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漲的不是房價,是貨幣發行量”這一說法是否有道理?

柯是我


有一定道理,但是並不全面。房價上漲更多是債務放大的結果,並不是實際貨幣發行帶來的。比如你說北京是中國的城市,但是不能說北京就是中國。這個解釋有點以偏概全,就像很多人動不動拿M2說話。M2是派生貨幣,並不是實際貨幣,他還有個名字叫準貨幣。M1才是量能貨幣也就是貨幣,他可以派生出M2。



貨幣基本概念,準貨幣和狹義貨幣貨幣的關係

(1)狹義貨幣供應量(M1),是指M0加上單位在銀行的活期存款;

(2)廣義貨幣供應量(M2),是指M1加上單位在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城鄉居民個人在銀行的各項儲蓄存款以及證券客戶保證金。M2與M1的差額,即單位的定期存款和個人的儲蓄存款之和,通常稱作準貨幣。

我們通俗一點說明白他們的關係,M1是狹義貨幣貨幣,M2-M1的差值是銀行派生出來的準貨幣。

比如張三存錢去銀行1萬塊,銀行按照一定比例繳納存款準備金後可以把剩餘資金貸款給李四8500(按照儲備金率為15%)。此時張三有一萬存款在銀行,李四有8500貸款(負債)。但是此時貨幣M2就有1.85萬,派生貨幣為8500元。準貨幣都是債務,他有發行成本。

房價如何上漲的

房價上漲是因為槓桿的力量,我們買房都會選擇三成首付,剩餘部分是銀行貸款。也就是說M2-M1的準貨幣是通過買房子創造出來的,這並不是央行投放的。這一時期M1也會上漲,因為房地產公司拿到的是全款(剩餘部分銀行墊付)會變成活期存款進入M1(企業存款)。派生的貨幣是債務,個人買房後就進入了債務體系當中。我們梳理一下,房子如何派生貨幣的。

  1. 槓桿買房擴大了總體貨幣規模
  2. 派生貨幣是負債(買房者)
  3. 地產商拿到全款後增加了M1總量
  4. 銀行增加了資產,購房者增加了債務。

這就是房地產如何創造貨幣的,M2的增幅是信貸貨幣增長。並不是我們簡單粗暴的理解,央媽操作的放水。放水的是信貸,並不是印鈔而來!

宏觀調控為什麼三套房不允許貸款

讀到這裡,大家清楚知道支撐房價的是槓桿。這也就是為什麼國家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嚴厲限制買房人的貸款資格。這也就是為什麼首套房並沒有限制,從這個政策來看就是房住不炒的真諦。

  1. 推動房價上漲的投資需求貸款限制
  2. 首套房貸款並沒有限制
  3. 控制更大規模負債避免系統性風險

房住不炒政策可謂精準狠,為中央政策點贊。



房價上漲是因為廣義貨幣增加,而準貨幣的每一分錢都是債務。財務有個恆等式,有人盈利同時必須有人負債。我們縱觀歷史,每一次泡沫生成都少不了信貸資金的影子。當個人收入覆蓋不了自身負債,危機已經悄悄的來到了你的周圍。國家對房地產的政策措施是非常及時的,從槓桿處嚴格把關就不會再出現上漲的情況。房住不炒並不是一句空話,我們期待房價迴歸居住屬性。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你的看法!


坐井觀牛


這個說法最早出自於著名的任大炮。

1,過去20年重要的財富累積方式就是持有資產,因為資產的升值速度驚人,從礦業到土地、房產都是如此,所以負債加槓桿買資產比較容易掙錢。

2、資產的漲價與貨幣超發有很大關係。貨幣的價格跟貨幣的數量相關性很大,所以有通縮和通脹兩種現象,以前金本位的時候,貨幣是不能隨便發行的,但改為依託國家信用發幣之後,貨幣超發的現象就比較嚴重了。我們一般用m2來衡量貨幣的數量,m2包括現金+儲蓄(活期+定期)。每年m2的增速不一,平均算下來15%左右。

