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左宗棠跟曾国藩交恶是真的还是演戏?

小小嬴政


一个是晚清第一圣贤,一个是晚清第一狂人,曾国藩与左宗棠交恶是晚清官场一桩著名的“公案”。

左宗棠跟曾国藩是同龄人,左只小曾一岁。科举之路,左宗棠一开始比曾国藩顺,他比曾国藩早两年中举人,但随后曾国藩就远远地将左宗棠甩到了后头,会试两人都是考了三次,曾国藩赐同进士出身,左宗棠却始终落第。

之后两人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左宗棠年届四十仍是一介布衣,而曾国藩已经完成了鱼跃龙门,官居二品侍郎。

明明有大才,科举功名路却一辈子没走通,很不服气的左宗棠后来养成了一个爱好,动不动就要高调狂怼进士出身的各级官吏。

总之,不灭他人威风,他就觉得自己没威风。

左宗棠与曾国藩初识于1853年,当时刚被任命为帮办团练大臣的曾国藩从湘乡赶来长沙,与张亮基、江忠源、左宗棠等人商量组建湘军之事。

左宗棠当时虽然只是个布衣幕僚,但评价起二品大员曾国藩来却毫不客气,他说曾国藩“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

照左宗棠的说法,曾国藩是肯干型的,跟他这种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没法比。

然而,张狂终究抵不过残酷的现实,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事实上是左宗棠给曾国藩打下手办军饷。而曾国藩对左宗棠一开始却由衷地欣赏,1856年,正因有曾国藩的奏报,左宗棠才获赏五品兵部郎中。

然而,几年后,左宗棠终因刚直狂妄,脚踹总兵樊燮,开罪湖广总督官文,差一点被咸丰就地正法。

被动不利下,左宗棠没有好去处,只好沿江而下,去投奔曾国藩。

投奔曾国藩的时候,左宗棠的心理既低调又倔强,他在写给湘军将领李续宜的信中说:“士固不可再辱,死于小人未若死于盗贼之快。将就涤老及麾下作一小营官,学战自效。战而胜,固稍伸讨贼之志;否则,策马冲锋,亦获其所。”

左宗棠这话什么意思呢?到曾国藩那里,我不要官做,给我一营人马,让我上阵厮杀就好,死了报国,不死扬志。我就这点要求,你曾国藩答应不答应吧。

但曾国藩却对左宗棠说,不行,我这儿还缺一个文案,你还是给我当幕僚吧。

听到这个答复,左宗棠心里很不爽。

其实,左宗棠是误会曾国藩了,曾国藩之所以拒绝他,一是因为左宗棠已经奔五了,根本不适合亲自上阵厮杀,二是因为曾国藩不想委屈左宗棠,已经提前上折子举荐他了。

曾国藩举荐左宗棠的原话是:“刚明耐苦,晓畅兵机。”

就差说他是当今诸葛亮了。

左宗棠得知曾国藩有这样的胸襟后,很感动。

之后的一段时间,是曾左的蜜月期。

咸丰十年四月,咸丰下旨询问曾国藩:左宗棠熟悉湖南形势,应该让他在湖南襄办团练,还是调赴湘军军营以发挥所长?

曾国藩上折建议重用左宗棠,于是咸丰命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

这是左宗棠飞黄腾达的真正起点。

不久,曾国藩即委命左宗棠在湖南招募军队,左宗棠凭借两度辅佐湖南巡抚的威望,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拉起了一支队伍,不过他打出的旗号却并非“湘军”,而是“楚军”。

曾国藩得知这一情况后,泰然处之,倒是左宗棠自己没憋住,他问曾国藩:你怎么不问问我为什么不打湘军的旗号?

