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养蜂晚上可以分蜂吗?

用户7705393358260


你好很高兴为你回答,养蜂什么时间分蜂好?怎样把握分蜂时机?

一、中蜂的分蜂最佳时间及习性

分蜂是中蜂群体的主要繁殖活动,通过分蜂扩大其种群数量。 长江以南地区,一般每年的春、秋季会发生自然分蜂(在有夏季蜜源的地方,夏季也会发生分蜂),而在长江以北的地区,春夏季密源期是主要的分蜂期。

根据杨冠煌、王建鼎等对中蜂分蜂习性的观察,中蜂分蜂可分为3个阶段,即分蜂前期、分蜂准备期(又称分蜂热期)、分蜂发生期。

1、分蜂前期 分蜂前期的特点是蜂群增长迅速,蜂群中出现雄蜂,并开始建造王台基。此期工蜂和蜂王在生理和行为上都开始发生变化。工蜂开始阻碍蜂王产卵,侍从蜂王的行为减少,有些工蜂驱逐蜂王到产卵圈之外,使蜂王难以产卵。在幼虫脾的下部,工蜂会筑造3~10个王台。

2、分蜂准备期 蜂王在台基内产卵,蜂王产卵量急剧下降到50%左右。青年工蜂怠工,边脾、子脾上沿的工蜂卵小管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表3- 3),蜂群采集活动减少。随着王台逐渐成熟,蜂王腹部缩小,几乎停止产卵,行动变得敏捷,蜂群准备分蜂。此时如摘除王台,工蜂还会反复造台,分蜂情绪强烈。

蜂群从造雄蜂房到出现王台,因蜂种、季节等因素, 所需时间不等。据刘炽松等在广东观察。需8-13天,杨冠煌等观察北京中蜂,从造雄蜂房到蜂王在台基中产卵,经36~50天 。

3、分蜂发生期 通常发生在新王出台前,多在王台封盖后的2~5天,个别蜂群早的可在王台封盖前2天,迟的可在王台封盖后7天。非正常情况下,分蜂会提前或推迟发生。如在人为长期采取毁台的干扰下,蜂王在王台内产下卵后就可能发生分蜂:因降雨等外界环境不适合分蜂时,工蜂会将成熟王台毁系。以延迟分蜂。

分蜂多发生在晴暖天气7时至16时,以11时至15时发生最多。阴雨天气很少发生分蜂,久雨初睛分蜂发生往往比较集中,闷热天气易促使蜂群分蜂。

分蜂当日早晨。蜜蜂极少出巢采集,相当多的工蜂聚集在蜂箱前壁外侧和巢门踏板下。分蜂前所有参加分蜂的工蜂,蜜囊中都吸满了蜂蜜。由于吸饱蜂蜜的工蜂度部弯曲不便,不能使用螫针,所以分蜂时工蜂的性情都比较温驯。分蜂开始时,巢外有少数工蜂在巢前低空飞绕,随后飞绕的蜜蜂逐渐增多,巢内部蜜蜂开始跳呼呼舞,促使整个蜂群在巢内骚动起来。几分钟后,大量蜜蜂从巢门涌出,蜂王也随分蜂的工蜂出巢。参加分蜂的蜜蜂先在蜂场上空飞绕,然后选择附近树于或其他有一定高度的附着物(如房沿下、木桩等)结团.当蜂王进入分蜂团后,飞绕的工蜂快速落到蜂团上。稳定结团后。蜂团下方中央常内陷成空洞以利于通气。如果分蜂团中无王,结团的工蜂 将飞散,重新寻找有蜂王的蜂团集结,或散团飞归原巢。利用这一特性,可在分蜂季节采取给老蜂王剪翅的措施,以防分蜂团飞远,造成蜂群损失。

蜂团常稳定于原地2~3小时,养蜂员应抓住这段时机收捕分蜂团。此时蜂团表面会出现侦察回来的工蜂,跳起舞蹈以指示新巢方位,吸引更多的侦察蜂前去察看。当有足够多的工蜂舞蹈指示同一方位后,蜂团散开,新分群飞向新巢。途中蜜蜂打圈呈集团向前飞行,高度3~5米。

