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可许闻香参大道,炊粱一枕醉乡宽(《太平广记》神仙记)


可许闻香参大道,炊粱一枕醉乡宽(《太平广记》神仙记)

文图无关

阴隐客

唐中宗神龙元年时,房州竹山县有个百姓叫阴隐客,家里很富。他在自家庄园的后面打井,打了两年凿下去一千多尺仍然没有水,但他仍坚持不懈地往下凿。又打了一个多月,打井工人忽然听见地下有鸡叫狗咬和鸟雀的叫声,再往下凿了几尺,井壁上出现了一个石洞,工人就从洞口钻进去。起初几十步没看见什么,只是摸着石壁侧着身子向前去。石洞一拐弯,突然看见了日月的光亮,工人就接着走下去,石洞尽头连着一个山峰,工人就从洞口下了山,站直了身子一看,竟来到另一个世界。那山峰的一侧有万丈高,千山万谷都像是神仙境界。山中的岩石都是碧蓝的琉璃色,每道山谷中都有金银建成的宫殿。山中还有些大树,树干像竹子似的有节,树叶像芭蕉叶,开着盘子一样大的紫花。很多翅膀像扇子一样大的五色彩蝶在花间飞来飞去,还有像仙鹤的五色鸟在树梢间飞翔。每条峡谷中都有一眼清澈如镜的山泉,还有一眼白泉,泉水像乳一样白。工人来到一座宫殿前,想进去打听一下这是什么地方。抬头见宫门上挂着一块匾,上写“天桂山宫”四个银字。这时,宫门内的两间阁房里跑出来两个人,神色很吃惊。这两个人都五尺多高,面貌像童子,红唇白齿,头发胡子像青丝一样光泽稠密。他们穿的衣服非常轻柔,像是白雾绿烟织成的,头上戴着金冠,但却光着脚。他俩问工人:“你到这儿来做什么?”工人就说了他来的经过,还没说完,宫门中又涌出来好几十人,都说这里怎么有一股混浊的气味,并责备守宫门的人。两个守门人惶恐地说:“有个外界的工人突然闯到这儿来打听道儿,所以没有奏报。”不一会儿,有个穿红衣的人来传达命令,让门官把工人遣送回去,但要礼貌地对待工人,工人赶忙拜谢。这时门官说:“你既然已经来了,为什么不请求在这里游览一下然后再回去呢?”工人说:“我便是有这个想法,但刚才没敢。如果您方便的话,恳求您替我请求一下吧。”门官就往宫门里递进去一只玉版,玉版立刻就传了出来。门官拿到玉版后,就领工人到一口清泉前,让他洗了澡并洗了衣服,然后又领他到一口白泉边让他洗脸漱口。工人漱口时,觉得那白泉水十分甜美,就用手捧水喝了好几口,感到又像醉又很饱了。门官领他到各个宫殿游览,但只准在门口,不许进去。这样走了半天,来到山脚下,见有一个都城,城中的宫殿城楼都是用金银或美玉建造的,城门上用玉石镶嵌着三个大字“梯仙国”。工人问门官“梯仙国”是怎么回事,门官说:“凡是刚成仙的人就送进这梯仙国中,然后在这里继续修行七十万天,才能升入天宫,到达三十二位天帝所住的玉京,或者到蓬莱仙洲,或者到神仙聚居的昆仑阆苑,或者到神女们居住的姑射山,然后才能得到仙界的官位,被授予符命和官印,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天界飞翔了。”工人又问道:“这里既然是仙国,怎么会在我们人世上国家的下面呢?”门官说:“这里只是下界的上仙国,你们国家的上面,还有一个和这里一样的仙国,也叫梯仙国,和这里完全一样。”说完后就让工人就此结束游览,然后又领他上山找到来时的路,并让他又喝了几口白泉里的水。到了山顶,工人找他来时的那个洞穴,门官说:“你来到这里虽然不大一会,但人间已过去好几十年了,再从你来时的洞走就走不通了。等我去向上面奏请为你要来通天关的钥匙,然后送你回去。”工人连忙拜谢。不一会儿,门官拿着金印和玉版回来,领着工人从另外一条路走上去,来到一个大门前,门内同样有很多楼阁,门前有几个人都跪在地上迎接,门官出示了金印,读了玉版上写的命令,门就自动打开了。门官领着工人向门里走,刚一进门,工人就觉得身子像腾云驾雾般地飞升起来,一时什么也看不见了,只听得门官在身后喊:“祝你一路平安,替我问候赤城的贞伯!”不一会儿云开风住,工人发现自己已经在房州北三十里孤星山顶的一个洞中。他出洞以后,就去寻找阴隐客家,人们告诉他,已经过去了三四代人了。工人向人讲述他为阴隐客家打井的事,谁也不知道这件事了。工人就自己寻找当初打井的地方,找到原地,只见一个很大的深坑,原来井早就崩塌了。这时已是德宗贞元七年了。工人找自己的家,根本就找不到了。从此以后,工人再也不愿在人世停留,就绝食修行,随意漫游。几年后,有人在四川峨嵋山剑阁旁边的鸡冠山上遇见过他,后来就不知道他的去处了。

