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尋找最美客家人文小鎮」茶陽鎮:茶山向陽古韻悠 才子輩出翰墨香

茶山向陽古韻悠 才子輩出翰墨香

梅州大埔千年古鎮茶陽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深厚人文底蘊與文物古蹟交相輝映

“王老師又在介紹我們茶陽啊,父子進士牌坊看了嗎?”“當然有,我們走了一上午。”這位72歲的退休教師王紹滬是土生土長的大埔縣茶陽鎮人,對當地人文歷史頗有研究,被人們幽默地稱為“茶陽通”。筆者一行人在他的帶領下,小遊茶陽,細心聆聽這座千年古鎮的故事。

「寻找最美客家人文小镇」茶阳镇:茶山向阳古韵悠 才子辈出翰墨香

大江合汀水,埔勢倚茶山。茶陽鎮因其背靠茶山,處於茶山之南而得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當地人才輩出、底蘊深厚,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豐富,人文古蹟遍佈全鎮。2014年,茶陽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深山古鎮如世外桃源。這是一個鐘靈毓秀、人傑地靈的地方,這裡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父子進士”牌坊、粵東最大騎樓群建築、饒相故居“父子中翰”門樓、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故居“椿森第”、饒彰風紀念亭、中國工程院院士饒芳權舊居等文物古蹟,它們各具特色,獨領風騷。茶陽風韻猶在傳承未斷,古鎮無處不在的古風古韻,讓人發思古之幽情。

▶稀有的古建築

全國“三最”牌坊是茶陽人文歷史的代表

冬日清晨,一縷陽光灑落在“父子進士”牌坊,站在12米高的牌坊前,厚重的歷史感撲面而來。飽經400餘年歷史的磨難和風雨的侵蝕依然堅固如初,斑駁的痕跡仍掩蓋不住它的雄偉。

「寻找最美客家人文小镇」茶阳镇:茶山向阳古韵悠 才子辈出翰墨香

“父子進士”牌坊是茶陽古鎮一張響亮的名片,不少專家學者介紹客家牌坊時會第一個想到它,這是梅州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牌坊之一。

這對父子是何許人也?

據介紹,該牌坊是為了彰顯父親饒相(江西按察副使)、兒子饒與齡(中書舍人)父子同中進士所立。“父子兩人同一天中進士是很罕見的。”對牌坊文化和客家文化頗有研究的學者朱迪光說,梅縣松源有蔡蒙吉“三代進士”,但饒氏父子相差幾十歲,且同一天中進士,立牌坊是十分有意義的。

“這個牌坊有全國‘三最’,高度最高、樑柱最多、鏤空雕刻難度最大。”王紹滬指著牌坊介紹,父子進士牌坊又稱絲綸世美牌坊,建於明朝萬曆三十八年,經歷五次大大小小的地震,依然屹立於此。

站在牌坊下面,讓人詞窮到只有“雄偉莊嚴”一詞能夠形容。眼前的樑柱就有12條,整個牌坊高12.50米,佔地面積約55平方米,令人歎為觀止。走近一看,牌坊亭蓋下雕刻有“雙龍騰雲”“雙龍戲珠”等圖案,兩側頂端則是“雙獅滾球”“花鳥動物”,正中間的牌匾正反面陰刻著“絲綸世美”“父子進士”,底層石樑有精美的浮雕。2013年,父子進士牌坊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牌坊古蹟耀千秋,“父子進士”牌坊西側還有兩個規模稍小的“天榮節孝”坊和“天褒節孝”坊。值得一提的是,在“父子進士”牌坊左右側各立了一副石桅杆,上面分別刻寫“大清父子進士”“大明父子進士”,至今保存完好,這便是有名的明清兩代父子進士。

“茶陽還有很多名人才子,這裡自古以來盛行崇文重教之風,翰林進士和文人學者眾多。”在王紹滬的指引下,筆者一行人來到了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的故居“椿森第”。

沿著石板路,橫穿巷子便來到了“椿森第”,泛黃的牆壁、褪色的門牌匾、老舊的木質門以及門前休憩的老人構成了一幅特別的景象。鄒魯是茶陽人的驕傲,他曾兩度掌校,創辦國立廣東大學及建設國立中山大學石牌校區,他力主龐大建校計劃,一度為石牌校舍及林場爭取到4萬餘畝的佔地,時人稱譽為“中山大學校,半座廣州城”。

在其家鄉茶陽,鄒魯與張龍雲等人倡辦了大埔中學前身樂群中學的孝友堂,校門前的兩棵木棉樹至今依然枝繁葉茂,這是鄒魯在1914年特地派人從廣州送回家鄉栽種的。

茶陽古鎮文風鼎盛,孕育了亦文亦武的名人。明、清兩代就出了3位翰林、10位進士、23位舉人,留下了饒相、饒與齡,饒芝、饒褒甲同為兩代“父子進士”的佳話,饒相、饒與齡等被授以“五花榮封”匾額。大埔中學培養出了民國時期廣東省政府主席、陸軍上將羅卓英,中國工程院院士饒芳權、邱冠周,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文采、林尚安等。

