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中國洛陽的歷史簡介?

上官熙


洛陽,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武周、唐、後梁、後唐、後晉“十五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帝王輩出。

以下歷史名人,或生於洛陽,或葬於洛陽,或長期生活於洛陽,或功業創立於洛陽。

史前伏羲:人文始祖,洛陽是河洛文化中“河圖”的出現地,“人根之祖”、“人文之祖”伏羲的祭祀地,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夏朝:

后羿:傳說中射日的英雄,

杜康:造酒祖師,在洛陽造酒。

還有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

商朝:

商湯:滅夏後稱為武湯,是商王朝的建立者。

還有商初名臣:伊尹。

周朝:

周武王,周武王伐紂時,聚八百諸侯於孟津,周武王克商後,遷九鼎於洛邑。

周公: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稱周公。 營建洛陽邑,在洛陽制禮作樂。 伯夷叔齊:勸阻武王伐紂,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 周平王: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後,史稱周王朝為東周。

老子:道家的創始人。所著《道德經》,亦稱《老子五千文》,簡稱《老子》,是道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作。

孔子:魯國人,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

蘇秦:東周洛陽人,戰國時期倡導合縱說的重要活動家。傳有頭懸梁錐刺股發憤讀書之故事。致力於縱橫之術,先後遊說六國,勸其合力抗秦,形成合縱之勢。

蘇秦為縱約長,佩六國相印。

還有被歷代商賈尊為鼻祖的白圭,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張儀。

秦朝:

呂不韋:秦國相國,史記中稱他為秦始皇生父,著名政治家,主編《呂氏春秋》為秦的統一事業做出了貢獻,封地有河南洛陽十萬戶。

西漢:

劉邦:劉邦稱帝,定都洛陽三個月,置酒洛陽南宮,與群臣論所以取天下之道。

還有西漢名臣,賈誼、桑弘羊。

東漢:

漢光武帝:劉秀,東漢建立者。建都洛陽。25-57年在位。

班超:出使西域,對鞏固我國西部疆域,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同時,東漢恢復對西域的統治,保衛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和中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班固:投筆從戎修《漢書》,《漢書》是我國第一部體例完備、內容豐富的斷代史。

蔡倫:造紙術的發明者,對世界文化發展起了重大作用。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張衡:東漢文學家科學家,張衡在洛陽發明地動儀,這是世界上第一臺地震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還有東漢名將,馬援、竇憲等,東漢文學家,許慎、蔡邕等。

三國:

魏武帝曹操:死後被追封為魏太祖。曹操不僅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學家。

曹植:三國時期魏國的傑出詩人。曹操第三子,《洛神賦》是他賦中的名作。

曹丕:魏文帝,曹操長子。

司馬懿: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為魏國重臣。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專權。後,其孫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司馬懿為宣帝。卒於洛陽。

關羽:蜀漢名將,忠義的化身,封建社會被尊為武聖,與孔子齊名,首級葬於洛陽。

此外三國時在洛陽的名人還有袁紹、董卓、呂布、司馬師、劉禪、鄧艾、鍾會、鍾繇、稽康、阮籍、馬鈞等。

西晉南北朝:

司馬炎:自立為帝,西晉的開國皇帝,建都洛陽。

左思:致使洛陽為之紙貴。

陳壽,楚著作郎,終御史治書,在洛陽撰《三國志》。

祖逖:聞雞起舞,志向宏遠。

劉琨:西晉詩人,軍事家。

還有西晉名將杜預,注《九章算術》的著名數學家劉徽,另外還有裴秀、石崇、綠珠、潘岳、桓溫等。

拓跋宏:北魏孝文帝,是北魏一位傑出的皇帝,實行了許多重要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為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魏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出現了歷史上的北魏盛期。

還有檀道濟、高歡、蘭陵王高長恭等。

隋朝:

隋煬帝:隋代第二位皇帝,營建東都洛陽,開掘運河,修築長城,開闢馳道。

歷史上有名的暴君。

還有隋朝名將韓擒虎、賀若弼等。

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開創唐朝的著名千古一帝,文治武功難有比者,定東都洛陽一戰是其一生最光彩的一幕。稱帝后三次來到洛陽,共兩年時間。

長孫皇后:洛陽人,十三歲時嫁給李世民為妻。李世民升儲登極以後,被立為皇后。

長孫無忌:字機輔,洛陽人,文德皇后之兄。好學,有籌略,佐太宗定天下,以功第一,封齊國公。

玄奘:通稱為唐僧,古今以來,翻譯經典最多的,舍唐僧之外其誰焉。

武則天:自立為則天皇帝,國號為周,在洛陽稱帝,史稱“武周”。

狄仁傑:唐代名臣,不畏權貴,正直無私。

民間有廣為流傳的狄仁傑破案(狄公案》一書。在西方可謂家喻戶曉。

上官婉兒:是武則天文筆上的得力助手。

唐玄宗李隆基:生於洛陽,玄宗在位年間,是唐代由盛變衰的關鍵時期。開元年間曾都洛近十年。

王維:唐詩人、畫家。字摩詰。

李白:曾三次到過洛陽,做了多首傳世名作,並與杜甫在洛陽相會。

杜甫:盛唐大詩人,長期生活於洛陽,並以洛陽為家鄉。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

吳道子:中國唐代畫家。被尊為畫聖。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

張旭: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F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長期生活於洛陽。

