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諾獎得主的小說,憑啥被稱為愛情教科書


《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諾獎得主的小說,憑啥被稱為愛情教科書

愛情,從來不止一種模樣,一種滋味。

它充滿了痛苦、甜蜜、糾結、渴望、嘆息、種種複雜的情緒體驗。

有這麼一本小說,有評論家精闢它說:“它堪稱是一部充滿啼哭、嘆息、渴望、挫折、不幸、歡樂和極度興奮的愛情教科書。”

它就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另一代表作《霍亂時期的愛情》。

不同於他另外一部充滿魔幻現實主義的煌煌鉅著《百年孤獨》,這一部愛情小說被被加西亞·馬爾克斯稱為“一個老式的幸福的愛情故事”

這部小說很簡單,一對曾經愛得死去活來的戀人,女主另嫁名門,50年婚姻一地雞毛。

男主一生痴戀,等了51年9個月零4天,在她孀居時,才與昔日戀人再續前緣

但它又不是一部簡單的愛情小說,它把人生愛之路的各種苦澀甜蜜都包容進去。

愛之初的懵懂夢幻,婚姻裡的瑣碎碰撞愛怨相依,老年喪偶後的孤寂與清冷,在衰老和死亡的陰影下對愛情的重新解讀....

這部小說有兩條主線,一條是費爾明娜的感情進化史,一條是阿里薩視愛情為唯一信念的生活軌跡。

我們暫且以費爾明娜感情進化史這一條主線,跟著費爾明娜,少女之戀,主婦生活,黃昏之戀,來細品愛的滋味。

《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諾獎得主的小說,憑啥被稱為愛情教科書


愛情有時只是一種夢幻,一種習慣。

那一年,費爾明娜13歲。

那時城裡霍亂盛行,破敗腐朽令人窒息。

13歲如母鹿一般的明麗少女 費爾明娜,只是好奇一瞥,瞥見那個瘦弱陰鬱的男孩,這一瞥竟成為半世紀後仍未結束的驚天動地的愛情的源頭。

那一瞥,是內向的阿里薩永遠也忘不了的倩影。

《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諾獎得主的小說,憑啥被稱為愛情教科書


她是他心中的白色茶花,是他永遠的花冠女神,永不凋零,即使她老得身上散發著一種老人特有的酸味,她依然是他的花冠女神。

他靦腆害羞,幾個月總是著一身黑衣,坐在在花園的樹下假裝看書,只為偷偷看一眼,門廊杏樹下讀書的心愛的姑娘。

費爾明娜對這個看起來陰鬱的男生好奇起來,這個沉默膽怯的男生的存在,是她枯寂生活的一種點綴。

他們的戀愛純白而熱烈,只有書信往來,或者信物傳情,幾乎從沒有面對面地對話,更不要說進一步的親暱。

他們偷偷地互寫書信,藏在樹洞裡,藏在城堡廢墟的裂縫裡,有時信會被泥水打溼弄爛,甚至莫名丟失,他們沉浸其中,樂此不疲。

此時的愛情於費爾明娜來說,只是一種夢幻,一種習慣,一種被點燃的熱情。

他送她潔白的山茶花當做愛情信物,在月夜某個地方拉小提琴夜曲,讓風捎來思念的音符。

通信一年多,直到情書被發現,費爾明娜對這位秘密戀人的瞭解僅限於他是個電報員,他喜歡拉小提琴,再無其他。

《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諾獎得主的小說,憑啥被稱為愛情教科書

費爾明娜的商人父親氣急敗壞,棒打鴛鴦,姑娘依然誓死捍衛她的愛情。

父親脅迫著她離開此地旅行,隔絕她的愛情。

可是有些感情,往往越挫越勇,越是阻撓,那份感情燃燒得越旺盛。

倔強孤傲的費爾明娜剪辮以示自己對愛情的忠貞不渝。

距離割不斷愛情。他們的愛在阿里薩一封接一封的電報裡愈來愈烈。

兩年的旅居生涯,17歲的費爾明娜,開始變得成熟,她像一個能幹的夫人一樣開始打點家裡一切。

他們意外相遇在魚龍混雜的代筆人門廊。可就是在四目相望時,她沒有感覺到感到愛情的震撼,而是墜入了失望的深淵。在那一瞬間,她恍然大悟,怎麼會如此殘酷地讓那樣一個幻影在自己的心間佔據了那麼長時間。

她揮了揮手,把他像個錯誤從自己的生活中一筆抹掉了——

當初愛得那麼死去活來,抹去的時候,竟然如浮雲遊過一般,了無痕跡....

