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半生缘》:从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我看懂了中国婚姻的4个真相

来源/怀左同学

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很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功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半生缘》

这是《半生缘》的第一段,翻开书的第一页便有一种沧桑感扑面而来,像是作者在述说一个悲惨而凄美的爱情故事。我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喜欢她笔下那种悲凉而深刻的苍凉感。

《半生缘》是张爱玲的经典作品,书中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上海。这部作品千转百回的文字感动了大量读者,同时也被多次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

有时候我觉得人生就像一本书,一部戏。情节环环相扣,或跌宕起伏,或平淡如水,也许有些结局早已注定。只是我们身在局中,沉浸在情节中,浑然不知。等到看清楚了,想明白了,早已物是人非。

他们在彼此最美好的年华里相遇,相知,相爱。曾经爱得那样深那样恳切,却遭遇了命运的无情捉弄,最终跟不爱的人捆绑在一起,在海海的人生中,孤独以终老,令人唏嘘。

这里面的他们便是《半生缘》这本书中的主人公,曾经在最美好年华爱得热烈的两对年轻人,沈世钧和顾曼桢,许叔惠和石翠芝。

为什么他们曾经彼此那么相爱,到最后却没能走在一起呢?年少时看时不懂其中的悲欢,如今懂得早已是书中人。再一次重读这部作品,我更多的是从中看到了张爱玲笔下,爱而不得的背后暗藏的中国婚姻的四个真相:

《半生缘》:从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我看懂了中国婚姻的4个真相

真相一:相似的人容易相爱,但是互补的人更能够长久相伴

前两年有一位叔叔来我家做客,对我说了一些话,其中有这么一句:“以后找对象要找互补的。”当时我还不懂他话中的含义,现在看了《半生缘》似乎懂了那么一点。

《半生缘》里面的顾曼桢和沈世钧原本是相爱的一对。曼桢是清苦家庭出身的孩子,身上却散发着积极活泼、独立自主的青春气息。世钧出身南京传统大家庭,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来到大上海打拼的富二代,虽说是富二代,但是世钧身上却没有那种纨绔子弟的习惯,相反出落得很有教养。

两个人因缘相识,又在同一家工厂上班。叔惠是先认识曼桢的,世钧和叔惠是大学同学,那时世钧常常找借口去世钧办公室,因为曼桢就在隔壁。

当时懵懵懂懂,两个人都比较害羞,但最后还是在一起了。那时候的大上海走在时代的新潮前面,自由大胆的气息让年轻人的恋爱,那么轻松甜蜜。

曼桢和世钧像其他普通青春期的孩子一样,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恋爱,那么美好又甜蜜。世钧喜欢曼桢身上的青春朝气,曼桢则被世钧温文尔雅的性格吸引。拥有共同话题的两位年轻人因为相似相互吸引,而走在一起。

不知是青春青涩,还是经验不足,两个性格相似的人在一起,处理事情的方式也及其相似,这在平时交往也还好,可两个人在一起总会有摩擦。而他们处理矛盾的方式居然是“冷处理”,每一次闹矛盾后都是世钧摔门而去,留下曼桢一个人在原地哭泣。

有时候我们看情侣之间发生矛盾的处理方式,就可以判断他们能够走多远。世钧和曼桢之间的冷处理方式一直没有变,可能是性格原因,从一开始他们就注定只能相爱无法相伴。他们之间始于相似,也毁于相似。

世钧和曼桢每次吵架冷几天后,两个人终究有一方会熬不住思念,去找对方,热恋期间很快会和好。但是他们从来不会把问题拿出来讨论,去找出问题,两人都选择了忽视。两人的性格偏内向,加上处理问题的方式一致性,导致他们之间的问题从来没有真正得到解决,为以后的相处埋下了一个又一个的雷,终究有一天会爆发。


