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范姜张达刺死张飞,难道张飞没有大帐卫士吗?

田長旺


不管是按正史的《三国志》还是小说的《三国演义》来推断,张飞都不可能是死于大帐之中,所以题主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我们先看看《三国演义》怎么说的。

“飞令人将酒来,与部将同饮,不觉大醉,卧于帐中。范、张二贼,探知消息,初更时分,各藏短刀,密入帐中,诈言欲禀机密重事,直至床前。原来张飞每睡不合眼;当夜寝于帐中,二贼见他须竖目张,本不敢动手。因闻鼻息如雷,方敢近前,以短刀刺入飞腹。飞大叫一声而亡。”——(《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这里有两个不合情理之处。


一是范疆、张达如果需要“诈言欲禀机密重事”才能走到张飞床前,那说明张飞帐外必然是有守卫把守的,范疆、张达刺杀张飞后,是如何安全脱身的?

守卫们难道就看不到他们一身的血迹吗?

范疆、张达还割走了张飞的头颅,外面的守卫真的是死人吗?

如此不负责任,不合情理。

二是张飞向来吼声如雷,在长板坡甚至能吼官兵桥梁,这是张飞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范疆、张达以短刀刺入飞腹。


飞大叫一声而亡,不管是谁,临死前的惨叫都是撕心裂肺的,外面的守卫听不到吗?

这完全是违背常识的。

所以刺杀是真,但地点应该是罗贯中先生搞错了。

再从《三国志》来看。

《三国志》对张飞被刺写得更简单,只有“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区区二十余字。

但大家注意,这上面根本没有提到刺杀地点。

后世的史书也没有交待刺杀就是发生在张飞大帐之中,这个说法,应该是罗贯中自己闭门造车弄出来的。

张飞死时的职务是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西乡侯,在蜀汉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作为刘备最为心腹的大将,他的安保工作应该是最顶极的。

范疆、张达二人如果不是刺杀了张飞,史书上根本不可能留下这两个人的名字,他们无论地位还是贡献,都是默默无闻的那种。



所以这两个人应该没有机会深夜在不报告的情况下有机会接近张飞。

要知道古代人是非常注重身份和礼仪的,两个小小的校尉,就算有什么重要军情,也不可能在不事先报告的情况下,独自接近蜀汉最重要的大将。

所以我认为,刺杀地点绝对不会是张飞大帐。

我们不知道范疆、张达的武功有多高,但是绝对不会是“万人敌”,他们绝无可能在刺杀张飞后,从四川阆中顺流直下,逃到东吴。



我个人认为,这两人应该是张飞军中负责后勤的文职人员,官位也并不高,但是分管部队的衣甲供应。

所以张飞会让他们采办白衣白甲,而不是委任其他副将去办这事。

为了能在第一时间攻击东吴,这两人采办的地点应该不在远离东吴的阆中,而更有可能是在更前线。

他们诈称有机密军情也许是真的,但应该是通过正常渠道报告给张飞,借口是现成的:就是完成了任务。

而张飞极有可能是在去检查这些物资的时候,遭到了二人的毒手。

由于刺杀地点是范疆、张达的地盘,所以他们才能从容的割下张飞的头颅,拿去献给孙权。

当然,以上全部内容只是本人的个人意见,当时究竟是什么情况,欢迎大家评论区讨论。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刚日读史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张飞是三国时期最没有争议的“万人敌”,无论在正史还是野史还是小说之中,张飞的实力这一块,没有争议。

但是张飞的死却窝囊,被他的下属给弄死了,这两个下属就是范强、张达,这两位历史中的小人物干出了留名历史的事情,可能要比很多将军的名气都大了。那么勇猛无敌的万人敌张飞,是如何被这两小子给弄死的呢?下面我来给大伙说一说。

张飞的缺陷

张飞的死和张飞的一个缺陷不无关系,那就是嗜酒。张飞嗜酒如命,离开酒就活不了,当年在徐州的时候,因为醉酒给吕布的老丈人一顿骂,导致吕布带人把徐州夺了,把张飞一顿干。

据我了解,这张飞本来脾气就爆,每次喝完酒就控制不住自己,一不顺心就抽打手下部将。刘备就曾经劝过张飞,老弟呀,你这样不行啊,经常鞭打手下,打完了你还让他们跟着你干,你不记仇,人家记仇啊。展飞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但是喝酒有点收敛。