顏真卿:創立書法上另一種的新風格,後宋代四大家的書法,皆受顏真卿筆法的影響,因此顏真卿算的上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一個承先啟後的人物。 葬於洛陽。

郭子儀:唐代著名的軍事家。白居易: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影響極為廣泛。晚年隱居於洛陽。

葬於洛陽。

劉禹錫:洛陽人,中唐詩人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曾長期在洛陽任職。

李商隱:長期生活於洛陽。杜牧,曾在洛陽任御史。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後人稱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其先太原人,後遷下?(今陝西渭南)。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

後隱居洛陽香山 ,並葬於此。(香山,在龍門山對面)。

還有與洛陽有關的名人有張說、許遠、元稹、孟郊、李賀、韋莊等。

五代:

朱溫:朱溫以梁為國號,都開封,以洛陽為西都。

李存勖:遷都洛陽,以洛陽為洛京。李存勖以繼唐而有天下,故國號唐,史稱"後唐"。

另外還有石敬瑭,滅後唐。建晉,建都洛陽。

宋代:

李煜:宋太祖封他為違命侯, 葬於洛陽。

趙匡胤:北宋開國皇帝。廟號太祖。洛陽人。 趙光義,宋第二代皇帝。

趙普:北宋名臣。字則平。洛陽人。北宋名臣呂蒙正、富弼,洛陽人。

司馬光:北宋名臣,史學家。

歐陽修,唐宋八大家,曾在洛陽任西京留守,作《洛陽牡丹記》與《新唐書》。

邵雍:北宋哲學家。後居洛陽。

范仲淹: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成就亦傑然可觀。散文《岳陽樓記》為千古名篇,葬於洛陽市伊川縣。

程顥 :北宋理學家、教育家。

洛陽伊川縣人。

程頤:北宋理學家、教育家。洛陽伊川縣人,世稱"伊川先生"。程顥弟。

還有很多歷史名人未選入,比如三國時在洛陽的名人還有袁紹、呂布、司馬師、劉禪、鄧艾、鍾會等 隋朝的王世充,獨孤皇后,單雄信等,唐朝名相姚崇,宋璟,李德裕等以上都是與洛陽關係密切的名人,可以說北宋以前的名人包括秦始皇漢武帝等絕大多數都來過洛陽。


用戶4297619558145


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由周公營建,建於公元前12世紀,是八大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洛陽【華夏第一王都】、【中華民族的搖籃】,【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都城】。其中【中國、中州、中土、中原、華夏】等稱謂均來自於洛陽。“永懷河洛間,煌煌祖宗業”。中國古代帝嚳、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帝嚳都亳邑,夏太康遷都斟鄩,商湯定都西亳;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沿襲,共十三個王朝。洛陽自古被華夏先民認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遷宅於成周,宅此中國”;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四方入貢,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勳卓異、光耀千秋。   “崤函帝宅,河洛王國”,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在洛陽建東都,下令開鑿大運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東南輻射總長達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運國務院立洛陽—華夏第一王都網;以洛陽為東端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   洛陽是中華文化的讀本。史學考證知,文明首萌於此,道學肇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經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玄學形成於此,理學尋源於此。聖賢雲集,人文薈萃。洛陽還是姓氏主根、客家之根。   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就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周公“制禮作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班固在這裡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在這裡完成了歷史鉅著《資治通鑑》,程頤、程顥開創宋代理學,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曾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造紙,馬鈞發明翻車.....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毛火榮


中國開始的地方,河洛文明發源地,華夏文明發源地


誰家玉笛聽落梅


早在50萬年以前,河洛的先民們就開始了原始文化的創造。上古時期,一匹“神馬”自黃河中段浮出,揹負“河圖”,上面刻畫了一些圖案和數字。伏羲氏依照這些圖案和數字演化而成“八卦”。公元前二十一世紀,洛河又出現了“神龜”,龜前刻有字,稱之為“洛書”。大禹依據洛書治黃河成功。《周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從河圖洛書開始,拉開了河洛大地4000多年的城市發展以及1529年的都城史。

司馬遷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西晉時期寫出《三都賦》導致洛陽紙貴的左思也說:“河洛為王者之裡。”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洛陽是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教育中心。

洛陽是九朝古都,如果將一些紛爭時期的的國家算在內,歷史上有十三個朝代在洛陽定都。九可以說是個虛指,意思是無窮大。歷史上“夏、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唐”等主要九個朝代在洛陽定都。在中國八大古都中是建都時間早,建都歷史長(1529年),建都朝代多的古都。

中國第一個朝代是夏朝,據考證夏朝建都在二里頭,即今天洛陽偃師市二里頭村。我們在二里頭遺址考古中,特別是國家夏商周三代斷代工程考古探索,在二里頭發現了大型宮殿遺址,這是目前我國發現早的宮殿遺址,這些宮殿遺址佈局嚴謹,主次分明,由正殿、庭院、廊廡和門道所組成,開創了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先河。由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可知,二里頭文化是介於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和鄭州二里崗早商文化之間,根據碳十四測定,二里頭遺址的絕對年代在公元前1900年到公元前1500年。