▶獨特的老房子

茶陽騎樓是明清粵東最大騎樓群

步入茶陽古鎮的騎樓老街,給人一種安靜祥和的感覺,眼前的一家店鋪,老人正在屋內縫補衣物,旁邊放著一杯清茶,土狗正趴在她腳邊守門……突然一陣銀鈴般的嬉鬧聲打破了寧靜,孩童們嬉戲在千年的騎樓街上。

「寻找最美客家人文小镇」茶阳镇:茶山向阳古韵悠 才子辈出翰墨香

騎樓之於茶陽,就如馬頭牆之於徽州。茶陽騎樓也是明清時期粵東地區最大的騎樓群,據1942年《民國大埔縣誌》記載,當時的茶陽老縣城有中小私營店鋪700多間,大多是騎樓。

一排排客家建築風格的古騎樓黛瓦白牆,鱗次櫛比,形成一條整齊劃一的長街。徜徉在狹窄的老街,古樸的氣息迎面而來。“這裡有建設路、太平路、萬川路等七條騎樓主街,目前有400多間店鋪。”王紹滬說,過去這裡是茶陽最繁華的地段,每到赴圩的日子,人頭攢動走都走不動。

筆者看到,沿街騎樓多為兩至四層,騎樓的窗楣、柱子、雕飾等都體現了獨特的風韻,猶如港式老電影的味道。細細一看,斑駁的老牆或石柱上還留有隱約可辨的招牌字樣,讓人不禁想象當年商鋪鱗次櫛比、繁華熱鬧的情景。

在騎樓群中,一座名叫“旋廬”的建築尤為特別,遠遠觀望,樓高四層半,外牆裝飾採用當時流行的西洋騎樓風格;近距離觀看,是鄒魯親書的門樓字額,還有設計精美的拱形門窗,均採用中國傳統的雕花工藝,詮釋了中西合璧的設計理念。其主人是當年孫中山建立的中國同盟會早期會員、馬來西亞華僑富商何陽生。

進入太平路,接連幾家店鋪的人都在編制竹子。“這是茶陽人的民間手工藝編竹畲籮,拿來裝祭祖或者嫁娶的用品。”王紹滬說,每個竹畲籮都是純手工編制的,源於清朝康熙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

筆者走進一家店鋪,在騎樓街生活了56年的饒大叔一邊編竹子,一邊聊起了騎樓的往事。

茶陽騎樓有個特點,就是門框高度不一致,而且高低之間的差距大。

原來,茶陽鎮有“不下雨水會大”的現象,因靠近河流,經常發生洪澇災害,所以店屋不斷改建,設法加高,除了騎樓,整個茶陽鎮的地勢在早些年都不斷加高,走訪時筆者發現不少的門框、牌坊都很矮,只有及胸的高度。

仔細觀察還能發現,騎樓街的很多店屋二樓不但有窗,還有門。這是為了方便居民避水患到二樓後,如果洪水繼續逼來,可以打開二樓的門,逃生跳船。饒大叔說,梯子和船是當時家家必備的逃生工具。

“以前每次發洪水時,廣播裡就會放《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首歌。”饒大叔說,這是一首軍歌,每當歌曲放完,接著聽到的是播音員的聲音:“現播報洪水消息,接縣三防指揮部緊急通知……”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這首歌便成為當地的洪水預警信號,特別是1996年發生特大洪水災害時,一天播放幾次《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播報不同時間段洪水上升的水位。饒大叔指著家裡的一面牆,牆上有好幾處標著當年的水位高度。

▶不垮的交通線

特別的雜貨店和飯店曾掩護過黨中央領導

“這就是74號,當年紅色交通線茶陽聯絡點的舊址。”王紹滬說,這裡是一家名為“同豐”的雜貨店,距離同豐雜貨店不到500米的距離,還有一個聯絡點叫“同天飯店”。

如今已看不到當年的招牌,但大門上的“高福路74號”“太平一路4號”還清晰可見。

紅色交通線的主要任務是溝通上海黨中央和中央蘇區的信息聯繫、護送幹部和物資進入中央蘇區,被稱為“摧不垮打不掉的地下航線”。

1930年8月,中共中央建立了上海—香港—大埔—中央蘇區閩西大站的蘇區與白區銜接的秘密交通線,香港設華南總站,大埔設中站,歷時5年之久。大埔中站的茶陽城區設立同豐雜貨店、同天飯店等交通聯絡點,還有多寶坑鐵坑、黨坪伯公凹等地設小站,這種將交通站隱秘地設置在老街店鋪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掩護地下黨的工作。

“大埔的聯絡點先後護送了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劉伯承等革命先輩200餘人進入中國紅都江西瑞金,為中央蘇區的革命鬥爭活動作出了貢獻。”王紹滬說。