自然分出群到达新巢时,侦察蜂先落在新巢前举腹扇风,招引蜜蜂入巢。分出群的蜂数约为原群的50%。经检测,随老蜂王飞出的,绝大部分是卵巢被活化的工蜂。分蜂发生后,分出群的工蜂立刻失去对原群方位的记忆。即使把分出群放在同一蜂场中,自然分出群的工蜂也不会飞回原群。分出群的造脾能力很强,能很快在新居迅速造脾。进人新居后,工蜂出巢进行认巢飞翔和采集蜜粉,守卫蜂也开始在巢门前设岗。哺育蜂开始积极饲喂蜂王,蜂王卵巢重新发育,不久便大量产卵。蜂群的活动很快恢复正常。

分蜂次数与蜜蜂的群势和蜂种有关,多数蜂群只分蜂-一次。 分蜂发生后不久,原群王台中第一个处女王出台。一般情况下,出台后的处女王积极寻找并破坏王台,蜂群的分蜂即告结束。

但是,如果蜂群的分蜂热仍很强烈,工蜂就会保护王台,不让处女王接近,同时通迫处女王出巢进行再次分蜂。第二次分蜂常附带很多雄蜂。因处女王体重轻,比老蜂王活跃,所以处女王分蜂团往往结团较高。第二次分蜂的分出群有时会在结团前因处女王返回原果面暂时终止,参与分蜂的工蜂返集后再度逼迫处女王分蜂。

根据上述分蜂的发展过程,在蜂群的饲养管理中,可对分蜂的日期作出初步判断和预测。蜂群中出現雄蜂房是蜂群发生分蜂的前兆。蜂群中出现具卵王台。一般情况分蜂将在半月内发生;蜂群中出现封盖王台,预示分蜂将在1周内发生,如发现王台端部已呈现红黄色,则分蜂会在1~2天内或即将发生。

中蜂分蜂性强,在维持大群方面中蜂不如意蜂,通常意蜂在蜂群达3~5千克以上时才会产生分蜂热,一般只进行一次分蜂;而中蜂发生分蜂时的群势一般只有1.5~2.3千克(杨冠煌、王建鼎,1981)。中蜂分蜂性强还表现在分蜂群数多,年初一个原群,利用蜜源及补助饲喂,一年至少可分出3~15群。有人曾经观察到饲养在一个老式蜂桶中的强群,在春季先后陆续分出8群蜂的情况。初学养蜂者可充分利用中蜂分蜂性强的特性,迅速扩场。

二、哪些原因造成蜜蜂分蜂

中蜂分蜂性的强弱还与蜂种、蜂王年龄及质量、箱体大小、季节和环境温度等因素有关。

1.蜂种 不同地区的蜂种分蜂性不同。一般来说, 进人大流蜜期后,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中蜂达到7-8框的蜂量、有子脾5~6张时,蜂群才会产生分蜂热,有的甚至达到16框蜂时,也没有发生分蜂(靳保国,2012).然而,海南中蜂、华南中蜂群势超过4-5框时就会产生分蜂热。

2.蜂王 中蜂分蜂性与蜂王年龄、 质量也有关系。新蜂王或产卵力强的蜂王能带领强群,分蜂性弱;老蜂王或产卵力弱的蜂王,因蜂王信息素少,控制、稳定蜂群的能力不强,蜂群易分蜂。有人做过试验,当用新产卵王换去蜂群中的老蜂王后,蜂群即解除分蜂热,而再用原来的老蜂王将新王换出,蜂群又会重新产生分蜂热。因此,在生产上应及时更换老、劣蜂王,使用不超过1年龄的蜂王。

3. 箱体容积 除蜂种因素外,中蜂分蜂性的强弱与使用的箱体容积大小也有关。当蜂群群势壮大时,较小的箱型,容易出现巢内拥挤、巢温偏高、空气闷热的现象;集内脾数少,既限制蜂王产卵,又会导致蜂群内哺育蜂过剩,工蜂卵小管发育,因此易发生分蜂热。据贵州省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农业技术学校邓诚云(1984) 观察,自本省购置的4群蜂,养在45厘米X32厘米X25厘米的小箱内,表现群小、爱分蜂;第二年发展的12群蜂全部换养在中蜂标准箱内,发展到8~9框蜂量时才产生分蜂热;第三年,饲养在中蜂标准箱中王龄相同的两群蜂,当群势达8框蜂时,将其中一群换养在十六框卧式箱内,至7月底发展成15框,仍无分蜂迹象,另一群仍饲养在中蜂标准箱中的蜂群,群势达9框蜂后即产生分蜂热。