《半生缘》:从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我看懂了中国婚姻的4个真相

但是翠芝不一样,翠芝出生富贵家庭,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性格比较娇纵,和世钧从小就认识。虽然他们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争吵,但是争吵总好过沉默。

感情中最大的杀手不是争吵,而是冷战,冷处理,冷暴力。

世钧在面对翠芝的时候,不会冷处理,也没法做到冷处理。因为翠芝的性格比较娇纵,她不会像曼桢那样将自己的委屈藏在心底,她会吵会闹,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就有了交流。

翠芝的娇纵性格一定程度上和世钧的软弱成了一个很好的互补,有时候争吵也是很好的沟通,有沟通的婚姻好过没有沟通的婚姻,同时他们之间生存环境的相似,以及性格的互补,更有利于此后的生活。

这里就体现出了两种婚姻模式:相似型婚姻和互补型婚姻。

相似就是两个人性格脾性大致相同,互补是指两个人性格脾性存在差异,甚至相反。

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往往不是看最高处,而是看最低处,也就是最坏的结果,你能承受吗?

我们来想一下 “相似型婚姻”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原来心有灵犀的契合感不在,时间久了,发现对方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就会失望,失望积累久了,就失去了原有的归属感,严重的彼此会形同陌路。

那么“互补型婚姻”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因为明白不是同样的人,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反而不会那么反感,偶尔发现也会想到一起,发现其实也没那么糟糕。

《半生缘》:从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我看懂了中国婚姻的4个真相

现实生活中,“相似型婚姻”其实面临很大的压力,总有许多过不去的坎,让彼此渐行渐远。

一项针对离婚人群分手原因的社会调查显示,“性格不合”作为经典台词名列榜首。情侣双方因同频共振走到一起,当曾经的契合归属不在,爱恋、情感、婚姻也就走到了尽头。

也就是说,“相似型婚姻”的损失可能是无限的,而“互补型婚姻”的损失却是有限的。

性格的相似使得曼桢和世钧惺惺相惜,彼此吸引,如果他们在一起就是相似型婚姻,在未来将会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但是翠芝不一样,翠芝和世钧的不同性格与相似家庭背景更能够让他们的婚姻长久,是属于互补型婚姻。从概率上来说更能够长久,所以说相爱是源于彼此相似相互吸引,但是婚姻更需要一个与你互补的人携手共度余生。

真相二:相比爱,婚姻更多的需要是懂得

如果问婚姻里需要爱吗?

我的回答是:“需要。”

因为当激情退去,午夜醒来你看着枕边人,心底依旧会荡起当年的温柔,那是你们平淡生活里的浪漫。

《奇葩说》有一期马东问:“如果希望你伴侣不要忘记你们之间的一件事情,你会希望是什么?”

我很喜欢李诞的回答:“我希望她不要忘记我们最初为什么会在一起。”那个“最初”就是我们此后余生柴米油盐平凡生活中回忆起来的浪漫。

但是婚姻需要的不仅仅是爱,更多的是懂得。

曼桢终究是融不进世钧的家族,庭院深深,里面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各种交际应酬,哪里是一位从小生活在简单穷苦家庭里的曼桢能够应付得来的。

这个本来问题不大,两个人出去,不靠家里,独立打拼也是可以的。但是世钧终究还是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回去继承家业,他没有错,他是一位孝子,在父亲病危的时候担起家业,顺从母亲的意愿,他没有错,

只是于曼桢来说,他就是一个错误

世钧以为自己继承家业,可以马上和曼桢结婚,他现在已经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负担起两个家庭。但是他不懂曼桢的骄傲和自尊,不懂曼桢无法割舍的亲情,也没有办法明白从小生活在穷苦人家的孩子自尊心是何其的脆弱。

世钧的一切来得太容易了,家境优越的他从小不愁吃穿,得益于家族荣誉,他受人尊重,他习惯了这种优越,这是家庭给他的自信。他没有办法懂得曼桢的自尊和独立是需要靠自己不断努力赢来的,他也没有办法理解曼桢在面对如此陌生,强大家庭的无助和害怕。