歷史到了公元前十一世紀,中國社會進入私有制,進入了周朝,周公在洛陽建了兩座城:一座叫王城,一座叫成周。王城是諸侯朝見周王,居住西周貴族的地方,成周是駐防軍隊,安置殷商遺民的地方。今天的周王城廣場,就是當時王城的遺址。在洛陽城市改造的時候,當時中國銀行準備修建,在挖地基時發現了車馬坑遺址等一些歷史遺址,洛陽市政府立刻保護了起來。在清理遺址時發現了一座馬車前面拉車的有六匹馬的屍骨,解決了歷史上天子座駕是四匹馬還是六匹馬的千年懸案。洛陽市同時也把車馬坑及其他的遺址保護起來,在地下建起了天子駕六博物館。在地上建成了周王城廣場,今天已經是洛陽市民休閒、健身、娛樂的重要場所了。而成周後來成了漢魏洛陽城的雛形,位於今天白馬寺的東邊。

公元前770年,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被殺,他的兒子即位,即後來的周平王。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當時東周的都城就在王城,歷經了十三王,三百餘年。王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高級名城,也是當時世界上的一流城市,建築規模很大,據史料記載王城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呈長方形,城郭四面共有三道門,每個門有三條道,男子走左邊,女子走右邊,車輛走中間,這就是今天男左女右的由來。當時王宮左邊有宗廟祖堂,右邊有社稷神探,前面有朝會群臣的宮殿,後面有商業交易的市場,即所謂的“前朝後市,左祖右社。”上古時代,周王城的建築規模宏大,佈局合理,排列井然,創造了當時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王城的建築,對中國後世的城郭建築,宮殿建築,宗廟建築以及陵墓建築等,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秦代的咸陽,漢唐的長安,宋代的開封,明清的北京都是中華傳統建築形式的體現,而這種建築形式正是來源於周王城。

漢魏時期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都定都於洛陽,從西周建城周城到北魏遷都洛陽後對洛陽的又一次大規模建設,漢魏洛陽城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10公里,成為中國甚至世界上規模大的古城,在中國城市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漢魏洛陽城在中國都城史上佔有特殊地位,它位於漢唐兩大盛世的中間過渡期,對於瞭解從古代的中世紀的社會形態轉變具有重要啟示。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上,尤其在都城設計規劃上發生了轉折性變化。先秦都城皆宮城與民居依地勢高低不對稱,不規則的分佈。漢魏洛陽城南宮、北宮的安排已顯露出中軸線的萌芽,對後世的都市佈局產生了積極影響。隋唐長安城正是在漢魏洛陽城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因此在中國都市發展序列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北魏洛陽城規模之大,是近代以前全球所見範圍內大的城市,當時歐洲城市規模遠小於此。後來的唐長安城面積約等於漢魏洛陽城面積。從北魏太和十七年,即公元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起到公元534年遷都鄴止,總共42年,規劃中的裡坊居民並沒有注滿,在外城裡還有不少空白地帶。即便如此,在1500年以前能出現這樣規模的城市規劃也是一個奇蹟。

我國曆史上南北朝對峙長達170年,到到隋文帝楊堅重新統一中國而告終。隋文帝定都長安,公元604年,太子楊廣殺死父親繼承皇位,他就是隋煬帝。604年的冬天他來到洛陽,登上邙山頂,南望伊闕,他看到了伊洛河兩岸開闊、平坦,就說道:“這不是‘龍門’麼?自古以來,歷代帝王何不建都於此?”大臣蘇威回答說:“前代所留,正是等待陛下您啊!”隋煬帝一聽十分高興,便決定在漢魏洛陽城以西18公里處重新建都。第二年春天,隋煬帝命令尚書令楊素、楊達、宇文愷受命營建東都洛陽,一個月所使用的工匠達200萬人,相當於秦始皇修長城所用人口的十倍,歷時一年時間,營造完畢。次年四月,隋煬帝率文武大臣進駐洛陽城。隋朝共37年,其中15年在洛陽定都,其後唐代時期的後梁和後唐曾相繼以此為都,其中唐代約45年,後梁14年,後唐13年,這座新洛陽城便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都城之一——隋唐東都洛陽城。隋唐東都洛陽城,介於東周王城與漢魏洛陽城之間,背靠邙山,南臨伊河龍門,東邊有瀍(chan)河,西邊有澗河,洛水縱貫其中,是當時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

洛陽1529年的都城史在中國八大古都中絕無僅有。中國其他七朝古都名稱隨著朝代的更替而發生了變化,例如南京叫過建康、建業、天京、金陵,北京曾經叫過范陽、涿(zhuo)郡\\、大都、北平。而洛陽這座千年古城名稱一直未發生變化,一直都是叫洛陽,這在中國乃至世界城市發展歷史上都是十分罕見的。洛陽由於獨特的自然環境和1529年的都城史,對中國人的思想以及中國文化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中國封建社會以儒家思想作為治國根本,以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來統治人民,這三種思想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長達幾千年,而這三種思想的產生,發展以及傳播都與洛陽有著不可割捨的聯繫,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洛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