河南省西峡县职业专科学校陈学刚(2004), 几十年一直使用郎氏箱饲养中蜂。经过长期摸索,当春季繁殖蜂群达4框后,采用平箱加继箱的办法来扩大箱容,并将蜂巢中部的巢框去掉下框梁,让蜂群继续往下造脾,这样可以得到8张 大巢脾、4张小巢脾,蜂群群势可达到相当于标准框15框的蜂量,蜂量可增加25%,产蜜量增加50%。如果不采取上述办法,蜂量最多只能达12框。

2014年1月,作者到海南省琼中县调研时发现,当地蜂场同时拥有两种箱型的蜂箱,七框箱和十框箱,蜂农反映,在春繁时群势基本相同(3框)的情况下,用小箱饲养的蜂群,3月到采荔枝时,可发展到5~6框,采蜜7.5千克;而在大箱中的蜂群则可繁殖7~8框,采蜜10千克。说明箱型大小对群势发展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当地蜂种因受大陆引来蜂种的影响,已发生混杂)。因此,当蜂群发展到一定群势,迅速扩巢(如加继箱或换用大箱、卧式箱饲养),改善箱内通风散热状况和蜂王的产卵环境,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延缓甚至解除分蜂热。

4. 季节 中蜂分蜂性的强弱,与季节也有一定关系。分蜂通常发生在气候适宜、蜜粉源较为丰富的季节,适宜的气候、丰富的蜜粉源能为蜂群群势的发展和分蜂后蜂群的生存提供优越的生存条件。一般春季和春末、 夏初时分蜂性最强,此时蜂群会普遍发生分蜂热,且蜂群一旦产生分蜂热,较难以控制。如云南昆明分蜂多发生在2~4月,河南豫西地区多发生在5月上中旬,长白山中蜂多发生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夏末至秋季或因缺蜜,或因气温渐低,分蜂性相对较弱,经采取适当措施后,较易控制分蜂热。

5. 环境温度 苏联学者 (塔兰诺夫,1945) 通过对不同环境温度下纱笼中工蜂卵小管发育的观察,发现蜂群中卵小管发育的工蜂数量与温度有很大关系(图3-18)。低温季节工蜂卵小管很少发育,而天气炎热时则大量工蜂出现卵小管发育的现象,这可能是因温度偏高,无需工蜂大量耗能产热、维持巢温而减少营养消耗造成的。工蜂卵小管发有也是形成分蜂热的重要因素。因此,从温度与工蜂卵小管发育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长期处于环境温度较高地区的蜂种(如处于南亚热带及热带的海南中蜂、华南中蜂、滇南中蜂),分蜂性较强的原因。


乐途小张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有人在创造,有人在搞笑。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养蜂人,为什么要提出晚上分蜂的事情。既然提出这个问题我们就设想一下分蜂能不能在晚上进行。

蜜蜂分蜂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分蜂法,另一种是人工分蜂法。自然分蜂人难以控制。分出去又的麻烦收捕。养蜂人一般不采用。养蜂人更多采用的是人工分蜂法。人工分蜂法能够按照养蜂人的意愿,进行分蜂。省事省心毫不费力。

蜜蜂分蜂养蜂人最大的希望是蜜蜂安静不乱飞。最大限度减少分蜂带来的损失。按照这个要求晚上分蜂是再好不过了。晚上蜜蜂归巢安静不乱飞符合要求。根据蜜蜂的生理特点,蜜蜂长有两对眼睛,1对复眼用来视远处或一闪而过的东西比如寻找花朵等。3个单眼用来视近处或暗处物像,在巢内工作比如造脾哺育幼虫等。晚上分蜂根据蜜蜂的眼睛特点是能够在脾上看见的。在没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晚上蜜蜂是不能离脾的。离脾以后远距离是看不见的。所以这种情况最适宜晚上分蜂的。

晚上分蜂的条件蜜蜂是具备的。晚上分蜂最大的困难是我们养蜂人。人类晚上不具备夜视看见物体的功能。这是晚上分蜂的最大障碍。也许有人说采用照明的办法不就行了吗?可是蜜蜂有趋光性,只要有光线蜜蜂就会寻找光线飞出来,等到没有了光线蜜蜂是很难再飞回去的。这样蜜蜂损失是很大的。