谭宜

谭宜是陵州人谭叔皮的儿子,唐玄宗开元末年生。他一出生就和别人不一样,生下来就会说话。才几岁就长了六尺高,而且是个有鬓角有胡须的堂堂男子汉。他不吃不喝,走路能追上奔跑的马。谭宜二十多岁时忽然失踪了,人们都十分惊奇,认为他是个神仙。他父母十分想念他,乡亲们为他建了庙,把他当作神仙祭祀供奉。代宗大历元年丙午月时,谭宜突然回到家中,穿着羽毛做的衣服,戴着绣有云霞图案的帽子,一看就是一位神仙。他对父母说:“儿子是一名仙官,不能在人世久留。父母想念儿子是可以理解的,但乡亲们不该为我建庙,怕这庙宇被妖魔鬼怪窃据后作威作福祸害乡亲们,所以请乡亲们把庙拆除了吧。庙基的地下过去埋藏着不少黄金,拆了庙后请把金子挖出来,分给穷苦的乡亲们吧。”说罢,就腾空飞去了。于是按照他的话拆了庙,果然在庙基下挖出了金子,大家都分得了。所挖的地方涌出一汪泉水,泉水非常清澈,下雨后水不涨,大旱时水也不落。乡亲们到这口灵泉前祈祷求福,都十分灵验,于是就把这口泉叫“谭子池”,也叫天池。有位叫周郭藩的进士写了一首诗记述这件事:“澄水一百步,世名谭子池。余诘陵阳叟,此池当因谁?父老为余说,本郡谭叔皮。开元末年中,生子字阿宜。坠地便能语,九岁多须眉。不饮亦不食,未尝言渴饥。十五能行走,快马不能追。二十入山林,一去无还期。父母忆念深,乡间为立祠。大历元年春,此儿忽来归。头冠簪凤凰,身着霓裳衣。普遍拯疲俗,丁宁告亲知。余为神仙官,下界不可祈。恐为妖魅假,不如早平夷。此有黄金藏,镇在兹庙基。发掘散生聚,可以救贫羸。金出继灵泉,湛若清琉璃。泓澄表符瑞,水旱无竭时。言讫辞冲虚,杳霭上玄微。凡情留不得,攀望众号悲。寻禀神仙诫,彻庙斸(音chú,挖掘)开窥。果获无穷宝,均融沾困危。巨源出岭顶,喷涌世间稀。异境流千古,终年福四维。”

可许闻香参大道,炊粱一枕醉乡宽(《太平广记》神仙记)