曾国藩说,满人向来防汉,你的良苦用心我知道,不需要问。

可以这么说,两位晚清大政治家正是从此时开始对满清朝廷演双簧好戏的。此后,左宗棠越是奋力单飞,曾国藩越是一再保举,善施帝王制衡术的慈禧顺水推舟,仅用两三年时间就将左宗棠破格提拔到了闽浙总督兼署浙江巡抚的高位上,与曾国藩平起平坐,相互制衡。

但随着一飞冲天,左宗棠骨子里狂傲爱较真的秉性随之也彻底暴露了出来,加之唱双簧需要曾左不和,于是左宗棠唱着唱着就有了些假戏真做的意思。

1864年,曾国藩九弟曾国荃攻陷天京,在朝廷论功行赏之际,左宗棠突然“忘恩负义”地站出来指责曾国藩谎报军功,没有抓获太平天国伪幼天王,却说抓获了。

这一回,曾国藩也没客气,回击左宗棠围攻不力,致使十万太平军从杭州逃逸。

照官场公开的说法,曾左正式决裂了。

该怎么解释两位大佬的所作所为呢?

应该说主要的问题在左宗棠这里,他是既要唱双簧,又要真跟曾国藩争一争谁是天下第一,至少曾国藩当第一,他是真心不服。

而曾国藩是什么心态呢?应该是这样,当时很生气,事后也真不计较。

从这个角度讲,这两人其实是真正的诤友知己。表面上刀光剑影,实际上左宗棠在内心深处是敬重曾国藩的,而曾国藩在内心深处也是激赏左宗棠的。

曾左在暮年的一来一往很能说明这一点。

左宗棠西征时,曾国藩不仅在粮饷上全力支持左宗棠,更直言左宗棠是“天下第一”。

曾国藩病逝时,左宗棠也用低头的方式表达了曾国藩在他心目中的分量,他以“晚生左宗棠”的落款给曾国藩写了一副挽联——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另有几个侧面,也能真实地反映曾左之间的内在关系。

左宗棠跟曾国藩无论闹得多僵,但他跟曾国荃的关系始终很好。

曾国藩去世后,曾家后人与左宗棠的来往更能说明曾左是真知己。别看李鸿章口口声声说是曾国藩的门生,但曾国藩儿子曾纪泽遇事,从来都是专门去找左宗棠,基本不找李鸿章。

曾纪鸿贫病交加时,也是左宗棠及时站出来,给他提供医药费,曾纪鸿英年早逝,丧葬费用也是左宗棠张罗的。

曾纪芬更是一度将左宗棠时期的两江总督衙门当成自家的娘家。

至于说左宗棠晚年仍喋喋不休地挖苦曾国藩,这其实无伤大雅,人无完人,这是左大帅晚年的“臭毛病”。

说是用独特的方式怀念曾国藩也不为过。

因为唯一配跟自己争高下的人走了,左大帅孤独——


黑句本


曾国藩与左宗堂,一个是战略家,一个是军事家。论谋略,曾国藩胜过左宗棠,而论领兵打仗,左宗棠比曾国藩。

曾国藩一生,亲自指挥的战役,几乎打一场败一场,其中想自尽的就有四五次。而左宗棠在军事指挥上却胜过曾国藩,一生很少吃过败仗。

在用人方面,曾国藩可谓老谋深算,深谙用人之道,手下个个为之卖命,包括左宗棠。对下属非常休贴入微。曾国藩一生朝庭封赏可不少,但其一生清贫,死后也没给子女留下什么家产,是因为他都分发给了下。所以将士打仗个个不要命,这也是他常打胜仗的原因。

说左宗棠与曾国藩不和,一半真一半假。真的方面是因为左宗棠与曾国藩是同年进考进士,却没有曾帅幸运,所以只能屈尊帐下,甚至还曾负气出走过,有点不服气,但又不得不有求于曾国藩。曾国藩又看重左帅是人才,却又不喜欢他的性格,所以时有矛盾。假的方面两人都握有重兵在手,怕朝庭猜忌,不得不做一点姿态。其实两个人是非常惺惺相惜的,曾国藩死后,左宗棠对他的品评之高无人能及。


车工00


曾左之交,堪称君子之交典范。

他们之间的交恶我觉得更多是表演给当时的朝廷看的。令人击节拍案称妙的是,事到如今,仍无法十分肯定他们之间关系的真实情况,二人的心思和策略之高明,及高度默契之坚持,令人叹服!