晚上分蜂人看不见蜂王,也看不见子脾。分出去的蜂群蜂王是不是有,不知道。分出去的蜂群一般要求老脾要多,就是快出房的幼蜂要多。如果看不见这种脾胡乱分出去,虫脾、成年蜂多,第二天绝大多数又飞回原来的老蜂箱了,分出去的蜂群只剩卵虫脾没有工蜂护脾哺育。只能死路一条。

晚上想分蜂,只要我们做好了功课也是可以的。白天把老脾记住在蜂箱里的序号,12345记住。蜂王无所谓,有更好,没有拿上可以介王。如果是王台和老王分蜂,可以把王台记住在12345几号上,晚上记的一定要拿上。要是老王分蜂,那就的白天关王,晚上记的拿上。

如果这些功课白天做好了,晚上黑摸12345数框数也是可以分蜂的。而且效果也不比白天差。蜂群安静不乱飞损失小。本人养蜂晚上分过一次。那是一位朋友要,晚上来晚上要。在这种情况下分蜂的。老脾我清楚在什么位置。蜂王无所谓,有省的我麻烦了,没有再给它介王。

他离我们这里远,晚上开车拿的。老脾也无所谓,就一箱蜂。第二天工蜂出巢飞行再怎么乱飞也不会飞出我这里来,最后还的乖乖的飞回自己的蜂箱里。

总结:蜜蜂分蜂白天晚上都可以,晚上分蜂要创造条件。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最好还是白天分蜂,没事晚上不要瞎折腾。


三农孺子牛


关于蜜蜂一般几点到几点分蜂的问题,从总体上来说,一般蜜蜂发生分蜂的时间在早上10点到下午3点这个时间段,但是蜜蜂发生分蜂的时候蜂群内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可以说蜜蜂的分蜂,我们是可以预见的。

由于蜜蜂发生自然分蜂有分走的可能,所以在蜜蜂养殖中一般不会让蜜蜂发生自然分蜂,而是通过人工分蜂的方式来解决,避免蜜蜂飞走而造成损失,所以晚上不能分蜂。


鲲鹏翺翔


我是小金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晚上是不可以分蜂的,蜜蜂晚上在蜂巢门口是结团,基本上是因为蜂群繁盛密集,抚子蜂充足,但晚上所有工蜂都归巢后,蜂群蜂就很多了。

晚上分钟蜂惊动所有蜂,这时候蜂巢里可能空间狭小,跑出来了。会引起恐慌。逃跑生病之类的。这些无事可干的工蜂就会到巢门口聚集。真正的养蜂人不会晚上分蜂。

要是你真想分峰的话,就白天。11点左右分。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的到你。祝你生活愉快。


壮乡小金


养蜂什么时间分蜂好?怎样把握分蜂时机?下面赚钱药材网为您详细介绍一下。

一、中蜂的分蜂最佳时间及习性

分蜂是中蜂群体的主要繁殖活动,通过分蜂扩大其种群数量。 长江以南地区,一般每年的春、秋季会发生自然分蜂(在有夏季蜜源的地方,夏季也会发生分蜂),而在长江以北的地区,春夏季密源期是主要的分蜂期。

根据杨冠煌、王建鼎等对中蜂分蜂习性的观察,中蜂分蜂可分为3个阶段,即分蜂前期、分蜂准备期(又称分蜂热期)、分蜂发生期。

1、分蜂前期 分蜂前期的特点是蜂群增长迅速,蜂群中出现雄蜂,并开始建造王台基。此期工蜂和蜂王在生理和行为上都开始发生变化。工蜂开始阻碍蜂王产卵,侍从蜂王的行为减少,有些工蜂驱逐蜂王到产卵圈之外,使蜂王难以产卵。在幼虫脾的下部,工蜂会筑造3~10个王台。

2、分蜂准备期 蜂王在台基内产卵,蜂王产卵量急剧下降到50%左右。青年工蜂怠工,边脾、子脾上沿的工蜂卵小管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表3- 3),蜂群采集活动减少。随着王台逐渐成熟,蜂王腹部缩小,几乎停止产卵,行动变得敏捷,蜂群准备分蜂。此时如摘除王台,工蜂还会反复造台,分蜂情绪强烈。

