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西漢時期七王之亂中,樑王劉武為何力挺漢景帝? ?

飛天舞168691091


西漢時期的“七王之亂”中,梁王劉武因為漢景帝對他的一句承諾,因此力挺漢景帝,在“七王之亂”中立下了大功。

劉武(?-公元前144年),西漢梁國諸侯王,漢文帝劉恆嫡次子,漢景帝劉啟同母幼弟,最受母親竇太后寵愛 。劉武封為梁王的時候,基本上只在自己的封地活動,沒有什麼非分之想,因而漢景帝也非常疼愛梁王這個弟弟。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時,劉武進宮赴了母后和皇兄的家宴。一家子喝到興頭上,漢景帝劉啟對梁王劉武說:“千秋萬歲後傳於王。”劉武聽後非常激動,兄弟倆又繼續推杯換盞,竇太后很是高興。

七王之亂

不久,漢景帝聽從寵臣晁錯的建議,對一些不聽話的諸侯王實行了“削藩令”,結果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東王劉雄渠、膠西王劉卬、菑川王劉賢、濟南王劉闢光共七國,率二十萬大軍,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口號,高舉反漢大旗,從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向最近的梁國進軍。他們七國君主為了自己的私利,不僅驅趕和殘殺百姓,還故意挑起戰火、犯上作亂,破壞了原本安定和諧的局面。那時再加上他們勾結匈奴,遭到了百姓的一致反對。

漢景帝不想生起戰事,只好揮淚斬殺晁錯,又馬上封袁盎為“和平大使”,去吳國進行“議和”談判。但七國已經不打算停止戰爭,袁盎無功而返。漢景帝沒有別的選擇,只能號召將士奮力殺敵,鼓舞將士們的士氣,嚴懲參加叛亂的官吏。

漢景帝封周亞夫為“平亂大元帥”,周亞夫經藍田出武關,迅速向軍事重地滎陽進軍。

而這時,吳、楚兩國先攻擊了梁國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殺死了數萬人。梁王劉武只好死守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得知周亞夫的軍隊到了滎陽後,立即就派人送去了求救信。

然而,周亞夫因為有戰術上的考慮,依然沒有去解決梁王的燃眉之急。劉武只能據守睢陽(今河南商丘),他本來不打算摻和到戰爭中,但是一來戰事已經迫在眉睫,不迎戰的話,很快就會被其他諸侯國幹掉;二來他對皇兄劉啟給他的承諾很感動,也很期盼,因此,他才命韓安國、張羽等人為大將軍,抵抗著吳、楚大軍。

吳、楚大軍受阻,不敢越過樑國向西進兵,就這樣和太尉周亞夫等人僵持了三個月。拖住了吳、楚的主力軍,才使周亞夫有了戰略機會。周亞夫趁機領兵南下,奪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蘇洪澤境),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吳軍士兵多半餓死或投降走散,周亞夫最終大破吳、楚聯軍。這也讓劉武為平叛七國之亂立下了大功。

這次“七王之亂”一共歷經了三個月就結束了,參與叛亂的諸王自盡的自盡,被殺的被殺,百姓又漸漸恢復了正常的生活。

帝位之爭

劉武平叛有功,漢景帝和竇太后都重重地犒賞了他。到了後來,劉武的財富甚至比京師還多。他還獲得了皇帝的旗幟,可以與皇兄共享車輦。榮華富貴,應有盡有。劉武心中始終惦記著劉啟的那句承諾,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然而,漢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在竇太后的侄子、大將軍竇嬰的堅決反對下,以高祖之製為由,劉啟把太子之位傳給了庶長子劉榮。劉武心中的怨憤難平,但這時他還不好發作,只能靜待時機。

竇嬰:“全國者,高祖全國,父子相傳此漢之約也,上何故得擅傳梁王!”

