在、形“等字的第一筆。在行書左右結構的字中,右半部分幾乎所有橫畫都是做尖的,如“騰、隱、顯、鍾”等字。也有例外的情況,為了承上啟下的需要,有時一個字的主要橫畫也寫成左尖的形式!

“左尖橫”的變化情緒激昂,由輕到重,由快到慢,一條線從高昂到低沉,起伏之態必現。

王羲之:一條橫線的“喜怒哀樂”

左尖橫

右尖橫

右尖橫主要是用於在左右結構的左半部分,如“林、於、故、提”等字的第一筆,右尖橫突出該橫畫起筆的力量,弱化了收筆的形狀,以便呼應該筆畫的起筆力量,弱化了收筆的形狀,以便呼應一個字的右半部分,故一般起筆為方筆

右尖橫與左尖橫相反,情緒遞進相反,藝術表達也相反。

王羲之:一條橫線的“喜怒哀樂”

右尖橫

承上橫

承上橫即承接上一筆的橫,行書中因使轉呼應,出現了大量的承上橫,承上橫的入筆與其上一筆的出鋒相呼應,有時相連接,保證了運筆的連續性,如“教、老、是、其”等字。

承上橫的表達意趣乃如人之腰背,貫穿於上下,構建了情緒變化之橋樑。

王羲之:一條橫線的“喜怒哀樂”

承上橫

啟下橫

啟下橫,凡是行筆結尾出鋒,引領下一個筆畫的橫畫都可以認為是啟下橫,包括收尾處向下出鋒和左上出鋒的兩種情況。

向左下出鋒的啟下橫在順勢行筆上更具有優勢,一般凡這一筆畫下面有順勢的筆畫是,都可以出鋒啟下,啟下橫也用於字的頂端或者底部。

“百、所”是上橫,引領下面的筆畫,“經”是中間橫,向左上出鋒為了引領上面的豎畫,“五”是底畫,出鋒引領下一個字。

書法之情緒變化猶如武功套路之遞進,每一筆的起伏之態都是上一筆的終點,也是下一筆的起點。

王羲之:一條橫線的“喜怒哀樂”

啟下橫

向左上出鋒的啟下橫同樣引領下一個筆畫,有事出鋒並不明顯,但屬筆不到而意到,效果更好。如“者、善、古、尤”等字,有時向左上出鋒,基本上與下一筆相連,這也是行書的一個特點,如“者”字。


王羲之:一條橫線的“喜怒哀樂”

啟下筆不到而意到的效果

承上啟下橫

承上啟下橫就是承接上一筆又引領下一筆的橫畫,在行書中也常見,如“前、善、教、華”等字中間橫,前三個字是中間橫,“華"字是最後一橫,其中”前、善“二字承上部分連在一起,更加緊密,寫這一橫必須胸有全局,運筆流暢、氣韻相連、才能生動自然。

橫畫的情緒講究起承轉合,與所有的藝術表達像一致,如果說尖橫為起的畫,那麼下面的這個橫畫便是“承”的作用。

王羲之:一條橫線的“喜怒哀樂”

承上啟下橫

另外,應當注意,在行書中凡先橫後撇或先撇後橫的字多數連寫,這是行書特徵之一。

如“基、不、教、庸”等字是先橫後撇,“生、有、無、昨”是先撇後橫,大大減少了筆畫。

王羲之:一條橫線的“喜怒哀樂”

凡先橫後撇或先撇後橫的字多數連寫

橫的組合變化

【形態的變化】

形態的變化就是橫畫的樣式變化,主要體現在起筆上,如“寺、書、遵、翹”等字,多條橫線,起筆的形態都不一樣,可謂“數畫並施,其形各異”,十分了不起!


王羲之:一條橫線的“喜怒哀樂”

形態的變化

【方向的變化】

多橫並列時,方向不同,大大增加了靈動和流暢,如“聞、難、雙、蓋”等字,凡是橫畫並列的字,如方向一致,必然方挺莊靜而欠靈動和流美之韻。

王羲之:一條橫線的“喜怒哀樂”


王羲之:一條橫線的“喜怒哀樂”


王羲之:一條橫線的“喜怒哀樂”


王羲之:一條橫線的“喜怒哀樂”

【空間的變化】

多橫排列時,空間比較均勻,容易雷同,做適當的疏密變化,即可生出多種神采:

如“陰”字四橫中間密上下疏;


王羲之:一條橫線的“喜怒哀樂”

“桂”字四橫也是中間密,同時橫畫之間還發生方向之改變,更有奇特之效。


王羲之:一條橫線的“喜怒哀樂”


“唯”字更見大師之高妙,四橫中間左側部分三個方塊空間,眼看就一模一樣,突然來個出鋒連筆,打破了第三個方塊,及時抓住機會,真可謂神來之筆。


王羲之:一條橫線的“喜怒哀樂”

“墨”字在一堆橫畫的最後拉大空間,也是很有調節的效果。


王羲之:一條橫線的“喜怒哀樂”

有的書家不懂這一點,把三橫或者四橫的空間一樣寬,用尺子量不差毫釐,此為大謬也!

化直為曲

在行書中化直為曲,也是打破楷法的一種表現,尤其是連筆比較多的時候,會出現曲線的鏈接,甚至出現畫圈,大大增加了流暢性,如“慧、性、非”等字。


王羲之:一條橫線的“喜怒哀樂”

所有的變化只是為了豐富,一定防止都寫成標準橫,那是失去靈動,就不是藝術了,如呆板的把每個筆畫都寫好了,但每個字都不好,換句話說,每橫都寫成標準橫,所以沒有神采,這與行書之規律相反。

只要你掌握用法方法,注意使轉呼應,對這樣變法多加練習,自然能對王羲之的行書瞭然於心。

王羲之僅僅通過一個橫畫,通過改變這個橫畫的粗細、曲直、欹正、長短等等方面,就能營造出了不同的情緒變化,這便是王羲之書法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