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最是凉薄后宫之情:阿巴亥可悲可叹的一生

Hello,大家好,我是小优。近期给大家分享的都是“后宫之花”系列,今天依旧来给大家分享以为传奇的皇后,皇太极的继母,多尔衮的母亲,孝烈武皇后。

孝烈武皇后(1590年—1626年),乌拉那拉氏,名阿巴亥,乌拉部贝勒满泰的女儿,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四任大福晋,清太宗皇太极继母。

阿巴亥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出生于乌拉部都城,是乌拉部主满泰之女,布占泰的侄女。

1601年,她嫁给努尔哈赤,为侧福晋,孝慈高皇后去世后被立为大福晋,独占众福晋之首,时年14岁,她为努尔哈赤生下三子,即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第十五子豫亲王多铎。

最是凉薄后宫之情:阿巴亥可悲可叹的一生

万历二十一年(1593),叶赫、乌拉等九部联合进攻建州,结果被努尔哈赤打得大败,九部皆元气大伤。布占泰被俘,三年后才被释放。满泰却在一次意外中被杀死,当时的阿巴亥才7岁,于是阿巴亥被布占泰收养,为了能够让乌拉部长久的存活,布占泰把12岁的阿巴亥嫁给了当时已经43岁的努尔哈赤。

据说幼小的阿巴亥不仅丰姿貌美,而且颇有机变,一个12岁的女孩究竟能多风姿冒昧,这个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对于当时四十好几的努尔哈赤来说,阿巴亥至少是可爱的。两年后,13岁的阿巴亥就被努尔哈赤册为大福晋。作为一个既无资历又无子女的少女来说,这份殊荣除了努尔哈赤对于和乌拉部关系的考量,更多的还是由于对她的宠信。

最是凉薄后宫之情:阿巴亥可悲可叹的一生

万历三十三年(1605)七月十五日,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生下了第十二子阿济格。阿济格能征善战,是清朝初期有名的将领。顺治五年(1648年),要求封叔王,被摄政王多尔衮拒绝。多尔衮死后,企图摄政,被削爵幽禁赐死。

最是凉薄后宫之情:阿巴亥可悲可叹的一生

万历四十年(1612)十月二十五日,阿巴亥生下了第十四子多尔衮。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万历四十二年(1614)二月二十四日,阿巴亥又生下了第十五子多铎。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袭罔替,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为和硕额真,旋封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封豫亲王。乾隆年间诏配享太庙。一生战功彪炳,乾隆帝称其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

最是凉薄后宫之情:阿巴亥可悲可叹的一生

在这个阶段,布占泰终于为了叶赫老女和努尔哈赤作反了脸,拿箭射了自己正怀着孕的媳妇(和硕公主爱新觉罗·穆库什),于是努尔哈赤灭了乌拉部,但是阿巴亥靠自己的机敏,没有受到一点影响,而且稳坐大妃之位。她所生的三个儿子,因嫡出因素,努尔哈赤将八旗军队中的三旗交给他们分别掌管。

后金有收继婚习俗,故努尔哈赤考虑在身后由大贝勒即二子代善继娶阿巴亥的打算。代善也知道父亲的这一想法,而阿巴亥也希望在努尔哈赤故去后在后金政权中寻找靠山。而后,随着努尔哈赤小福晋德因泽的告发,在天命五年引发大妃事件。当然也有人说是皇太极指使德因泽去告发的。

最是凉薄后宫之情:阿巴亥可悲可叹的一生

阿巴亥与大贝勒代善来往密切,关系暧昧。大福晋曾饰金佩珠,锦缎装扮,备佳肴,深夜出宫,去大贝勒府与代善幽会。这种本来就是捕风捉影的事情,在努尔哈赤调查后确实属实,阿巴亥肯定也有这方面的行为,于是努尔哈赤非常得愤怒,但是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于是把阿巴亥关了起来。就这样阿巴亥一个人带着孩子在木屋里度过了一年。

阿巴亥失宠,告发有功的庶妃德因泽和阿济根的地位迅速上升。然而,阿巴亥毕竟是阿巴亥,史书记载她“嫉妒、有机变”并非空穴来风,努尔哈赤占领辽阳之后,立即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就是召回离异了一年的阿巴亥,将其重新立为大妃。由此可见,努尔哈赤仍旧对她有留念,他需要她为自己的事业助阵。

阿巴亥复出后,历史上关于众福晋活动的笔墨也开始出现。努尔哈赤的女人们逐渐从闺阁走上政殿,从京城走向野外,她们不再是帝王的附庸,开始有组织地从事一些政务,比如出席东京城的奠基典礼,奔赴广宁前线慰问,随大汗为垦地开边出行等,这一切与众妃之首阿巴亥的作用息息相关。

