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困扰了教师多年而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教师的满工作量究竟应该如何计算才合理?

nyscy


教师的工作量远远超过国家规定!除了国家规定的正常课务和备课作业考试,现在学校还给你安排早自习中自习晚自习,还有周六补课,甚至周日补课!八九十年代咱们读书的时候,中午下午自己安排的时间都有一个多小时,现在的孩子一天除了体育课了课间操,都被关在教室里,说是自习,都在上课!


塞翁第N代



用户李宝源


我不管怎么算,我觉得算一下我就不想干了,连带备课做了一个课件八个小时,现在还没有往备课本写,带两个班,另一个班的还没有做,马上开心,钉钉上课,就算讲课一个小时,别人总以为我就是讲课一个小时,我的工作量就一个小时,这还不算没有检查学生作业的部分,头疼头疼,凌晨四点,明早九点开会,着就是寒假,我休息不好啊


哗美子


1、周课时工作量的标准。

国家教育部对各地老师的周课时工作量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各省市都会有一个相对范围的大致。其中中学,小学和幼儿园的老师一周的工作量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校主科和副科的工作量计算也不同。像我们这儿,一般高中学老师的平均周工作量是10到14节。初中老师,大概是12到16节。小学的是14到18节。幼儿园的课时大概18-21节。

2、课时标准量的核算方法。

我们学校是这样的,就是按所教班的学生人数来定班额定人头计算课时量。比如一个班的学生人数规定为40个学生为基础人数,那么一周上12节课时就达到初中老师的满工作量了。如果班上有50个学生, 你一周上了12节课,那么你的周工量就应该是50÷40*12=15课时。也就是说你一周超了三个课时。

3、其他工作折算成课时。

如果老师还兼任了其他工作,比如后勤事务、或者是组长、班主任、电教等工作。这个就只能按学校规定的系数来折合为一定的课时工作量。

总之,各学校因为情况不同,各个学校的老师人数不同,工作量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说每个学校不是绝对一致的。老师人员编制少,学生又多的学校,工作量的就会大些。反之,就会略轻松些。


莲子爱音乐


春节前,我们这个地方的教体局接到上级的指令:

对各学校、各学科的教师余缺情况进行一次彻底地核查。

核查的依据就是,按照学科教师的标准工作量,根据各学校的学生人数(选科人数)。

核查的背景是,有些学校总是打报告说,缺老师、缺老师,实际上各学校都有不带课的老师存在着。上级领导不相信缺老师的情况,于是指令教体局统一进行核查。

这次核查,主要依据就是教师的满工作量。

下面,结合当地教体局的文件规定和我校的具体做法,给各位科普一下(专业性强,不感兴趣不要阅读):

01教体局规定的教职工岗位设置及工作量标准

(一)教职工岗位设置

学校的教职工类型主要包括教师、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等岗位。

教师:指学校中具有相应教师资格、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职员:指学校校长及工作机构中或管理岗位上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

教学辅助人员:指学校中从事教学实验和图书、电教、计算机管理以及卫生保健等教学辅助工作的人员。

工勤人员:指学校中从事后勤服务的工人。

(二)教职工工作量标准

1、专任教师:

(1)高中教师10~14节,其中语文、数学、英语每周10节,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每周12节,音乐、体育、美术每周14节;

(2)初中教师12~16节,其中语文、数学、英语每周12节,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每周14节,音乐、体育、美术每周16节;

(3)小学教师16~22节,其中语文、数学每周16节,其他专任教师每周22节。

2、其他学科教师

周课时数折算标准及学校管理人员、职员的工作量由学校根据满负荷原则,结合实际确定。

3、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内设机构的负责人

必须兼课,工作量要达到规定要求。

4、其他管理人员、党群组织负责人

由专任教师兼任,做到一人多岗。

(三)标准工作量

教师在五个工作日内的基础工作量为折算后的16个标准课时量。

(四)浮动工作量

浮动工作量=备课时数(教案数)×0.2+跨头课时+老年补助课时。

跨头课时是指跨头(含跨年级、跨学科)课时数应适当增计工作量。

老年补助课时是指男55~56周岁、女50~51周岁,每周可享受4节标准课时。男57~58周岁、女52~53周岁,每周可享受6节标准课时。男59~60周岁、女54~55周岁,每周可享受8节标准课时。

(五)管理人员周工作量

周工作量=基本工作量+调节课时


02我校教职工的课时工作量计算办法

根据教育和体育局《关于规范中小学教职工工作量的指导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对任课教师的工作量核算规定如下:

任课教师周工作量M=教学工作量+办公工作量+浮动工作量

任课教师工作量实际得分F=16+4*(M-16)/(M年级最高值-16)

