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果光绪帝下令逮捕慈禧太后会怎么样?

庆德说法


慈禧和光绪关系的破裂,有一个演变过程。

一、和平相处

戊戌变法前,慈禧和光绪的关系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差。因为慈禧在人情世故方面处理的很圆滑,她从来不利用自己皇太后身份和权力提拔娘家人,架空爱新觉罗氏,引发外戚和皇族矛盾。并且她也从来没想过要废掉光绪,自己当皇帝。所以,固然慈禧的存在让光绪感到很不舒服,但当时两人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

PS:慈禧和光绪是双重亲戚关系,她并不担心自己死后光绪会清算她的娘家人,因为她的娘家人就是光绪的生母叶赫那拉婉贞和三个亲舅舅照祥、桂祥、福祥。光绪还能迫害他自己的妈妈不成?

既然慈禧和光绪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斗争,那么这就可以说明在戊戌变法之前,慈禧和光绪的利益是一致的,慈禧用的着光绪,光绪也需利用要慈禧。光绪没有理由,也没必要跟慈禧翻脸。

下令逮捕慈禧,这更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情。


二、心生嫌隙


戊戌变法正式开始后,慈禧和光绪的关系逐渐恶化,但两人的关系也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差。证据嘛,就是光绪一天之内签发了上百道不靠谱的诏令,而慈禧却无动于衷。

或许,当时慈禧是想给光绪一个机会,让他证明自己的能力。

只是由于光绪闹得太出格了,比如他直接罢免了六部的几位侍郎,提拔康有为这种身无寸功的维新派直接进军机处,惹的维新派和守旧派官员内斗,慈禧为了避免闹出更大的事情,便又逼光绪下旨交权,收回了一、二品官员的任免权和京畿防务权。

注意了,慈禧是“收回”,这说明两项权力在光绪亲政后,本来是在光绪手中的。另外这也可以说明一件事,光绪和慈禧的矛盾在当时真的不大。慈禧敢把京畿防务权交给光绪负责,这表明她信得过光绪。

所以这一时期的慈禧和光绪,也是处于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双方既然没撕破脸,光绪也就没必要跟慈禧动刀动枪的了。

三、急转直下

光绪交出人事任免和京畿防务权后,很快各种流言蜚语就出来了。比如有传言说,守旧派向老太后建言,杀康有为、梁启超;还有流言蜚语说,庆王奕劻和李莲英跪请老佛爷重新垂帘听政。更有甚者,宫内传言慈禧废除光绪,另立皇帝。

另外,不利于慈禧和流言也有,比如当时就有传闻说维新派在发展私人武装,维新派会发动军事政变。

众所周知,戊戌变法时,慈禧在颐和园,光绪在紫禁城,两人不在一起,缺乏沟通。而缺乏沟通的结果就是这些流言出来后,在他们各自看来,都是对方想要害自己的证据。

比如守旧派要搞维新派的流言传到康有为的耳朵里后,他就坐不住了,派自己的心腹跟光绪建言(康有为其实见不到光绪),召袁世凯进京拱卫。他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打算跟慈禧火拼。

慈禧当时想跟光绪火拼吗?于情于理,她都没有那个必要。

所以她听到维新派要跟自己火拼的消息后就怒了,回到紫禁城,与光绪在紫禁城懋勤殿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当时慈禧质问光绪想干嘛?光绪表示自己真不知道什么回事,场面一度很尴尬。好在慈禧手头上没有证据,她不可能只因为几句谣言或奏折就把堂堂皇帝软禁了。所以事后两人也没撕破脸皮,表面上仍然维持了合作关系。

四、关系破裂

不过懋勤殿争吵没几天后,慈禧和光绪还是正式撕破脸皮了。慈禧翻脸之快,让光绪根本来不及反应。而导致慈禧翻脸的原因,又是维新派在主动挑事。

1898年9月中,京城流言越来越多,维新派坐不住了。当时袁世凯来京谢恩,康有为便开始筹划干掉慈禧的细节。按照计划,他想让袁世凯围颐和园。然后后来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谭嗣同在徐世昌的陪同下直接去见袁世凯,请其带兵包围颐和园。袁世凯表面同意,但暗中揭发,让慈禧对光绪的愤怒达到了顶点。