儒家思想由孔子所創。儒家思想的根源是“禮”,也是後世所稱的五經之一。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自黃帝開始就有了禮制。夏商兩代繼承發展為夏禮和殷禮。西周時周公在營造洛陽城時,在洛陽集三代禮制之大成,創造了燦爛輝煌無所不包的《周禮》。周天子以《周禮》治天下,奴隸制走向繁榮,國力達到鼎盛。春秋時期,諸侯爭霸,互相征伐,禮崩樂壞,人們飽經戰亂之苦,渴望結束這水深火熱的生活,重建文明禮儀的社會秩序。世之中,魯國出了一個非凡之人。這個人姓孔名丘,字仲尼。孔子祖上是河南商丘市夏邑人,是商紂王叔叔齊子和魏子的後人。商丘當時正是宋國的領土。孔丘三歲喪父,家道中落,由母親一手撫養養成人;他自幼天資過人,勤學好問,尤其對禮制特別關心。他所在的魯國原本是周公兒子伯離的封地,這裡仍然保留著周代禮制的遺風,因而孔丘對周禮有所瞭解。他的妻子是宋國人,宋朝是殷商後裔微子的封國,那裡也有殷禮的遺風,孔丘到宋國參加過葬禮,瞭解了一些殷禮知識。通過對周禮、殷禮的一些瞭解,孔丘意識到禮制對於社會秩序的重要性。一個沒有禮制的社會,必然天下大亂。禮制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要治理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必然要有新的禮制出現,而新的禮制出現,必然由新的知識來構成。因此孔子留心學習天文地理、音樂、軍事、數學各方面的知識,到三十歲時,他已經是一個博學多識的學問家了。魯國有不少青年向他拜師學習,尊稱他為孔子。這樣,孔子的名字在魯國就傳開了。

但孔子認為他對周禮的瞭解太淺薄了,洛陽是周禮的誕生地,又是周文華的中心,他覺得他有必要去洛陽學習取經。他把想法告訴了魯國國君,魯君表示大力支持,給了孔子三輛馬車,兩匹馬,一個僕人,於是孔子千里迢迢來到國都洛陽,他親自拜見了當時東周的柱下史老子,也就是當時國家圖書館館長,是當時全東周博學的人。問禮之後,孔子說:“鳥,吾知其能飛;獸,吾知其能走;魚,吾知其能遊;至於龍,吾不知其能乘風雲而上天。今見老子,其猶龍也。”入周問禮後,孔子對周禮有了全面的瞭解和掌握,從此周遊列國,晚年開始講學。當時孔子的主要活動範圍就是在河南,當時孔子所用的話就是洛陽話。

東漢時期,董仲舒將孔子的儒家思想進行發展和改良,使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當時高學府太學,從東漢初年公元29年創辦,一直到北魏時結束,歷時50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規模大,人數多,時間長的中央大學。洛陽太學的發展教學內容以經書為主,尤其以儒家的經典為重。東漢時期,儒學分為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兩個流派。講述經學,均由博學多才的老儒口授,實行講座制,沒有統一教材,因此學生學起來很難,對於同一個問題有不同見解。有一次皇帝召集全國專家,想把經書統一下,沒有成功。在漢靈帝時,當時著名經學家、書法家,命令校正五經,並把校正的五經用隸書致於46塊石碑上,立於太學,作為太學的標準教材,這就是著名的“熹年石經”。洛陽太學和今天的大學基本一樣,入學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統考,擇優錄取;一種是推薦報送,同今天中學校長推薦上北大一樣。學生畢業後有的直接當官,有的回家教私塾,學生有的是自費,有的是免費,有的住在校內,有的住在校外。洛陽太學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的教學制度和管理制度,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座教學豐碑,對傳統中華文明起了重要作用。太學500年的歷史出現了很多優秀畢業生和校友,諸如:思想家王充,科學家張衡,史學家文學家班固、班昭,經學大師鄭雲、郭泰。500年之間洛陽一直都是學術中心。

北宋時期伊川學派的程頤、程顥兄弟繼承了儒家文化,並且在孔孟儒學的基礎上融入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成為了一種新式儒學,後來經南宋朱熹等發展成為“程朱理學”,理學產生後,中國文學多元化結束,新的理學思想得到統治者的推崇,成為宋元明清文化的核心。對後世的史學文學藝術影響較大。理學是把雙刃劍,其重要的作用是為我們樹立了我們民族的理想人格形象,對於中華民族重氣節、重道德、重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程朱理學的重要任務的張載曾寫下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經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豪言壯語,顯示了人性的光輝、偉大與崇高。歷史上,文天祥在元朝的屠刀威脅下,仍然發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晚明東林黨人在黑暗勢力下,仍然鐵骨錚錚,明清之際顧志武奔走呼號發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號召。這些話語和行為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理想人格的形象,閃爍著光輝,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脊果,這些都與洛陽的程頤、程顥有關,他們當時講學最常去的就是今天登封的嵩陽書院,同時他也是北宋四大書院之一,今天的洛陽伊川縣有二程墓,洛陽嵩縣程村有二程故里。