3、所以可以算個簡單的賬,1998年左右北京的房價大概4千左右,現在考慮政府限價的因素不到7萬。 如果考慮貨幣增發的因素,當年的4000塊,每年稀釋15%,到2017年底差不多相65000左右,跟當前北京的限價是差不多的,限價之前的走勢比現在高,但不管怎麼說,其實房價裡的大部分增量是因為貨幣增發的原因。

4、這個也能理解,1998年4千的房價多數人也是覺得貴,能買得起的啥年月都可以入手,買不起的確實比較難,只是房子是剛需,增值又快,所以很多人砸鍋賣鐵買房,這個也是能理解的。


大貓財經


天閱商業評論評論員陳柳認為:這一論斷嚴格的說來,應該這樣表述:當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貨幣發行量增加、貨幣政策寬鬆,有利於房價上漲。

也就是說,房價是不是上漲,要看哪個是主導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如果抑制房價上漲的因素佔主導,那麼即使貨幣政策寬鬆、貨幣發行量增加,那麼也不會引起房價大幅上漲。最典型的是日本二十世紀90年代以後,最近20年來日本的貨幣政策非常寬鬆,利率已經是負利率。但是日本房價泡沫破滅之後,房價一直處於低迷狀態,貨幣寬鬆並沒有帶來房價上漲。原因在於,這20年來影響日本房價的主要是老齡化、出生率因素等。導致日本的房地產需求長期低迷,需求成了主導房價的因素,即使是貨幣刺激政策,也基本上是無濟於事。

中國的情況不太一樣,還說中國還處於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浪潮當中,房地產的需求還是比較真實的存在的。這個時候貨幣發行量和貨幣寬鬆程度,對於房價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我們回顧一下過去十年的房價兩輪大漲:

一次是2009年,當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政府推出了4萬億的經濟刺激政策。房地產作為刺激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大幅的降低了房貸利率,增加了房貸大規模。2009年到2010年期間的房價大漲,與此有密切的關係。

另外一次就是2015年一直延續到現在。房價上漲是源於2015年,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庫存的要求下,很多一二線城市放寬了對二套房的信貸限制,三四五線城市用棚改進行貨幣化的補貼,某種意義上導致了這一輪的房價大漲。我們應該看到,一年來,對一二線城市的房貸已經開始收緊,小城市的棚改支持力度還是很大。所以這一年的一二線沒怎麼漲,小城市漲得比較多。

總結來看,在中國現階段房價受貨幣政策影響還是比較大的,當中國進入了城市化比較完善的階段,老齡化和城市化的完成將導致房地產的需求下降,這個時候對房價的影響將明顯減小。


首席投資官



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數字看問題,我帶著你,你也可以做經濟專家。看幾組數字:

先看我國的貨幣發行量(M2)。2003年突破20萬億,2007突破40萬億,2011突破80萬億,2017年突破160萬億。平均大概是五年翻一番,從2000到2017的17年時間增長12倍。

再看我國的GDP。2000年的GDP是10萬億,2017年是83萬億,17年的時間增長8倍。

在影響GDP的數據裡面,有一個數據必須要看,那就是全國商品房銷售額。2000年的時候是4000億元,2009年突破4萬億,到2017年突破了13萬億。這17年增長了32倍。佔GDP的比重從4%變成16%,地位變得舉足輕重。

最後看房價。2000年我國房價的平均水平不到2000元每平方米,2015年突破5000,2017年突破9000元,17年增長了4.5倍。


可見,過去十多年,商品房銷售額增長最快,貨幣發行量其次,然後是GDP,房價漲幅最小。這說明了什麼?

大家要有一個概念,理想狀態下,貨幣發行量應該和經濟體中生產的商品相匹配。比如,假設年初有一百萬的商品一百萬的貨幣,年內又增加了一百萬的商品,就應該同步增加一百萬貨幣,物價才保持平衡,如果這一年發行的貨幣是三百萬,結果就變成400萬貨幣對應兩百萬商品,物價將上漲一倍。

現在你可以根據以上數據來理一下邏輯了:由於貨幣發行量超過商品實物量的增長,導致物價整體上漲,尤其是具備保值功能和良好群眾基礎的房地產,其價格增長是比較快的。所以,房價上漲也可以說是貨幣發行量增長的一種反映!