当天晚上,慈禧就回到了紫禁城,并在第二天早朝宣布“训政”。光绪就这么莫名其妙的被软禁了。

所以说,不管是杀慈禧,还是抓慈禧,其实这和光绪帝都没啥关系。光绪和慈禧的关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起码在变法前后,光绪本身并没有针对慈禧和意向。当时如果说有人想杀慈禧或者抓慈禧,那也只是康有为那帮人自己瞎琢磨的结果。


五、如果光绪先下手抓捕慈禧,结果会如何?

从前面的叙述可以看出,除了维新派的猪队友外,光绪身边几乎是无人可倚靠。而相比于光绪,慈禧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背后站着的是既得利益势力。她是旧有统治秩序的代言人。

其实,慈禧未尝不想把自己代言人的位置交给光绪,如果光绪能等上几年,得到既有统治秩序对他的认可,他必然能接盘。但问题是光绪他等不及,并且他还想搞变法,伤害到了旧有秩序的利益。结果他就玩脱了,使自己站在了慈禧和守旧派的对立面。

所以,假设光绪逮捕慈禧,其后果就取决于光绪后续的选择和手腕。

如果光绪能迅速调整自我定位,与旧有统治秩序合流并达成共识,那么慈禧老太太失势也就失势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如果光绪不能调整自我定位,继续与顽固派较劲,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慈禧死了,也没啥用。因为维新派靠不住,光绪不与既得利益者站在一起,他就没有号召力可言。晚清的那些军阀和亲王,都不是吃素的。光绪敢砸他们的饭碗,他们就敢另立新君。并且造反的理由都有现成的,敢抓太后,这算什么九五之尊?直接推翻就好了。在“围园杀后”那个档口,假如慈禧死了,光绪和维新派或许将死无葬身之地。


Mer86


如果光绪成功掌权,那么清朝只会灭亡得更快,绝不可能出现繁荣昌盛的局面。

因为光绪帝至始至终都没有掌握实权,出于对他的同情,大家可能会认为光绪帝会更加开明,如果他掌握实权,那他绝对会与慈禧所代表的的顽固派截图不同,清朝的发展会更好,这其实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实际上,慈禧太后并曾经给过光绪机会,当年慈禧退居颐和园之后,光绪帝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发动了“戊戌变法”。而“戊戌变法”实际上是光绪夺回属于自己的实权,进行的一场变相政变罢了。

光绪帝虽然是慈禧的傀儡皇帝,但他也耳濡目染,他也知道清政府的运作。康有为自称是南海圣人,但后来证明他是一个投机者。光绪作为一个大清王朝的皇帝,却识人不明,轻信康有为等人,更没有考虑到变法失败应该如何应对,最后使得变法成为一场闹剧。

对于甲午战争,光绪帝也没有考虑战败的后果,他只是一味的为了获取权力,不择手段,贸然一战,结果清朝战败,被迫割地赔款。

慈禧太后虽然无法振兴清朝。但他凭借高超的政治手段,始终能够将晚清的中国处于统一状态而不致分裂。而光绪帝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他的一厢情愿只会使清朝更加分裂,灭亡更快。

那么光绪帝痛恨慈禧太后,为什么不在西逃时趁机除掉慈禧太后呢?