但是理學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為我們樹立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果,另一方面也去除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浪漫情懷。現在很多人都說法國人浪漫,英國人紳士,德國人嚴謹,其實我們中華民族同樣是一個很浪漫的民族,從文學作品上基本上可以看出來一些。我們初所見的是《詩經》。《詩經》是很浪漫,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有位伊人,在水一方”《採》中的“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表達了情侶之間真誠的相思和度日如年的焦慮,成為千古名句。《詩經》中有大量反應周人愛情、婚姻和家庭問題,由此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淳樸善良、富於感情,大膽追求愛情和幸福的。《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就是民歌,是各諸侯國的歌曲,十五個諸侯國國風過160篇,雅分為大雅和小雅,是宮廷樂曲,是周王朝京都的樂歌,大部分是洛陽地區音樂。頌,是宗廟之音,是祭祖時唱的歌曲,其中《周頌》31篇,基本上出自洛陽地區,比較全面,真實的反映了2000多年前洛陽人民的思想意識、民情習俗和社會生活,反應他們的審美情趣。《孔雀東南飛》中“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屈原也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寫下了《離騷》、《九問》等著名詩作,初當作中國文化的代表。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十分動盪,人民顛沛流離,背井離鄉,軍閥混亂,給廣大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同時,也使一般士人仕途無路。另外,由於受到農民戰爭洗禮,中華民族思想尚未融合,儒、道、佛、玄學並立,人們思想無法統一,再次由於魏晉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門閥士族形成,一般士人上進無路,再加上朝代更替頻繁,因此不少人都感慨人生苦短,這樣很多人,特別是竹林七賢為代表崇尚自然,歸隱山林,所以才有了阮籍說曹操的“時無英雄,隨時豎子成名”,才有了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才有了竹林七賢在雲臺山浪漫形骸,灑脫不羈,形成了一種打破思想約束,要求思想解放和追求個性自由的士風,這就是千古稱道的“魏晉之風”。

唐朝,特別是盛唐武則天、玄宗時代,由於實行開放的民族政策和兼收幷蓄,思想自由,李白才寫出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等充滿著誇張和想象的詩句,成為中華民族爛漫主義的巔峰,所以說我們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是很浪漫的民族。老祖是骨子裡充滿浪漫的。從詩經的浪漫,屈原的浪漫再到竹林七賢的浪漫和李白的浪漫,在宋朝時歸於理性,所以才有了後世的“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倫理、道德觀念。理學束縛了中國人骨子裡的浪漫,是中華民族的浪漫情懷一點一點的抹去了,造成了很多的悲劇。例如徽州的貞節牌坊,韓再芬唱的黃梅戲《徽州女人》中說:前世不修,生在會周公。十三四歲,往外一丟。“斷送了很多人的幸福。所以明清時期,小說創作才開始發展起來,《金瓶梅》的作者都不敢寫出自己的名字,乙”蘭陵苦笑生“代替。明清時期大興”文字獄“也與我們的浪漫情節缺失有關,;另外很多人抨擊武則天的面首張氏兄弟,以及捏造武則天與白馬寺住持薛懷義之間糾纏不清的曖昧,因為一個女人當皇帝總讓他們感到不是滋味,另外骨子裡看不起佛門中人的儒生生硬的非要把一個女王與一個和尚聯繫到一起,這也是因為他們缺失浪漫情懷。八股取士制度進一步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使中華民族的輝煌從此不再,但好在中國文化從宋朝迴歸理性,在毛主席身上重新返回浪漫上,毛主席是現代浪漫主義最集中的體現,才有了他自己所說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所以說儒學每一次發展都是發生在洛陽,正是如此,洛陽一直是中國文化無可爭議的中心區域。

道教家思想形成於洛陽,老子是戰國時楚人,也就是今天河南周口鹿邑縣,也有說法在安徽亳州渦陽縣,老子當時做的官是周朝的柱下史,是一個史官兼任國家圖書館館長,做柱下史做了三十多年,在洛陽時期,他閱讀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後來在函谷關創作了五千多字的《道德經》。因為他做圖書館館長的優越條件,老子對夏商周以來的制度、掌故、文化典籍都很熟悉,加上洛陽市當時社會矛盾最為集中的地區,他對於社會各方面矛盾的觀察也比較深,所以經過積累,他在洛陽創立了道家學說。這既是老子對華夏文化的貢獻,也是洛陽對華夏文化的貢獻,他的清靜無為思想放映了春秋時期社會動盪不安,人們對安寧生活的迫切追求,無為而治在一定的時期也是很有效的,例如西漢前期就執行的是無為而治的思想,對恢復社會秩序,發展生產時十分有效的,老子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哲學家,其思想的精華,對現代社會仍有著重要的啟示。