3年後,劉武終於盼到太子劉榮被廢,這又讓劉武再次看到希望。一向偏愛劉武的竇太后這時也不停地催促劉啟,逼他履行當初的承諾,這也讓劉啟感到不快。這次,又受到袁盎等大臣的奮力阻擋,竇太后也暫時停下了催促,劉武上位的事只好不了了之。

眼見唾手可得的天子之位成了泡影,劉武義憤填膺。在心腹羊勝、公孫詭的攛掇和一番出謀劃策下,他決定了報復。

劉武首先派出刺客把袁盎殺掉了。這一舉動太過明顯,景帝很快就對劉武產生了不滿,派出了朝廷的使者陸續去梁國調查。竇太后得知小兒子劉武犯下滔天大罪之後,她索性絕食日夜哭泣、不眠不休,以此要挾景帝。景帝為了盡孝道,便將羊勝、公孫詭定罪結案。至於弟弟劉武的罪行,就不予追究了。

兄弟情斷的根源

劉武雖然沒有被處罰,但是,他和劉啟之間的兄弟情分到此就基本結束,他也再沒有出入同車的殊榮了。

劉武之所以要想當皇帝,也是景帝一時戲言引發的。竇太后疼愛幼子心切,也抓住劉啟的一句笑談不放,其實也是在無形中助長了劉武的野心。劉武如果能靜下心來仔細分析,能把自己的身份擺正,不輕易被人攛掇,也就不會利令智昏、出現那麼大的落差了。

不知朋友們對景帝劉啟的戲言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探討。


名人史海觀心閣


人家兄弟情深似海嘛!梁王劉武不只是漢景帝劉啟唯一的同胞弟弟,而且唇亡齒寒,真讓劉濞贏了,劉武難道還能有什麼好下場?

歷史上最爽的王爺瞭解一下

劉武可不是個簡單的王爺,他是竇太后的心頭肉,劉啟的掌中寶啊。

竇太后用實力證明了為什麼世界上有句話叫做父母比起大的那個還是更疼愛小的。

有什麼事情都想著劉武也就算了,劉武稍微出點事就茶不思飯不想還用絕食來威脅劉啟也就算了,最絕的還是她一心一意,想方設法,絞盡腦汁,費勁吧啦的想讓劉啟把下一任皇位傳給劉武!

孝王,太后少子,愛之,賞賜不可勝道。 《漢書·文三王傳》

漢朝本來就主張以孝道治天下,竇太后在朝堂也有不可小覷的勢力,所以劉啟不論是看在竇太后的面子上還是看在他和劉武的感情上,從頭至尾都扮演好了寵弟狂魔的角色。

劉武要是過來,那就安排皇帝的車駕規格去迎接他,他要是不想走,那就在皇宮住個一年半載的,財寶賞賜什麼的,簡直拿到手軟,出去打個獵,排場都大的不得了。

得賜天子旌旗,出從千乘萬騎。東西馳獵,擬於天子。

七王之亂和兄弟鬩牆

從劉啟和他爹劉恆共創“文景之治”來看,劉啟也算是個挺不錯的明君,可惜削藩時手段實在太過強硬,引起了藩王的強烈不滿,才會被本來就心懷不軌的吳王劉濞說服,搞出七王之亂。

劉武在這個時候拼了老命力挺劉啟,吳楚聯軍打到梁國的時候,他頑強反抗,堅持到底,就算周亞夫打著讓他拖住吳楚主力的主意而不給予支援的時候,也拼死抵禦,嚴防死守!

劉啟有次喝酒,當著所有人的面說以後要傳位給劉武,雖然喝了不少酒,但確實是清醒的,也確實是真心的。竇太后和劉武當然是開心的不得了,可惜人都是會變得,後來經過朝臣的勸說,時事的變遷,劉啟也就當那些話就是喝醉酒的鬼話了!但是劉武不平衡啊!忍不住在背後搞三搞四,這份兄弟情也就這樣走到盡頭了。

《史記·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夏四月,上立膠東王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議臣,乃與羊勝、公孫詭之屬陰使人刺殺袁盎及他議臣十餘人

歷史小板凳凳


七王之亂是怎麼回事?

主角是漢朝的第四位皇帝——漢景帝劉啟,也就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

起因是漢景帝聽從御史晁錯的建議,進行削藩,引起諸侯的恐慌和猜疑。

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發動判斷,標誌著中央專制王權與地方割據勢力矛盾的爆發。

結果是在大將周亞夫和梁王劉武的聯手阻擊下,用時三個月撲滅叛亂。


梁王劉武為什麼會站在漢景帝的這一邊?