光绪帝根本就没有能力除掉慈禧太后,他能够当上皇帝也是拜慈禧太后所赐,他的婚姻也是慈禧太后一手操办的,他能够参政也是经过慈禧太后同意的,清朝末期所有的大臣基本上都是慈禧太后的亲信。戊戌变法时,光绪帝去找袁世凯协助,没想到袁世凯竟是慈禧太后的人,更不要说荣禄了。

在戊戌政变时都无法除掉慈禧太后,那么八国联军侵华时就更不可能了,并且当时的光绪帝已经被慈禧太后软禁了多年,他和外界交流的通道全部被堵死了,光绪帝和慈禧西逃时靠什么除掉慈禧太后,他根本就没有机会。


公元前


光绪无论心机谋略还是心狠手辣都与慈禧有一定差距,想战胜慈禧夺取最高权力非常困难。如果光绪下令逮捕慈禧,那被逮捕的很可能不是慈禧而是光绪。

在公元1881年,44岁的东太后慈安暴亡以后,西太后慈禧取代慈安成为清朝统治集团的第一号人物,完全掌握了清朝的最高权力,而11岁的光绪也由清朝统治集团的第三号人物上升为第二号人物。



公元1889年,18岁的光绪亲政,虽然清朝的最高权力仍然掌握在慈禧手中,但光绪作为清朝统治集团的第二号人物,他的权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虽然光绪是清朝名义上的皇帝即统治集团的第一号人物,但光绪实际上的权力还是明显不如慈禧的,比如慈禧党羽众多,无论掌握皇宫内大权的大太监李莲英,还是李鸿章荣禄等朝廷重臣都是慈禧的亲信。而支持光绪的只有他的老师翁同龢。

因此光绪如果下令逮捕慈禧,是无法执行的,因为光绪虽然是皇帝,而且已经亲政,但朝廷政治军事的最高权力仍然掌握在慈禧手里。

这也是光绪要搞戊戌变法的重要原因,光绪培养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作为亲信来对抗慈禧。

但光绪手下的亲信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是文人,没有兵权,想推翻慈禧仍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光绪与亲信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病急乱投医,向掌握一定军权而且表面上支持维新变法的袁世凯求援,派谭嗣同劝说袁世凯带兵围攻颐和园并杀死慈禧。

而袁世凯在慈禧集团与光绪集团之间进行了艰难的选择,袁世凯清楚无论是投靠慈禧集团而是投靠光绪集团 ,只要这个集团能够取得胜利,袁世凯都将飞黄腾达。


但袁世凯知道投靠光绪集团的风险太大,光绪集团把宝都压在袁世凯一个人身上,而慈禧集团实力雄厚,万一失败袁世凯自己不仅身败名裂,甚至人头落地。

而袁世凯如果投靠慈禧集团,面对没有兵权的光绪集团,将稳操胜券,没有任何风险,稳赚不赔。

因此袁世凯最终决定出卖光绪皇帝与维新派,为慈禧集团立下汗马功劳,28岁的光绪从此以后失去了人生自由,虽然名义上还是清朝皇帝,实际上已经成为慈禧的阶下囚。

而袁世凯在出卖光绪帝以后,如愿以偿飞黄腾达成为封疆大吏,在慈禧死后独揽大权并逼清帝退位,自己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后来还当了83天中华帝国的洪宪皇帝,差一点开创袁家王朝。

事实上,如果光绪像慈禧一样心狠手辣,完全没有必要大费周章冒着很容易泄密的危险去求袁世凯起兵造反慈禧集团。

光绪最容易的办法就是暗杀慈禧,中国历史上统治集团的第二号人物谋害第一号人物夺取最高权力的例子很多,比如皇太子杨广暗杀隋文帝杨坚篡位,晋王赵光义暗杀宋太祖赵匡胤篡位,雍亲王雍正暗杀康熙皇帝等篡位,还有近在咫尺的慈禧暗杀慈安夺取最高权力。

与杨广、赵光义、雍正、慈禧等相比,光绪暗杀慈禧其实条件更加有利,毕竟光绪是皇帝是名义上的第一号人物,而且光绪相当于是慈禧的养子,是母子关系,如果光绪要接近慈禧,皇宫内的太监宫女等谁都不会怀疑谁都不敢怀疑光绪要暗杀慈禧,更不敢阻止光绪靠近慈禧,如果光绪要下毒毒死慈禧或者趁她睡着勒死捂死慈禧都是非常可能的事情。

