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到底是“罗次”还是“罗茨”?

到底是“罗次”还是“罗茨”?


碧城观点

偶然在世祥兄处看得此文,作者是碧城小学王兆宏老师。王老师考证详实,难得这样的严谨细致。一个地方有天时地利人和,经济强不难,最难在文化。文化在,民风淳。无幸与王老师见面,如有认识的朋友,帮忙引荐。


罗次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有近700年的行政区县域名,而从1958年因罗次县撤并禄丰县在中国地图上却找不到的地名称谓。历史的沿革,让罗次这一地名几乎尘封,并让后来的人们从记忆中逐渐淡忘,不再知晓罗次指的是哪里?罗次还是罗茨?


到底是“罗次”还是“罗茨”?


罗次作为地名,再次唤起人们被尘封的记忆,那还得从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说起,改革开放让富有头脑的罗次坝子的人们从传统的农业经济的思想状态下走出,开始了商业、加工业、建筑业等产业发展,许许多多罗次人走出了罗次,开始走上了勤劳致富的大道。在这样的情况下,交通运输业成为了当时发展最为迅猛的产业,一条横穿罗次坝子的安武公路,成为了罗次人的致富路。岁月如梭,如今三十年已过,原来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原设计每天车流量为3000辆的道路现在已经达到了每天13000多辆,超过了原设计负荷的4倍之多,罗次坝子交通业的发达、由此可见一斑。


到底是“罗次”还是“罗茨”?


上世纪80年代初,在穿梭于碧城与省城昆明、州府楚雄与县城之间的客运车上,最早出现了“罗茨至昆明”的名称,也或许是到楚雄的客运车?因时隔久远,没有记得太清楚,但可需肯定的,则是“罗次或罗茨一名”确确实实是我在客运车上第一次看到的(本人生于1967年,当时只知道碧城,而不知有罗次或罗茨之名)。


到底是“罗次”还是“罗茨”?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形色色的广告牌在罗次坝子成为了一道道风景,而美中不足的则是广告牌中混用“罗次”与“罗茨”的现象一直在沿袭,企业商标中有之,商店牌匾中有之,客运车中也皆有之,若碧城的“罗茨客运站”,“维多利超市罗茨店”等等之类,在此皆不再复赘,但作为有文化底气的人们所写的一些多关于介绍罗次的文章中也不乏有这样的现象,则不能不说这不是个问题了吧。


到底是“罗次”还是“罗茨”?

到底是“罗次”还是“罗茨”?


“罗次”究竟还是“罗茨”?相当初,第一个使用罗次到昆明牌号的驾驶人员可能没有做过细究,也可能在当时罗次确确实实是一个客观存在而又从地图上消失了的地名,也或许他们是从昆明市北郊盘龙区有个茨坝街道办事处名气较大,再者允许是否因为罗次坝子土地肥沃、盛产茨菇而联想到罗茨之名,至今已经无法得知。当然,从碧城出发的客运车为何要说成是从罗次出发,我想这一点还是有想象力的,至少在外地人心中,罗次比碧城更早被他们所熟知。



到底是“罗次”还是“罗茨”?


罗次至少曾经是一个县或县名,而碧城只是一个原县城所在地乡镇或乡镇名称。还有从1958年上溯至民国初年,碧城镇作为罗次县县城所在地,说罗次至昆明也不无道理。又或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说,碧城刚好在罗次坝子的中心位置来说,也说得过去,曾有邑人作《碧城颂》诗一首为证:富饶美丽罗次坝,安武公路贯南北。上连勤丰下仁兴,碧城镶嵌玉盘中。莽莽青山拥玉龙,雄雄虎峰显灵威。碧水西河金凤翔,鱼米之乡美名扬。当年写出罗次至昆明的车牌的人,还是对罗次的这段历史往事应该说是比较了解的,今天看来,此举对提升罗次坝子或罗次人的声誉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作用。但从文字的角度将罗次写成罗茨,对后来这两个字的混用造成的误导也是非常大的。当然罗次人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到底是“罗次”还是“罗茨”?


近十年来,随着罗次温泉的兴起,到罗次来休闲旅游的人员日趋增加, “罗次”还是“罗茨”的地名问题甚至引起了游客的质疑。在碧城,曾有游客问及“罗次”还是“罗茨”是否属两个地方?笔者作为“土著人”还真有些不好解释。你想,倘若不解释,他们定会以为我们不够热情或不善交流,倘若解释,说是两个字通用,岂不是成了“忽悠”?倘若说是有一个写错了,也会让他们觉得罗次人文化素质不高,连养育自己的故乡叫什么名字都没有搞清楚,这样,岂不有损罗次的声誉。



到底是“罗次”还是“罗茨”?