梁王劉武是漢景帝劉啟的親弟弟,年齡相仿,一起在長安長大,兄弟情深。

而以吳王劉濞為首的諸王則是漢高祖劉邦的子侄,好比是一個大家族裡,一群同族的叔叔要對自己的親哥哥動手,作為弟弟的肯定不能袖手旁觀,果斷站在哥哥這一邊,削他們,削到他們心服口服為止。

這一點劉武做的也相當不錯,年輕小夥子,出手相當狠辣。在戰後清算戰果的時候,梁王軍隊的戰功,甚至比中央正規軍的戰功還要大。

還有一個原因是梁王劉武和漢景帝劉啟的親生母親竇太后依然在世,對調節兄弟二人的關係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竇太后老人家寵愛自己的小兒子,愛屋及烏,皇帝劉啟自然也對這個親弟弟另眼相待。給予的賞賜不計其數,甚至在一次酒宴上這樣說道:“我千秋之後,傳位於梁王”。幫哥哥守江山,也是為自己守江山,豈能不賣命。


淮西林子


梁王劉武是漢景帝他親弟弟吔!

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子也,而與孝景帝同母。母,竇太后也。《史記·梁孝王世家》

假如叛亂七國推翻了漢景帝,能給他什麼好處,能推選他當皇帝嗎?還是一不做二不休乾脆也幹了他?

而且漢景帝對這個弟弟也比較喜愛:

是時上未置太子也。上與梁王燕飲,嘗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太后亦然。
十一月,上廢慄太子,竇太后心欲以孝王為後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關說於景帝,竇太后義格,亦遂不復言以梁王為嗣事由此。

雖然皇帝酒後戲言當不得真,最後也沒有成為事實,但當時關係好是不假的。梁王當然也肯為哥哥拼命。


真正鱷魚不哭


因為這是一場親人和另一派親人的戰爭,打來打去都是皇族中人。劉武是景帝劉啟的親弟弟,理所應當站在兄長一邊。何況,漢文帝在生時,因小兒子梁王劉揖早死,才把梁王的位置改封給時為淮陽王的劉武。梁國處在朝廷與東方封國的要衝,是擁有四十餘城的大國,地理上居於牽制東方諸國、屏蔽朝廷的關鍵位置,讓劉武拱衛朝廷,是早有籌備的。

從劉邦削除異姓王改封同姓王拱衛劉家天下開始,到漢武的推恩令真正消滅分封的威脅。在此過程中,漢朝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一直很微妙,呂后文帝景帝時期,央地一直有所衝突和制衡。文帝劉恆以柔術制天下,對賈誼提出的諸多見解如削弱諸侯王表面不聽,暗地裡卻悄悄行動,藉機減少諸侯王的封地,又大封至親為王,如四位兒子除劉啟當皇帝外,其外三人都封大國出鎮。採用以親制疏之策。兩位小兒子早死,剩下竇後的兒子劉啟劉武活到他之後。(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在削弱諸侯王中,文帝還用了一招陰的,就是暗中推行賈誼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政策,是推恩令的前身,在當上皇帝后,表面大封功臣親人,實是消除威脅,如把原劉肥的齊國分為齊、城陽、濟北、濟南、淄川、膠西、膠東七國,讓已故去的齊王劉肥的諸子為王。這樣一來,封國看起來多了,力量卻變弱了。從七國之亂的七國,從他們的關係也可以看出這場亂事是親人之戰這一點。

吳王劉濞是劉邦的侄子,景帝的叔祖輩。楚王劉戊是劉邦四弟劉交的孫子,與景帝同輩疏宗。趙王劉遂是劉邦第六子劉友這一系。剩下的四位王爺,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全是劉肥的兒子,劉啟劉武的叔伯輩。景帝以晁錯的建議,逐步削除諸侯王地盤,劉濞見形勢不妙,不反束手待斃,反了最多是死。就拉攏幾位不滿的王爺,向漢朝廷叫板。(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景帝殺晁錯示弱並沒有使七國罷兵,反倒激發他們的士氣,大軍長驅直入,被阻斷在梁地,劉武深得人心,堅守待援。因為梁國的存在和頑抗,為周亞夫竇嬰的平叛爭取到時間,最終亂平。而劉武的堅守,應該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景帝曾許諾讓他繼皇位,保護景帝就是保護自己。另一原因則是官高難賞,倒向七國無利可圖,他們最多也是像景帝這樣對待他,自然力挺兄長景帝劉啟。何況劉武至孝,母親竇太后還在長安看著他呢。