对光绪更加有利的是,如果慈禧暴亡,光绪根本用不着像杨广赵光义雍正那样篡位以后还要忙着对付竞争对手,光绪本身就是皇帝就是名义上的第一号人物,如果慈禧一死,光绪就更加大权独揽,就像慈安之死一样,谁也不敢追究慈禧的死因。光绪可以名正言顺地掌握清朝的最高权力。

归根到底,光绪还是不如慈禧心狠手辣,导致自己的悲剧命运,公元1908年,73岁的慈禧即使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也不放过光绪,在她死前一天派人用砒霜毒死37岁的光绪,并立3岁的溥仪作为傀儡皇帝,让自己的侄女隆裕即光绪的皇后继续垂帘听政。


厚德载物49847


对于慈禧和光绪帝,很多人可能有些误解,我来说说我的观点。

一开始,慈禧肯定是对光绪充满希望的。

毕竟,这个“儿子”是她妹妹的孩子,也是慈禧执政的政治资本。再加上慈禧刚死了儿子,肯定对这个孩子也很喜欢。怎料,这个孩子在宫里天天的哭天喊地的,一点也不机灵。慈禧只能拿出“严母”的派头,好好教育他。这也是光绪怕慈禧的原因吧。

等光绪成年后,慈禧也是真心想把权利还给慈禧。但是,出于谨慎,慈禧对于一二品大员的任免,还是把控在自己手里。

光绪没有执政才能,也斗不过慈禧。

光绪执政期间,干了一件大事,面对日本主动挑衅积极对日作战---甲午战争。当时,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们叫嚷着要“剿灭日本,建立奇功。”可是,光绪身边的那些臣子在战争期间,竟然扯北洋的后腿,处处使坏,想看李鸿章出丑。紧接着,战事突变,清军一溃千里。

之前积极主战的光绪皇帝又尿了,又180度转弯,要义和!慈禧听说清军大败,也是懵了,赶紧从颐和园赶到紫禁城,替小皇帝收拾残局。就这样,“同治中兴”和“洋务运动”带来的有利局面,都没了。

经过此事,光绪还不长脑子,又搞了“百日维新”。这件事,也彻底让慈禧对光绪失望。在维新变法时,光绪帝用人太激进,上来就给那些维新派6品官。要知道,科举出来的三甲,也不可能上来就放6品官!这绝对是破格重用了。

光绪帝有时候,一天只能能发出上百道变法旨意!试问,这么多旨意,他光绪皇帝都能了解透彻吗?而且,对于守旧派,光绪帝的做法也很绝情。仅京城就裁员上万人!朝局动荡啊!

光绪甚至还想把有不同意见的礼部六堂官,全部裁撤!一个不留!哪个皇帝敢这么做?哪个皇帝能这么干?幸好,慈禧拦截了光绪皇帝的旨意,不让他动二品以上大员。

要不是慈禧把关,不用八国联军进北京,不用等到武昌起义,大清就玩完了。

光绪手底下那些亲信,大都不靠谱。

光绪皇帝怎么说,也是掌权十余年的皇帝。可是,他手下的那些人,太不靠谱!尤其是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瞎折腾。

甲午战败后,维新派忘了国耻,竟然想请伊藤博文来做顾问!这不是引狼入室吗?甚至,他们还鼓吹“中日合邦”。以清朝当时的势力,怎么跟日本平等“合邦”?!这跟后来的“大东亚共荣圈”有区别吗?

而且,他们为了筹钱变法,竟然还曾想过把新疆等地卖了。。。。左公拼命从俄国手中抢回来的,竟然想就这么卖了。。。

无耻!小人误国!

万幸,这项提议没有落实!

光绪这伙人,也想过杀慈禧!