而翠芝就不一样了,翠芝和世钧成长的环境相似,他们有共同的生活圈,朋友圈。他们之间不需要过多的过渡,翠芝和世钧结婚后,无论是婆媳关系,还是七大姑八大姨各种应酬场面的对付,翠芝早已融进里面了,加上他们从小一起长大,于彼此是那么了解,甚至早就习惯了彼此的存在。

《半生缘》:从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我看懂了中国婚姻的4个真相

所以当世钧和翠芝恋爱后,很快就可以结婚,因为他们才是一个世界里的人,彼此更加能够懂得对方的选择。

当曼桢得知世钧放弃自己理想,回去继承家业的时候,她失望,不理解世钧。但是如果是翠芝,她会明白世钧的无助,她比曼桢更懂得大家族光鲜亮丽背后的牺牲和无奈,相比曼桢,翠芝更能够懂得世钧的选择,她更能听得到世钧的懦弱背后,需要安慰和抚慰的心

在婚姻中,需要的不仅仅是爱,更多的是懂得,甚至是一种习惯,那种习惯也许没有太多的激情,但是回首你会发现你早已离不开那份习惯了。因为那份习惯深处藏着深深的懂得,就好比翠芝和世钧其实早已习惯了彼此,看起来他们性格好像水火不相容,但是他们却是最懂彼此的那个人。

真相三:东方文化里的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情

虽然说结婚是两个人过日子,但东方文化里的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情。

世钧的母亲开始对曼桢的印象还是好的,后来世钧的父亲见到曼桢,总觉得似曾相识,觉得她像自己在大上海舞厅见到的舞女——曼璐。一打听,得知她们是姐妹,便对曼桢有了成见,说给世钧的母亲,说那样的家庭孩子不干不净,还是少来往。

世钧母亲从此心中也留下了成见,劝世钧远离曼桢,也由此觉得叔惠有点问题,让叔惠也要远离曼桢,不要迷恋。都这个时候了,世钧父母还不知道世钧喜欢曼桢,以为曼桢是是叔惠的女朋友,可见世钧终究是没有勇气向自己父母坦白自己对曼桢的感情,加上父母这样的态度,他终究是退缩了。

《哪吒》里面有一句台词很好诠释了世钧父母对曼桢的看法,“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半生缘》:从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我看懂了中国婚姻的4个真相

一旦心中留下了成见,就很难抹去了,尤其是世钧父母那样的人,传统文化已经深入骨子里,他们勤恳,也不是坏人,只是没有办法放下成见,就算和叔惠相处过,也没有去证实,仅仅只是猜测就认为叔惠也有问题。

想来他们那样的家庭,有头有脸的,本来找儿媳就想在自己阶层圈子里面找,翠芝就是理想的儿媳妇。哪怕曼桢姐姐没有做过舞女,那样的家境,那样的时代背景,曼桢和世钧也不会走在一起的。

张爱玲是对的,世钧和翠芝才会结婚,因为婚姻是现实的,而在那个时代能够突破现实的少之有少。

同时叔惠喜欢翠芝,叔惠也是穷苦家庭出身,他胸怀大志,一心想要闯出属于自己的事业。最后还是由于家庭差距,被翠芝母亲拒绝,自尊心强的叔惠一气之下找了比翠芝家更有钱的富家小姐,只是为了向翠芝母亲证明。没想到最后还是过得不开心,直到最后叔惠才明白生活终究是自己的,但是当年的错过终究成为了遗憾,究其一生在寻找一个像翠芝的影子。

所以说婚姻和恋爱不一样,尤其是在东方文化大家族里,婚姻的背后牵扯了太多的关系,婚姻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的事情,甚至是两个国家的事情。不然我们历史上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联姻公主,她们的命运从来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皇室大家庭,说大一点是属于这个国家,因为皇室的家就是这个国家,这个时候婚姻就成为了政治联盟的手段。