在死之前,张飞再度重度酗酒,原因是关羽的死,让张飞这个实心眼很难受,他每天借酒浇愁,对关羽的死始终无法释怀

范疆、张达

据我所知,张飞每天都盼着要干掉东吴,为关羽报仇雪恨,这一天他收到了一封信,是刘备的来信,内容很简单,但是让张飞很兴奋,刘备要攻打东吴,让他带兵与自己回合一处,然后一起伐吴。

张飞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开心的不得了,张飞闹心的时候借酒浇愁,开心的时候当然是把酒当歌,总之理由任你想,只要能喝酒。

这一天张飞喝多了,他很开心,就叫来了范疆、张达,命令他们三天内制作白旗、白甲,为关羽报仇,让伐吴的军队穿上。

范疆、张达一听张飞的命令,心里有点不得劲,你这不是扯犊子呢么?三天咋准备啊?于是二人对视一眼,唯唯诺诺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说时间有点紧张,能不能宽限宽限?

张飞报仇心切,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这一刻,他着急啊,一听这俩人说办不了事,他肯定急眼啊。于是眼睛一瞪,让手底下人给他们二人绑柱子上抽了五十鞭子。

范疆、张达被抽了鞭子,郁闷啊,但是不解决问题啊,要是抽打完鞭子,能宽限几天也行啊,这三天期限没变,俩人还被抽一身伤痕。

两个人长吁短叹,不知道咋办是好,就这样,二人达成了共识,反正是个死,与其被张飞弄死,还不如他们弄死张飞呢。

于是二人来到张飞的大帐,他们在外边很久,听到张飞的呼噜声均匀了这才摸了进去,刚要动手,发现张飞睁着眼睛,吓得二人跪地求饶,不一会儿,他们发现张飞好像没反应,这才再一次起来把张飞给宰了,割了首级去东吴邀功去了。

张飞的侍卫呢?

张飞在大帐睡觉,门口应该有侍卫才对啊,如果有侍卫,范疆、张达是如何得手还能远逃东吴的呢?

根据我的分析,下面给大家讲讲。

  • 侍卫被“解决”了

前文我说了,张飞让范疆、张达负责制作白衣、白甲。说明范疆、张达二位是主管后勤保障的官吏。这样的后勤官吏,平时大家都是不愿意得罪的,比如衣服肯定有好有坏,有大有小,如果你和后勤的相处好了,给你一个厚实的铠甲,再给你发一把好刀,那实惠肯定不一样啊。

所以我分析,当时的侍卫和他们的关系都不错,加上这二人也经常出入张飞的大帐,大家都熟悉,这么多年的熟人,很可能侍卫没有防范他们二人,当时的侍卫可能是被他们支开了。至少会放他们进去,理由就是商量一下白衣、白甲的制作方案。二人以刀杀之,按照道理,张飞应该会有声音发出的,所以侍卫被支走的概率大点,支走也很容易,例如:让他们去领两套白衣白甲,拿来给张飞看看样品。

再或者,是被二人解决了,侍卫对这二人没什么防范,他们在背后捂嘴杀死二人也是极为可能的事情。

  • 侍卫配合了

张飞伐吴,刘备愿意、张飞愿意,但是当时的其实时机不成熟,诸葛亮又不好直接说,没办法劝刘备,当时益州的一个大儒秦宓倒是劝过刘备,说时机不成熟,还说东吴的水军强大,他们去了也是白去啊,忘了赤壁之战嘛。

刘备哪听得进去呢,他一心想为关羽报仇,也想在有生之年一统天下,再拖下去他就看不到那一天了不是嘛。

张飞实心眼,就是要为关羽报仇,相信他开战前动员大会的时候,益州的部将也肯定有不同意的人,但是他们肯定不敢说,大家都知道张飞的脾气,但是大伙也不愿意去东吴送死啊,这时候范疆、张达有此心,那些官员肯定也能看得出来,白天被鞭打了,晚上就去张飞大帐,这很可疑。

当时张飞被刺,就算没有叫喊声,也会有打斗声音,为什么范疆、张达能顺利割下首级还能远逃成功?