除了紅色交通線聯絡點,在茶陽鎮萬川路還有一座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舊址,大樓正門上方灰雕的人民公安第一代警徽赫然入目。筆者推開鏽跡斑斑的鐵門,冬日的陽光灑在斑駁的牆垣上,用毛筆書寫的“警所重地,閒人勿進”等標語依稀可見,屋內上堂左右兩邊是兩間監牢,將人們的思緒帶回到那段烽火歲月。

據介紹,這座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舊址,是“八七會議”後中共政權建立的第一個縣級公安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鎮壓反革命、保衛工農革命政府、禁菸禁賭、實行土地革命等一系列運動。同時,發動群眾參加起義部隊,幫助籌糧捐款縫衣,幫助部隊補給和蒐集情報,全力支援南昌起義軍。

今年10月25日,這裡迎來了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博物館、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中央黨史研究室、全國公安文聯等單位的20多位專家學者。當天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歷史定位研討會在梅州大埔舉行,經過考察論證,進一步明確了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的歷史定位,極大地豐富了人民公安警史,也為梅州的紅色蘇區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據王紹滬介紹,大埔是廣東首個被確認的原中央蘇區縣,紅色文化底蘊深厚,紅色精神代代相傳。而茶陽曾經是大埔的老縣城,歷時435年,直至1961年4月,縣治由茶陽遷至湖寮。因此,茶陽處處烙印著革命活動的足跡,出現了多個“第一”的光輝歷史。如成立大埔縣第一個鄉農民協會、第一個工農武裝、第一個軍事委員會、第一個蘇維埃政府等。

■相關

中國花環龍之鄉

花環龍是流傳在大埔茶陽的中國舞蹈,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當地的一種習俗。

「寻找最美客家人文小镇」茶阳镇:茶山向阳古韵悠 才子辈出翰墨香

清朝康熙年間,茶陽城裡饒姓居民到遠離城裡6公里的山區下馬湖耕山種田,搭寮居住,後逐漸定居,形成村落,出於每年春節、元宵回城祭祖的需要,晚清秀才饒君滾模仿龍的圖案,用竹、紙編紮成龍狀,組織村民舉行舞龍活動,在村內外四處遊動。此後的每年春節元宵期間,村民們便以舞龍慶賀新春,代代承傳至今達200餘年。

20世紀90年代末,茶陽鎮被廣東省文化廳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化部社會文化圖書館司雙雙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花環龍之鄉”。2007年,花環龍分別被縣、市、省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海絲起點碼頭之一

茶陽古鎮還有一個名字叫“海絲古鎮”,因茶陽地處粵閩交界的汀江河畔,舟楫如織,商賈雲集,它不僅是大埔縣東北部如茶陽鎮、西河鎮、長治鎮(現已併入茶陽鎮)、青溪鎮等地以及永定、上杭乃至整個閩西客家人南下潮汕、走向大海的水陸門戶,而且是這些地區的人們農副產品對外貿易和生活必需品採購運銷的重要中轉站和貿易市場。

18世紀後,汀江流域的閩粵客家人從茶陽汀江碼頭登船,至汕頭換船岀海東渡臺灣的同時,更是掀起一波又一波闖蕩海上絲綢之路到南洋各地謀生的熱潮。茶陽汀江碼頭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碼頭之一。張裕葡萄酒創始人張弼士、萬金油大王胡文虎的父親鬍子欽等眾多客家先賢,都曾在這裡登船,走向印尼、馬來西亞、緬甸等東南亞國家。

百年老校大埔中學

位於茶陽鎮的大埔中學,由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與邑人張龍雲等人創辦於1904年,是大埔縣開辦最早的中學校,距今已有115年的歷史。大埔中學其前身為樂群中學,後幾經易名,1981年定為大埔縣大埔中學至今。

大埔中學地處茶陽鎮金山之麓、西門河畔,校舍依山而建,佈局合理,環境優雅。創辦以來,大埔中學為國家培養了眾多的良才,他們中有連貫、饒彰風等著名統戰工作者,有林尚安、饒芳權、楊文采、邱冠周等6位中外院士,有羅卓英、吳奇偉、趙公武等28位將軍,有鄒魯、呂良、童從奇等31位院校領導,有杜埃等著名文化人士以及一大批專家、學者和各行各業的精英骨幹。

“張半縣”“饒半城”之說

大埔民間向有“張半縣”“饒半城”之說,是謂大埔縣內姓張的人口最多,在老縣城茶陽則是姓饒的人最多,饒姓人的老祖屋、祠堂佔了城中古建築的大部分。

在茶陽鎮古城牆東門附近的老祠堂“冬官第”前,曾豎立著8對石楣杆,與祠堂裡面的“五花榮封”和“三鳳齊鳴”兩塊複製匾額一起,昭示著饒氏一族的科舉輝煌。城中還有明經堂、青雲世業、太史第、詒谷堂、文獻世家、紹德堂……從這些府第堂屋建設的規模和名稱,可見饒姓的大家風範早在數百年前已經顯赫一方。

【來源】南方日報

【記者】汪思婷

【通訊員】劉招迎 羅文燕 曾喜

【作者】 汪思婷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