所以翠芝和世钧的婚姻也是两个有头有脸家庭的联盟,强强联手是东方文化很常见的婚姻文化。

真相四:相爱不存在利益关系,而婚姻存在资产关系

《奇葩说》里的经济学家薛兆丰说了一段话,刷新我对婚姻的认识:

“结婚,就是双方拿出自己的资源,一起办家庭企业,签的是终身批发的期货合同。也许每个人的资源不一样,作用不一样,功效不一样,但一定是互相出力,实现双赢。”

谈恋爱的时候无忧无虑,一切那么轻松愉快,像当初曼桢和世钧在自由的大上海,开启了自由恋爱的新潮,是那么的轻松愉快。

那是因为在恋爱的时候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利益联系,而婚姻不一样,婚姻里两个人要共同生活,资产共享。这个时候双方实力就摆在桌面上了,这个时候未来家庭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看双方的实力多少。

古今中外事实证明,势均力敌的婚姻才能够走的更长远,在电视剧《知否》里面,明兰和齐小公爷暗生情愫,两小无猜,是多么美好,小公爷长相俊美,品行端正,才华横溢,出身高贵,是全汴京城所有闺阁大小姐的梦中情人。

而且这样的人喜欢明兰,明兰如何能不动心?但是明兰终究保持清醒,和小公爷保持距离,不是不爱,而是婚姻里的利益关系明兰高攀不起。

一个是齐国公的独子,一个是五品官员家的庶女,明兰深深的明白自己是万万配不上齐国公家的独子的。

明兰精明的祖母看到二人眉目传情的时候,不由连连叹息:“枝是个好枝,可惜太高了。”

明兰是明白的,所以她才会忍痛割爱,和小公爷断绝来往,最后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

《半生缘》:从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我看懂了中国婚姻的4个真相

同样的在《半生缘》中无论是曼桢,还是叔惠,都是小家小户出身的穷苦人家孩子。当他们面对像世钧和翠芝这样的大家庭时,里面的庭院深深,人际的复杂和商场的风风雨雨,短期内是无法拿出自己的资产去发挥什么作用,同时里面的资产问题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时间久了,人性是最经不住考验的。而世钧和翠芝两个家庭势均力敌,强强相联,方能保持家族的荣耀,实现利益最大化和婚姻的共赢。

结语

张爱玲是对的,世钧和翠芝才能结婚,张爱玲把婚姻看得太透了,所以才会有这两对有情人的爱而不得。

中国的婚姻真相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就够了,更多的需要两个人最好是存在互补,漫长人生路上相互扶持;更需要相互懂得,更多的理解与包容;同时婚姻存在资产利益关系,不是两个人事情,而是两个家庭的事情。

这就是婚姻的真相,不同于爱情,需要那么多的考量甚至计较。所以说爱情是浪漫的,而婚姻是现实的。

无论是曼桢与世均还是翠芝与叔惠,他们的一生就这样错过了。他们注定不会在一起,无论是命运弄人,还是现实无奈,这就是婚姻的真相。

当年曼桢给世钧的情书里写道:“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这封情书成为了世钧青春永远抹不去的回忆。

而叔惠一生却在追寻一个影子,一个从来未属于他的影子,当年那位高贵美丽的大小姐成为了他此生触不到的梦。

弹指间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的一转身便是彼此的一辈子,我们这一生能够遇见多少爱的人。

世钧曾经对曼桢说:“许多婚姻都是相爱的人不能结合,能结合的呢,又不一定是自己的意中人。”没想到一语成畿,竟成为了他们的结局。

《半生缘》:从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我看懂了中国婚姻的4个真相

这样的爱情也许一生只会一次,也许一生都不会有一次。婚姻的真相让我们最后在一起的人也许不一定是最爱的,可能是比较合适的。如果你能够与所爱走进婚姻的殿堂,希望你幸福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