据我了解,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当时有负责安保的益州官员对范疆、张达的行为有了暗中支持。范疆、张达这才能顺利得手,又逃跑到了东吴。



野史日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真实历史书只说张达、范强刺杀了张飞,割了头去向孙权邀功,并没有说用什么方法刺杀。

而且,历史书只说张达、范强投靠孙权,并没有说孙权将他们交给刘备,最终被刘备处死。

其实,张达、范强刺杀张飞成功,并不难理解。

原因如下:

第一,张飞是在自己地盘遇刺的。

刘备让张飞出兵从阆中(今天四川南充)出兵江州。

但张飞大军还没有出发,他就被刺杀了。

那么,张飞其实是在自己防区遇刺。正常来说,在自己地盘的张飞不会太多戒备,最多在营房外布置几个哨兵而已。

张达、范强只要搞定这几个哨兵,杀死张飞就没有问题。

第二,张达、范强很可能早就和孙权勾结。

历史上,张飞对部下严格,经常重罚,导致部下不满。

但史书上没说张飞要求制造白盔白甲,张达、范强却不能及时完工,张飞就要杀他们。

张达、范强无奈之下,才杀死张飞自保。

实际上,张达、范强刺杀张飞,很可能是孙权使用的计谋。

张达、范强可能就是孙权长期潜伏在张飞身边的卧底。此次张飞率领万人大军要攻打孙权,孙就下令让他们行刺主帅。

大家注意,张达、范强杀往张飞以后,并不是自己跑路(其实当年有很多地方可以躲避),而是直接带着人头去东吴邀功。而孙权也保护了张达、范强,并没有把他们交出来。

很可能,张达、范强就是孙权的卧底。

第三,张达、范强搞定张飞几个哨兵没有问题。

张达、范强在张飞部下卧底多年,既然行刺决定已经准备完善,当然不会在乎几个哨兵。

张飞营帐外面区区几个哨兵,哪里能够挡住他们。

张达、范强或者收买,或者暗算,或者直接出手杀死,总之搞定他们并不费事。

而且,史书并没有说张飞是睡着以后被刺杀的,可能就是张达、范强带着一群人杀进去,将张飞杀死。

总之,这还是张飞比较粗鲁,对部下没有什么察觉。

既然已经决定出兵了,就应该考虑到孙权可能派人暗算行刺,应该按照打仗的规则设置大量卫兵保护营帐。

如果张飞安排四五十人保护大帐,张达、范强就没这么容易得手。


萨沙


题主所出的题中有错。演义中叫范疆,正史的好像叫范强。这里只说演义版的。话说在关羽被东吴所杀的消息传回成都后,张飞和刘备最为报仇心切的两人。但是,因为国家初定,使得国家事务完全没有安稳,国内的众多文臣武将都不太赞成伐吴。

而在这种情况下,张飞一阵质问刘备,但得到刘备的同意后,便怒气冲冲的回到阆中,准备出师,与刘备会师于江州。可是,临近出发时,因为心中的闷气,使得张飞多喝了一点酒,并在酒醉之后,不慎被杀。而当时范疆和张达之所以能轻易地杀死张飞,原因如下。

其一,醉酒的张飞近不得。张飞因为义释严颜,且精通兵法等,而被陈寿称其有“国士之风”。但是,张飞有一个很不好的特点,那就是——酗酒。古人一般都喜欢以酒会友,以酒壮胆等。

酒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是一件必不可少的物品。但是,张飞身为将领,却不洁身自好,通常在军营里酗酒,造成不良影响。更重要的是,张飞醉酒后会发酒疯,主要体现在抽打士兵方面。每当张飞喝酒,就会唤来一两个人,对其进行鞭打。

这样长期下来,使得张飞手下的这些士兵都苦不堪言。

因此,每当张飞喝醉酒的消息在军营传开后,如果不是值勤的士兵,都会下意识的躲得远远的,避免殃及池鱼。

其二,在自家地盘上被杀。虽然说,军营每天都会有值勤的士兵,而且每隔几个时辰就会轮换。但是,在自家的地盘上,而且军营所处的位置又远离作战地带。这样下来,就算每天有士兵值勤和轮岗,那也只是每天的任务罢了,并不会有太大的警惕性。

在刘备于成都称帝后,张飞的驻地大概是在阆中一带。而且因为张飞的威望,以及个人的勇武,使得当地的人都比较信服张飞。因此,张飞经营的阆中,也算是个牢固的军事堡垒。故而,不单是这些士兵,就算是张飞,也不可能想到,自己还没有出征,就死在了自家的地盘上,而且还是被自己人所杀。

其三,积愤成疾,铤而走险。张飞的武艺,在三国的武将排行里面都是数一数二的。而且,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战斗,积累经验,郑飞的武艺更是一路高歌。到了后期,要不是年龄的限制,张飞的武艺可能还会提高。

因此,这么一位万人敌的猛将,在众多士兵的眼中,就是一位偶像。但是,近距离地接触后,这位偶像的形象不断的崩塌。张飞的脾气是一如既往的暴躁,无论是喝酒还是不喝酒。比如,不喝酒的时候,就敢鞭笞督邮,硬生生地把前期刘备辛辛苦苦赚来的职位给弄没了。醉酒之后更不得了,转手就把徐州城给了吕布,还使得前线的刘备无家可归。