南方鵬


我是小學究,我來回答。

七國之亂的爆發,表面上是由於景帝為太子時失手將吳王劉濞的兒子打死,即位後又採用晁錯削藩政策引發的叛亂,實際上卻是漢王朝從建立之初就埋藏下的定時炸彈集中爆發。

當年,劉邦為了自身的安全,防止異性諸侯王叛亂顛覆漢王朝,選擇據崤函之固而定都關中,在消滅異姓諸侯的同時,將富庶地地區封給了劉氏族人。同姓諸侯從此在保護中央的同時,自身也成為實力強大的割據勢力。

高後,文帝繼續延續了劉邦時期的各項政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山河園池各項收入都劃歸私人所有,中央只量入為出地靠著極低的田租來維持。

這種修生養息的政策刺激平民們紛紛放下農事,跑去山裡開山採銅,民間的財富急劇增加,而盤踞各地的同姓諸侯王也漸漸發展成了可以威脅到中央的地方政權。

其中吳王劉濞就利用諸侯的身份,招募各地的亡命之徒在境內鑄造貨幣,同時利用東南沿海的便利條件煮海水為鹽。吳國富有到了可以不向百姓徵稅的地步,劉濞有了反叛的資本。

吳有豫章郡銅山,即招募天下亡命者盜鑄錢,東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饒足。

沒有幾個勢力逐漸壯大的諸侯王會放著皇帝不當,而安心做諸侯。

而梁王劉武之所以力挺景帝,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從地圖上就可以看的出,梁位於漢疆域的中心位置,是進出關中的戰略要地,在拱衛京師的同時,還充當著屏障的作用。


所以歷來中央對梁王的選擇就相當謹慎,非親近之人不為梁王。

彭越被處死後,劉邦將兒子劉恢封到梁地。呂雉稱制時,封侄兒呂產為梁王。文帝即位後,採取了相同的做法,封自己最鍾愛的幼子劉揖為梁王,劉揖死後,仍然任命太子的親兄弟劉武為梁王。

吳楚等國漸漸做大的同時,梁地自然而然地被賦予了抵抗叛亂第一道防線的責任。基於這種思維的考慮,梁幾乎是叛亂七國天生的敵人,七國對梁地也必然是先除之而後快。

第二,從禮的角度來看。禮的觀念從周時便深刻地影響了秦漢的方方面面。祖有功,宗有德。劉邦作為漢王朝的開國之君,廟號高祖,這在禮法上就承認了劉邦為先祖,文帝廟號太宗為大宗,劉邦其餘的兒子為小宗。


吳楚的祖先是劉邦的兄弟(吳王劉濞是劉邦兄長的兒子,楚王劉戊是劉邦弟弟劉交的孫子),所以他們的後代也就是劉濞等人是沒有對皇位繼承權的。

如果劉武幫助劉濞等人奪得天下,不管誰即位皇帝,他的地位絕對不會比現在更高,反而會因為是文帝的兄弟而遭受懷疑。

第三,從感情上來看。雖然最是無情帝王家,但是景帝對這個一母同胞卻是難得的照顧有加。不但違制讓他可以在皇城居住,甚至要在百年之後將皇位傳給劉武,雖然劉武也知道不可能,但是也能說明兄弟二人的感情卻是非常深厚的。

景帝雖然先後對趙、楚、膠西執行削藩,對吳的削減也提上日程,但對這個親兄弟可是一根毫毛都沒有動的。


而且當時二人的親生母親竇太后尚在人世,劉武不管是為了莫須有的皇位繼承權,還是為了母親的安全也必須幫助兄長來平定叛亂。

所以說,無論從哪方面來講,劉武都必須力挺自己的兄長來抵抗七國之亂。


小學究


首先是血緣,梁王劉武與漢景帝是同胞兄弟,而且也是漢文帝膝下當時僅存的手足。劉武本身也與漢景帝與竇太后感情深厚,皇室中央甚至一度想擁立梁王為儲君。這就是一層天然的聯繫,他和漢景帝與漢朝中央實際上是捆綁在一起無法分開的。而七國之亂的發起人都是高祖後裔,與皇位之間的距離已經很遠。所以,當他們從造反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與漢文帝、漢景帝的後裔成為死敵。如果說其他支脈的宗室還有可能袖手旁觀,但是劉武絕對會拼死抵抗,因為如果七國之亂成功,他的下場也會十分悲慘。