蜂群从造雄蜂房到出现王台,因蜂种、季节等因素, 所需时间不等。据刘炽松等在广东观察。需8-13天,杨冠煌等观察北京中蜂,从造雄蜂房到蜂王在台基中产卵,经36~50天 。

3、分蜂发生期 通常发生在新王出台前,多在王台封盖后的2~5天,个别蜂群早的可在王台封盖前2天,迟的可在王台封盖后7天。非正常情况下,分蜂会提前或推迟发生。如在人为长期采取毁台的干扰下,蜂王在王台内产下卵后就可能发生分蜂:因降雨等外界环境不适合分蜂时,工蜂会将成熟王台毁系。以延迟分蜂。

分蜂多发生在晴暖天气7时至16时,以11时至15时发生最多。阴雨天气很少发生分蜂,久雨初睛分蜂发生往往比较集中,闷热天气易促使蜂群分蜂。

分蜂当日早晨。蜜蜂极少出巢采集,相当多的工蜂聚集在蜂箱前壁外侧和巢门踏板下。分蜂前所有参加分蜂的工蜂,蜜囊中都吸满了蜂蜜。由于吸饱蜂蜜的工蜂度部弯曲不便,不能使用螫针,所以分蜂时工蜂的性情都比较温驯。分蜂开始时,巢外有少数工蜂在巢前低空飞绕,随后飞绕的蜜蜂逐渐增多,巢内部蜜蜂开始跳呼呼舞,促使整个蜂群在巢内骚动起来。几分钟后,大量蜜蜂从巢门涌出,蜂王也随分蜂的工蜂出巢。参加分蜂的蜜蜂先在蜂场上空飞绕,然后选择附近树于或其他有一定高度的附着物(如房沿下、木桩等)结团.当蜂王进入分蜂团后,飞绕的工蜂快速落到蜂团上。稳定结团后。蜂团下方中央常内陷成空洞以利于通气。如果分蜂团中无王,结团的工蜂 将飞散,重新寻找有蜂王的蜂团集结,或散团飞归原巢。利用这一特性,可在分蜂季节采取给老蜂王剪翅的措施,以防分蜂团飞远,造成蜂群损失。

蜂团常稳定于原地2~3小时,养蜂员应抓住这段时机收捕分蜂团。此时蜂团表面会出现侦察回来的工蜂,跳起舞蹈以指示新巢方位,吸引更多的侦察蜂前去察看。当有足够多的工蜂舞蹈指示同一方位后,蜂团散开,新分群飞向新巢。途中蜜蜂打圈呈集团向前飞行,高度3~5米。

自然分出群到达新巢时,侦察蜂先落在新巢前举腹扇风,招引蜜蜂入巢。分出群的蜂数约为原群的50%。经检测,随老蜂王飞出的,绝大部分是卵巢被活化的工蜂。分蜂发生后,分出群的工蜂立刻失去对原群方位的记忆。即使把分出群放在同一蜂场中,自然分出群的工蜂也不会飞回原群。分出群的造脾能力很强,能很快在新居迅速造脾。进人新居后,工蜂出巢进行认巢飞翔和采集蜜粉,守卫蜂也开始在巢门前设岗。哺育蜂开始积极饲喂蜂王,蜂王卵巢重新发育,不久便大量产卵。蜂群的活动很快恢复正常。

分蜂次数与蜜蜂的群势和蜂种有关,多数蜂群只分蜂-一次。 分蜂发生后不久,原群王台中第一个处女王出台。一般情况下,出台后的处女王积极寻找并破坏王台,蜂群的分蜂即告结束。

但是,如果蜂群的分蜂热仍很强烈,工蜂就会保护王台,不让处女王接近,同时通迫处女王出巢进行再次分蜂。第二次分蜂常附带很多雄蜂。因处女王体重轻,比老蜂王活跃,所以处女王分蜂团往往结团较高。第二次分蜂的分出群有时会在结团前因处女王返回原果面暂时终止,参与分蜂的工蜂返集后再度逼迫处女王分蜂。

根据上述分蜂的发展过程,在蜂群的饲养管理中,可对分蜂的日期作出初步判断和预测。蜂群中出現雄蜂房是蜂群发生分蜂的前兆。蜂群中出现具卵王台。一般情况分蜂将在半月内发生;蜂群中出现封盖王台,预示分蜂将在1周内发生,如发现王台端部已呈现红黄色,则分蜂会在1~2天内或即将发生。