围园杀后的事,就发生在“裁撤礼部六堂官”之后。维新派觉得“帝权”受到“后权”侵犯,要借着开掘颐和园内的"秘密金库(瞎编的金库)"机会,杀了慈禧。

可是,帝党没有兵权,就想了两个办法。一是,组织100多名会党分子进京,冲进颐和园行刺。二是,找袁世凯,夺取荣禄的兵权。

看见没有,光绪帝手下的人,就这点本事。之后的结果很简单,“六君子”被杀。大骗子康有为出国,开启骗钱享乐之旅。

而光绪皇帝也是个傻孩子,被慈禧以恐吓,就告诉慈禧他知道“围园杀后”的事。慈禧肯定又伤心,又愤怒。这个孩子,怎么白眼狼啊,养不熟。此时,慈禧还是在维护光绪。因为,她没有审讯六君子,不给他们攀咬皇帝的机会。

最后,慈禧的政治能力,远高于常人。

慈禧遗臭万年,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她的政治能力也是非常高的。不然,凭她一个老娘们,怎么也不可能掌权几十年,把皇族、满清贵族、汉族大臣都玩弄于鼓掌之中。

无论哪方势力,都认她。也只有她,有实力调和各方矛盾,维持朝局稳定。

而光绪就不行了。就算他侥幸杀了慈禧,他也摆不平皇族、满清贵族、汉族大臣等各方势力。就冲他维新变法的表现,肯定会被推翻的。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那将会一团糟!慈禧是晚清重要的历史人物,她是晚清政坛的实际统治者。史料记载,在1889年,慈禧太后曾退隐颐和园,但是在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从新把权力收回,而当时推行维新变法的光绪帝则被囚禁。


假设如题主所说光绪皇帝囚禁或者逮捕慈禧太后,局势就能转变吗?显然不能。

维新变法缺乏理论依据,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等并不算有力的理论依据,再加上他们变法手段单一且过于冒进,势必会引发政局的不稳定。

如赫德所说的那样: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其实综上所述当时社会环境以及经济实力还没有到达使变法成功的条件。望采纳,谢谢!(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趣的历史段子


这个问题分两方面看

第一个方面是光绪根本没有能力去逮捕慈禧,因为当时的权力都在慈禧的掌握之中,也就是说没人听光绪调遣去干这掉脑袋的事。

第二方面,也就是问题成立的情况下,真有死士愿意为光绪去拼命,逮捕了慈禧,并将其铲除,光绪皇帝夺回皇权,那么接下来中国会怎样?这又是一个新的问题,可以让我们思考和探讨。

首先,最有可能得是光绪掌权,将变法进行下去,但这里面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当时中国的国情,参与变法的那帮人的水平,究竟能将中国改变到什么程度,这个再往下想象就离本题远了,可以另起新题,如果有人愿意讨论我们可以另外去讨论。

其次,就是清王朝的国祚也许会延长几年,但仍然不能避免灭亡,因为清末的西方思想已经使得中国部分进步人士觉醒,帝制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即使光绪改革为君主立宪政体,但是皇权在中国根深蒂固的思想下,还是会与近代民主思想进行斗争,二者是不能共存的。