佛教誕生於洛陽。佛教是外來戶,戶口是印度,佛教創造人是釋迦牟尼,俗名叫喬達摩.悉達多,跟孔子是同一時代的,比孔子大6歲。東漢永平七年,即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做夢夢到金光飛神,第二天問群臣,這是什麼神?大臣傅毅回答道:“西方有神,號之曰佛。”於是漢明帝派遣秦璟、蔡愔等十多人前往印度取經尋求佛法,蔡愔等人到達大月氏,也就是今天阿富汗境內碰到了攝摩騰和竺法蘭。於是邀請他們用白馬託著佛經和釋迦像來中國傳教。他們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5年到達洛陽。漢明帝出洛陽城十里相迎,並把他們安排在鴻臚寺內,兩位高僧在這裡譯出了《四十二章經》,後來到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為他們修建了一座僧院。因為佛經、佛像是用白馬駝來的,而二位高僧居住於鴻臚寺內,因此為了紀念這一事件,把兩位高僧修行居住的僧院命名“白馬寺”,白馬寺成為中國佛教的祖庭,洛陽也成為中國的佛教中心。佛教也是早在洛陽確立。

佛、道、儒三種學說薈萃了洛陽,並逐漸融合,形成了一種中心思想。佛教講求積德行善、儒家講忠孝兩全、道教講求清心寡慾,他們都用思想約束每一個人,讓他們中國式的好人。這三種思想形成於洛陽,並由洛陽向外傳播,奠定了洛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歷史上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漢、後唐、定都於洛陽,使洛陽留下了如若星河的名人軼事,歷史傳說以及成語典故,我們挑一些重要的大家所熟知的與各位分享一下。

著名的史學家司馬光居住洛陽期間寫下了“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周易.繫辭》上雲:“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出圖的河就是黃河,出書的洛就是洛水,河洛地是河圖洛書的發源地,同時也是周易八卦的故鄉,陰陽五行之術的來源,後世的算命、看相、看風水都是來源於河圖洛書。

商朝末年,紂王無道,整日沉湎於酒色之中,朝政荒蕪。這為西周的崛起提供了有力條件。公元1046年,西周文王去世,武王繼位。武王率大軍自鎬京出發東進,來到黃河南岸的孟津,附近部落、諸侯國的首領聞訊來助威,人數多達800人。史稱“八百諸侯會孟津”,今天在洛陽孟津縣東北仍有一個地方叫會盟鎮。周武王去世後,他的兒子周成王繼位,由於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姬旦代理政務,姬旦輔佐成王,鞠躬盡瘁,史學家稱他為“周公”。也就是曹操所說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西周實行的是一國二京制,除了西都鎬京外,還在洛陽營造了東都,在營建期間,他吸取了夏禮、商禮的精華,制定了周代禮制——《周禮》。周禮的重要作用是建立了詳細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他對我們中國人的思想以及思維方式有著重要影響。周公當時還在全國開展了許多天文測量活動。例如他在今天的登封也就是當時的陽城,插了一根竹竿,他發現了一種現象:有的時候影子長,有的時候影子短,於是這就是“立竿見影”的成語的由來,於是他把影子第一長的那一天命名為冬至,影子第一短的那一天命名為夏至,自此發現了二十四節氣。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周公的發現是關係到國際民生的大問題,今天的我們在登封市仍然可以看到有一個地方叫“周公測影地”,當時周公在洛陽也進行了勘測他發現以瀍河為界,河東河西都是建成的好地方,於是在瀍河以西建立了王城,為周天子所居住的地方,同時也是其他諸侯國朝拜的地方,王城位於今天洛陽王城公園下面,除了在河西建立了王城以外,還在河東建立了周城,主要是居住和駐紮軍隊的地方,後來二城合二無一,統稱為洛邑。

東周後來分成兩個階段,史稱“春秋”和“戰國”。春秋時期魯國的孔子曾來到周王朝的首都洛陽向當時的東周柱下吏請教周禮的一些問題,問完回去後開始周遊列國,晚年講學,創立了儒家學說。

戰國七雄並列,以秦統一天下而終,秦朝末年,劉邦和項羽所對峙的漢霸二王城位於今天滎陽市廣武山上。楚漢戰爭四年,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成為西漢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因為當年西楚霸王項羽進入關中後,一把火燒了咸陽宮殿,當時成為一片廢墟,相比較而言洛陽宮殿比較完整,於是漢高祖準備遷都洛陽,後來聽從了張良、婁敬的建議才西遷都至長安,但洛陽一直是西漢的陪都。劉邦在洛陽居住期間,總結戰勝項羽的緣由時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語。”這就是有名的“劉邦南官論三傑。”也是成語“運籌帷幄”的由來。

東漢時期,定都與洛陽。漢明帝劉莊在洛陽建立了白馬寺,這是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座寺院。因而被評為中國佛教祖庭,漢明帝以儒治國,當時的太學是高學府,學生達三萬多人。洛陽也是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東漢蔡倫也在洛陽改進了造紙術,推動了中國的文化發展,蔡倫因此被封為“龍亭侯”。張衡在洛陽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比歐洲人整整早了1700多年,所以張衡被列為世界科學家之首。

東漢末年,董卓大戰洛陽城,是洛陽城市發展史上慘重的一次破壞,整個洛陽城屍橫遍野,二百里內白骨累累,後來歷經曹魏、西晉、北魏三期的建設,直到公元500年左右,洛陽城的規模,繁榮程度才走到東漢末年的水平。