曾左二人为湘籍同乡,均发际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为湘军创始人,多次被太平军击败,曾经想投水自尽,屡败屡战坚持,在湘军攻破天京(南京)后,曾国藩及湘军声望和地位达到巅峰,风头一时无两。当时江南各省督抚竟十有八九为曾国藩门生或湘军故人。

对于精明而老道的政治家慈禧来说,湘军剿灭太平军以后,已成为巨大威胁,如同眼中钉肉中刺,必须拔除。

当时很多人如胡林翼,彭玉麟等人都劝曾国藩学赵匡胤,乘势自立为王,"东南半壁无主,明公岂有意乎""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曾国藩当时不动声色,没有任何行动,他默默的婉拒了。也许是他清醒意识到一些事情:自从他参战以来,有人不停上奏本参湘军特别是曾国藩九弟曾国荃纵军抢掠,太平天国巨额财富去向不明,朝廷不停在派员查湘军的账目,同时给李鸿章的淮军大量资源,掣肘湘军。湘军基层大多数将士军心思乡心切,已成强弩之末。

曾国藩默默的选择裁撤湘军,并服从朝廷的调度,明升暗降去任直隶总督,包括后面被拉去剿捻军,去背锅处理天津教案,可以说朝廷对曾国藩和湘军是一直敲打和瓦解,直到威胁消除。

再说左宗棠,左宗棠在张亮基任湖南巡抚时作为幕僚深得信任,张亮基对左宗棠言听计从,大小事务全交左处理。曾国藩与左宗棠第一次见面就是在曾国藩就操办团练事务拜访张亮基时。曾国藩色稳言寡,张亮基端坐主位,而左公眉飞色舞,侃侃而谈,让曾国藩暗自惊奇和叹服:一个师爷,头脑敏思,气势慷慨,言中概要,竟成了这次见面的主角。而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涤公其人正派而肯任事,才具稍欠开展。意思是曾国藩人很好也很努力,就是没什么能力。

左宗棠的脾气坏是出了名的,也差点要了自己的命。后面在骆秉章手下当师爷,同样是性格刚烈,看贪财枉法永州总兵不顺眼,找个理由羞辱了一顿,被告到了湖广总督官文那里。官文是个满人,本就对汉人不满,左宗棠的名声早已誉满湖湘,官文想借机除掉左宗棠,打压汉人官员。他上奏给当时的咸丰,咸丰也忌惮汉人,批复如属实,可斩左宗棠。幸亏当时胡林翼,郭嵩焘等人周旋挽救,"朝廷一日不可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名言就是出自这儿。满族大臣萧顺也进言解救,最终左宗棠得以幸免。

令人费解的是,曾国藩作为当时的湘军的代言人,没有出声替左宗棠解围。也许他知道有些事要避嫌,有些事不能按照常理来应对。

左宗棠后面攻克杭州,成为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曾国藩的明里暗里筹划至关重要。可是后面曾国藩攻克天京以后,左宗棠却上奏朝廷参曾国藩:幼天王下落不明。

是左宗棠忘恩负义吗?仔细想想,有些东西,真的需要克服人性,才能周全。

左公每与人谈话,套路是这样:别看老曾现在牛,其实他那都是运气,我才是真厉害,不是我帮他,太平军能否剿灭还是未知数。

我认为,也正是左宗棠长期对曾国藩的"鄙视"和硬怼,才让朝廷和慈禧放心,后面新疆阿古柏叛乱,左公才能遂愿获得支持领兵出征,最终收复新疆,名垂青史。

总而言之,曾左性格不同,脾气急慢有别,但实质都是强人聪明人,聪明人和聪明人交往,往往不拘泥于形式,但求实效。君子同而不党,小人党而不和。曾左二人内心里应该是英雄惜英雄,只是演技太好,不留痕迹,常人未能识别而已吧!




