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河湟地理」恰卡村:一個靜謐的藏族村莊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一個歷史遺留下來的村莊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魅力。位於互助土族自治縣臺子鄉的恰卡村就是一座四季群山環繞,碧水長流的古老村莊,它坐落於臺子鄉的西部,據縣城10公里,東與新合村接壤,西與五峰鎮納家村隔山而立,南鄰阿寺記村,北鄰格隆村,村裡人口不到一千,卻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地方,村莊裡建築風格鮮明,風景秀麗,民族團結。行走在這座靜謐的小村莊裡,時時都能聞到一股祥和、古樸的味道。

「河湟地理」恰卡村:一個靜謐的藏族村莊

悠悠古寺 福佑四方

這是一個富有藏族特色的村莊,一看恰卡村的村大門,便能意會。幹道兩旁,兩根由石塊壘砌而成的方形石柱直立而上,中間橫跨了一塊藍色的石質牌匾,“恰卡村”三個金色的大字映入眼簾,旁邊都是藏式圖案的裝飾。據村委戴雲書記介紹,恰卡村是一個集藏族、土族、漢族三個民族共居的村莊,因其藏族居民佔比過半,也被視為互助縣唯一的藏族村莊。

眾人皆知,藏族人民歷來都有著虔誠的信仰,村裡的“嘛呢吭”是藏族村民們每日必去唸經誦佛的地方。沿著恰卡村村幹道行至村子的西邊,路旁一座小山上便浮現出一座小型寺院,這就是“嘛呢吭”。戴書記說,因為它至今沒有一個正式的名稱,所以藏族同胞們就習慣用藏語來稱呼它,含有著陽光和美好的寓意。這座寺院雖然不對外,但每天都能看到村裡的信徒們前來燒香祈福的身影。

由於山路泥濘險滑,記者只能站在山下觀望,寺院已經脫去了古老的外衣,但仍舊保留著藏式的建築風格。硃紅色的外牆牆頭排排青磚整齊排列著,厚厚的兩扇大門塗以丹漆,其門框經木工精雕細琢後,再分層彩繪出精細的圖案。門外,一座六角亭在風中赫赫而立,幾棵強勁的松柏好似守護院落的侍衛,幾片經幡在微風中翻轉。

此時,雪停了,原本經堂大殿頂上金黃色的琉璃瓦在陽光的照耀下更加金碧輝煌,加上皚皚白雪及上空盤旋的嫋嫋梵音和幾縷香菸,使整座寺院增添了一份莊嚴和神聖。駐足山下靜靜地望著這片淨地,望著這片被古寺福佑著的美麗村莊,心中隨即刻下一副世外桃源的景色。

「河湟地理」恰卡村:一個靜謐的藏族村莊

古老水磨 造福百姓

冬日裡,一場雪的到來掩蓋了平日的喧囂,使整個恰卡村多了一份寧靜。雪花簌簌地落下,把村幹道路鋪蓋得嚴嚴實實,一路驅車前行,幾乎見不到村民們出行的身影,可能是藉由這份嚴寒給農忙的自己放了個假吧。村口是一片樹林,雖然這個季節看不到綠意盎然,卻看到了棵棵樹木堅強的一面,任憑沉甸甸的積雪壓彎枯樹的枝頭,仍舊默不作聲,似乎在為來年春季的蓬勃生長蓄勢待發。

穿過樹林,一座小橋橫跨眼前,橋下河水清澈見底,河面大約兩米多寬,天氣寒冷,河邊結了厚厚的冰層,但卻絲毫不影響流水歡悅地奔騰著,好似不知疲倦且不懼嚴寒,撞上積石嘩嘩作響,蕩起的朵朵水花,在原地轉個圈兒又趕忙奔赴遠方……

小橋右側大約三百米處,一座古老的水磨坊高高地座落在小河上,水磨坊的整個外框架都由松木搭建而成,房簷下一根根松木緊密排列,形成“人”字形房頂,為“坐”在坊內的水磨遮風擋雨。

水磨是由磨盤、磨軸、水輪和引水道等部分組成。據史料記載,東漢末年,涼州刺史張既將水磨帶入西北地區,從此,水磨便成為河湟百姓加工糧食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據戴書記介紹,從他的父輩們記事起這座水磨就已經建立在這裡。舊時,村民們打了糧食就扛來這裡磨面,它日夜旋轉,磨面千斤,不但節約能源,還無汙染。如今,機械化的磨面機替代了傳統的水磨,但很多老村民還是習慣使用這座水磨為家裡的牛羊牲畜磨食材,因此,它的遺留至今仍舉足輕重。

“石頭層層不見山,路程短短走不完,雷聲隆隆不下雨,大雪紛紛不覺寒。”歌謠中如此生動、鮮活而形象的描述,足見人們對水磨的熟悉和依賴。

「河湟地理」恰卡村:一個靜謐的藏族村莊

優勢產業 致富千家

行走在村莊裡,在一片寬闊的場地上,遠遠地看到木棍支起的一根根繩子上掛滿了一串又一串“玉掛”,潔白如玉,晶瑩剔透。走近一看,原來是晾曬的根根細絲粉條,戴書記說:“這是村民們自制的馬鈴薯粉條,是以馬鈴薯為原料,經磨漿沉澱加工後,製成的絲條狀的特色傳統食品,而晾曬是製作的最後一道工序。”

粉條,想必都是大家喜歡吃的食物,它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蛋白質、煙酸和鈣、鎂、鐵、鉀、磷、鈉等礦物質。此外,粉條有良好的附味性,它能吸收各種鮮美湯料的味道,再加上粉條本身的柔潤嫩滑,更加爽口宜人。烹飪過後的粉條口感爽滑極富彈性,配合蔬菜、肉類等可以做成可口的美食。

真沒想到,一個人口稀少、鮮為人知的村落裡,竟然還隱藏著如此傳統的手工藝。

「河湟地理」恰卡村:一個靜謐的藏族村莊

記者瞭解到,近兩年恰卡村在臺子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全村群眾齊心協力的共同努力下,堅持扶貧脫貧工作,其中,馬鈴薯的種植和出產便是一項重要的脫貧產業。村民們依靠恰卡村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大量種植馬鈴薯,大力發展馬鈴薯農副產業,並且漸見成效。如今,說起互助縣的特色農產品,馬鈴薯粉條位居前列,甚至在省內外也小有名氣。

此種良好的發展態勢,必定離不開勤勞的村民以及各個環節幫扶鏈的延伸,恰卡村通過產業扶持、政策幫扶、技能培訓等各項措施,使村民們熟練掌握了各項種植技能,推行試種各類品種馬鈴薯,在自給自足的基礎上,讓馬鈴薯成品和農副產品走出家門,滿足省內外市場的供需,在實現物質脫貧的同時,也力爭邁向精神富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