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一场发生在晚清的残酷次世界大战-----日俄战争

甲午战争清廷战败之后承认朝鲜归日本,并割让辽东半岛,但沙俄却不干 ,因为在俄国人的如意算盘里,早已把包括辽东半岛之内的东北视为自己的地盘。沙俄为独占东北,纠集了法、德干预,迫使日本向清政府“归还”辽东,史称“三国干涉还辽”。

由于清政府惨败于日方,为制衡日本,其外交方针开始换成了“联俄抗日”,1896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简称《中俄密约》),允许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西伯利亚铁路的支线东清铁路。1898年,沙俄与中国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条约》,正式向清政府租借辽东,租期25年。至此,沙俄控制住了西伯利亚铁路支线东清铁路末梢大连港,这是沙俄在远东控制的唯一不冻港。沙俄通过东清铁路、大连港完成布局,一旦铁路建成,将在事实上把中国东北地区纳入其势力范围。沙俄西伯利亚铁路及其东清支线的建设,引发日本朝野的恐慌,因为这不仅仅代表了中国东北即将落入沙俄手中,更可怕的是沙俄能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将在欧洲的军事力量源源不断的地投放远东,日俄在远东地区的力量对比会更加悬殊。

一场发生在晚清的残酷次世界大战-----日俄战争

十九世纪下半页,国际地缘政治的主轴是英俄“大博弈”,沙俄对不冻港出海口的贪婪追求,严重触犯了英国为作为海洋霸主的利益,沙俄有了大连港出海口将严重威胁到东南亚英、美殖民地安全,于是英国开始在远东寻找能遏制沙俄的“代理人”,《英日同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沙俄贼喊捉贼极力主张各国撤兵,而其在中国东北驻军却不见裁撤。英国知道沙俄在拖延时间,企图对中国东北先行占领,等待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车后再向列强摊牌。而清政府也认定沙俄意图将中国东北纳入其版图,两害相权取其轻,外交政策便切换成了“联英日抗俄”。

1902年4月,在英、美、日的支持下,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约定俄军分三期撤兵东北,一年半时间撤完。1903年,西伯利亚大铁路支线东清铁路全线通车。沙俄认为西伯利亚铁路东段已通车,力量对比筹码正在向沙俄倾斜,因此在二期撤兵时违约不撤,并重新占领沈阳,公然在东三省实现统治。

一场发生在晚清的残酷次世界大战-----日俄战争


1904年,日本判断沙俄西伯利亚大铁路即将全线通车,为了抓住最后的“时间窗口”,正式发动“日俄战争”。

沙俄也不是孤军奋战,它的背后同样有德国和法国的支持,具备了两大集团之间的博弈性质。因此这场战争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国家的战争,这是两个集团的较量,就像后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所以日俄战争被部分军事家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

清政府的考量是俄国胜利肯定会侵吞整个东北,而日本胜利,最多是转让几个港口和几个岛,所以清政府同意日本军队进入东北驱赶俄国,甚至暗中支持日本。

一场发生在晚清的残酷次世界大战-----日俄战争


日俄双方心里都清楚,这场战争输不起,如果输了,就意味输掉一切;如果赢了,就意味赢得一切。尤其是日本,完全就是在赌国运,假如日本战败,必然会丢掉朝鲜,那么日本本土被沙俄入侵只是时间问题,搞不好日本也会落得跟清政府一样的下场。但是如果打赢了战争,就很有可能跻身于世界列强行列。沙俄就从没想过会输,也非常轻视作为东方民族的日本,一开始就制定了灭亡日本的战略计划。所以这场战争对于双方而言,都是拼了血本下了大注的战争。

日俄战争被称为东方的“凡尔登绞肉机”,里面有一个203高地争夺战,日本“军神”乃木希典率领日第三军团亲自进攻,他以上万日军组建敢死队,用以一换十的勇气硬攻上高地与俄军展开白刃战,乃木希典的两个儿子也在冲锋中阵亡。而沙俄也知道此地重要性,在203高地上修建了坚固的防御系统,并配有四万俄军坚守,但战后俄国的四万守军只剩一个人活着,战争残酷恐怖程度不可思议。


一场发生在晚清的残酷次世界大战-----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攻坚战


这场战争持续了19个月之长,双亡投入兵力过百万,日军伤亡约25万;俄军伤亡约20万。最后以日本惨胜,沙俄惨败而告终,单论伤亡来看,双方都惨,日本还更惨。

日、俄双方都是打亏本仗,日本和沙俄都没有占到对方便宜,而占便宜的却是躲在后面的英、美,最搞笑的是美国的老罗斯福总统因成功地调停了日俄战争,居然获得19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日本曾想让沙俄赔钱,结果沙皇态度十分强硬,要钱没有,不服就重新再来打。

日俄狗咬狗的牺牲其实是咎由自取,但最受伤的还是我国的平民,好比两个强盗在主人家里打架,虽然强盗都伤痕累累,但也把主人家砸的稀巴烂,蒙受巨大损失。但无耻的清政府居然还沾沾自喜,认为收回了东北主权,甚至还为日本的战胜而高兴,认为是东方黄种人首次打败了西方白种人。


一场发生在晚清的残酷次世界大战-----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

\u00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