沉默的磚家


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2000年,我國M2是13.46萬億;2017年這個數字是167.68萬億。

17年時間增長12倍。

2000年GDP是10.03萬億;2017年我國GDP82.71萬億。

17年時間增長8.2倍。

2000年我國房價平均是2000元左右;2017年我國200個縣城房價超過9000元。北上廣深就不說了啊,地球人都知道。

相對於GDP增長,顯然貨幣是超發的。超發的貨幣哪兒去了?主要是被房地產吸收率。

貨幣增發是房價上漲的核心推動力,但不是唯一的推動力。

因為房價上漲是一個綜合因素。

首先是城市化的需求。

不管任何產品,只要市場需求旺盛,供不應求,那麼價格上漲就是必然。這是一個重要原因。2000年,中國城市化率大概是36.22.到了2017年,這個數字已經變為58%。城市化簡單地說,就是農村變城市,農民變市民。17年時間,22個點位的變化,意味著至少有3億人“變身”市民,這3億人進入城市,多大的需求啊!2017年美國全國人口就3.24億,也就是17年時間,幾乎完成美國全國的城市化。大需求推動大發展,房價上漲就可以理解。

其次是土地供應。

我們國家對土地管理是很嚴格的。首先是保證大家有飯吃,14億人口,如果不能自給自足,那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兒。所以我國耕地變為商業用地、工業用地,是有嚴格限制的。18億畝耕地紅線,已經存在很多年來。每一年國家都有指標,哪些城市多少土地指標,都有一定的規矩。在土地供應有限的情況下,早期蓋房子的速度,是跟不上買房子的速度。

第三是經濟發展。

這也是非常核心的因素。

從2000年到2017年,GDP總量上漲了8倍多。即使按照這個速度,房價上漲8倍也是很正常的。房價上漲超過8倍,是因為前期需求開始被釋放。要知道,我國房改是在1998年才正式啟動,從改革開放到1998年這麼多年積累的消費能力,之後全面爆發,房價漲速超過GDP增速就成為必然,因為前面賺錢的人,需求突然開始釋放出來,力量是非常巨大的。

第四,投資收益。

因為上述原因的共同作用,房價漲速超過了經濟增速,甚至超過了貨幣發行增速,這裡存在巨大的投資收益,而且這個投資,沒有門檻,有錢就行。不像高科技行業,或者其他行業,都有技術門檻。於是大家集體炒房,進一步推高房價。

第五,城市的引力。

這不僅是城市化帶來的,而是經濟規律早就對。大城市以其就業機會、創業機會、發展機會、教育配套等綜合因素,成為人口流入區域,大量人口聚集,進一步催生巨大需求,這樣一線城市房價,就以全球人都看不懂的速度,向上、向上、向上。中國億萬富豪僅次於美國,40年改革開放,在14億人中,早就多少千萬、億萬富豪;以及百萬級中產,他們都奔著大城市而去。

這是一個論文體量的問答,真要回答比較完整,需要大量資料來論證。但基本上這些因素,已經能夠說明房價上漲的動能。

簡單地說,貨幣超發推動房價無序暴漲,是有道理的。但房價漲幅如此驚人,卻是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


波士財經


“漲的不是房價,是貨幣發行量”說法十分有道理,但說的只是主要因素,影響房價的因素很多。房價為什麼會快速上漲,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房價便宜,而是因為人民幣貨幣發行量增加導致的貨幣貶值。

1、大城市一線北上廣等區域房屋價格快速拉昇,那麼貴的地方還有那麼多人買,而且都是精英人士,原因並不是大家傻,別人都是來自全國各地人精中的戰鬥機,很多高學歷,高尖端知識份子把大把的鈔票投入到買房中去,原因在於知道房價會繼續上漲,貨幣在貶值,所以把貨幣換成房子,最終目的是保值、其次才是增值。

2、拋出地區因素,人口密集區域房價漲幅一定大於其他人口鬆散區域,這就是為什麼小縣城房價漲不過大城市的原因,二線城市漲不過一線,除非是新規劃的未來特區等,比如雄安新區等,大家投資的目的是為了今後的區域優勢及人口未來集中區域。