費爾明娜在人到中年,才明白,她與阿里薩曾經的愛情糾葛,不過就是二十歲時的火熱躁動是某種高貴而美麗的東西,但絕不是愛情。

費爾明娜·達薩發現了潛意識中阻礙她愛他的原因。她說:“他就好像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影子。”的確如此:他是一個誰都不認識的人的影子。

感情總是帶著一雙迷惑人的眼睛。

以為是轟轟烈烈的愛,卻不曾想只是習慣了某種生活,那個人的存在,只為沖淡流年裡的平淡與寂寥。

阿里薩的存在,使她孤寂的生活變得有了色彩..

可是這種色彩,並不是真正的愛,隨著她閱歷的增加,她會發現這不過是靈魂貧瘠時的一種自我麻醉。

那時太年輕,尚不瞭解愛的真諦,有時只是被一種放縱的情緒和習慣牽引著走,走向天堂,走向地獄,抑或走向一地雞毛的生活。

有時我們以為那是愛情,不過是自我編織的一場幻影。

費爾明娜如靈光乍現一般頓悟,而阿里薩則用盡一生守護著這個幻影。

《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諾獎得主的小說,憑啥被稱為愛情教科書


半生痛苦又甜蜜,庸常又世俗的婚姻

費爾明娜出嫁那一年21歲。

費爾明娜被父親當做一頭金騾子,為他賺取名聲和地位。

烏爾比諾醫生因為一場誤診,對傲氣漂亮的費爾明娜展開追求,他娶她並不是因為愛她,只因為她的高傲,她的嚴肅,她的力量,也因為自己的一點虛榮心……

21歲的她怕時間流逝,自己再也找不到如烏爾比諾這樣優秀且適合自己的人物。

他們結婚時是沒有愛情的。

《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諾獎得主的小說,憑啥被稱為愛情教科書


她相信她偶然聽來的一句話:聽說不僅沒有愛情能夠幸福,而且與愛情背道而馳也能幸福。

她以為那些世俗的好處:安全感、和諧和幸福,就是愛情,或許看似愛情,也幾乎等於愛情。但它們終究不是愛情。這些疑慮增加了她的彷徨,因為她也並不堅信愛情當真就是她生活中最需要的東西。

在霍亂時期,烏爾比諾醫生德高望重,連省長都要敬他,這個男人刻板,傳統,有修養,有地位,給了費爾明娜富足的物質生活和各種名譽加身的高光時刻。

可是在內心深處,她又是不屑那些浮華生活的。

她像無數已婚的夫人一樣,湮沒在生活的瑣事裡,操持家務,養兒育女,哪怕爭執,也要虛偽地在外面面前假裝甜蜜。

他在肉體上曾對妻子不忠,但在心靈上卻對她死心塌地,他們也曾為了挽回破裂的感情,竭盡全力。

他們的婚姻,縫縫補補,跌跌撞撞卻也相攜相扶走過50多個年頭。

他會縱容生性自由的妻子養各種動物,甚至是蟒蛇,他會主動道歉以換回夫妻重修舊好,她會在他老得不能自理穿衣服,像個母親一般顫巍巍地給浴後的老頭子穿襯褲打理得清清爽爽。

對費爾明娜的婚姻哲學是:“社交生活的關鍵在於學會控制恐懼,夫妻生活的關鍵在於學會控制厭惡。

而烏爾比諾醫生的婚姻哲學則是:“對於一對恩愛夫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穩定。

他們的日常生活充滿誤解怨恨,誤解,相互間的無理取鬧,但他們卻又能夫唱婦隨,看似幸福美滿。

他在82歲的時候,從梯子上摔下,他訣別地看著她,眼神充滿留戀,悲痛又充滿感激,他用盡最後一口氣,對她說道:“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愛你。

《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諾獎得主的小說,憑啥被稱為愛情教科書


她不能想象有哪個丈夫會比她曾經的丈夫更好,但是回憶起這個亡人,她會嘆息:“真無法相信,經歷了那麼多的吵鬧與厭煩,這許多年竟還能感到幸福,見鬼,我都不知道那到底是不是愛情。

這就是大多數人庸常的生活。這就是生活的真相,複雜,矛盾,糾結。

而愛,如果真的存在,則是另一回事:另一種生活。

有時費爾明娜也會懷念那個幽靈般的男孩阿里薩,懷念刻在長凳上她的名字,懷念山茶花般的青春與懵懂的愛戀。

如果當初是另一種抉擇,是不是人生就會是另外一種模樣?

但她十分清楚,但她從未懷疑過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

人生,註定難以完滿。

《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諾獎得主的小說,憑啥被稱為愛情教科書


得不到的在騷動,得到的卻變成了另外一種人生。

電影《無問西東》淑芬嫁給了愛情,卻死於了冷漠。

有一句話非常扎心:結婚是愛情的墳墓,但是如果不結婚,愛情就死無葬身之地。

不愛是一生的遺憾,愛是一生的磨難。

如果年輕的費爾明娜與阿里薩結婚,他們的婚姻,會不會也會一地雞毛?