所以,总结一下,如果光绪夺权成功,中国的走向其实就是看他改革前期的力度和耐力。如果半途而废,那么基本不会改变原有历史走势,其他情况那就要靠想象空间了。


沈阳上班族


光绪时期几乎是清朝最“起伏”的时期,中法战争,甲午海战,戊戌变法,庚子事变接连不断,也使得光绪和慈禧都走上了风口浪尖,而光绪事变的“帝党”也确实动过慈禧的念头。

慈禧和光绪

光绪帝是幼年继位,从小在宫中长大,几个老师都是文臣,并没有外臣的基础,而至于左宗棠和李鸿章也不会介入皇帝的家事,其他的也都如此。

光绪按照辈分来说是慈禧的外甥,并且慈禧也都是在将光绪当做儿子来养,对于光绪来说慈禧和他的感情也是日益深厚。

而光绪帝一天天长大,慈禧也在光绪十八岁的时候表示要“归政”给光绪,并且还搬到了宁寿宫,可清朝实际统治者依然是慈禧。

虽然这时候的慈禧并没有完全放权,看着光绪折腾,可是放权也是迟早的事情,并且从1898戊戌变法到1908慈禧去世也只有失恋的时间。

光绪如果韬光养晦等着慈禧也可以把持朝政,就像是秦昭襄王,等宣太后老了之后,秦昭襄王还是把握了政权,并且还发动了长平之战。

可光绪能等,他的帝党们却一刻都等不了,满脑子都是康熙皇帝十六岁除鳌拜的事情,现在光绪都二十了,为什么不能除“慈禧”?

于是光绪的帝党们发动了变法,可从一开始这些人就将慈禧等实权人物放到了对立面,全靠这个人的喜好做事。

慈禧也在戊戌之后悻悻然说过:“康有为要变法,为什么不找我?,可即使如此,康有为在变法失败之后也多次的派人刺杀过慈禧,但均以失败告终。

而如果假设光绪费尽心思杀掉了慈禧,那么结果也肯定不是很好,袁世凯等人也一定会以“弑母”等罪名发起事变,将光绪赶下台,重新的立一个傀儡,光绪也白忙活一场。

所以对于一个没有强力力量的变法来说,真的是应了那句话“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娱乐吃瓜主


这个问题根本不可能存在,因为光绪皇帝虽说是皇帝,但是手中并没有任何的权利,他也没有办法给谁下令让手下人逮捕慈禧,根本是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认为带上皇帝两个字就有了天大的权利,光绪皇帝对于慈禧来说就是一个傀儡。比历史上那些有名的傀儡皇帝好一点的是,他曾经也掌握过一段时间的权利,所以说权力的范围比较小。另外一个优势是光绪皇帝受制于自己的阿姨,基本上不会出现被人灭口的风险,慈禧太后曾经也非常真心的希望能够将国家顺利的交接给这位外甥,只不过光绪皇帝有点操之过急,再加上他活的时间不长。

在光绪十五年以前,慈禧太后确实因为光绪的年龄太小,所以国家的一切事物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这段时间内光绪也并没有受到什么样的委屈,毕竟慈禧太后确实是想将光绪培养成国家的接班人。光绪15年以后,慈禧由于自己的年龄比较大,再加上皇帝也慢慢长大成人,所以准备就将国家的权利交给光绪,让他开始签证。在这段时间内,光绪手中的权力还是相当大的,不管是官员的任命权,还是发布全国的行政命令或者是京城的军权,都掌握在他的手中。

只不过不要认为光绪皇帝的权利这时候已经比较大了,就能够威胁到慈禧的人身安全。在当时的清政府上下,整个官员班底都是慈禧一手培养出来的,无论是像李鸿章,张之洞这些顶级高官,还是像保卫京城的一些中高层将领,他们实际效忠的对象还是慈禧太后,之所以会听从光绪皇帝的命令,只不过是因为终极大boss的面子。

其实当时的光绪如果能够通过时间慢慢的积累,逐渐向各个方面去渗透,完全是能够最终掌握到国家真正的核心权力的,到时候再向顺手推舟的将慈禧推下台,是绝对有可能的,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以逮捕慈禧作为主要手段,毕竟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而儒家思想是极度推崇孝道的,儿子要想抓捕母亲,那就犯下了大不孝之罪,如果光绪皇帝这么干,他的皇帝不好做就不要坐了。

可最关键的是光绪皇帝由于年轻就非常兴奋,那些唯心派的二傻子呢,所以说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对于国家的发展是有相当大帮助的,但是他们只是一群通过书上的知识来向皇帝灌输自己理念的书呆子,脑袋一根筋办事不圆滑,肯定是玩不过守旧派的那些老油条们,这些官员在官场上浮沉数十载,很多事情看得比谁还透。可是光绪不知道啊,他只是单纯的认为国家需要改革,却不知道已经腐朽的大清王朝,即便是要进行改革也是需要温火煮青蛙的一步一步来,但是他却非常激进的想要一步到位,将很多没有围观经历的普通人,也就是维新派分子放进了权力核心,这势必会引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弹。