3、未來房價不會只升不降,但是主要一線城市區域總體來說未來也會是慢牛走勢。和股票一樣,快速拉昇的股票最後跌的也快,但是好的股票也會維持一定斜率的緩慢上漲,原因就是貨幣發行量的增加。就像10年前大家工資和現在相對比,基本上很多人工資漲幅超過100%,而房價漲幅也差不多翻了1-1.5倍。有些區域甚至更多。

4、一旦大家有新的投資方式了,投資規模的變化也會導致一個行業的改變。為什麼股票市場不活躍,現在可以說大家的錢投資標的主要都在房子上,對於大家投資的這部分熱錢,如果未來改變了投資方向,那麼投哪個行業哪個行業就是風口,也就是未來最賺錢的行業。


細水長流都知道


他的意思是房子的實際價值沒有上漲,只是因為通貨膨脹讓房子的價格看起來高而已。打一個比方,你是一個賣早點的商家,原來你一年能賺10萬,房子需要100萬,可是過了幾年你一年能賺20萬,房子漲到了200萬。不變的是你還是在同樣的地方給同樣的人賣早點,也就是說你創造的價值本身並沒有多大變化,但是你的收入提高了,這種收入是基於通貨膨脹,而不是基於你的勞動效率提高;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為實際上,在這種情境下,房子的支出佔收入的比重沒有太大變化,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房子的實際價值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但是,在實際的經濟中,卻不完全是這樣的;


房子的質量在變;以前簡單的房子,現在是高樓大廈

房子的需求在變;以前在哪住都一樣,現在要求便利;

房子的性質在變;以前沒有投資,現在房子變成投資的房產;


這些都會影響到房子的實際價值,也就是佔比收入比重。


以股易金


最近,有網友提出:“漲的不是房價,是貨幣發行量”這個觀點。我們表示認同,2008年末我國的M2是47萬億,而到2018年末,M2規模達到185萬億,10年時間,M2差不多漲了4倍。目前,我國的M2規模相當於GDP的2倍。如此高的貨幣增速不要說在發達國家,即使發展中國家也是比較罕見。


而同時,2008年上海的房價1.5萬/平方米,而到2018年底上海平均房價達到6萬元/平方米,10年時間也是漲了4倍左右。基本上M2漲了多少倍,房價也漲了多少倍。所以,“漲的不是房價,是貨幣發行量”這樣的觀點是正確的。


可能有人會問,這10多年來,究竟是什麼促使了房價大漲,貨幣超發的呢?我們歸納了以下幾個原因:首先,中國推動城鎮化進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房地產需求,至少3個億的農民進入城鎮當了市民。目前,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58%。而這些人又是需要從銀行貸款買房的,所以農民變市民,導致購房需求上升,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各地的購房需求一直在升溫。


再者,棚改貨幣化安置。就是國家發改委授意國開行,通過PLS(抵押補充貸款),就是拿棚改地塊作為抵押物,再把印出來的基礎貨幣直接發放到地方政府那裡,由地方政府發放到棚改拆遷居民手中,這樣棚改居民手裡有錢了,就跑到附近去購買商品房,結果導致三四線城市房價大漲。試想,通過直接投放基礎貨幣給棚改居民,去周邊購置房產,房價哪有不漲的道理?


再次,投機性購房需求。很多人看到國內房價大漲,具有很強的賺錢效應。於是想趁機賺上一筆,就貸款購買了多套房產。也有一些人自己有房子住,也不缺房,但是看到房價大漲,也忍不住想投機購房了,於是這樣的需求集中釋放出來,而銀行又不願意放棄個人房貸業務,所以,房價大漲,大量投機性購房需求入市,房價這些年哪有不漲的道理。


最後,剛需及改善性需求入市,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M2規模。本來剛需也不見得非要買房,但是看到房價天天漲,幾年翻番。很多人害怕今天不買房,以後連一間衛生間都買不起了。正是因為大量剛性和改善性居民家庭恐慌性入市,導致了房產佔據我國家庭總資產的77%,金融資產反而佔比只有23%。現在很多家庭都有幾套房產不稀奇。