第二,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梁國是長安的屏障,也是諸侯王(尤其是趙王和吳王)首當其衝的地方,而且劉武前面是造反的諸侯王,背後是強大的中央軍,如果他坐觀成敗或者起兵反叛,那它就會成為第一個俘虜,因為長安距離梁國非常近,所以他必須支持中央。

第三,七國之亂爭的是列國的土地,諸侯王打出的旗號是清君側誅晁錯,但是梁國在這場削藩運動中卻沒有不僅沒有傷筋動骨,反得到了更多的土地。賈誼在早年上書中就建議以親制疏,所以梁國不僅立國有四十多個縣,還多得了淮陽郡的部分城池,所以,他實際上也是削藩政策的受益者,自然要多出力支持漢景帝。


經典守望者


首先要從劉武的身世說起,要知道他可是竇太后的小兒子,所以竇太后對於這個小兒子是非常寵愛的,甚至有的時候還會因為寵愛劉武而冷落漢景帝,但是這並沒有引起漢景帝的嫉妒,相反他還更加疼愛他這個弟弟,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除了皇帝這個寶座不能夠給他,像其他的東西基本上能給他的都會給他。

其次就是劉武非常的懂分寸,在他被封為梁王的時候,他基本上只在自己的封地裡面活動,而且也不做什麼過分的事情,當然對皇位什麼的也是沒有想法的,所以試想一下漢景帝能不喜歡劉武嗎?

此外就是漢景帝剛剛繼位的時候,整個漢朝可以說並不是很太平,知道那個時候吳王和楚王是非常驕橫跋扈的,並且對漢景帝也沒有最起碼的尊重,於是當時的吳王和楚王就聯合了其他的5個王,發動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七國之亂,剛開始漢景帝對於七國之亂是非常頭疼的,也不知道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漢景帝的弟弟劉武卻在這次動亂之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勞,並且平定動亂之後,當時的竇太后還說了這麼一句話就是希望漢景帝死後,把這個皇位傳給他的弟弟劉武,可以說進一步奠定了劉武的地位,而且在這種平亂有功的情況下,漢景帝就更不可能會去殺劉武,所以一直到自己死亡都沒有動劉武,可以說劉武是歷史上少有的能夠安享晚年的親王。

還是關係比較近唄。


達特地下金屬探測器


七王之亂中,梁王劉武支持漢景帝劉啟,我認為最大的原因是因為他是劉啟的同母弟,劉啟在位,對於他來說才是最有利的。

如果他再有野心一點,有可能奢望推翻兄長自己當皇帝,但很顯然,此時他還有自知之明,知道就算兄長下臺,便宜的也是其他藩王,輪不到他上位,所以非常明智的選擇支持劉啟。

簡單介紹一下七王之亂

漢朝從開國之初就封了太多的藩王,到後來擁兵自重尾大不掉,影響到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成了歷代漢帝的頑疾。

劉啟登基後,認識到了這個嚴重的問題,採用了御史大夫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膠西等諸侯國的封地,這種方式太過簡單粗暴,遠不及後來的“推恩令”具有隱蔽性,當即逼反了諸王。

本來暫時沒有吳王劉濞的事情,但曾經發生過一件事,導致劉濞對劉啟恨之入骨。

劉啟當皇太子的時候,劉濞之子劉賢入宮與他為伴。劉賢在封地裡被慣壞了,性情驕縱,毫無為人臣子的自覺,下棋時和劉啟爭棋路,說的話還很不恭敬。劉啟大概從沒遇到過這麼囂張的臣子,一怒之下提起棋盤打劉賢,不料正好打在要害之處,竟然把劉賢打死了。

雖然劉啟未必是存心的,但對於劉濞來說,這就是殺子之仇,無時無刻不想著報復,趁諸侯們對劉啟有意見時串聯了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人,暗謀叛亂。

