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從生命美學的三個維度來感受沈從文《蕭蕭》筆下的湘西理想世界

文|睿哲雪雪

注:本文首發@ ,已獲青雲計劃獎。


沈從文作為京派代表作家,他的主要貢獻是用小說、散文建造起屬於他心中的“湘西文學世界”,他的作品多關注的是小人物在時代變遷中的命運。而《蕭蕭》是沈從文在創作步入成熟階段的鄉村題材代表作品,創作於1929年,原載《小說月報》21卷1號。

《蕭蕭》講述的是從小沒有母親、寄養在伯父家的蕭蕭,12歲時作為童養媳嫁給鄰村不到3歲的小娃娃。待蕭蕭長到15歲的時候,村裡的花狗誘惑了她並偷吃了禁果,而花狗在得知蕭蕭肚子裡有了他的孩子後不辭而別。

照規矩,蕭蕭要麼被“沉潭”要麼被“發賣”,但因伯父不忍把她沉潭,一時又找不到人家發賣,只得繼續暫住在夫家。待足月產子後,夫家覺得既是生下了兒子也就不嫁別處,只待小丈夫長大正式圓房。

創作《蕭蕭》時的沈從文,剛從湘西來到上海,與都市文明格格不入,也對都市文明中透露的人性深感失望。因此他在《蕭蕭》中打造了一個了天人合一的理想社會——湘西世界,用最原始純樸的生命之美,來抵禦現代物質文明對人性的浸染和扭曲,體現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意義三個維度的生命美學。

從生命美學的三個維度來感受沈從文《蕭蕭》筆下的湘西理想世界

01.人與自然:小說用湘西山水浸潤出一曲田園牧歌,讓人感受到一種最原始的、純樸的人文之美

沈從文在《蕭蕭》中描寫了大量的湘西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象,小說中的湘西世界是一個萬物共生、和諧共處的美好世界。在小說裡,夏夜裡的光景說來如做夢,大家飯後在院中心歇涼,揮搖蒲扇,天上的星如屋角的螢火蟲,禾花風悠悠地吹到人臉上……把鄉間的夏夜描繪得如夢一般美輪美奐,就像一曲田園牧歌。

在沈從文的筆下,湘西的山水中沒有塵世間的喧譁,鄉下人珍惜大自然的饋贈,各有所得,各屬分定。世界上的人把日子糟蹋,而蕭蕭一類人把日子過得吝惜;都市中的人把一個夏天完全消磨到軟綢衣服、精美飲料及種種好事上,而蕭蕭的一家,因為一個夏天的勞作,卻得了十多斤細麻,二三十擔瓜。

沈從文用樸實簡單的鄉村生活以及風俗來體現湘西的人文之美,在他的筆下,湘西是大自然的饋贈,是耐人尋味的,像一杯濃茶,只有細細品才能品出文中的美,又像是一條長長的古巷,通向夢與美好。

他說:“對於一切自然景物,到我單獨默會它們本身的存在和宇宙微妙關係時,也無一不感覺到生命的莊嚴”。

生活在這樣一個如夢如幻充滿溫情的世界裡,這裡的人“兵皆純善如平民,與人無侮無擾。農民皆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所以作為童養媳的蕭蕭,在婆家的生活是怎樣的呢?“蕭蕭嫁過了門,做了拳頭大丈夫的小媳婦,一切並不比先前受苦,這隻看她一年來身體發育就可明白。”。

她和花狗“做壞事”時是什麼都不懂的,因為伯父的不忍和夫家的善良,蕭蕭繼續住在夫家,夫家把蕭蕭和她肚子裡的孩子照料得好好的,生孩子時照規矩做月子……這些都讓人感受到一種原始的、淳樸的溫暖。

小說所要表現的就是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抿滅掉人性的人生形式。蕭蕭的人生,不是她自主選擇的,是她生活的那個時代那個環境,命運給她安排的。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或許蕭蕭從來沒有見過大山以外的世界,但是自然贈與她的一切,她就好好地去享受,誰又能說這樣的生活要遜於外面的花花世界呢?

從生命美學的三個維度來感受沈從文《蕭蕭》筆下的湘西理想世界

02.人與社會:小說營造了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又不激化矛盾,使得“矛”與“盾”最終處於一種完美的融合,打造了一種屬於理想世界的人性之美

西方當代文藝理論家皮埃爾·馬歇雷曾說:“小說就是對觀念矛盾的想象性解決。”對於一部小說來講,如果沒有任何矛盾,那麼這部作品無疑是索然無味的,所以製造矛盾是一部小說必然的呈現。

沈從文在《蕭蕭》這篇小說中營造了兩個主要矛盾:一個是鄉下人的純樸與封建習俗的矛盾,一個是蕭蕭和自己心中神秘女學生的矛盾。

但是對於這兩種矛盾,沈從文不是用尖銳的筆觸把它們激化出來,而是極力化解這兩種矛盾,使得“矛”和“盾”之間最終處於一種完美的融合,這大概就是沈從文要告訴我們的關於人性真善美的答案。

從生命美學的三個維度來感受沈從文《蕭蕭》筆下的湘西理想世界

① 鄉下人的純樸與封建習俗的矛盾

小說從一場鄉下人吹嗩吶接媳婦的事情說起,寫了一個童養媳的封建習俗。但作者並沒有直接對其進行批判,而是平靜如水地講述著主人公蕭蕭的命運:從小沒有母親,寄養在伯父家,嫁作童養媳,懷上別人家的孩子,幸而得子不被追究。