獲得愛情你可以隨便用什麼辦法,而保持愛情卻需要智慧。

有個與己契合的人已屬難得,再添上智慧護持婚姻更是難上加難,無怪乎好的婚姻是那樣的鳳毛麟角,而痛苦糾結無聊庸常的婚姻比比皆是。

《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諾獎得主的小說,憑啥被稱為愛情教科書

直到老之將至,才頓悟愛情

費爾明娜72歲時,德高望重的丈夫過世。

她在孤獨和冷寂裡,默默咀嚼往事。

對於逝去的丈夫,身為未亡人,她想念他又怨恨他。

那些如鯁在喉的往事,丈夫死後,被連帶曝出來與她的密友影影綽綽的情事,父親的利慾薰心,都讓她迅速衰老。

阿里薩一直在費爾明娜看不見的地方注視著她。

愛費爾明娜,是阿里薩一生的信仰。

他也像他的父親一樣愛得痴狂:死亡讓我感到的唯一痛苦,便是不能為愛而死。

已然出人頭地的他,是別人眼裡的風流人物,是個放蕩的魔鬼。

公園中的女僕,市場上的黑女人,海灘上風情萬種的淑女,新奧爾良船上的外國妞兒,各種孤獨的夜鳥,他照單全收。

“靈魂之愛在腰部以上,肉體之愛在腰部以下”

他一方面放浪形骸,另外一方面誓為費爾明娜保持自由之身。

他要活得比烏爾比諾醫生更久,為自己贏得愛情的一種可能。

他在費爾明娜孀居時,重新出現,撫慰她那顆滄桑悲傷的心。

他一封一封地給他寫信,在51年9個月零4天之後,他們再度重逢,他們在費爾明娜的花園裡喝茶聊天。

《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諾獎得主的小說,憑啥被稱為愛情教科書


對於費爾明娜,76歲的阿里薩像是她新交的一位朋友,直到這個時候,她才真正看清他,他不再像一個影子,一個幽靈存在,而是一種真實,雖然此時的他已經老態龍鍾,步履蹣跚。

他一封又一封的信讓費爾明娜感到平靜柔和。

她在他的信裡漸漸明白:愛情該是一種美好的狀態,而非達到任何目的的途徑,愛情自有其本身的起點和終點。

他們跨過53年,在行將就木時選擇再續前緣。

《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諾獎得主的小說,憑啥被稱為愛情教科書


他們老年相愛,但那種愛不再是夢幻的,虛幻飄渺的,而是經過歲月積澱,在衰老與死亡面前,真真實實的依戀與陪伴,心意相通。

直到這時,費爾明娜,才明白愛的真諦,真正的愛,必是穿過歲月,讓靈魂得以安然。

費爾明娜老年,還有一個一生念念不忘的人等她,等她覺醒,等她頓悟愛的真諦,等她在歲月的盡頭,完全沉浸在純粹的愛裡。

他們像一對經歷了生活磨鍊的老夫老妻,在寧靜中超越了激情的陷阱,超越了幻想的無情嘲弄和醒悟的海市蜃樓:超越了愛情。因為他們已在一起生活了足夠長時間,足以發現無論何時何地,愛情始終都是愛情,只不過距離死亡越近,愛就越濃郁。

可惜大多數的我們,沒有一個人站在原地,等那麼久,等我們明白愛的真諦..

太多的人回首往事只能一聲嘆息....

少女之戀,庸常的主婦生涯,孤獨的孀居生活,暮年重燃的愛,50多年的歲月,費爾明娜從少女到老嫗,從懵懂的愛,困厄糾結的婚姻,再到最後徹底的頓悟,不管不顧地愛...

費爾明娜感情的進化史,就像一個女人的史詩。

在小說裡,我們在一個女人一生的閱歷裡,漸漸明晰愛的真諦,漸漸明白那些有關青春,衰老,死亡的話題。

《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諾獎得主的小說,憑啥被稱為愛情教科書

《霍亂時期的愛情》發表於1985年,那一年加西亞馬爾克斯58歲。

我想,歲月的流逝已使我意識到,感情和情趣,即內心的活動,是最重要的······我覺得我要是年輕幾歲,就寫不出《霍亂時期的愛情》。其實,這裡麵包含著終身的經歷。它蘊藏著許許多多的體驗,有我自己的,也有他人的。尤其是,裡面有我以前所沒有的觀點。

有些愛情,必得在時間的流逝,命運的反覆裡才會真切體味。

所幸有了這本《霍亂時期的愛情》,有些體驗,不是非要自己頭破血流才能真正頓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