沒多久,劉啟下詔削奪劉濞的豫章郡和會稽郡,詔令傳到之日,劉濞立刻殺了國內二千石以下(俸祿)的官吏,聯合早已串通好的諸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這七國中,吳、楚兵強馬壯,是反叛的主力,組成聯軍渡過淮水向西進攻,準備直抵京師,膠西等國的叛軍共攻齊王劉將閭據守的山東臨淄,趙國則約匈奴聯兵犯漢,是個帶路黨。

吳楚聯軍到達梁國(治今河南商丘)時,遭遇了梁王劉武的拼死抵抗,大軍被阻住。劉啟又派出了名將周亞夫,七國之亂三個月內就被平定。

(影視劇中的劉武)

周亞夫和劉武結仇,為未來埋下隱患

這次變故中,立功最大的兩個人無疑是劉武和周亞夫。然而,劉武簡直恨死周亞夫了,因為當初梁國被叛軍包圍時,劉武趕緊向兄長求援,劉啟也立刻派了周亞夫來援救。

但周亞夫出兵之後,卻率領大軍向東到達昌邑城(今山東鉅野西南),堅守不出,不去支援梁國,他認為應該讓梁國拖住叛軍的主力,他伺機斷叛軍糧道。

這種計策有效是有效,但梁國的壓力就很大了,劉武數次向他求援,他都置之不理。劉武沒辦法,又給劉啟寫信,但劉啟下了命令周亞夫也不去救,依然積極的折騰叛軍糧草。

行軍打仗糧草是重中之重,吳楚叛軍終於扛不住,不去打梁國了,改打周亞夫。又因為缺糧,士氣不振,很快被周亞夫打敗了。

但對於劉武來說,勝利歸勝利,坐視梁國危難的周亞夫實在太可惡,只要一有機會,他就在劉啟面前中傷周亞夫。

周亞夫這人性情很剛烈,劉啟後來對他也有了意見,再加上兄弟一直說他壞話,便疏遠了他。周亞夫最後落了個吐血而亡的下場。

(影視劇中的周亞夫)

七王和漢王室的關係

前面說過,劉武是劉啟的同胞弟弟,那麼叛亂的這七王和劉啟什麼關係呢?這麼說吧,關係有點遠了。

吳王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子,他爹劉喜是劉邦的二哥;

楚王劉戊,是劉邦四弟楚元王劉交的孫子;

趙王劉遂,是劉邦的孫子,他的父親是劉邦的第六個兒子劉友;

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這三人都是劉邦的孫子,他們的父親是劉邦沒成親之前生的長子劉肥。

也許是因為關係比較遠了,叛亂起來心理壓力也比較小吧。

總之,劉武力挺漢景帝,是因為這符合他的利益。

多年後,他們的母親竇太后竟然想要讓劉武繼劉啟之後為帝,兄弟倆自此生了嫌隙。更出乎竇太后預料的是,劉武比劉啟早死三年。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公元前154年,也就是漢景帝三年,七國之亂猶如疾風驟雨,來得快,去的也快,中央政府僅用三個月時間,便平定叛亂。

這其中,梁王劉武在梁國的浴血奮戰至關重要,為周亞夫的大迂迴戰略贏得了時間。

七國之亂的起因是漢景帝推行晁錯的削藩策,強行剝奪諸侯王的封地,說到底,梁王劉武也是諸侯王,為何還要力挺漢景帝呢?

旭哥將從七國之亂的起因、梁王劉武力挺漢景帝的原因、以及梁王劉武的結局,三個部分作為延伸,回答題主的問題。



七國之亂的起因

漢初,劉邦在誅滅異姓諸侯王之後,對於地方政權的設置,面臨兩個選擇;

其一,漢承秦制,推行秦朝已有的郡縣制;

其二,恢復先秦時期的分封制;

劉邦採用了折中的辦法,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劉邦認為,周朝正是亡於分封制,項羽的失敗和分封制也有很大的關係,秦朝用力過猛,強力推行郡縣制,導致在地方沒有同姓諸侯王拱衛中央,這也是秦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

因此劉邦除了在各地設置中央王朝直接管轄的郡縣外,還同時在各地分封了九位諸侯王,史稱“同姓九王。”

