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家校矛盾,源于家、校双方对孩子的“掌控”欲望

程程三年级,因为辅导他写作业的事引发了家庭战争。一家人大吵一架发泄完情绪之后又找到了共同语言:我们上学的时候,根本没这么多事儿,现在的老师太不负责任,什么事都推给家长。

为什么孩子的教育一出现问题,家长就会到老师身上找原因?其实这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庭和学校是合伙人。一旦“产品”出了问题,合伙人之间大概率会因为责任的问题弄得面红耳赤。

一个人的时候,受了委屈我们只能蹲下来抱着自己的膝盖沉默或者哭泣;两个人的时候,受了委屈我们可能会往对方身上撒气。

同样的逻辑,家长管不了孩子的时候,就会往老师身上撒气。其实,老师管不了学生的时候,也经常会埋怨家长。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家长到一起的时候,会把老师说的一文不值。老师在一起的时候,会把家长说的一塌糊涂。实际上,家长里很多人都是别人的老师,老师里很多人也是孩子的家长……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其互相伤害,我们不如认真地去寻找原因,解决问题。

家校矛盾,源于家、校双方对孩子的“掌控”欲望

矛盾、对抗的双方

1、孩子上学,家长压力大,老师身心疲惫,双方矛盾不断,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这几乎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家长和老师往往各执一词。接下来,我们从3个方面来谈。

①家长的视角:是因为现在的老师不负责任吗?

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繁重任务来源于老师。每当谈及老师时,他们总是忆苦思甜:“我们那时候上学,老师……”忆苦思甜的结论就是:现在的老师太不负责任了。

家长的心情我能理解,但观点我不赞同。20年前我们读书时不用家长操心的原因很多。那时候的我们每门课只有一本课堂作业;那时候的我们基本上只需要学习文化课;那时候的我们上课开小差,老师敢给我们一棍子;那时候的我们没有手机和电脑……

其实“我那时候……”,这种句式妈妈们应该比较熟悉,是不是像极了咱们生宝宝坐月子的时候婆婆的话:“我那时候,3天就下地干活了,没让别人伺候过一天……”。是现在的宝妈比不上婆婆们吗?不是的,只是时代在进步,人的理念变了。我们总不能一边自己吃着21世纪的山珍海味,一边又要求老师们喝着19世纪的粗茶淡饭吧。

所以,不是现在的老师变得不负责任了。而是现在的孩子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仅仅靠学校的教学时间已经学不完了。

家校矛盾,源于家、校双方对孩子的“掌控”欲望

父母对孩子的爱

②老师的视角:是因为现在的家长溺爱孩子吗?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与时代、身份地位等关系不大。

大家还记得《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吗?赵太后刚刚掌权时,秦国攻打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生气地对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后来在触龙的耐心劝谏下,她才明白了“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的道理,同意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

拥一国之力,居万人之上的赵太后,对孩子的“溺爱”也不比平常母亲少。

可见,父母确实可能会溺爱孩子,不过这不是现在的孩子尤为难管、现在的家长和老师压力巨大的原因。因为古往今来父母们都是这样“溺爱”孩子的,这一点根本没有变化过。

我们时而在老师身上找原因,时而在家长身上找原因,我们却偏偏忘了是谁把家与校联系起来的!我们为什么不到孩子身上找找原因呢?

家校矛盾,源于家、校双方对孩子的“掌控”欲望

掌控你的生活

③家校矛盾的真正原因:现在的孩子变了,家长和老师却仍然想“掌控”他们。

去年暑期校本培训时,培训老师展示的两张图片让我记忆犹新:

第一张图片是一个扎着红领巾的小孩,脸蛋红扑扑的在不怎么明亮的灯光下写作业。

老师说:20年前,我教的小孩是这样的。

第二张图片是一个穿着大裤衩、夹趾拖鞋的小孩,葛优瘫在沙发上刷手机。

老师说:20年后,我教的小孩是这样的。

我无声地笑了:我就是20年前的那个孩子,我现在教的就是20年后的这些孩子。

现在我们的孩子已经变了,不论是家长、孩子、老师,都不能一厢情愿地把孩子贴上自己想象中的“天真无邪”、“孩子就是一张白纸”等标贴。家长和老师更不能心理落差和压力就相互掰扯。以前一个人就能“降服”的孩子,现在需要一群人合力才能“说服”,如果家、校不同心协力,我们就无法与孩子一路同行。

还记得《红楼梦》王夫人对贾宝玉的评价吗: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我们现在来看贾宝玉,他是混世魔王吗?他不是,只是当时他的母亲以为他的!

