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农村老俗话说“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老俗话


惠农圈为你解答疑惑!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其中包含着多少人们的智慧跟经验。在农村有很多俗语,其实我们都不了解其中的意思。比如在当代互联网如此发达的年代,在我们年轻人的时代,已经很少有人对老一辈的俗语有所了解的了,甚至是听都没有听过。不过在农村传唱的这些俗语,并不是没有半点依据的,这些俗语都是根据当时的情况,根据当时的经验遗留下来的。

就说“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的人老了,就会被儿女嫌弃。就说当代,也有很多不孝顺的人;在父母老了以后,没有工作能力的时候,就会被儿女嫌弃了。在我们村,就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我们村子里,大部分的老人没有什么其他的手艺的,只能去种地,就是说只会干地里的活儿。而这些人一旦老了,就没有工作能力了,去不了地里,干不了农活了。对于这样的情况,在家里就成了闲人一名,别说颐养天年了,还会遭到家人的摒弃,甚至会被家人摔脸子,再过分的就是,有的儿女会让老人搬出去住。

在我们村子里,就有一块村委会盖的小毛房,为了检查农田的一间毛草房。这里边就住着一双年近80的老人,原因就是自家的儿女把老人给轰了出来,嫌弃他们什么都干不了,还白吃闲饭,于是老人只能住到这间没人占的毛草屋里。

那么“死了欠三年”又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老人死后,作为儿女都要为其守三年的孝,意思就是为了弥补老人的生养之恩,也是年轻人对自己内心的一种慰藉。其实守再多孝又有什么用呢?生前不孝顺,死后烧纸钱,给谁花呢?

其实这句俗语意在指,作为儿女,不管老人如何,既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我们就应该孝顺他们,不要等到人死了,再去做表面功夫,又有什么意义呢?就像我说的,人死后烧纸钱,给谁花呢?想要弥补遗憾,就要做到问心无愧。


惠农圈


邻居家的婆婆不到70岁,给人烦死了,她爱争论问题,好说闲话,声音还大,很多事情她不懂非装懂,我和她儿媳妇闲聊,不知道咋我就说了句:郑州作为省会不知道将来会变成啥样?她儿媳妇还没顾得上说啥,她激动万分地说,你们也不去争争,洛阳作省会多好,你们就知道好吃好喝,一点不努力!我吓一跳,她到底那根领不对劲?然后她就站在我俩旁边眉飞色舞地讲洛阳多好多好,估计是成天看电视看多了,不得不佩服她的那张嘴。有时候我就想她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反正现在我们都不喜欢她!



阿敏纳


这是说的个别的老人,一般老人年纪大了就会特别的和蔼可亲,还是受到儿女和众人尊敬的。但是也有个别的,我曾经遇到过一个老人,同学小雨的太奶奶。

我记得那时候我们还小,在读小学所以经常一起玩,我们经常去找小雨玩,他们跟她的太奶奶住在一起,我们每次去找小雨都会听到她太奶奶的骂声,她见谁骂谁,好像全世界都对不起她似的。小雨的太奶奶那时候已经瘫痪在床多年,她不停的咒骂孩子们,所以每人愿意搭理她,她每次大便后就到处摸,弄的哪里都是。小雨有爷爷奶奶,还有个姑奶奶,也就是小雨的太奶奶有儿有女但是谁都不愿意搭理她。


听说早年的时候,小雨的姑奶奶在外地工作生了个儿子,那时候正赶上文革,带在身边实在无能为力,就把孩子交给了小雨的太奶奶带,并且定时的寄钱和粮食,但是小雨的奶奶为了接济自己的娘家人,把孩子活活饿死了!小雨的姑奶奶记仇,从此永远不再登门。小雨的奶奶刚结婚的时候被小雨的太奶奶欺负的曾经自尽未遂,所以也不愿意理会她。小雨的太奶奶,跟小雨他们全家住在一起,在院子里就能闻到太奶奶屋里的怪味,但是小雨妈妈除了一日三餐送到屋里,别的事情也懒得理会。小雨的奶奶就这样活了十三年!


