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她用半輩子罵魯迅,卻不願為丈夫做一碗湯,102歲時孤獨離世



“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名字幾乎響徹了整個二十世紀的亞洲。

大江健三郎說:(魯迅)二十世紀亞洲最偉大的作家。


她用半輩子罵魯迅,卻不願為丈夫做一碗湯,102歲時孤獨離世

魯迅的作品,更是貫穿了我們整個青年時期,從《紀念劉和珍君》的“我已經出離憤怒了”到《野草集》裡“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再到“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這就是文人風骨,這就是不朽的吶喊。

然而即便如此,“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永恆定律似乎不會改變,一個女子,便傾其半生,以“罵魯迅”為主業,她就是蘇雪林。

作為與冰心、丁玲並稱的“民國五大才女”,蘇雪林的一生其實頗為坎坷。雖然出身官宦世家,但傳統羈絆濃厚的家風,也讓她的求學之路一波三折。少時,能夠修習《三字經》等典籍,卻不能夠與兄長一般學習西學,而她也只得通過兄長們從上海帶回的雜誌、譯本上汲取西方文化思想。

她用半輩子罵魯迅,卻不願為丈夫做一碗湯,102歲時孤獨離世

但這與希冀求是的她而言,顯然不夠。於是,她哀求祖母、母親,甚至以答應婚約為憑,換得求學機會。從安徽省立初級女子師範學校,再到1921年欺瞞母親遠赴法國留學,最後卻又因為父親病故、母親生病、婚約問題不得不回到國內。

在這些人生履歷面前,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女子對文化、知識的渴求。而這一點,作為文壇泰斗,無疑魯迅會是她學習的榜樣。伊始,她也確實是如此做的。

1928年,蘇雪林的第一本散文集《綠天》出版。她特意以學生的名義,贈送給魯迅一本。而在對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吶喊》《彷徨》品評上,她亦是極盡讚美之詞:“魯迅先生的這些作品,足以使他在中國文學史上佔到永久的地位了。”

她用半輩子罵魯迅,卻不願為丈夫做一碗湯,102歲時孤獨離世

1936年10月,魯迅先生病逝。可就在此時,原本對魯迅先生極盡讚美的蘇雪林卻態度斗轉,她向蔡元培寫信,阻止他擔任魯迅治喪委員會成員,而隨後一封長達四千言的《與蔡孑民先生論魯迅書》發表。

在這封信之中,魯迅先生也成為了“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廿四史文學傳所無之奸惡小人”般的人物。從先生到衣冠敗類,為何蘇雪林眼中的魯迅會轉圜如此之大?

對於此事,很多人都以為是源於1928年7月時,蘇雪林與魯迅的會面。當時的蘇雪林已經因為《綠天》的發表而小有名氣,就在一次宴會時,蘇雪林與魯迅碰面,作為後生蘇雪林自然是熱情招呼,並且伸手想要握手,但魯迅先生卻不知何故並未伸手,而只是點頭。這也致使蘇雪林顏面大失,但無奈礙於“吵架”魯迅先生未曾輸過,只得隱忍直至先生故去,才做反應。

她用半輩子罵魯迅,卻不願為丈夫做一碗湯,102歲時孤獨離世


作為輔證,蘇雪林的丈夫張寶玲的話更是人盡皆知。“蘇雪林寧可罵魯迅,也不願意在生病的時候為他做上一碗湯”。蘇雪林個性高傲、睚眥必報的形象也昭然若揭。這種性格上的強勢,最終也導致她與張寶玲之間的婚姻關係破裂。

但事實上,作為讀者的小編,卻認為這不盡然都是蘇雪林性格上的因素造成的,這其中還當有蘇雪林人生中兩位導師以及社會環境造就下的因素。

蘇雪林曾經師從周作人、胡適,而這二人恰恰又與魯迅意見不合,時常論戰。不過我們必須要提及的一點是,作為導師的胡適,在聞知蘇雪林的尖銳言辭之後,甚至還曾規勸 她,不過她並未接納。

她用半輩子罵魯迅,卻不願為丈夫做一碗湯,102歲時孤獨離世

導師的耳濡目染,魯迅對自己的輕視之下,外加之在解放前夕她選擇前往香港隨後前往臺灣,政治因素下的需求,批評、責罵魯迅似乎更像是一個女子求生 的必然選擇。

而在臺灣的幾十載年華里,她雖然屢有作品問世,在教育事業上也頗為應心。但身體上的病患加深,眼疾下的視力近乎喪失,以及性格上的孤傲,最終也讓她孑然一身。1999年4月21日,年屆102歲的她在孤獨中病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