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混亂的時期,朝代更替頻繁,洛陽先後成為曹魏、西晉和北魏的都城。文學史上的“漢魏文章半洛陽”是因為當時的文人名士都集中在洛陽城,建安文學誕生於洛陽,許慎的《說文解字》誕生於洛陽,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誕生於洛陽,第一部農書《齊民要術》著成於洛陽。而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漢賦;而漢時期,賦作為一種新的文體,成為漢代文學的代表體裁,漢賦是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統治了漢代文學400年,賈誼、班固和張衡都是當時著名的漢賦作家。賈誼著名的是《吊屈原賦 》,班固著名的則是《漢書》,張衡的《兩都賦》都是其中非常有名的。而最為國人所津津樂道的則是導致“洛陽紙貴”的《三都賦》。

《三都賦》作者是左思,少年時候學習不專心,學習書法古琴都無所收穫,成年以後,閉門發奮讀書,手不釋卷,終於學有所成於他,由是山東臨淄人,開始寫成《齊都賦》,文句優美,詞語華麗,後來他立志寫《三都賦》。因為他妹妹舉家搬遷至洛陽。左思在洛陽廣泛閱讀書籍,並且遍訪名師,結交文人,初步瞭解了魏都洛陽、蜀都成都、吳都建業的山川地理和風土人情,於是左思進行了如痴如醉的構思醞釀,在他家的門上,牆壁上,床頭甚至廁所裡都備有紙筆,一旦有好的句子就立刻記下來,經過十年功夫終於完成大作《三都賦》,由於寫的太好,當時的文人雅士爭相傳抄,一時造成紙張供不應求,紙價飛漲,造成了千古俗語“洛陽紙貴”。

魏晉在洛陽比較有名的還有石崇與王愷鬥富,同樣還有他結交文人雅士的會各園,當時共有二十三位名人,加上他共二十四人,號稱“會各二十四友”,會各二十四友中比較出名的有左思、陸機,還有潘安,也就是中國歷史上出名的帥哥潘安。潘安是今天鄭州中牟人,姓潘名嶽字安仁,因為他與中國歷史上醜,惡毒的皇后賈南風也就是晉惠帝的皇后私通,實在對不起“仁”這個字,於是把任去掉,成了潘安,其實潘安不但長的帥,而且這個人十分有才,初唐四傑王勃《滕王閣序》中最後一句是“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 ”當時人們把潘岳之才比喻為江,而把陸機之才比喻為海,陸機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文學創作專論《文賦》“潘才如江,陸才如海”。當時,潘安住在洛陽,好打彈弓,經常拿著彈弓到街上打人,他也知道憐香惜玉,他只打男人,不打女人,所以每當看到潘安在街上時,當時人就派女人上街買東西,而在街上的男人都拿著鐵鍋來擋著彈弓的子彈,有一次潘安又來到洛陽大街上,又拿著彈弓,當時人們忍無可忍,拿起剛剛所買的水果蔬菜雞蛋什麼的往潘安所乘的車子裡而扔,結果造成了一個車都裝滿了這些東西,這就是成語“擲果盈車”的由來。

經過魏晉400年非常痛苦的民族融合之後,洛陽也開始走向自身發展輝煌的隋唐時期。

隋文帝開始建都隋朝,定都於長安,長安地處吳中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但交通非常不利,都城雖然位於長安,但長安的經濟卻依賴與洛陽。隨著隋朝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關中的物品特別是糧食已經不能滿足需求,對洛陽的依賴則更大。關中需要江淮地區的糧食,而江淮地區的糧食通過水運,無法通過洛陽西邊的黃河大峽谷,只能在洛陽停靠,由洛陽轉為陸路運輸,而洛陽西邊大都為山路,由關東運過去只能經過潼關大道,一旦運輸不及時,特別是在發生災荒的年份。長安裡是無以為續。

開皇年間,關中多次發生饑荒,隋文帝不得不率文武百官及一部分吳中百姓來洛陽就食,隋文帝統一南方後,長安距離東南太遠,這既不利於對東南地區的控制,又不能直接越過洛陽得到江淮財富,這樣,監督洛陽已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

公元604年,隋文帝去世,太子楊廣繼位,他就是隋煬帝,隋煬帝東巡洛陽,登上邙山山頂,望見伊闕,也就是今天龍門石窟那裡,脫口就問隨行大臣:“這不是龍門嗎?為何先帝不在這裡定都?”大臣蘇威馬上答道:“先帝不是不知道,而是特意為您留下的。”隋煬帝聽了很高興,定洛陽為東都,下令營建。 隋煬帝令宇文愷規劃東都,宇文愷揣摩隋煬帝心理,將東都規劃的極其壯麗,隋煬帝看了東都圖紙,讚不絕口,同時下令尚書令楊素,楊達以及宇文愷負責營建東都,一年以後東都建成,當然雖然工程很短,但並不是豆腐渣工程。

東都是撇開舊址而建設的新城,在漢魏洛陽城以西十八里處的洛水西岸,主要建築包括外廊城,皇城,禁城,西苑以及景仁宮,隋東都建設浩大,勞役繁重,每月服役民工二百萬人,工期按十個月計算,總用民工兩千萬,相當於秦始皇鑄造長城使用人工的十倍,其中宮殿用的大梁巨柱來自南昌,每根木材從山上運到船上,需要民工2000人,西苑上的石頭來自臺灣,那麼這些東西是怎麼運過來的?很顯然是通過京杭大運河!