宝妈说事谈养儿育儿


农村老俗话说“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死了欠三年,意思是当一个人年纪大老了的时候,会招致儿女子孙的“嫌弃”与“不爱”,因为人老了失去劳动能力了,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给儿女子孙干活劳动了,有些老人以前伺候儿子儿媳孙子孙女,现在老了伺候不行了,有些老人以前身体体质就差到老了身体体质更差,更容易经常生病,患病,需要儿女子孙照顾花钱。



虽然人老了招人“嫌弃”与“不爱”,但老人去世了还是会折腾儿女子孙三年的,因为老人去世要埋葬送殡需要处处花钱,以前大多数人生活上经济上比较拮据,埋送去世老人这样的大事好多人都会借钱举债办丧事的,加之好多地方都有给去世老人隔段时间“上坟烧纸”的习俗,整整三年时间内前前后后老人的儿女子孙都不得安宁,不得消停,烧完“三年纸”才算常时间能安宁些,能消停些,等老人去世10周年再说。


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是有道理的,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有好多老人,有行动能力的时候,能给儿女子孙劳动干活的时候,能伺候儿女子孙的时候,能给儿女子孙挣钱赚钱带来好处实惠的时候,儿女子孙在生活中比较不会嫌弃老人,不会不关爱善待老人,一旦老人失去了行动能力,一旦不能给儿女子孙劳动干活。 一旦不能再伺候儿女子孙,一旦不能再给儿女子孙挣钱赚钱了,许多的老人会受到儿女子孙的“嫌弃”与“不爱”,甚至有些儿女子孙会殴打劣待老人,有时真是“惨不忍睹”。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关爱善待我们家中的所有老人,不管现在老人们“情况”如何,他们以前对我们所有的“爱”,所有的“好”是我们这些儿女子孙永远无法偿还,永远无法报答的。 而且这种说法很明显是一种不孝敬老人的说法。从小到大,老人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养大,到了老人需要你给他们养老的时候,却说老人招人嫌,这完全是一种不负责任,也是不孝敬老人的说法。有的老人年轻的时候是很通情达理的人,但是老了,变的尖酸刻薄,做一些不合乎常理的事情,很多人去责怪他们,儿女也不理解他们……于是就有了很多不好的事情给发生了。 很多时候不是他们想这样,而是这就是他们衰老的过程,他们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他们会反反复复地说同一件事情,就像一首老歌《常回家看看》里面歌词说的那样,“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但是作为儿女的要理解老人的思维方式和想法,要理解老人的难处和他们对你的牵挂,其实咱们在外面工作学习生活,常年不在老人身边,老人其实是很操心,很记挂你们的。


乡村少奇


农村老俗话说“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在中国广袤的农村,流传着许许多多的俗语,这些俗语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内容不断地丰富。

俗语释义:人上了年纪,就招人嫌弃了;就算是去世了,还要影响拖欠后代好几年。

人老招人嫌

老人和婴孩对比一下就更加露骨了:同样是看到树上有一只麻雀,牙牙学语的孩子可能问十遍八遍爸妈和爷奶都会耐心的回答,末了还不忘加一句:宝宝真棒!但如果是老人问,只要问上两遍,通常儿孙们就得没好脾气了;同样是大小便屙在裤裆里了,如果是婴孩,大人们急着帮忙换,生怕红屁股了,如果是老人呢,恐怕没有几个儿孙能给好脸色吧?