文图无关

王可交

王可交是苏州府昆山县人,住在松江南岸的赵屯村,靠种田、打渔为生,三十多岁了,不知道有修道成仙的事。每次他钓到大鱼就非常高兴,用木槌把大鱼打死炖熟然后蘸上蒜泥韭酱吃,并对人说世上再也没有比吃炖鱼更美的事了。有一天,他划着渔船高唱着渔歌在江里走了几里地,忽然看见江中有一只彩船,船里坐着非常年轻的七位道士,戴着镶嵌着宝玉的帽子,披着绣有云霞图形的帔肩,周围有十几个侍从都是童男童女,男的头上梳两个抓髻,女的头发梳成云鬟样式。船上还有四个穿黄衣的人。这时,船上有个道士喊王可交的名字,王可交正在惊讶中,自己的船已经自动靠在了道士的彩船旁了。一个道士让小僮领着王可交上了彩船,只见七位道士的面前都摆着青玉的松盘酒器,酒器餐具都透明闪光,王可交不认识那些餐具酒器是什么制成的。还有十几个乐妓,手拿各种乐器站在一旁。王可交站在筵席的远处向每个道士一一行礼后,七位道士都仔细打量他。一位道士说:“此人骨相很好,应该成仙,只是他生在人世,由于生病针灸,把眉间刺破了。”另一个道士说:“给他些酒喝吧。”一名侍者就拿酒壶往杯子里倒酒,但怎么倒酒也不出来,侍者就报告给道士,道士说:“这酒是仙酒,他必须把凡人的骨头换掉才能喝得了这酒。酒倒不出来,正说明他命中不该喝仙酒。”又一个道士说:“让他吃栗子吧。”一位道士就从酒桌上拿了两个栗子递给侍者,侍者又把栗子给了王可交让他吃。王可交看那栗子是黑红色,像枣子那样光滑,二寸多长,一啃有皮,栗肉又脆又甜,不像人间的栗子,吃了好半天才把两个栗子吃完。这时一个道士说:“王可交已经和我们见过面了,让他回去吧。”说罢就让一个穿黄衣的人把王可交送到岸上。王可交在彩船边到处找不到自己的渔船,黄衣人说:“不必坐渔船,你一闭上眼就到了。”王可交就闭上眼睛,立刻觉得耳边响起呼呼的风声和水声。黄衣人让他睁开眼,他发现自己坐在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上,四周是重重山峰和参天的松柏,那黄衣人也不见了。不远处有一个高大的门楼,有人在门楼中出出进进。不一会儿,有几个打柴的和几个和尚来到王可交面前,问他是什么人,他就把详情说了。那些人又问他什么时候离开家的,他说是今天早上。那些人问王可交今天是几月几日,王可交说:“三月三日呀。”那些人大吃一惊说:“今天是九月初九,离三月初三已经半年多了!”王可交又问这里是什么地方,一位和尚说:“这里是天台山的瀑布寺前哪。”王可交又问这里离华亭多远,和尚说:“水路陆路加在一起一千多里。”王可交十分惊讶。那和尚请他到庙里去休息并请他吃饭,王可交说一点不饿,只是想喝水。和尚们都围着他问长问短,十分惊奇,就把这事报告了唐兴县并上报给台州。越州的廉使王沨向来尊奉道教,就召见了王可交。听王可交谈了以后,非常相信,认为神仙的变化是无所不能的,谁也不可理解。王可交身材七尺多高,仪表和一般人很不同,谈吐也很高雅。王沨感叹地说:“王可交真是位神仙啊!”又因为王可交和自己同姓,就对他更加敬重,并让他穿上道士的衣裳。后来王沨派人到苏州去了解核实王可交的事,人们都说三月初三王可交坐着渔船到江中去再也没回来,他家的人只是找到了他的渔船,以为他一定是落入江中淹死了,到处也打捞不到他的尸体,他的妻儿只好用招魂的仪式给他办了丧事,王沨证实了这一切后就向皇帝上表报告这件事,皇上也大为惊奇。后来王可交回到他的家乡,把一切经过都对乡亲们说了,并领着人们到江上看他遇见彩船和仙人的地方。王可交自从吃了神仙给的栗子后就再也不吃饭了,一举一动都像有神在佑护帮助。他不再种田打鱼,带着妻子进了四明山。二十多年后,王可交出山到明州卖药,让人帮着卖酒,把卖药和酒的钱全都布施给穷人。当时,人们都说王可交卖的药是壶公给的,酒则是余杭阿母的。人们都说这药酒非常好使,药治病最灵,酒一喝就醉。人们有时得了疾病或家里闹邪,就画一张王可交的像贴上,立刻就能好。过了三十多年,王可交又进了四明山再也没出来,现在还有人见过他。