中蜂分蜂性强,在维持大群方面中蜂不如意蜂,通常意蜂在蜂群达3~5千克以上时才会产生分蜂热,一般只进行一次分蜂;而中蜂发生分蜂时的群势一般只有1.5~2.3千克(杨冠煌、王建鼎,1981)。中蜂分蜂性强还表现在分蜂群数多,年初一个原群,利用蜜源及补助饲喂,一年至少可分出3~15群。有人曾经观察到饲养在一个老式蜂桶中的强群,在春季先后陆续分出8群蜂的情况。初学养蜂者可充分利用中蜂分蜂性强的特性,迅速扩场。

二、哪些原因造成蜜蜂分蜂

中蜂分蜂性的强弱还与蜂种、蜂王年龄及质量、箱体大小、季节和环境温度等因素有关。

1.蜂种 不同地区的蜂种分蜂性不同。一般来说, 进人大流蜜期后,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中蜂达到7-8框的蜂量、有子脾5~6张时,蜂群才会产生分蜂热,有的甚至达到16框蜂时,也没有发生分蜂(靳保国,2012).然而,海南中蜂、华南中蜂群势超过4-5框时就会产生分蜂热。

2.蜂王 中蜂分蜂性与蜂王年龄、 质量也有关系。新蜂王或产卵力强的蜂王能带领强群,分蜂性弱;老蜂王或产卵力弱的蜂王,因蜂王信息素少,控制、稳定蜂群的能力不强,蜂群易分蜂。有人做过试验,当用新产卵王换去蜂群中的老蜂王后,蜂群即解除分蜂热,而再用原来的老蜂王将新王换出,蜂群又会重新产生分蜂热。因此,在生产上应及时更换老、劣蜂王,使用不超过1年龄的蜂王。

3. 箱体容积 除蜂种因素外,中蜂分蜂性的强弱与使用的箱体容积大小也有关。当蜂群群势壮大时,较小的箱型,容易出现巢内拥挤、巢温偏高、空气闷热的现象;集内脾数少,既限制蜂王产卵,又会导致蜂群内哺育蜂过剩,工蜂卵小管发育,因此易发生分蜂热。据贵州省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农业技术学校邓诚云(1984) 观察,自本省购置的4群蜂,养在45厘米X32厘米X25厘米的小箱内,表现群小、爱分蜂;第二年发展的12群蜂全部换养在中蜂标准箱内,发展到8~9框蜂量时才产生分蜂热;第三年,饲养在中蜂标准箱中王龄相同的两群蜂,当群势达8框蜂时,将其中一群换养在十六框卧式箱内,至7月底发展成15框,仍无分蜂迹象,另一群仍饲养在中蜂标准箱中的蜂群,群势达9框蜂后即产生分蜂热。

河南省西峡县职业专科学校陈学刚(2004), 几十年一直使用郎氏箱饲养中蜂。经过长期摸索,当春季繁殖蜂群达4框后,采用平箱加继箱的办法来扩大箱容,并将蜂巢中部的巢框去掉下框梁,让蜂群继续往下造脾,这样可以得到8张 大巢脾、4张小巢脾,蜂群群势可达到相当于标准框15框的蜂量,蜂量可增加25%,产蜜量增加50%。如果不采取上述办法,蜂量最多只能达12框。

2014年1月,作者到海南省琼中县调研时发现,当地蜂场同时拥有两种箱型的蜂箱,七框箱和十框箱,蜂农反映,在春繁时群势基本相同(3框)的情况下,用小箱饲养的蜂群,3月到采荔枝时,可发展到5~6框,采蜜7.5千克;而在大箱中的蜂群则可繁殖7~8框,采蜜10千克。说明箱型大小对群势发展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当地蜂种因受大陆引来蜂种的影响,已发生混杂)。因此,当蜂群发展到一定群势,迅速扩巢(如加继箱或换用大箱、卧式箱饲养),改善箱内通风散热状况和蜂王的产卵环境,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延缓甚至解除分蜂热。