老人招人嫌,这也是必然的过程:人老了,手脚不灵便了,往哪里站都觉得碍手碍脚;人老了,耳朵也不好使了,说上好几遍都听不见;人老了,慢慢就有了“老人味”,给别人一种不那么干净的印象。

死了欠三年

老人就算去世了,还是会影响家里的后代好几年,这里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金钱方面。家里的老人去世了,各种费用也是不低的。请客吃“豆腐饭”,丧葬费等等,在以前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到现在呢,更是“活得活不起,死也死不起”,甚至一块墓地一辈子的积蓄都买不起。

二是守孝方面。古人家中亲长去世了,就有守孝的传统,就算是在身居要职也要辞官为其守孝,待孝期满了才能返聘任职。现在虽说没有守孝好几年的传统了,但是有些习俗还是保存下来了:比如说头年家中老人去世了,春节不能贴春联,同年家里不能结婚办喜宴等等。


以上是一点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对于上述俗语,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吐槽,批评指正和补充。

——END——(完)


一点三农


我们从小就受到老师和父母的教育,都说要尊老爱幼,这是传统美德。可是我无意中听说过一句“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当时很不理解,这到底指的是什么?

按理说老人为了儿女操劳了一辈子,好不容易孩子们长大了,完全能自理了,老人也可以享享清福,生活中母慈子孝共享天伦之乐了。“老人招人嫌”是很容易理解的,字面意思说人老了会遭受到家人的嫌弃,特别是子孙辈。

以前我国科技落后,务农或者工人生产基本上凭借人力,生产力很低。人老了也就没啥力气,干不了重活,行动缓慢,身边需要有人照料,如此便会给家里添乱,家里的一些人对于吃饭不干活的,自然怎么看都不顺眼了。且古代总会发生什么旱灾、水灾、虫灾,青壮年自己可能都吃不上饭,甚至卖儿卖女,老人就更顾及不到了。古代一些部落若没吃的,首先牺牲的便是无劳动力的老人,其实现代也一样,子女只管自己,不顾父母死活,责任心全无,被人唾弃的事情也不少。

“死了欠三年”怎么理解呢?字面意思说的是老人生前招人嫌弃,去世后还欠着。其实并非如此,老人为子女操劳一辈子,应有的待遇没有得到,怎可能欠他们?这里是说古代长辈去世后,照规矩晚辈需为他们守孝3年,可是却没有守,是说子女欠老人,这一点和儒家传统道德还是挺符合的。

我们应该孝敬父母,趁着父母健在,好好的对待自己父母和家人,别等父母不在了,才后悔莫及!


苗乡爆哥


农村老俗话说“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真正能做到孝敬父母的人又有多少呢?难道做子女的真得就不想孝敬自己的父母吗?并非如此!有个别的子女不懂得孝敬父母,但也有个别的父母不够“通情达理”脾气暴躁,就算在有孝心的子女时间久了都会怕,更何况一些已经失去自理能力的父母,大家相互理解、相互体谅、不要满口就抱怨,都抱怨一辈子,还不懂得停一停,歇一歇!这句老话说“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只能说是个别的人会那样做,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人老招人嫌”人都有变老的那一天,社会现象告诉我们人老了确实是容易遭到子女的嫌弃,尤其是子女多的大家族,把父母当皮球一样踢来踢去,谁都不愿意孝敬,我深有体会,我的奶奶现在就是这样子,因为他有两个儿子,我爸还有我一个小叔,还有四个女儿,自从我爷爷去世后,我奶奶就在两个儿子家里轮流各住一个月,每个月1号又去另外一个儿子家里住,看似很公平的做法,两个儿子家里各住一个月,但你们考虑过她老人家的感受吗?知道我奶奶心理有苦但也不敢说,深怕儿媳妇对自己不好,深怕儿媳妇拿起以前的往事来说。



凡事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都是有一个过程,一些积累,如果我奶奶在年轻的时候能把一碗水端平,多为自己的家庭考虑,多为自己的子女考虑,今天你可能就不会过的如此痛苦,不是子女不想孝敬老人,而是你做父母的时候伤害子女太多了。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所以这就导致了一种怪象“恶意循环”上一代人怎么做,下一代人也会跟着怎么做,所以不是子女不想孝敬父母,而是都是你们做父母那时候教给子女的。