開皇四年,也就是公元584年,隋文帝開通了廣濟渠,使中原的糧食能夠很快的運往關中,解決樂關中糧食不足的問題,隋煬帝在營建東都洛陽的過程中,中原地區材料不足,許多奇石異材需要從南方運來,陸運交通極為不便,而且南方山清水秀風光優美,隋煬帝有了強烈的乘龍舟巡遊江南的願望,於是在營建東都的同時,又利用天然河道和舊河道開始了大運河的開鑿工程。

公元608年,隋煬帝調河南淮北民眾開挖通濟渠,通濟渠是從洛陽西苑引洛河的水通入黃河,又從今天滎陽引黃河水到汴河中,汴河就是今天我們在清明上河園虹橋下面的那條河,再從開封把汴河和泗水連通,到達淮河,又調淮南民眾十多萬開挖坑邗溝,自淮安到揚州入長江,又連通長江南邊的江南河,通到了杭州。從洛陽到杭州的運河段,史書稱之為南運河,後來為了擴大個人聲威,一直到今天的北京,這樣就修建了舉世聞名的大運河,大運河的開鑿,促進了南北方經濟文化的交流,使洛陽成為了全國大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大運河的開鑿也加強了全國的統一,為唐朝極其以後全國的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隋朝是藏富於國,國家是非常富有的,與宋朝不一樣,宋朝典型的是藏富於民,人民很富,國家很窮。所以隋煬帝即位時看到自己是如此的富有,進行了一系列大的活動,如營建東都,開通運河,三徵高麗,導致了隋朝成為了一個短命的王朝,隋朝富有到什麼程度呢?我們舉個例子說明一下,有一個隋朝的糧倉腳含嘉倉,考古學家在含嘉倉進行了挖掘,據不完全統計,含嘉倉有259個倉窖,其中有一個倉窖就發現了碳化的谷了5萬斤,那259個就可想而知了。而且這還不完全,不止一個含嘉倉,還有洛口倉、京洛倉等。他修了這麼的糧倉,可見隋朝糧食儲備的豐富。隋朝糧食儲備豐富的能供天下人吃五六十年。隋朝38年就滅亡了,直到唐朝建立二十年,吃的糧食都是隋朝攢下的。

唐朝武則天時期是洛陽曆史上輝煌的時期。武則天建立了周政權,改洛陽為“神都”。唐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特點的王朝,非常的開放,開明並且多姿多彩的。武則天是山西幷州人,也就是今天的文水人。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執掌政權達半個世紀。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時期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她一生的主要活動也都於洛陽有關係。武則天14時候被選為才人。被太宗封為昭儀,親切的稱為“媚娘”。太宗駕崩之後,按照當時唐朝的規定,凡沒有生育的嬪妃一律出家。於是武則天就削髮為尼。在感業寺出家。武則天在太宗病重期間與當時的太子李治互有好感。當李治當上皇帝后,又把武則天從感業寺召入了宮中。她憑藉著超人的智慧,利用王皇后與蕭淑妃之間的矛盾,順利的當上了皇后。由於高宗體弱多病,武則天經常替高宗處理政事,逐漸的掌握了最高權力。高宗去世後,武則天在洛陽稱帝,建立了周政權。

武則天的統治歷來是飽受史學家爭議的。可我覺得評論一個人特別是一位帝王,應該看她對當時的社會發展有什麼作用,對中國歷史發展起到了哪些推動作用。這才能正確的面對歷史人物,不能把他自身的瑕疵放大。首先武則天在用人方面,大力提拔庶族,打擊了官僚士族,順應了歷史潮流。

武則天的統治歷來是飽受史學家爭議的。可我覺得評論一個人特別是一位帝王,應該看她對當時的社會發展有什麼作用,對中國歷史發展起到了哪些推動作用。這才能正確的面對歷史人物,不能把他自身的瑕疵放大。首先武則天在用人方面,大力提拔庶族,打擊了官僚士族,順應了歷史潮流,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提拔了宋璟、姚崇、狄人傑等一大批忠臣良將。即使她也提拔了一超級奸臣酷吏,但國家仍然向前發展,沒有陷入內憂外患。

郭沫若對武則天統治的評價是八個字“政啟元年,治宏貞觀”我覺得很貼切。武則天的統治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之一,社會安定,經濟發達,民族團結,百姓安居樂業。

隋唐時期洛陽不公是舉世聞名的陸上絲綢之路東端的起點而且也是通過大運河銜接海上絲絨之路的起點。由於這些地理優勢,洛陽成為了全國乃至全亞洲的經濟、文化、交通、和商業中心。外商人達一萬多家,是當時世界上外商最多的國家。因而它就像磁石一樣,吸引著亞歐各國的人們。當時的洛陽城人中是100萬左右。有很多的胡商,今天下午我們在唐朝出土的一些器物上或者唐三彩上可以看\\很多手牽馬或駱駝的胡人。還有頭小、腿短、身子粗大,駝峰間馱著絲卷、綢布、行囊的阿拉伯駱駝和維吾爾族人的形象。當時與中國進行貿易往來的大多是亞歐人,特別是波斯商人與我們的往來最為密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