4. 季节 中蜂分蜂性的强弱,与季节也有一定关系。分蜂通常发生在气候适宜、蜜粉源较为丰富的季节,适宜的气候、丰富的蜜粉源能为蜂群群势的发展和分蜂后蜂群的生存提供优越的生存条件。一般春季和春末、 夏初时分蜂性最强,此时蜂群会普遍发生分蜂热,且蜂群一旦产生分蜂热,较难以控制。如云南昆明分蜂多发生在2~4月,河南豫西地区多发生在5月上中旬,长白山中蜂多发生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夏末至秋季或因缺蜜,或因气温渐低,分蜂性相对较弱,经采取适当措施后,较易控制分蜂热。

5. 环境温度 苏联学者 (塔兰诺夫,1945) 通过对不同环境温度下纱笼中工蜂卵小管发育的观察,发现蜂群中卵小管发育的工蜂数量与温度有很大关系(图3-18)。低温季节工蜂卵小管很少发育,而天气炎热时则大量工蜂出现卵小管发育的现象,这可能是因温度偏高,无需工蜂大量耗能产热、维持巢温而减少营养消耗造成的。工蜂卵小管发有也是形成分蜂热的重要因素。因此,从温度与工蜂卵小管发育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长期处于环境温度较高地区的蜂种(如处于南亚热带及热带的海南中蜂、华南中蜂、滇南中蜂),分蜂性较强的原因。


小意76669540


可以 晚上的蜂比白天安静多了,分蜂时更加容易



微笑以后32


大家好,我是60后赵大姐,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关于蜜蜂一般几点到几点分蜂的问题,从总体上来说,一般蜜蜂发生分蜂的时间在早上10点到下午3点这个时间段,但是蜜蜂发生分蜂的时候蜂群内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可以说蜜蜂的分蜂,我们是可以预见的。

由于蜜蜂发生自然分蜂有分走的可能,所以在蜜蜂养殖中一般不会让蜜蜂发生自然分蜂,而是通过人工分蜂的方式来解决,避免蜜蜂飞走而造成损失,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看:

1.蜜蜂发生自然分蜂前蜂群变化

2.蜜蜂发生自然分蜂的情形

3.人工分蜂方法

4.土法养蜂收捕蜂团

蜜蜂发生自然分蜂前的变化

蜜蜂发生自然分蜂是蜂群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的结果,是蜂群自然壮大的必然结果,所以在蜜蜂发生自然分蜂以前,蜂群内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一般来说,蜜蜂要发生自然分蜂,那么蜂群中的蜜蜂数量就应该大量增加,而蜂群中蜜蜂大量增加的时间,一般都是在大流蜜期的时候,往往在大流蜜期的中后期比较多。由于大流蜜期蜜源植物丰富,蜜蜂获得的蜜源充足,导致蜂群内部培育的幼蜂过多,蜂群内部哺育蜂过剩,造成蜂群内部拥挤,超温增高,蜂群内卵巢得到发育的工蜂越来越多,工蜂出现怠工现象,蜂王产卵量减少甚至停产。由于自然分蜂是蜂群内部有计划的进行的活动,所以在蜂群发生自然分蜂的时候,蜂群内部会产生较多的雄蜂,蜂群中出现分蜂王台,出现分蜂热现象,如果是晴天,一般自然分蜂会很快开始,如果处理不及时,很容易导致蜜蜂飞走。

蜜蜂发生自然分蜂的情形

一般来说,蜜蜂发生自然分蜂的时间是在晴朗无风的温暖或者闷热的晴天,发生分蜂的时间一般在早上10点到下午3点之间,特点是久雨初晴最容易发生,发生分蜂的时候,大量的工蜂簇拥蜂王飞出巢门,然后在空中盘旋,最后落在蜂场附近的树脂或者其他附着物上,一旦这样的情况出现,我们要及时收捕,否则蜂群随时可能飞走。

人工分蜂方法

在过去由于使用土法养蜂,对蜜蜂习性不了解,往往蜜蜂比较容易出现自然分蜂现象,但是现在随着养蜂技术的不断成熟,很多养蜂人都知道蜜蜂分蜂前的情况,所以现代化的养蜂,一般有经验的养蜂人都不会让蜜蜂发生自然分蜂的,而是通过箱外观察的方式,发现蜜蜂具有分蜂前兆就开始处理,避免蜜蜂发生飞逃。