鲜果农阿军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也是一种有点儿普遍性的社会家庭现象,值得注意,引起重视。家人相处如何是好?长辈晚辈都要注意重视。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幸福家家相似,不幸家家不同。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为何会这样?难道不值得反思?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人话多。是不是人老话多所至?这应是一大原因。欠病无孝子,这也是一大因。人老如孩子不又真是孩子,也是一大原因。父母特别偏心,对儿女偏爱溺爱严重,造成儿女不和,对父母极度不满,也是一大原因。老人脾气越来硬,一根筋,又特别自以为是,为傲,好骂人,儿女尽孝,总是吃力不讨好,也常有。总之,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原因只很多的,难于一一说清道明。

当然,更有是晚辈不对的。百善孝为先,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无论老人如何,都曾有生养之恩,都要尽善尽孝多报恩,不可因老人之不足为借口而嫌之,更不可死了要去责备一番,久久不平静。风水轮流转,自己也有老去的一天。不应把老人当老朽对待,而应当玉宝。

人老不如前好,特别多病又丧失自理能力,又不讲卫生,不听劝,还以为儿女尽孝是本份,儿女一点做得不好不周,就不断责备数说甚至咒骂儿女不是时,就更令人嫌了。特别是父母偏心不公,常有心孝敬的反招怒,不来尽孝的反常被溺爱赞扬,有经济财产的,更因利益关系不平不公而引发诸多矛盾,那就更被嫌受欠待了。所以做老的,先要做好自己,也不要有偏爱不公,更要教育好儿女,能善有孝有为。




树德汉硕


着为老年人不管你身居何处,有钱没钱自己的心态要放平和。首先你得自尊自爱,量力而行平衡子女间的关系。儿女之间发展肯定是不平衡的,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你有实力能够帮助他们的就帮助,尽量少插手儿女及孙子辈之间的各种事务,他们向你汇报请示是尊重你,该他们自己拿主意的还是尽量少干预。该装耳聋的就装耳聋,该装瞎子的就装瞎子。你的意识行为跟不上社会发展趋势,你的知识结构单一文化素求过时接受新鲜事物迟缓。儿孙自有儿孙福,放手让儿女发挥他们自己的自由空间。特别是依靠儿女居家养老的老年群体,不要以大家长自居横加干涉儿子女儿私事家务事。不要啥都以自己为中心,总以为自己是太阳啥子事都得围着自己转,处处插手事事指手画脚,总想把自己的儿女攥有自己手中,害怕子孙吃亏啥事都包办溺爱矫惯放纵祸害孙子辈。自己稍微不如意顺心挑拨儿女媳妇女婿之间关系,大闹特闹时不时叫上所谓的亲朋好友到某个子女家胡吃海喝。


放飞梦想成就2019


这个说法要客观去看,深入分析。

首先“人老招人嫌,死后欠三年”的说法,代表了一定程度上养老现状的事实。很多地方农村道德崩塌,子女对老人冷暴力是普遍现象,能给老人端碗饭,不指桑骂槐冷言冷语攻击谩骂,已经算好的了。即便是这种“好”的待遇,在农村也不一定收到好评和肯定,因为道德崩塌,一切向钱看,平时亏欠下老人的,只要在身后大事操办,舍得花钱,一来可以弥补心里的愧疚而来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只要礼数够了,反而比真正善待老人的还要落下好名声。所以很多人大操大办,债台高筑,所以才有“”死后欠三年”之说。

从另一方面看这种说法,这代表了老一辈人的悲观消极思想,却不能代表我国农村正在迅速改变的后来人的心态。

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大,因为新一代即将老去的人,从受教育程度,还是多年在外打工拼搏的眼界开阔程度,已经远远高于父母一代人,农村的恶习,相信会从我们开始逐渐改变的。

新一代人的育儿观已经发生变化,除了养大孩子,更注重与孩子感情的沟通,教育的指导,共同语言的培养。这样建筑起来亲子关系,注定与只管吃饭活着的一代不同。

人都要向前看,后辈人不要被老一辈的这些消极思想和消极言论影响,用积极行动,积极心态为自己的老去,做好准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