追寻“罗次”称谓的来历,最早可见于元朝十二年(公元1275年)。据《云南地州市县概况》(楚雄彝族自治州分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资料记载,罗次“汉前与百蹼同隶,未有邑属。汉为秦藏县,属益州郡。南诏前属乌蛮罗部,南诏时为次赕,宋属大理国,为罗部。元朝十二年(公元1275年)设罗次县,设县时,取当地历史上曾有过的两个部落各取“罗” 、“次”两字位县名,称罗次县,属安宁州。


到底是“罗次”还是“罗茨”?


以此推理,总面积103平方公里的罗次坝子的称谓也应该从这一时期开始。明、清时期,罗次县改隶云南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3年属武定专区,1954年后属楚雄专区,1958年并禄丰县后,分为碧城、仁兴、勤丰三个公社。”县城所在地的碧城地区称之为碧城人民公社。1961年,碧城人民公社复称碧城区,1966年撤区,称为碧城公社。1972年把原碧城公社属城区的碧城、胜利、上村和下村4个大队划出建立碧城镇。1984年4月又将碧城区所属的洪流、西山两大队划归碧城镇,共辖6个办事处。1984年,碧城公社改称碧城区。1988年碧城区和碧城镇合并,称为碧城镇。1988年后,罗次坝子行政区划为碧城镇、勤丰镇和仁兴镇。


到底是“罗次”还是“罗茨”?


记得儿时,父辈曾给我们讲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在罗次坝子居住着两个部落,一个叫罗部、另一个叫次部,起先,两个部落为争夺水源,常常发生争斗,有时还造成人员伤亡,时间长了,双方首领认识到“冤家宜解不宜结”的道理。于是双方开始了和谈,并决定将两个部落合并为一个部落以避免纷争。但谁并谁呢?要罗部并次部,罗部的人们不同意,反之,则次部的人们也不同意。再后来,有人想到了将两个部落的名字合在一起,建立新部落的主意,于是罗次的称谓就这样产生了。纷争也得到了平息。


到底是“罗次”还是“罗茨”?


这个故事,孩提时不知听了多少遍,因为属懵懂的年龄且故事性强,于是都信以为真,心中还会为家乡有这样的先民豁达的胸襟及悠久的历史而倍感骄傲。参加工作以后,有幸阅读到有关罗次的一些资料,才知晓这个故事从时间上来讲,大抵与“张飞杀岳飞”这类的故事有些相同之处,但若只从罗次地名的来由方面讲,犹如听易中天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所讲的《品三国》一样通俗而易懂,直观而有趣,并我在那时记住了“罗次”二字,知道了自己生长之地叫罗次坝子。


到底是“罗次”还是“罗茨”?


除此之外,我还想起有一次,大约是在五年前,有一个从外地到碧城演出的杂剧团,在白天的演出宣传中,打出了“表演地点在罗茨镇”的广告语,当时我还以为是政府部门已经将罗次坝子的三个乡镇并为了一个镇(曾经听别人提及过),但细想似乎不大可能,这样大的事,不可能是给罗次坝子的人们一个惊喜吧!咋说,也要先进行宣传才行。再说回来,就算是,也不可能在将“罗次镇”写成“罗茨镇”呀?否则,这就是不了解历史,也是对罗次的不尊重。那时,心中就萌发一种想为罗次正“名”的想法,但总因为琐事所绊,而耽搁。


到底是“罗次”还是“罗茨”?


但我也曾想过外来人为何会有这样笔误或是地名误的问题,或许还是因为外出的罗次人太多,在外地,凡是罗次坝子居住的人,大家都说是罗次人,就像云南省的人到了外省都说自己是云南人一样。所以这些外来人,也就把碧城当成了罗次,碧城就是罗次、或罗次就是碧城罢了。于是碧城镇就成了外来人心中的罗次镇,也就顺理成章。而至于将“次”写成“茨”的问题,连罗次客运站,超市、甚至连一些文化人书写的资料都不以为然,时常混为一体,那又怎么能迁怒于一个初来乍到的人呢?


到底是“罗次”还是“罗茨”?


笔者祖居罗次碧城,又有幸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有为家乡-----罗次正“名”的义务和责任,我想这样做一方面不仅符合尊重历史的原则,另一方面会让更多到罗次来游玩的人们不再造成误解-----说我们(罗次人)太草率,连家乡的称谓也可以随便加草字头,也可也随意拿去草字头。


希望大家不要以为我是小题大做,则吾心安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