为了避免蜂群发生自然分蜂,一般我们在发现蜜蜂具有分蜂前兆以后就要定期的检查蜂群,一旦发现蜂群中有王台出现,在王台封盖以后就应该择机对蜂群进行人工分蜂。如果蜂群过小,不满足分蜂条件,应该及时解除分蜂热,解除分蜂热的方法是把蜂群中的封盖子脾以及幼虫脾提到其他蜂群中给其他蜂群哺育,取蜜、然后向蜂群中加入空脾,达到扩大蜂巢,降低超温,从而解除分蜂热的目的。

先把原群蜂箱移动半个蜂箱的距离,然后把新的蜂箱放在原群蜂箱的旁边,然后把蜂脾提到新的蜂箱中,调整两个蜂箱的位置,让外面的飞行蜂平均进入新老两个蜂群,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原定均等分蜂方式。

土法养蜂收捕蜂团

如果我们是使用土法养蜂或者是对蜜蜂养殖不熟悉,蜜蜂有可能飞走在附近结团,在我们发现蜜蜂在蜂场附近结团以后,可以采用连帽或者收蜂笼之类的在里面涂抹一些蜂蜜,然后把连帽或者收蜂笼之类的靠在蜂团上方,从下方喷烟或者用分支驱赶,利用蜜蜂向上习性把蜜蜂赶进收蜂笼中,然后从原来的蜂箱中提取一张幼虫脾和一张蜜粉脾到新的蜂箱中,让蜜粉脾与幼虫脾靠在一边,把收捕者的蜜蜂猛的抖落在另一边,盖好封箱外壳,过2小时以后检查蜜蜂是否上脾,如果没有,要催蜂上脾。方法是用喷烟器或者吹风机之类的驱赶蜜蜂,把蜜蜂驱赶到巢脾上,蜜蜂上脾以后观察蜂脾比例,如果蜂脾过少,要补充蜂脾,同时定期检查蜂群发展情况,遇到问题及时处理。谢谢请点关注互相学习,再见!





60后赵大姐


蜜蜂喂养糖浆并不是说一定要在晚上进行,一般常用的时间是傍晚和夜间,这两个时间喂养蜜蜂都是可以的,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时间蜂群的变化来看。蜜蜂忙碌了一天,也是饥饿的时候,所以这时候蜜蜂需要大量进食,如果我们不喂养,蜜蜂则以蜂群中的蜂蜜为食,很显然这对于我们蜂蜜的消耗是有影响的,也会造成我们蜂蜜的减产,如果外界蜜源不多,这样的喂养方式很可能导致我们一直没有蜂蜜可取,所以喂养蜜蜂的第一个目的是解决蜜蜂口娘问题,我们吃的蜂蜜,实际上大部分是从蜜蜂口粮中夺走的,我们把蜂蜜取走以后,蜜蜂就只有以糖浆为食,所以说蜜蜂喂养,实际上是我们提升蜂蜜产量的一种方式,并不是说造假,只要在大流蜜期不喂养,蜂蜜是不会含有白糖的。

对于蜜蜂来说,蜜蜂也像人一样,饥饿了也会去抢,而夜间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蜜蜂并不会采蜜,都是在自己的蜂群中,所以我们在夜间喂养糖浆的一个好处就是避免蜜蜂抢其它蜂群的蜂蜜,如果在白天喂养,蜜蜂的嗅觉是非常灵敏的,在外界没有蜜源的情况下,蜜蜂就会到其它蜂群抢夺蜂蜜,导致两群蜜蜂大生大战,严重的会导致蜂群逃群或者大量蜜蜂死亡,而在夜间的时候由于蜜蜂没有活动,并不会发生抢夺蜂蜜的现象。





都市乡村人


不合适,因为忙一天挺累的,我晚上要听着评书睡觉了🛌[呲牙][呲牙][呲牙]











黄河三角洲孙建东蜂蜜


大家好,这个问题,不是一下两下能说的清楚的,谁也不知道蜜蜂它们是怎么想的,你说早上分吧!蜜蜂还没上班,中午分吧又太热,晚上就更没有时间了,晚上还有很多事要做,所以啊,还是上午或者下午最好,正常上下班,你说呢?反正我也不懂,还是去问问养蜂人吧!要多买点蜂蜜人家才能有耐心告诉你哦!哈哈😄😄😄😄😄😄!祝您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