所以,当张飞喝醉酒时,暴躁的脾气一上来,直接就拿着周边的士兵开刷。而范疆和张达能被张飞叫过去鞭笞,肯定在张飞的军中有一定的地位。但这个地位却让他们承受更多的痛苦。一来二去,两人的心中不免会产生一些不好的想法。

所以说,张飞的死,尽管是出自于范疆和张达之手,但也是其咎由自取。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韶华倾梦



伐吴未克身先死,秋草长遗阆地愁。张飞因其忠义无双,勇冠三军,为后人称颂。虎牢关三英战吕布、长坂坡当阳桥,尽显其英雄本色。张飞因其骁勇善战,与关羽一起被人成为万人敌。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英雄,却在伐吴之前,被叛将范疆张达杀害。关羽兵败走麦城被杀之后,刘备张飞都痛不欲生,张飞最大的梦想就是讨伐东吴,给二哥报仇。为了伐吴,刘备借助藩王沙摩柯兵五万,令张飞自阆中起兵,升迁张飞为车骑将军,西乡侯,领阆中牧。接到伐吴的大好消息,张飞振奋万分,当日又饮了很多酒。


次日张飞换部下范疆张达,令他们制作白旗白甲,供三军伐吴所用。限期三日,二人因时间紧迫,一时凑不够如此多的白旗白甲,请求宽限时间。张飞大怒,声称恨不得明日便杀到东吴,今武士将二人绑在树上,鞭打五十。二人被打的满口吐血,张飞却命令二人次日便要准备好,否则定斩不饶。二人回到营中商议,与其被张飞所杀,不如杀掉张飞。初更十分,二人潜入张飞大帐,各持短刀刺杀张飞,割下首级,连夜投奔东吴去了。然而在此有人心生疑问,范疆张达轻易杀掉张飞,难道大帐就没有侍卫吗?个人人为,二人的成功有着深刻的原因,以下依据演义做简要分析。


首先张飞醉酒,精神恍惚,并没有防备。张飞嗜酒如命,这是他的一大缺陷,徐州成醉酒,被吕布偷袭,刘备的家人也被俘虏。自从关羽被杀后,张飞终日痛哭流涕,怒气横生,部下但凡有错,就被鞭挞,据说有甚至很多被打死。诸将也只能以酒劝解,张飞醉酒后,更加暴怒,对东吴咬牙切齿。由此可见,关羽死后,张飞终日烂醉如泥,以泪洗面,酒已经成了张飞每日的必需品。

张飞又经常鞭挞有过错的士卒,当时被鞭挞的人很多。这两点导致张飞对范疆张达并没有防范,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打了多少的部下,也没有人司机报复的,再加上自己名声在外,所以张飞在鞭打范疆张达后,并没有设防,张飞当晚虽然睡在大帐中,也没有加强防御。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诸将以酒劝解(张飞),酒醉,怒气欲加。帐上帐下但有犯者,即以鞭挞之,多有鞭死者。


范疆张达正是趁着张飞醉酒,才更有机可乘。张达劝说范疆杀张飞,范疆很是担心无法靠近张飞。张达却想赌一把,他说如果张飞不醉酒,就是二人理应当死,如果张飞醉酒,就是张飞的命当死。然而张飞鞭打过二人后,果然又喝了很多酒,张飞喝醉之后,就卧在帐中,晚上就在大帐休息。初更时分,张飞睡的很沉,二人这才敢下手。演义中这样记载:

(范疆张达)因闻鼻息如雷,方敢近前,以短刀刺入张飞腹。飞大叫一声而亡,十年五十五岁。


其次张飞大帐士兵护卫也已经醉酒。张飞鞭挞范疆张达后,仍旧想着报仇,突然觉得精神恍惚。于是便询问部下是何原因,部下宽慰说是因为太想念关羽了,张飞随不以为意。张飞又让人取酒,与部将同饮,不知不觉中醉倒。由此可见,当时饮酒的不知张飞一人,张飞的部下也都参与饮酒。军中都喝的烂醉如泥,想来不只这一天这样,军中喝酒盛行已经很久了,这与关羽被杀,张飞心情不好有着必然的联系。