劉邦在世時,基於劉邦開國帝王的威望和親密的血緣關係,這些諸侯王在政治上能夠忠於中央王朝。

到了漢景帝時期,各地諸侯王大都已經傳承了兩三代,血緣關係已經疏遠;加之漢朝經過六七十年的發展,各地諸侯國實力不斷壯大,中央王朝已經難以約束各地諸侯王;此外,中央王朝還承擔抵禦匈奴進攻的重任,相當於中央王朝的力量不斷消耗在對抗匈奴的前線,為地方各諸侯王做了安全上的屏障,相對加速了諸侯王勢力的發展。

漢景帝即位後,諸侯王已經對中央王朝的統治構成了嚴重威脅,到了不得不解決的地步

。到了景帝三年,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網絡各諸侯王的罪狀,直接剝奪各諸侯王的封地,這相當割各諸侯王身上的肉,一時之間,各諸侯王人心惶惶。

吳王劉濞實力最強,坐擁三郡五十三城,又有銅、鹽等戰略資源,不甘心坐以待斃,便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同姓諸侯王,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梁王劉武力挺漢景帝的原因

劉武的封地梁國,主要在今天的河南一帶,是西進長安的必經之地,齊國軍隊進攻梁都睢陽城時,劉武在此孤城堅守近兩個月,導致七國軍隊既攻不下睢陽,也不敢繞過睢陽,直接西進關中,讓七國軍隊深陷梁地,為平定叛亂立下首功。

梁王劉武為何如此賣力的力挺漢景帝對抗七國叛軍呢?旭哥總結了三點原因

其一,血濃於水的兄弟關係

俗話說,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漢文帝有四個兒子,老大漢景帝劉啟,老二梁王劉武,老三劉參,老四劉勝,其中漢景帝劉啟和梁王劉武都是竇太后所生,也就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

血濃於水的兄弟關係,自然在血緣關係上遠勝於那些反叛的諸侯王,加之,漢景帝十分溺愛自己的弟弟,支持誰,梁王劉武是不用思考,也能做出的選擇題。

其二,梁王劉武政治上的期待;

竇太后十分溺愛自己的這個小兒子,自己的丈夫是皇帝、大兒子是皇帝,還想讓自己的小兒子也當皇帝,極力希望漢景帝立自己的弟弟梁王劉武為太子。漢景帝也在一次酒會上向劉武說過自己千秋之後,傳位給劉武。

漢景帝說這番話,也許是就後胡言,也許是為了拉攏劉武,但在劉武看來,有了自己母親的支持和哥哥漢景帝的許諾,自己是有希望繼承帝位的。

因此,在平定七國之亂中,梁王劉武才會情盡全力支持漢景帝,因為如果在平叛中立下大功,顯然是一個巨大的政治資本,更有利於去爭奪儲君的位置。

其三,梁王處於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梁王也是地方諸侯王,按理說,漢景帝的削藩策正是針對地方各諸侯王的,如果政策順利實施,梁國遲早也是被削弱的對象,顯然,梁王劉武也是這一政策的受害者。

如果齊國叛軍勝利,作為漢景帝的親弟弟,梁王劉武的下場也是可想而知的。

雖然漢景帝勝利,梁王劉武不一定得益,但如果漢景帝失敗,梁王劉武也一定跟著完蛋。

兩害相權取其輕者,梁王劉武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不懈餘力的支持漢景帝。



梁王劉武的最終結局

在平定七國之亂後,梁王劉武的自持功高,行為囂張跋扈,出行持天子錦旗。在爭奪儲君之位失敗後,竟然派人暗殺朝廷大員。

在此之後,漢景帝一步步疏遠了梁王劉武,並不斷向劉武施加政治壓力,劉武在重重壓力之下,鬱鬱而終。

梁王劉武去世後,漢景帝立即將梁國一分為五,分別封給劉武的五個兒子,長子劉買繼承王位,被封為共王;次子劉明被封為濟川王;三子劉彭離被封為濟東王;四子劉定被封為山陽王;少子劉不識被封為濟陰王。

從某種意義上說,漢景帝劉啟和梁王劉武都是平定七國之亂的受益者,劉武在他這一代保住了梁國的封地,漢景帝也實現削弱所有諸侯的目的,將梁國最終一分為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