说明:县教育和体育局规定任课教师的基础工作量为16个标准课时量,系数16和4为区分度。

(一)教学工作量

教学工作量=班周授课节数*代课班级数+周教案数+周晚自习辅导节数+周六周日辅导节数

说明:自习和辅导只看节数,同时辅导多个班级的不加倍;跨年级代课的,授课节数和教案数分别计算再相加;周六、周日辅导由年级根据实际记录统计计入。

(二)办公工作量

办公工作量=(40-周授课节数)/4

(三)浮动工作量

浮动工作量=跨头课时+老年补助课时+管理工作量+兼职工作量+考试工作量

1.跨头课时:跨科类(指跨普通班、美术班、春考班教学或者跨年级教学)每周增加所跨科类备课课时的1/5。

2.老年补助课时:指男55~56周岁、女50~51周岁,每周可享受4节标准课时。男57~58周岁、女52~53周岁,每周可享受6节标准课时。男59~60周岁、女54~55周岁,每周可享受8节标准课时。具有高级职称60周岁退休的女教师参照男教师的标准执行。

3.管理工作量=基本工作量+调节课时,具体标准如下:


4.兼职工作量

各社团每周开展活动时要做好活动记录,到团委进行登记备案。学期末由团委负责人出具社团活动次数,并折合成周课时数,每次折合系数为0.5。

文学社每学期刊出3期社刊,指导教师每周计3课时;心理咨询中心成员值班1小时折合1课时,学期末按实际值班时间计算。

电教中心成员(会务音响组)参与会务音响服务工作,按1小时折合1课时的标准,学期末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维护机房按工作1小时折合1课时的标准,学期末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

5.考试工作量

考试工作量=(教体局组织的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量+学校组织的考试工作量)/学期周数

根据教发[2018]21号文件精神,参加中考、高考、学业水平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监考或者考务的人员,按照考试时间的3倍计入工作量。参加学校组织的月考监考工作,将所监考各场次总时间,按40分钟一节课折合出课时数。


朗月寒雪


阿蒙:教师是一种特殊职业,特殊就特殊在他的工作量无法每天八小时计算。1,科目不同,工作量差异大,语文教师与政治教师,工资相同,但工作量相差很大,语文教师苦就苦在批改作文上,每两周写一次作文,重点中学每个班都56人,教两个班,112人,平均每篇作文1000字,共112000字,批改一篇最少20分钟甚至半小时,算一算,工作量有多大,夜夜批改作文到深夜。有人说,做老师,教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教语文,太苦了。2,毕业班与非毕业班,工作量相差很大。特别是重点是重点中学,升学率压力很大,竞争激烈,你的水平稍差,教了三两年,高考成绩不理想,就会被踢出重点中学,到普通中学去。3,骨干教师,一人教两个班,还要做班主任,实在苦。班主任,学期结束,还要给每人写评语,绞尽脑汁,如何公平恰到好处地评价学生,有力学生成长。4,遇到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教育学生转变,又是要费尽心机。教师,来自领导的压力,来自学生的压力 ,来自家长的压力,来自社会的压力,敬礼,老师!


用户61512180465


“三味”做过10多年的教务主任,对教师的工作量进行过10多年的核算工作。虽然,每次(每学期)都希望尽量给老师们一个公平公正的结果,但苦于学校实情对课量影响的因素过于复杂,依然难免受到个别教师的质疑。

教师工作量(课量)核算的意义在于:将教师个人的实际工作量与全校平均工作量(或标准工作量)进行比较,然后,学校对教师超出或不足工作量予以奖罚。

什么是教师的“满工作量"呢?

一般有两种流行说法:


第一种是“理论性”说法,即完全按国家“师生配备比例"计算的结果,通常被称为中小学教师“达标工作量"。


也就是说,按以上统一编制标准,配备了学校教职工数后,

校总工作量÷校教职工数=教师满工作量

据“三味”及同行大体测算,严格按师生比配备师质的学校,教师的“满工作量”一般在10—12节左右。事实上,上级所下发的评优评先评职称等评价方案中,也往往将教师的"达标课量"定在这个范围内。

但实际情况与“标准"往往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是:由于学校人事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真正严格按“师生比例”配备教师编制的学校是极少的。要么超编,要么少编。

因此,10—12节的“达标工作量"仅具参考意义。

第二种是“实际性"说法,即按学校实际工作量与实有教职工数计算出的“平均工作量",即为"满工作量"。

它的计算方法很简单:

校总工作量÷校教职工总数=平均工作量

道理上讲,这样计算出的"平均工作量”就是教师的“满工作量”。教师可用自己的实际工作量与“平均工作量"比较,超出部分为超课时量,学校可给予超课量补助;不足部分,学校可以罚款形式让老师补交。

但是,对于“工作量"这项看似简单的计算,其“可变性"是非常大的!