张飞不但醉酒,还让部下喝酒,估计连士卒都要灌醉,这样的防御系统,又怎么能阻止范疆张达呢?二人之所以敢去行刺,是出于对张飞军中情况的了解。正是张飞被仇恨蒙蔽了双眼,醉酒又不严加防范,范疆张达才敢下手。而张飞醉酒,卧在帐中,并在大帐休息,这也是天赐良机,如果当日张飞不在大帐,可能就不会发生悲剧了。演义中这样记载:

原来张飞每睡不合眼,当夜就寝于帐中,二贼见他须竖目张,本不敢动手;因温鼻息如雷,方敢近前。


再次即便张飞帐中有士卒守护,范疆张达也能应付。范疆张达都是经常出入张飞大帐的人,也就是蜀军的自家人,又有官职,士卒一般不会防范,更不敢阻拦。当时张飞又用酒放倒了一大批部下,即便还有几个小卒守护,也无济于事。小兵们并不敢太多的过问,如果是能影响到范疆张达作案的,他们的能力完全可以除掉这些眼线。

而在演义中的描述,张飞惨叫一声而死,可知大帐中或者附近并没有放哨的士卒,即使有也已经被杀。显而易见,张飞死于醉酒,死于大意疏忽,这可能与他平时习惯有关,正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不可强求。

你是如何看待张飞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历史上张飞之死由于史料匮乏以至疑点重重,不光是范疆张达的行刺过程如此轻而易举,其刺杀动机以及刺杀后能够逃窜千余里未被蜀军擒获都显得不可思议,最为后世诟病和怀疑的是刘备得知张飞被杀后的平淡反应。那么就题论题,我们来分析一下张飞遇刺的疑点。


动机分析

“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范疆)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三国志.张飞传》

在正史中,张飞是在刘备东征前被部下范疆、张达刺杀。至于杀人动机和过程并没有细致交代。此时的张飞官至车骑将军,司隶校尉,还享有假节钺的特权,领军万人驻守阆中,有名有实,是蜀汉政权名副其实的武将第一人。而范疆、张达在历史上并未记载官职,但在车骑将军帐下为将,混个先锋校尉是没问题的。夷陵大战之前,蜀国刘备称帝,所发蜀国的“一号令”就是择日伐吴,这样的背景下,范疆、张达跟着张飞立下战功,得以升迁,岂不美哉?此时刺杀张飞的动机并不合理。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说张飞令此二人置办白衣白甲,因办事不利被张飞毒打,并限定期限下了死命令,所以二人才一不做二不休的杀了醉酒的张飞。这里很佩服罗贯中先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如果按照罗贯中先生的描写,置办军需的差事能够交给此二将,油水暂且不说,张飞对二人的信任是有的,那么跟随张飞建功立业就更有机会得到提拔。再者是张飞醉酒之时给二将下了死命令,二将竭力置办就是了,即使完不成任务,再挨两扳子军棍也比造反要强,大战在即,张飞虽治军严厉,也不至于战前斩将吧,所以从演义来看杀张飞的动机也非常可疑。

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三国志.张飞传》

其实史料中记载张飞是一位敬士大夫,轻部卒的将领,所以刘备也常告诫张飞量度而行,善待部卒,这也是罗贯中加以发挥想象的理论支持。而在《三国志》中,将张飞的这一秉性写在范疆、张达行刺之前,在逻辑上也支持了罗贯中的这一大胆构想。所以在杀人动机上,白衣白甲之事不一定可信,但范疆、张达受到了张飞的严厉惩罚是有很大可能的。

过程分析

车骑将军张飞为其左右所害。——《三国志.先主传》

如题所说,范疆、张达虽有杀人动机,但有没有作案条件呢?张飞身为车骑将军、阆中牧,警卫安保工作理应相当精密,怎么会轻而易举的被军中小将杀死?这也许是演义中所刻画的张飞之死给予我们的误解,演义中的张飞是被范疆、张达刺杀于军帐之中。所以就产生了对张飞营帐警卫能力的质疑,倘若张飞不是被杀于营帐呢?毕竟史料中张飞遇刺身亡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详细记载。


“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汉书.百官公卿表》

秦汉时期的宫殿和军营大帐里的警卫和安保是比较严格的,汉末三国也大都是采用汉制,安保方面也一样,曹操身边的保镖队长典韦、许褚都是寸步不离,刘备身边有陈到、赵云,孙权身边则是周泰。虽然张飞不是主公,但军营大帐外边的警卫队是少不了,最起码也得有几个“执戟郎中”。而根据汉制,没有得到主帅的召唤,谁也无法擅自进入主帅军帐,执戟郎中分班守卫,二十四小时执勤,别说范疆和张达二将,就是诸葛亮来了也得通报了才能进帐,即使张飞醉酒休息,在其未醒之前,若不是刘备遣使传令,侍卫绝不会不经通报允许就放人进帐。而说张飞喜欢与部下同醉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军营就是军营,张飞宿醉也不会拉着侍卫一起。何况刘备已下了会师江州的命令,战前宿醉不是名将所为,因此,张飞被杀于中军大帐的可能性不大。