最是凉薄后宫之情:阿巴亥可悲可叹的一生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68岁的努尔哈赤亲率13万大军攻打由明朝重将袁崇焕镇守的宁远城(今辽宁省兴城市),因身受重伤,大败而归。伤势稍好后,又亲率大军出征蒙古,半个月后胜利回师,不久因病势加重住在清河温泉处疗养。努尔哈赤自知大限已到,命人去请大福晋阿巴亥乘船由太子河顺流而下,到浑河见面。阿巴亥从命后,从今日沈阳市乘船溯河相迎,最后相会于瑷鸡堡(今沈阳市于洪区埃金乡),两人商讨了关于代善辅政、多尔衮继位等秘事。几天后,努尔哈赤因毒疮突然发作,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最是凉薄后宫之情:阿巴亥可悲可叹的一生

努尔哈赤去世时,阿巴亥痛哭不已。因为她是后金国的大福晋,也是努尔哈赤宠爱的女人之一。如今老汗王驾鹤西行,自己年仅三十七岁,三个儿子还小。当老汗王活在这个世上时,无论如何,她和她的三个儿子还有一个依靠。而且,假如老汗王身体健康,再多活几年,等她的三个儿子长大成人,势力稳固了再去世,那时,她也不会感觉这么孤苦无助。

阿巴亥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执政的诸贝勒要求她为努尔哈赤殉葬,而所找的借口非常冠冕堂皇,即老汗王努尔哈赤生前曾有遗命,要求如此办理。

史书记载:阿巴亥丰姿绰约,但是嫉妒心很强,总是令努尔哈赤不高兴。她很不安分,但最终被努尔哈赤的英明所制,留下她恐怕以后成为国家动乱的祸害,因此努尔哈赤曾经对诸位王公贝勒留下遗嘱:“我死后,一定要让她殉葬。 ”

最是凉薄后宫之情:阿巴亥可悲可叹的一生

大妃则认为,努尔哈赤去世前五天,自己一直随侍在旁,大汗并没有当面提出让自己殉葬,甚至没有流露出这样的意愿。

无奈的是,四大贝勒众口一词,四位小贝勒包括大妃的三个儿子,22岁的阿济格、15岁的多尔衮、13岁的多铎也没有异议。这表明,共柄国政的八和硕贝勒可能确实听到过努尔哈赤说过这样的遗命。

被逼无奈之下,阿巴亥悬梁自尽,以身相殉。此后的清代官方史书中,对此事记载得十分简略,只是记载说:“孝慈皇后(皇太极生母孟古)驾崩后,努尔哈赤立乌拉国贝勒满泰女乌拉那拉氏(阿巴亥)为大妃,辛亥辰刻,乌拉那拉氏以身殉葬。 ”

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二日辰时,阿巴亥自尽而死,当日盛殓,巳时与努尔哈赤的遗体同时出宫,安放在沈阳城内西北角。天聪三年(1629)二月十三日,阿巴亥同努尔哈赤葬入福陵。天聪三年(1629)二月十三日,努尔哈赤入葬刚刚建成的沈阳福陵,同时入葬的还有孝慈皇后、阿巴亥和继妃富察氏,但在官方史书上却只记载孝慈高皇后和富察氏,对阿巴亥一字不提,明显是对阿巴亥的歧视。

最是凉薄后宫之情:阿巴亥可悲可叹的一生

有人说这是皇太极篡改遗命,但是多尔衮在多年以后掌握绝对的权力,却从来没有为母亲翻案,可见努尔哈赤应该说过这样的话,一切只能怪阿巴亥太聪明了,因此努尔哈赤怕她会在他死后干预朝政。

皇太极即皇帝位以后,于崇德元年(1636)追谥其生母孟古为“孝慈昭宪纯德真顺承天育圣武皇后”,并将神牌供放于太庙内。孟古是努尔哈赤的大妃,是皇帝的生母,皇太极这样做,无可厚非。但阿巴亥同样是努尔哈赤的大妃,与孟古地位相同,却没有被追谥为皇后,也没有设神牌,显然是被有意贬低。

最是凉薄后宫之情:阿巴亥可悲可叹的一生

1650年8月,重权在身的多尔衮为生母阿巴亥追封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之号,一并将牌位放置在太庙之中,算是为冤死的母亲昭雪。然而,仅仅四个月过后,多尔衮病逝去,顺治皇帝废阿巴亥封号,其神牌也从太庙撤出 ,从此修史者不再提及有关阿巴亥的一切。

一代皇后就这样在后代的史书中毫无踪迹可寻,死后也不受祭奠,没有封号,真的是可叹可悲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