可以说,不同学校、同一学校不同计算方法、不同制度等,所计算出来的结果,差异会很大。

“三味“以自己核算经历谈谈这个“变量”问题:

1、学校课时量有不确定性变数。有时按实际节数计算;有时按系数折算,如语数外计1.5,其他按1.3、1.2、1.0,甚至有0.8计的;还有早读、晚课等,怎么计算,这个是老师左右不了的。标准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

2、一些教辅工作,如班主任、教研组、团队、室验员、图书员及其他工作,往住由一些任课老师兼任,其课时量的确定也是没统一标准的,反正领导怎么说就怎么算。

3、教职工总数也有不确定因素。

学校总工作量确定下来后,那么,这些工作该由哪些人平均承担呢?

全体教职工承担?还是除去教辅、后勤人员?学校行政领导如何算?表面看很合理的计算方法,一旦结果出来,老师不同意见就会满天飞。因为,职工数算得越多,平均量越小,任课教师超课量就大大增多,教辅及后勤人员意见较大。相反,任课教师的超课量就会大大减少,一线任课教师不同意。

不得不说一下:按第二种“实际性"标准计算出来的教师满工作量,很可能会达到"理论性"标准(10—12节)的近2倍!


“三味"这样说的用意是:教师的“满课量"计算,确实很复杂,要做到准确、公平,真的很难!不过,有一点是学校必须把握住的原则:对一线教师的超课量部分应事先确定一个合适的标准,尽量体现多劳多得。

网友们,你们学校是如何计算满工作量的?欢迎留言!


三味聊教育


现在的教师工作量就是个没法衡量的问题。

原来学校教师就是围绕课堂备课上课改作业,现在的情况复杂了很多。

一、班额有大小

城市教师一班65人以上是很常见的,上课要带小喇叭,否则后边听不见,改作业一改就是几十本。

而农村学校一个班人数很少,有些三五个,甚至一两个,教师报班,所有学科全包,从早上到晚。

你说那个教师工作量大?

二、课程有差异

同样是50人的班级,一个教师教一个班语文,每周10节课,另一个教师教5个班美术,一周10节课,看似工作量一样,但实际一样吗?语文备课上课改作文,还有家作,整天惦记考试成绩,但美术呢?显然没有可比性。必要说多么重视,教师们心知肚明。

三、课外有工作

最难衡量的是这方面的工作量,以前教师就是教学,管理人员把这些活都干了,现在越老越复杂,活儿越来越多,教师整天也疲于应付,填表、整档案、扶贫等等,怎么计算?

所以,现在工作量无法衡量,只要在学校,校长不会让你闲着,可能有些学校跟校长关系好的会有所优待,其他人都差不多,超负荷!


教苑


教师的满工作量如何计算,各地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公式。

小学和中学教师的工作量差别很大。中学因为有中高考的升学压力,几乎每个教师的工作量都很大。

一般来说,每个教师周课时应以国家颁布的课时计划为准核定。凡是国家规定开设的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必需的,都同等重要,这些课程的课时数都会分配给各个老师。

最简单计算教师的周课时工作量,是学校周总课时数除以教师数。

但这个只是指导思想,实际计算时是非常复杂的。

学校里除了学科课时数要考虑,一些小课,如阅读课、课外兴趣或社会实践活动课等并非标准时间,小的只有20-30分钟,大的可能有一个小时。这些也要折算到总课时数里面。

我们本地教师一般小学周课时数在15-17节之间。中学大概每周少2-5课时数。各个学校并不末一样。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学校工作并非只有上课。班主任工作量有的小学班主任按每周计7-8课时工作量计算,副班主任每周计1.2课时工作量算。初中班主任按每周计8-10课时工作量计算;副班主任每周计1.5课时工作量计算。

还有学校的部门负责人员工作量,如学校教导主任(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德育处、总务主任、学科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少先队(或共青团)辅导员等,其工作量也各不一样,有些按每周各计10~16课时工作量算,班级数少的一些小学校每周按计8~12课时工作计算。至于年级组长、少先队(或共青团)辅导员、学科教研组长等,一般按每周计1~4课时工作量计算。

此外,学校里还有实验室管理人员、后勤人员、音体美等,其课时数的核算也会相应参照学校一般标准制定。

在各个地方,这个具体课时数的对照并不相同,即使在同一个地区,按学校班级数等区别,也会有不同的标准。一般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只是出个参考依据,具体还是得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来核算。


倾听花开


工作量的多少取决于课时量与学生数。一般说来,中学一个班需要三个班老师,每个班每周35节课,也就意味着一个老师每周只要上10个课时就满量了。不急。这里的满量所对应的学生是55个,按总量计算就是55*10=550,如果一个班有70个学生,满量应该是550/70=8课时,超出部分叫超课时。然而,学校为了计算方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教72个人的班与教48个人的班一样计算,都是6块钱或者7块钱一个课时,这就难免会有老师产生怨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