逃亡分析

范疆、张达能够“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这一点更说明了张飞不可能死于中军大帐。阆中是今天四川省的南充市境内、嘉陵江中游,孙权所在的建康,是今天的南京,两地相隔一千五百公里,一刀了结张飞性命容易,而带出军帐献给千里之外的孙权就难了。毕竟古代的交通条件有限,如果张飞死在大帐,则很容易被人发现,那么在范疆、张达逃往建康之前,蜀国完全有能力追捕二人。二将能够顺利跑到建康,就说明了从张飞死亡被发现,到二将逃窜被察觉,这中间的时间差是足够的。



不妨大胆猜测一下,张飞死于军帐之外也并不是不可能,更为可能的是死于范疆、张达的军帐之中。作为一军统帅,走访各营将军校尉的营房是很平常的事情,查勘军营情况,交流战术思想,在此之余就是与军士部将同食同寝,从而提高凝聚力,大战之前更需要这种动员和探视。倘若张飞在范疆、张达军营留下,吃饭饮酒之后小憩片刻也属正常。而在下属军营,张飞所带侍卫也不可能太多,都能轻松解决,何况周边全是与范疆、张达出生入死的嫡系士兵,不知不觉的杀掉“暴虐”的张飞,再轻而易举的走出军营是有条件做到的。

综上所述,我并不认为张飞之死是死于中军大帐,所以也就不会质疑中军大帐的警卫能力,史料中对于张飞遇刺一事记录并不详细,所以也无法破解其中的疑点。而范疆、张达二将是否为东吴或者曹魏的间谍棋子也不好推测,但从战局最终走向来看,东吴成了最大的利益获得者,而范疆、张达也并没有记载结局如何,只是罗贯中一厢情愿的将此二将绳之以法。


棍哥观史


张飞、关羽二人,皆是刘备的左膀右臂,更是三国时期有名的猛将,有着“万人敌”之称。关羽义薄云天、忠心为主,最后却兵败被杀,结局令人唏嘘;张飞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忠诚可嘉,因作战勇猛,获得车骑将军的封号,然而,这个猛将却死的憋屈无比,最后被自己的两个手下刺杀身亡。

关羽是兵败而亡,最终也是死在了战场上,可是张飞勇冠三军,甚至都已经被封为了大将军,这些无耻之辈,究竟是如何溜进张飞大帐之中,取了他性命呢?难道张飞身边没有大帐卫士吗?

桃园三结义

张飞之死,其实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第一点:关羽之死对于他刺激颇大。无论是在《三国志》中,又或者是电视剧中,张飞之死的原因都是:张飞饮酒以后,暴打了他的手下,最终被范疆、张达二人联合杀死。

张飞之所以要喝酒,除了他喜爱喝酒之外,其实就是为了化解关羽兵败而死的悲痛。他和关羽是情比金坚的异姓兄弟,两人在战场上共进退、同生死,知知道兄弟死亡的消息,他自然不愿意接受这一切,所以便采用了喝酒的方式来化解心中悲痛,谁知却给了两个小人可乘之机。

张飞

第二点:张飞暴而无恩。《三国志》中经常提到“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其实这句反复出现的话,早就揭示了张飞的性格缺点,也揭示了他最终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

张飞是一个五大三粗的莽夫,而且他的外在形象总是面露残暴,常人不敢接近,事实上他的真实性格也是如此。甚至连刘备都经常告诫张飞,不要经常对部下处以极刑或者是鞭笞,否则终有一天会招来祸患。

张飞

不仅如此,张飞的“暴而无恩”还表现在他“敬君子,不屑小人”上,可是这里的“君子”并不是正人君子之意,而是张飞只尊敬那些身份比自己尊贵的人;“小人”也不是指卑鄙之人,而是指比张飞地位更低下的人。

张飞的这两位账下将领,就是他眼中的“小人”,长期以来张飞并没有善待过他们二人,甚至也没有善待手下人。虽说是范疆、张达没有完成任务了,可是却是张飞先下手,将两人绑在树上,打得满口是血,所以他最终的结局,完全是将手下将领逼上了绝境。