杨通幽

杨通幽,本名叫杨什伍,是广汉郡什邠县人。他小时候遇见过一个道士教给他召鬼神的法术,授给他三皇(指伏羲、神农、黄帝)的天书,用这天书召唤鬼神,鬼神会立刻就到。他驱除瘟疫,制服妖魔,消除水旱天灾,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杨什伍为人古板孤傲,不随凡俗,他的道术千变万化,远近闻名。唐玄宗李隆基由于安禄山造反逃出长安来到四川,非常思念死在马嵬坡的杨贵妃,常常不吃饭不睡觉,心情十分苦闷。于是唐明皇身边的一些近臣就密令求访道术高明的方士,希望能多少解除一下皇上的痛苦忧伤。听说杨什伍有召聚驱使鬼神的法术,就把他召到了唐明皇的四川行宫中。明皇问杨什伍有什么道术,回答说:“不管是天上地下仙界地府,以及鬼神之中,我都能找到她!”唐明皇非常高兴,命令在宫内设了道场神坛,让杨什伍施道术寻找杨贵妃。当天夜里,杨什伍就向唐明皇奏报说:“我已经在阴曹地府九泉之下找遍了,那里没有贵妃娘娘的踪迹。”唐明皇说:“爱妃绝不会落到阴曹和鬼魂们在一起的。”第二天夜晚,杨什伍又奏报说:“我去了九重天界,在虚空浩瀚的天空和日月星辰之间寻访,仍然没找到贵妃娘娘。”唐明皇沉默了半天,悲伤地叹息说:“她既不在九泉,也不在天上,能够去了哪里呢?”然后就熄了灯烛点起香火,更加急切地恳求杨贵妃能降临。第三天夜里,杨什伍又奏报:“我又找遍了人间的河流山川寺庙道观,还去了东海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岛和祖洲、玄洲、炎洲、长洲、瀛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这十仙洲,仍然没有找到贵妃娘娘。后来,我来到东海的蓬莱山顶,在群仙居住的地方打听到有一位上元女仙名叫太真,我在她居住的南宫西廊屋里拜见了她,原来这位太真女仙就是贵妃娘娘。她对我说:‘我现在是天帝的侍女,隶属于上元宫。明皇陛下本来是太阳朱宫的神仙,由于他有了很重的凡念,才让他下凡到人世,我也被贬到人间侍奉他。十二年后,我们就会相见,希望陛下多多珍重,保养圣体,不要过分思念我吧。’说罢,贵妃娘娘就拿出陛下在开元年间赐给她的金钗和钿盒各一半,还有一只玉制的小龟作为凭据,她说陛下见了这几件东西就会醒悟,也就知道她也在思念陛下了。然后,她就和我流着泪告别了。”杨什伍奏报后就把杨贵妃让他捎的那几样东西呈给唐明皇,明皇睹物伤情,饮泣了很久。唐明皇对杨什伍说:“道长你能够升天入地,和仙界冥府相通,真是一位道术高明的仙师啊!”当时就提笔赐名为“通幽”,赐给他千种宝物,金银各一千两,良田五千亩,还赐给他紫霞图样的帔肩和白玉笏版,对他优礼有加。后来唐明皇在闲暇时问杨什伍和谁学的道术,杨什伍说:“我的老师是西城王君、青城真人。当年在后城山里教给我召神术,并让我辅助太平盛世的皇帝,然后我就可以飞升成仙。老师告诫我要养气少言,目不乱视,杜绝对名利的追求,远离世间凡俗,这样我就可以凌驾于天、地、人三界之上,升入仙界了。”唐明皇又问他升天入地有什么途径,怕什么东西阻碍,杨什伍说:“得了仙道的人,在火中不怕烧,进水不湿衣,足踏虚空像踩在实地上,接触实地上又像踏在虚空中。不管多么厚的土地,多么宽的海洋,八极多么遥远,万方那么广大,我一念之间都可以上下纵横升降飞腾,什么也阻挡不了我。我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我的形体和道完全融合在一起了。道无处不在,从毫毛麦芒那么细微的东西,到世间万物,全都有道在其中。”唐明皇非常赞赏他对道的解释。杨什伍在宫里住了几年,就进了后城山,在山顶上修了一间修炼道术的静室,也常常回家看看。他的弟子说天真常常降临他的静室指导他修炼。后来,杨什伍和一群神仙一同飞升进入仙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