风月杂谈


是真的,两个湖南人脾气都犟,左宗棠一贯恃才傲物,鼻孔朝天,被老妖婆利用,更加不可一世,不顾曾的救命之恩和提拔重用,破天京时忌妒和争功的驱使下告了曾一阴状,几乎置曾于险境,(可见也算得上一个小人)曾国潘气量大,不计较而已,并且在左收复新疆时总督钱粮,兵马,鼎力相助,至于在曾死后送什么挽联,只不过良心发现,或者是要堵住湖南人的嘴而已,如果两人关系真的是老铁的话,曾国潘反定了,主要是顾忌左,李鸿章还是其次,曾左一条心,讲大点可以说宇宙无敌,假若胡林翼没死,凭他的才智,在湘系的威望以及对曾的膜拜,定能控制并调和好左李,称帝成功率嘛,老朽掐指一算绝对不会低于百分之九十九,至于有人讲曾是担心老九会烛光斧影,那纯粹是扯叽巴卵弹!





琴鹤堂人


众所周知,左宗棠和曾国藩都是晚清时期国之重臣、乃是朝廷中最具有话语权的大臣,并且二者之间还有很多的渊源联系,首先左宗棠和曾国藩年龄相似,只相差一岁,而且都是湖南人,曾国藩对左宗棠又有提携之恩。两人都有雄才大略,属于国之帅才,但是在这种深厚的关系下,二者却并没有惺惺相惜,而是一直有冲突,历来关系不好。左宗棠对于曾国藩是明面上的看不起,曾国藩虽然大人有大量,但是却与左宗棠有恩怨,二者虽然没有将私人恩怨摆到明面上去说,也是由于当时要以国事为重,二者在许多方面都是要合作,所以都是相互保持距离,克制自己。有人说曾国藩与左宗棠是演戏给慈禧看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决裂,因此曾国藩与左宗棠两位大臣决裂成了一个谜。

左宗棠年纪轻轻在家乡湖南就成名,但是由于自己不太适合清朝的科举考试,所以一直没有获得文凭,在当时没有文凭就只能去做一个军师。但是曾国藩发现了这个人的才能,所以将其招募到朝廷中,倘若没有曾国藩的提携和赏识,左宗棠这一辈子不会有这么大的作为。而当时曾国藩已经是当朝最显赫的人物之一,督两江,领四省。

咸丰十年,曾国藩招募左宗棠为幕僚,从此两人的恩怨正式拉开帷幕。左宗棠在入军后表现出自己强大的军事才能,所以在仕途上一路高歌。同治三年,湘军攻破天京,二者都被加封,均为人臣,平起平坐,在此之后二者算是正式割袍断义了。二者之间的矛盾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性格的差异,曾国藩的性格是正统儒生,城府极深,为人处世小心谨慎,在深沉中有透露出一种狡诈,曾国藩作为帅才能柔能刚,面对很多像左宗棠的刺头,往往都是在生气之后会找到很合理的解决方法。而左宗棠则是傲气十足、自命不凡、刚做敢为、光明磊落,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让左宗棠对于曾国藩这种做派很是不爽,因此在他与曾国藩的相处中多次出现他上奏攻击曾国藩的事件,而在之前的相处中之所以没有将矛盾爆发出来,也是因为左宗棠是曾国藩的下属,二者都是为国而战,民族大义高于私人恩怨,在二者平起平坐后矛盾开始激化。

在同治三年,太平天国的大本营南京被攻破,但是二者再被封赏的同时,左宗棠却上奏说曾国藩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洪秀全的一个儿子不知道有没有死。曾国藩也一反常态,对左宗棠的行为表示震怒,开始和左宗棠打口水仗,而慈禧在中间调和。从此之后二者再也没有来往,就连书信也没有。但是有人说这是左宗棠与曾国藩的一场戏,不让慈禧对他们起疑心,在上奏之后曾国藩开始被削弱兵力也是很好的一个佐证,而曾国藩去世之后,左宗棠非常悲伤,为曾国藩写了28字的挽联,挽联上说的是: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从挽联上不难看出他们关系的不同寻常,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两位大臣决裂之谜。我们更相信二者是多年的挚友,在大事方面一致,相互敬重,是朝廷权臣的榜样。