张飞

三个原因:范疆、张达二人,早已经有了投靠东吴之心。关羽之死对于整个蜀国来说,完全就是切去了蜀国一支最有力量的臂膀,这个时候军队人心不稳也是常事。尤其是张飞的“暴而无恩”,导致他的这一些手下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范疆、张达自然会有弃主投敌之心。

但是,他们想要投靠东吴必须手中有砝码,联想到平日里张飞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他们二人走了一步险棋,打算带着张飞的头颅获得东吴认可。结局就是他们这一步险棋走成功了,张飞的死也成了必然。

范疆、张达的二人

于张飞身边是否有大帐卫士。按照他的身份地位来说自然是有的,可是既然他能够将重任交给范疆、张达二人,说明他的防备心并不重,这二人溜进他的大账中也是轻而易举之事;其次他对于手下一直都无恩,想必大帐卫士,也未必有多么忠心,甚至可能坐视张飞被杀,以解心头之恨。


鸢飞九天2018


张飞和关羽这哥俩,都有明显的性格缺陷,陈寿在《三国志》中写的很清楚:

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翻译过来就是,关羽爱惜士兵,但看不起士大夫;张飞尊敬士大夫,但不体恤士兵。


这其实与二人的出身有关,关羽乃贫寒子弟,祖上三代务农为生,因为看不惯当地土豪仗势欺人,关羽杀了土豪,之后潜逃到了河北涿县,并在此地遇到了一生的贵人刘备。

可见,穷人关羽对上层人士有极深的偏见,这种偏见深入到了骨髓,以至于动刀杀土豪,但关羽对同样出身寒微的底层人士,有一种不自觉的同情和怜惜。

PS:穷人对富人大抵是羡慕嫉妒恨的!

而张飞与关羽不同,张飞是个土豪,他家里有猪肉连锁店,垄断了涿县的猪肉市场,还有一个大庄园,光仆人就有一百多个,他是涿县数一数二的大富翁。

想在涿县做生意,必须白道黑道通吃才行,黑道不用问了,张飞一身好武艺,没人敢惹他,因为他自己就是个黑道。


张飞也是个会来事之人,与官场的大老爷们关系很融洽,平日里经常走上走下,上下打点,在官老爷的照顾之下,生意自然越发兴隆。

张飞眼睛是朝上看的,他看得起比他强的人,所以才有义释严颜,巴结刘巴等“不可思议”的举动,但张飞瞧不起不如他的人,特别是下层人士,更是难入其法眼,对他们非打即骂。

关羽轻视士大夫,张飞轻视下层人士,最终都带来了恶果。

关羽轻视士大夫糜芳、傅士仁,还威胁杀了二人,二人被逼无奈,转而投降了东吴,将荆州军事机密和盘托出,东吴趁机袭了荆州,杀掉了关羽。


张飞轻视下属,把下属不当人看,特别是喝酒之后,经常鞭打士兵,活活打死了不少人,下属整天提心吊胆,战战兢兢。

之前,刘备曾多次劝说张飞少喝酒,要爱惜士兵,否则必受其祸,但张飞表面上答应了,但回到驻地之后,依然我行我素,最后真如刘备所言,招致大祸。

张飞被杀那晚,喝多了酒,在大营之内呼呼大睡,白天他鞭打了范疆、张达,把他们打得半死,还威胁他们,倘若三日之内,白衣白甲制办不成,就杀了他们。

范疆、张达一合计,与其被你弄死,不如我们弄死你,他俩趁夜抹黑来到了张飞大帐,见张飞呼呼大睡,就用利刃割掉了张飞的脑袋,之后提着张飞的脑袋,连夜顺江逃到了孙权那。


那么,问题来了,张飞被害当晚,侍卫在哪?他们瞎了啊?

有人说,侍卫被范疆、张达杀害了,还有人说侍卫被范疆、张达策反了,还有人说张飞艺高人胆大,没有侍卫。

其实上述说法都不对,侍卫一直都在,他们既没被范疆、张达杀掉,也没有被策反,因为范疆、张达就是张飞的贴身侍卫。

《三国演义》交待的很清楚,范疆、张达是张飞“帐下将”,啥是“帐下将”?说白了,就是张飞的侍卫官,但同时还负责一些后勤杂事。

当然,范疆、张达不是两个人作案,而是一群人作案,这是一起多人参与的暗杀,范疆、张达杀掉了张飞之后,带着十多个亲随,连夜逃到了东吴。


一半秋色


刺死张飞的人是范强(演义中为范疆),而不是范姜,罗贯中估计是眼花把他的名字写错了。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准备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命车骑将军张飞领本部兵马从阆中至江州汇合。不想张飞却在临行前被部将范强和张达杀害,两人带着张飞的头颅投奔孙权去了。

这件事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是很困难的。因为张飞帐外肯定有侍卫把守,想行刺张飞谈何容易?两人还能带着张飞的头颅出逃,这更是匪夷所思。

其实这并不意外。张飞死后,帐下都督上表刘备告之张飞死讯,刘备得知后只说了四个字“噫!飞死矣。”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唉,这张飞最终还是死了!”