雖然蕭蕭的結局算是圓滿,沒有被沉潭也沒有被髮賣,而是抱著自己和小丈夫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蠟樹籬笆間看熱鬧,同十年前抱丈夫一個樣子。”但是如果從現代文明來看,又覺得蕭蕭的命運其實是有點悲哀和殘酷的。她的命運,好像從一開始就被安排好了,她無力與這個社會抗爭,甚至從來沒有想過要抗爭,對她而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文章寫到這裡,沈從文關於“人性善”的筆調就凸顯出來了:“伯父不忍把蕭蕭沉潭”“這件事情既經說明白,按鄉下規矩倒又像不什麼要緊,只等待處分,大家反而釋然了”“把母子二人,照料得好好的,照規矩吃蒸雞同江米酒補血,燒紙謝神”……

讀到這些文字,心中突然就有一股暖流,這是沈先生的文字帶給我的,是來自原始的、自然的人類深處的溫暖。

在沈從文的筆下,湘西的封建習俗和湘西的民風相互獨立又相互滲透,在這樣的的文化氛圍下,起主導作用的並不是封建愚昧,而是被湘西這片土地潛移默化的酬天謝土、天人合一、重情重義的楚巫文化。

從生命美學的三個維度來感受沈從文《蕭蕭》筆下的湘西理想世界

② 蕭蕭與心中神秘女學生的矛盾

小說中,“女學生”作為當時特殊時代背影下的產物,和鄉下人矇昧的自然天性是一對對立。“女學生”代表著自由,也代表著時代的發展,在鄉下人的眼裡卻是“怪可笑”的,她們沒有辮子,留下個鵪鶉尾巴,像個尼姑又不完全像。她們穿的衣服像洋人又不完全像,她們的事事都與鄉下人不同。

所以,當老祖父對蕭蕭說:“蕭蕭,你長大了,將來也會做女學生“,大家便鬨然大笑起來。“女學生”成為鄉下人的奇聞異事,與鄉下人認知的女子應有的樣子格格不入。但在蕭蕭的心中,已經有了一種模糊的願望,如果自己是個女學生,會否如同祖父所說的那樣去做那些事情?

蕭蕭和蕭蕭心中的神秘女學生形成了一種對抗,儘管她可能不自知,但是她的夢確實是同殘酷的現實打了一個結,她沒有力量去打開這個結。對於這種矛盾,沈從文並沒有著筆去渲染,他只是給我們描述了一種意象:蕭蕭從此以後心中有個“女學生”。

可以說,沈從文試圖用一種平和的、穩定的天性力量來阻止這種矛盾在小說中的發展,蕭蕭沒有力量去衝破這種對抗,而是用自己最純樸的、自然甚至是無知的天性去化解這一切,才有了一個美好的結局。

在我看來,沈先生想要給我們展示的就是他內心深處對於人性中真善美的憧憬,所以他無意給我們製造一種憤而慨之的對抗或矛盾,而是極力用最原始的、自然的、和善的力量將“矛”和“盾”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讓我們看到他心中對於人性中真善美的渴望和讚揚。

從生命美學的三個維度來感受沈從文《蕭蕭》筆下的湘西理想世界

03.人與意義:從湘西世界的人文之美和人性之美引發出的關於生命的哲學思考,恰恰是對生命的終級關懷和信仰

人與世界之間,在三個維度上發生關係。第一個維度,是“人與自然”;第二個維度,是“人與社會”,而第一個維度和第二個維度又共同組成了第三個維度,即如何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中尋找意義,也是對生命的終級關懷和信仰,而“意義”就是生命美學與實踐美學最大的不同,

沈從文說:

我是對一切無信仰的人,卻只信仰生命。

1917年,15歲的沈從文應徵入伍,見過許多的殺戮和死亡,戰爭的殘酷給他的心靈帶來很大的創傷。在他的作品中,他極力消除所有可能對於生命的褻瀆。他的作品從來都是追求一種美好人生的生命形式,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一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力。

在《蕭蕭》這部短篇小說裡,山歌出現了多次。在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裡,音樂和舞蹈的藝術紮根在湘西民族的生命情感中。

湘西人對於生命意識和生命狀態的思考是複雜而又神秘的,他們用歌舞的形式來表達心意,祭奉神靈,這是對自然的崇拜,也是對生命自發的敬畏。

而蕭蕭的人生,是鑲嵌在那個時代的湘西大地上的。命運安排給她或酸甜或苦辣的一切,她只管好好接受,就像接受大自然的一切饋贈。

故事的結局是完滿的,眼前似乎就能看見在有山有水的鄉村裡,蕭蕭、蕭蕭的丈夫和孩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場景。而這樣的場景,作為讀者,很容易讓我們產生了對生命的思考:我們的生命應該如何度過?就如同蕭蕭夢裡對自由的嚮往,是對生命的一種自覺感悟。

無論是自發的還是自覺的生命,都是美的。而當蕭蕭 “又聽人說有好些女學生過路”時,小說將這兩種生命聯繫到了一起,蕭蕭聽到這話,睜了眼做過一陣夢,愣愣地對日頭出處痴了半日,那是一個她永遠無法企及的世界。

從生命美學的三個維度來感受沈從文《蕭蕭》筆下的湘西理想世界

雖然《蕭蕭》中的湘西世界是被作者理想化了的,但小說中鮮活的生命卻是真實的。不管是大山裡的世外桃源還是外面的自由世界,是明明白白地活著還是懵懵懂懂地活著,都只是人生不同的境遇,都有著不同的生命之美,因為生命本來就是美的。

每一種生命都值得尊敬和關懷,與其苦苦地追尋生命的意義,不如帶著對生命的敬畏和信仰踏踏實實地過好每一天。沈先生打造的理想國,其實希望人們可以接受生命的一切饋贈,帶著我們最本真的面目,在天地雲水、花草樹木中去感受生命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