本文系作者原创,喜欢的还请关注一下哦。


历史云顶


也来聊几句。曾国藩和左宗棠同为晚清名臣。但两个性情、禀赋却迵然相异。从两人字号亦见端倪,曾国藩字涤生,意为荡涤过去,获取新生;左宗棠字季高,号今亮。意为本人虽排名在伯仲之后,但仍志大才高,乃当今孔明是也。可见此人相当自负。 左公虽然狂傲,但同为三湘翘楚的曾国藩,胡林翼,刘蓉等人却也钦服,只是左几次进士不第,而曾胡等却青云直上,春风得意。左心倍受煎熬,颇有不忿之意。初时也只能教几个蒙童为计,几有归隐田园、老死山林之意。真让左宗棠名动一时的也是一个机缘巧合,湘籍名臣,两江总督陶澍 返还乡梓,留宿一学堂,见门上一联曰:“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顿感官心大悦。即邀相见。二人彻夜长谈,陶先生非常赏识左宗棠为人见识,对人曰此子真卧龙也,功业将胜过我。有此大佬激赏,老左不出名也不成,旁人更是另眼相看。 曾左二人有合作也是曾国藩母逝丁忧,进而奉钦命办团练。曾性隐忍,甚而有些懦弱,意志也不够坚强。初办团练,兵源钱粮全靠湖南一省承担,而曾一副公事公办的劲头,很不得湖南官场待见。时左入幕湖南巡抚骆秉章为幕僚,很为曾周旋。曾有识人之明,可惜无打仗之才,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几欲寻死。左公意暴强横,以为不屑,引以为耻,常予以鞭挞乃至詈骂。口舌之战纷争不断。事出不穷。略举两例。其一:曾公年纪功名都先于左,但总感左行事张扬,咄咄争先,心中自有不忿,曾出一联挖苦讽刺,联曰: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受此羞辱,今亮如何受得了,牛人就是牛人,当即出下联反唇相讥:藩臣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尔经济几何曾?曾公本想出口恶气,没想季子才高敏捷,回应犀利,涤公只得SS了。

其二:曾公父死,未予夺情,回到荷叶塘老家,说是养病,实为反省,得道人陈敷点化,苦参黄歧之学,终得省悟,重新出山,拜访左宗棠,那两个演那戏像两老小子,曾公隔几里路就下轿,不着官服,不带随从,以挚友私会。那老左早也得报,教仆从观望,原来早打好主意,如曾国藩前呼后拥而来,坚决不见,后得知曾一人便服徒步以友拜访,亮心大悦,亦即平衡,大开中门迎入。可见二人虽友,芥蒂亦多,颇多猜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勾心斗角!

后左自领楚军(他可不似曾公湘军都不敢叫而称湘勇)。英雄得用武之地,授领浙江巡抚,在湘人威振东南之际,曾寄问鼎一上联,把曾国藩吓个半死。方方面面,二人相去甚远,至于左宗棠差点送命,全赖胡林翼巧用裙带关系得以保全。骨子里左宗棠对曾国藩是很瞧不起,对其才具更不以为然。二人交恶,不用演戏,用今人话说,那是三观不对路子。比之李鸿章之于曾公自是另番风景。


胡胡260


曾国藩和左宗棠可谓是“一时瑜亮”,二人之交恶,一半是真,一半是戏,或者说他们二人是意气之争。

左宗棠是一个很有傲气的人,自诩“今亮”,被胡林翼夸为“近日楚材第一”,也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即便是老对头曾国藩对他的聪明才智也是赞不绝口。

他原本以为凭着自己的才学,登科及第不过是探囊取物的一碟小菜,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虽然轻而易举地中了举人,却卡在了会试,1835年的会试他和举人之身擦肩而过,1838年的会试他连边都没碰到。

于是,他摇了摇头,发誓再也不会参加科考了,自己如此才学竟然考了两次都没有考上,所以,不考也罢!