有人說“漲的不是房價,漲的是貨幣發行量”這個觀點沒有錯,近10年來M2總規模漲了多少倍,房價也漲了多少倍。中國M2規模現在達到192萬億,主要還是房地產需求給推高的。為何會有這麼大的需求?主要還是城鎮化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投機性需求入市、剛需和改善型需求恐慌性置業。在大量的購房需求之下,M2規模不迅速擴張才是怪事。前些年,M2規模總是保持兩位數增長。


不執著財經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12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47.52萬億元,2017年12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67.68萬億元人民幣,9年的時間漲了漲了3.5倍。

從08年末到17年末,平均經濟增速在8%左右,與之相應的貨幣需求為47.5萬億元。也就是說如果貨幣發行量為95萬億元(47.5+47.5)時,是不會發生通過膨脹的,物價是穩定的,但實際上超發了73萬億。

超發的73萬億意味著什麼,意味著08年的1塊錢相當於17年的1.7元,當然這一切都是基於財務統計數據而言的,這些數據的真實性是有待商榷的,實際情況要比我們想的差一點,到底差多少呢?

不妨看看這10年來身邊物價變化,吃的這方面還是比較值得一說的,08年一個肉餡包子是5毛錢,一碗熱乾麵是2塊錢,現在一個肉包子差不多要1.5元一個,一碗熱乾麵要5塊錢,漲了2.5~3倍。

再看看工資水平,這幾年各行業中教師工資漲幅無疑是比較大的,08年教育行業國有單位在崗職工的平均工資為2500~3000元左右,17年平均工資為5000~6000元左右,漲了2倍。

不過衡量貨幣發行程度最有代表性的應該說是黃金了,因為黃金的保值能力是最強的,即使有水分也會很快在流通中擠幹水分。08年8月國內黃金價格約為180元每克,17年8月黃金價格約為280元每克,漲了1.6倍。

綜合來看由於貨幣發行量的原因造成的物價貶值應該在2倍左右,具體提現到房地產上,應該是08年100萬可以買一套房子,17年用200萬就可以了。

而實際上又是什麼樣子呢?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一線城市,漲了5倍,廣大的二線城市漲幅都在3倍以上。

確切的說,應該是除了房子,大部分物品的價格體現了貨幣發行量,一線房子在貨幣發行量的基礎上至少透支了10年,二線城市至少透支了5年。






徐徐成翔


客觀上有一定的道理,通貨膨脹,物價在漲,工資也在漲,歸根到底,貨幣發行量增大了。現在看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工資漲速是否大於物價上漲的速度。



20年前,那時坤鵬論單身,經常與同事在外邊吃飯,一盤餃子五元錢,而現在一盤餃子二十元錢,漲了四倍。二十年前,一個大腦袋彩電4000元錢,現在一個液晶電視4000元錢,說明電子產品越出越好,且沒有漲價。至於吃的,大米價格記不住了,夏天吃西瓜,20年前3-4毛錢一斤,現在1.2元每斤。漲了3-4倍。而我們的工資這20年之間,漲得比物價似乎更多,至少應該翻了六七倍了。

由此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提高很多,無論從吃的、住的還是出行。98年房價老家房價1000元每平,現在房子6000元每平,可見房價漲得比較快,但有一點大家得承認,許多家庭98年的時候,人均居住面積15平—20平之間,但現在許多家庭人均面積20平—40平之間。



人們一直在說房價高,一部分人群確實剛需住房,我國曾有8億人在農村這一說法,但隨著城鎮化的建設,現在有很大一部分農村人扎跟於城市,這部分人對於住房有著迫切的需求,但收入水平卻跟不上房價的上漲,另有一大部分人想改善住房條件,也感覺到很大的經濟壓力,而對於一些有錢人來說,擁有幾套住房,居住對他們來說是不成問題的。不過國家提出房住不炒後,政策會朝向普通民眾傾斜。也期望將來人們的居住條件有著更大的改善和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