这些人就去向慈禧告状,为了平息众怒,她只能够收回光绪的官员任免权。但是这时候也不知道谁在背后搞事,慈禧太后不在京城,但是却传出了很多关于唯心派想要刺杀慈禧的传闻,双方相互不信任又缺乏沟通渠道,慢慢的矛盾变得十分尖锐。后来维新派等人也意识到,想要推翻慈禧的统治手中就必须掌握军权,于是就联系了袁世凯,没想到袁世凯是个墙头草,他想也没想的就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了慈禧,最终,清末的百日维新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抓捕处长,光绪皇帝从这时候开始就真的没有任何权利了。


小芊芊爱历史


光绪帝可谓是真正的千古一帝,他虽然是没有在政治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在人生的理念之中,他一直都在艰辛的努力,当时面临着几千年都未有的变局,他本来是想要自己掌握所有的权利的时候,却被慈禧太后这个人给压制住了,最终这一生是悲惨的。



要是当时光绪帝发动叛乱的话,为什么用判断这个词呢?因为当时所有的权利都在自己太后手里,所有人都要听从自己带后,而光绪帝只是一个傀儡,所以很多人都感到悲哀。所有大臣只能够听从太后的命令,而不是皇帝的命令,这个已经是进行了颠倒。

要是光绪帝敢这样做的话,他可能死无葬身之地,慈禧太后不光是心狠手辣的人,而且他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光绪帝之后也是死在了他手里。

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有一个女子就掌管了国家的命运,而这个人就是慈禧太后,明明皇帝都已经30多岁了,可是慈禧太后依然没有给他任何权利,皇帝也就如同傀儡一般,不论皇帝下什么命令,慈禧太后都要过一遍向她问才能够,甚至最后皇帝连动都不能动,还要听从自己太后的安排,所有的军国大事都不会问皇帝,只能够问慈禧太后。


要是皇帝真的敢有叛乱的心思的话,那可能就会死的特别早,像皇帝听到这一带后死的那一刻,皇帝非常的高兴,简直是高兴的不要不要的,但是这个时候慈禧太后听到了这件事情,他虽然已经快不行了,但是他一定要让皇帝死在自己前面,结果皇帝就真的死在了自己的前面,可想而知,慈禧太后到了末期都有这么强大的力量,更何况是最初的时候呢。

在这个历史上傀儡是最无助的,很多人都羡慕皇帝是一个厉害的职位,但是傀儡皇帝是最没有用的,而光绪帝只是一个傀儡的皇帝。


汪公说


那光绪就会死得更快、更惨,慈禧太后是最喜欢玩弄权术的人,掌控大清将近半个世纪,李鸿章、荣禄都是她的铁杆粉丝,地位牢固得很,光绪也不会那么傻,怎敢轻易的去逮捕慈禧。


光绪虽说是个皇帝,但他只是慈禧太后的傀儡而已,光杆司令,他18岁的时候,慈禧太后大发慈悲,让他亲政过过瘾,但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后来在康有为等人的怂恿下企图变法,甚至还一度想逮捕慈禧,但都被慈禧一一化解了。


康有为、袁世凯等人都是些政治投机分子,康有为所谓的变法就是空谈误国,彻头彻尾的败家子,而袁世凯就是墙上草,谁占上风就拥护谁,在关键的时刻投靠了慈禧,出卖了光绪。
光绪虽说是皇帝,但他没有一个忠于他的大臣,军中也没有他的亲信,指挥不了枪杆子,你还想和慈禧叫板,那不是找死,因此光绪皇帝到最后都没有动慈禧太后一根毫毛,最后还是被慈禧太后待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