时代进步了,我们的孩子也变了。他们变得更聪明更见多识广,甚至变得超乎家长和老师的预料,从而引起了我们的恐慌。没错,现在家长和老师之所以觉得压力太大,不是因为谁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我们自身的恐慌。这份恐慌来源于我们对孩子的无法掌控!

家校矛盾,源于家、校双方对孩子的“掌控”欲望

改变思路,有助于找到平衡点

2、时代在进步,孩子已经变了,家长和老师也要随之改变。

我们站在家长或者老师的位置上居高临下,总认为我们要改变孩子,才能让他们变得更优秀。其实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看看孩子,也许他们本来就很优秀的。

我是80后,我清楚地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我们80后也是长辈们眼里的混世魔王啊。现在我们不也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了吗?

15岁的时候,我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小散文,爸爸踩碎了我的钢笔。他认为我不务正业,觉得我唯一的出路就是考大学。3年后,我考上了大学。5年后,我又拿起了笔开始写作……爸爸眼里的“不务正业”,其实正是我心里的正道。

我做错了吗?我觉得我没有。

我爸爸做错了吗?我觉得也没有。

那么我们之间的剑拔弩张到底是谁的错?

是我们彼此的自以为是。我们以为我们完全不一样,其实我们是一样的。我们都深信自己的对和对方的错,其实我们自己未必对,对方也未必错。再回到我们讨论的主题上来:

家长为什么对老师有意见?因为家长认为自己是对的,老师做错了。

老师为什么对家长有意见?因为老师认为自己是对的,家长做错了。

家校矛盾,源于家、校双方对孩子的“掌控”欲望

这是人之常情。俗话不是说嘛,“责人容易,责己难”,当人的观点与他人有分歧时,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的是错的。

这既有科学依据又有情感方面的原因。

从科学层面上说,人的大脑偏爱确定性胜过不确定性,并且它非常需要确定性。神经系统科学研究显示,人们在怀疑的时候,大脑会极度不适。怀疑的程度越强,不适感也越强。

从情感层面上说,不论大人还是小孩,要在人前承认自己的错误,都是有些难为情的,心理难免有些抗拒。况且,到底谁对谁错很多时候也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有待时间去验证。

老师和家长是一对合伙人,他们一个出力,一个既出钱又出力,共同经营“孩子”这个产品。经营好了,皆大欢喜;一旦经营失败,很可能互相埋怨,特别是付出较多的一方难免耿耿于怀。

家长和老师之间本无恩怨,不过就是因为孩子的教育产生了矛盾。如果孩子十足优秀,双方都很满意,自然也会一团和气。就算有些不快,也大多可以忍下来。

如果孩子不能让家长满意,无法让孩子向自己期待的方向成长,即家长无法“掌控”孩子,他们很可能迁怒于“合伙人”——教师。毕竟,家长是“出资方”,教师是“执行方”。

可是,作为“合伙人”教师也觉得很委屈:你家的半成品到我手上时已经是这个样子了,我能让他脱胎换骨吗?我能掌控得了吗?

家长和老师都想通过教育来改变孩子,孩子却又偏偏不领情。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家长、老师、孩子三方面互相不认同,是不是无解?其实非常好解决,我们只要做到两件事就好了:

①家长和老师放下固执和偏见,接纳孩子。

②孩子放下任性和偏激,接受必要的教育。

只要孩子品行端正,遵守道德、规则和法律,有自己的喜好和人生目标,不论他们成绩如何,我们都应该接纳孩子。时代在改变,孩子也变了,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也需要改变。

家校矛盾,源于家、校双方对孩子的“掌控”欲望

解决问题

结束语:

孩子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爱读书的孩子就让他好好读书去考大学。不爱读书的孩子只需要接受必要的基础教育就行,然后任他们去自由发挥。

家长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目前全国各省市二本上线率大部分在30%到60%之间,一本上线率大部分在10%左右,重点本科上线率就更低了。还是那句话,考上大学不一定飞黄腾达;考不上大学不一定前途渺茫。

不论家庭还是学校,我们都应该把孩子的分数看淡一点,把对孩子人格的塑造看重一点。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展人的理性(亚里士多德),是培养精神、身体、道德充分发展的人。

家长和老师需要并且只有在这方面达成共识,放下我们“掌控”孩子的执念,致力于对孩子进行精神与品行上的引导,而不是学习成绩和分数上的硬性要求,家校矛盾才能真正化解,孩子才能真正成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