曾国藩却不同,1835年的会试他中了,随后只用了10年的时间便坐到了从二品高官——礼部右侍郎的位置。

后来,曾国藩回乡丁忧,适逢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东南半壁,他携势而起,以文人之身带出了一支在战场上驰骋的军队,他自己也化身为一个儒将,为人所称颂。

即便到了今天,他也仍然是成功学领域中备受推崇的人物。

当曾国藩已经成为了天下闻名的“曾帅”的时候,左宗棠虽已也以一介幕僚之身名动湘楚,可终究没有官身,难以一展胸中抱负。

左宗棠此后能够脱离这段如陷泥淖一般的愁闷,说实话,是离不开曾国藩的提携的。

他在1860年因羞辱零陵总兵樊燮而被迫离开骆秉章的幕府之后,原意北上,但到了襄阳之后他突然收到了胡林翼托人送来的密函,让他放弃北上的念头。

因为此时“含沙者意犹未慊,网络四布”,官文又“方思构陷之策,蜚语已满都中”,左氏若执意入京,恐怕难逃一死。

左宗棠这才放弃了北上入京的念头,正当他痛于报国无门的时候,经过曾国藩、胡林翼的连番举荐,咸丰皇帝任命他为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

如此狂傲的左宗棠,却迫于残酷的现实,去给曾国藩打下手,当时的左宗棠心情虽谈不上有多失望,可或多或少也有一点郁闷。

左宗棠,从来不是一个甘居于曾国藩之下的人。

所以,他在得到了清政府的任命之后,很快便借着自己在湘楚当幕僚时积累出来的人望,从湘军中挖了一些人,然后组建起了一支5000人的楚军。

曾国藩的起家资本是湘军,左宗棠的起家资本则是楚军,只不过左宗棠晚了几年。

曾国藩也知道左宗棠不肯,也不可能屈居于自己之下,所以对于左宗棠的一些行为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更是向清政府举荐他当了浙江巡抚。

随后,左宗棠以浙江为依托,只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便当上了闽浙总督,至少,如果不加衔的话,他已经和曾国藩平起平坐了。

可是,左宗棠和曾国藩二人为什么会关系破裂,甚至是交恶呢?他们的交恶又到底是真是戏?

对于,左、曾二人的交恶,只能说一半是真,一半是戏。

左宗棠曾经这么评价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功绩:“即便曾国藩在铜官跳江死了,难道便没有人能够取代他去平定东南的叛乱了?我看不然。”

他说这话什么意思呢?即便没有曾国藩,即便曾国藩在铜官跳江死了,我左宗棠也能代替曾国藩统帅三军,为朝廷平定天平天国运动!

更深层次的意思便是,没有曾国藩的话,平定东南之功便是左宗棠的了,是曾国藩挡了路。

从这一点去看,左宗棠的自负和狂傲是他和曾国藩交恶的一个原因,文人相轻,才华绝世之人更相轻。

可是,左宗棠听说曾国藩病逝后,却又忍不住感叹:“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媿不如。”

所以,我才说左、曾二人的交恶只有一半是真,更多的是意气之争。

那么,左、曾二人可以说已经位极人臣了,为什么却要演一场“交恶”的戏呢?

不论是曾国藩,还是左宗棠,他们都是带兵打战之人,手握重兵,更重要的是他们手里的兵已经成了清军中最为精锐的部队。

如果他们不闹翻的话,清政府能坐得住?慈禧能坐得住?

曾国藩刚刚平定太平天国之时,有人传出了湘军内部有人“劝进”的消息,所谓的“劝进”说白了就是要造了清朝的反,让曾国藩当皇帝,吓得慈禧想方设法的想要铲除曾国藩。好在曾国藩一心“成圣”,没有造反的念头,这才主动配合慈禧裁撤了湘军。

所以,如果让慈禧看到曾国藩和左宗棠二人关系密切,她会怎么想?别说慈禧了,换做谁都不会放心。

毕竟维护一个政权的统治的根本是军队,没有军队就谈不上政权。

所以,左宗棠和曾国藩才会闹翻,才会交恶,说白了就是闹给慈禧和清政府看的,让慈禧放心。

只有这样,左宗棠才能专心地做他想做的事,曾国藩的激流勇退,成就了李鸿章的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成全了左宗棠。