从刘备的反应可以看出,其实对于张飞的死,刘备早有预料。张飞虽然勇猛,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他性格刚烈,滥用刑罚,经常鞭笞士卒。而张飞打过他们之后还让这些人待在自己的身边,以为没啥大不了的事情,他们根本不敢把自己怎么样。

刘备曾多次提醒他不要这样做,尤其是把打骂过的人留在身边,难免这些人心存报复,迟早会生出祸端。

可张飞这脾气根本听不进去。关羽被东吴擒杀后,张飞痛心疾首,日日思念为其报仇。得知刘备要出征伐吴,张飞更是迫不及待,肯定会催促部队加速前行。

事情这么仓促,所以难免有人不合张飞的心意,被张飞吊打一顿,这范强和张达两人可能就是这样得罪了张飞。

范强和张达并不是普通小兵,而是张飞的部将。按张飞的习惯,两人被打之后并没有受到降职处分,还和原来一样。张飞则喝酒消愁,很快烂醉如泥,入帐歇息去了。

范强张达此前肯定没少挨打,再加上今天出征前又被一顿,心里肯定早就不爽张飞了。于是两人就寻思着干脆刺杀张飞,投奔东吴算了。

可张飞帐外有侍卫把守,如何下手?这好办,毕竟两人还是部将,以禀报军情为由进入张飞帐中并不是什么难事。

而进入帐内后,张飞已经烂醉如泥,两人下手杀死张飞是很容易的。然后割下头颅,带出帐外,骑上早已准备好的军马,以奉张飞军令外出为由逃奔东吴去了。

所以张飞的死和他的性格缺陷有很大关系,而关羽也是因为看不起士大夫,处处结怨以至败亡。张飞和关羽恩同兄弟,两人的结局也都是身首异处,真是让人唏嘘。


石头说历史


首先纠正下,不是叫范姜,演义中叫范疆,正史里叫范强,演义中也是作者不小心误写成范疆的。

在三国中张飞可以说是死的憋屈的名将之一了,作为古代六十四名将之一的他,在伐吴前夕,居然被手下将领给刺杀了,脑袋则被砍下送到了孙权那去了!

这确实让人好奇,范强、张达难道这么容易就进入张飞营帐将张飞杀了吗?难道张飞就没有护卫吗?

对于张飞之死的细节史书并没有详细记载,我只能凭借正史为依据,自己来强行猜测一波。

当时刘备要讨伐东吴,张飞则受刘备之命率领上万士兵从阆中打算前往江州与刘备大军会合。

在出发之前,他肯定要休息好,毕竟要再出征打仗了,以后的军旅生活注定劳累,他要歇息好,把状态调整到最佳。所以他这时候警惕性应该是很低的,处于完全放松状态,睡的相当死!


而范强、张达则是抓住张飞在这个完全放松警惕的时候将其杀害的,这难度就小了很多。《三国志》也记载了张飞遇害的时间点“临发”,就是发兵之前。

其实他们两要进张飞营帐也应该是不难的。《三国志》记载范强、张达是张飞帐下将,也就是说这两人可能是将领级别的。这两人只要说是有紧急军情相告,我猜想凭借将的地位,应该没人敢堵住这两人吧!

而且据《三国志》记载,张飞经常喜欢鞭打部下,而且鞭打完还依旧肆无忌惮的将其继续留在身旁。因为这种事张飞经常做,因此刘备还特意提醒了他,这样继续下去以后会惹出祸端,但张飞听了依旧不放在心上。


也就是说范强、张达可能被张飞鞭打了,张飞也没将他们两放在心上,并没有太注意两人的情绪,依然把他们两人安放到了自己身边做事。

而范强、张达被张飞鞭打后,十分怨恨,看到张飞把他们放在了自己身旁,于是寻思机会杀了“这厮”报被辱之仇,于是找到了张飞出征前这个他放松警惕的时间点,很轻松的将他杀害了。

张飞算是死于自己的坏毛病了,打骂了部下,引得了部下不满,还依旧把他们放在身边用,其实这就是作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