宁糊涂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左宗棠和曾国藩交恶?哈哈!人生如梦如演戏,谁演谁戏,谁知道。

话说左宗棠一辈子钢,满清朝堂上尽是弯弯绕,左大人对这玩意打心底里瞧不上,那叫个不管不顾撒丫子往前蹚,结果整的官场上的名声不咋好。

而曾国藩呢?身为文人一肚子弯弯绕,绕不死你他就不姓曾。

这是明面上的事,这俩人搁一块不打起来就算是好得了,所以那会他俩搁朝堂上跟俩斗鸡差不多,瞧着挺凶悍的,就算是没事,他们都能吵俩句嘴。

那么真相是不是这样呢?

俺就问大家伙一个问题,这满清自打入驻中原,他一辈子尽防谁了?对头!这辈子他打心里要打压的就是汉人,一辈子防备的就是汉人,这基本上就成了他们的国策。

就他那二百多年的历史下来,汉人能文能武的官员可不少,电视里大家伙也见识过,啥姚启圣,啥施琅,啥岳钟琪,啥年羹尧等等,这帮人都起于满清危难之时,但这危难一过,那个有个好?需要的时候用用就得了,不需要的时候一脚就踹到了垃圾桶里边待着去了。

所以满清防止汉人的崛起,这是他们的必修课。

可这必修课到了满清晚期的时候,他呐八旗子弟,让他遛个鸟,抽大个烟,逗个蝈蝈一个比一个会来事,转头您让他舞刀弄枪,他没把自己个捅了,这就算合格了。

所以汉人势力的崛起成了必然的结果,而防范汉人的崛起依然是他们的必修课。

那么这就是满清晚期朝堂上最大的矛盾点。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要说了:“后期咱汉人的势力,很庞大了,干翻他不就完事了吗?”

你快拉倒吧!任何事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汉人势力的崛起虽然有,但他不占天,也不占地,而人和也谈不上。

毕竟那会,那天依然是满清的天,这地依然是满清的地,而这人和呢?并没有占很多啊!

那会因为落后,所以被大鼻子老外掐着脖子打。而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都想力挽狂澜,救民族与危亡。

想着法的灭洋扶清的有之,想着法的变法图强也有之,干干脆脆破罐子破摔把满清砸个稀烂,重新立起一片天的也有之。

而且要干这些个事的大部分都是汉人,这思想就不统一,所以这人和,您还真真的谈不上。

您还记得吗?当年辛亥革命之后,整个大华夏要把那尾巴一样的大辫子剪掉,有多少人哭呢?而且还是一帮子汉人!哭着喊着:“这是老祖宗留下的物件,咋说剪就剪了呢?”而他们这些人根本就没有想过二百多年前,真正的老祖宗是重来不留辫子的。

后来那张勋复辟,他也是汉人!您就知道这阻力有多大?

所以啊,只能等着这帮人,一条一条路试过了,明白了,那满清这就不是个东西,您要想依靠他做为底子,挽救民族危亡,这就是水底捞月痴心妄想的事,这人和才能走到一起。

有了人和,老百姓就是天,老百姓的心就是地。而那个时候天时地利人和才算是齐全了,这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您要是蛮干,这事有可能会走向分裂,要知道那会围着大华夏吸血的大鼻子老外可不少,您分裂了,他才会更加的容易搞事。

当年军阀割据,呐个军阀的背后没有列强的影子,他们巴不得您这土地更加的混乱,他才能浑水摸鱼。

后来那辛亥革命,大家伙都知道。之前的革命为嘛没有成功,而辛亥革命就成功了呢,几乎一夜之间,满清就失去了所有南方的省份,这就原因。

而在曾国藩和左宗棠的时候,根本就不具备这种条件,一家坐大,等待的将是满清全力的打压,整不好就是个家破人亡的局面。

咋办?

任何一个朝代,当权者最爱玩的就是平衡,用一派打压另一派的戏码,让这种戏码不断的上演,而自己个从中调和,平衡各方制约各方,达到统治的目的。

好啊!你不是需要平衡吗?那就造个平衡出来。

所以左宗棠和曾国藩之间的交恶那是真真的演戏。

其实咱们从左宗棠的一些个履历中,就不难发现这个道理。

咋说呢?左宗棠有才而且是大才,但他这人性子直,丁是丁卯是卯不和你来虚的,答应你的事他一定给你办,瞧不上眼的事,他就和你对着干,所以他这仕途也是不顺。

当年左宗棠也是想通过科举进入满清的朝堂之上,会试就考了三次,没有一次榜上有名。

左宗棠到这算是卡住了。

到了1852年的是,太平天国把长沙给围了,左宗棠虽然没从科举走出来,但和他接触过的人都很肯定他的才能。所以啊在郭高筹一些人的推荐下,左宗棠就出山来解决这事。

那个时候左宗棠还在长沙城外,他就在炮火连天的情况下进了城,把个守城的湖南巡抚张亮基开心坏了

就这么的在左宗棠的帮助下,太平军围攻长沙三个月都没有拿下,而左宗棠打这起就开始走向属于他的功名。

后来他又应了骆秉章的邀请,第二次做了湖南巡抚的幕僚,这一做就长达六年之久。打这起,湖南就有了这么一句话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到了1860年,太平军攻破了江南大营,左宗棠作为四品京堂候补和当时的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有了第一次接触。

左宗棠招募了五千多人,组成楚军开始和太平军作战。

因为战功,后经曾国藩的举荐,这就当上了浙江巡抚,督办军务。

打这起两人就开始了相爱相杀的局面,尤其是到了太平天国被灭了之后,这俩人算是正式的决裂。

咋决裂的呢?

当年曾国藩的小弟弟曾国荃一家伙把个天京给攻陷了,话说攻陷天京这事,曾国藩本来是不想干的,但架不住他那兄弟,一股脑的就想拿下这大功劳。他殊不知这功劳太大了,而他仅仅是个汉人,这到了最后的节点上,这功劳不见的就是大功劳。

这事之后,满清要论功行赏,就在这个时候,左宗棠就突然跳了出来,说曾国藩谎报军情,表面上说抓了天王的儿子,其实根本就没有抓到,这叫不要脸。

这话说的,真真的打脸,而且打还是咔咔的响。

曾国藩立马回击,说左宗棠围攻不力,把十万太平军给放跑了,这才是大错。

得咧,俩人打这开始就正式的决裂了。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真的是这样,当年左宗棠西征,朝堂上没有一个人看好,包括曾国藩,但到了实际行动的时候,曾国藩给钱给粮,全力支持。

完事之后,两人还掐。

到了曾国藩去世之后,左宗棠上了一副挽联,落款——晚生左宗棠。

这副挽联就能瞅出曾国藩在左宗棠的心里的分量如何。

话说左宗棠是掀了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的老底,俩人才决裂的,但他和曾国荃私底下的感情却很好,您感觉这事蹊跷吗?

后来曾国藩去世以后,留下的大小子遇到了事,直接就去找左宗棠,让左宗棠给他出主意。

这后边没有曾国藩临终嘱托,打死俺都不信。后来他这儿子死的时候,还是曾国藩张罗给埋了的。

所以满清需要一个平衡,那么俩人就弄出个平衡给满清拿着呗!

就是这么个事,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史


左宗棠与曾国藩同是湖南人,同为晚清中兴名臣,甚至两人还做过同事,但这两人水火不容,当时朝野皆知。

左宗棠天资聪颖,过目能诵,甚为睥睨世人。

而曾国藩资质一般,曾在夜里苦读经文未睡,旁边等着他入睡后好行窃的小偷都忍不住吐槽:你这娃不行,你读的我都能背下了……

但左宗棠天分虽高,却和曾国藩一样,屡试不第。左放弃了科考,曾还奋斗在那条路上。

曾终于踏上仕途,左已是湖湘高官幕僚。

左在官场享誉甚隆,曾建湘军兢兢兢业业。

虽左多方嘲笑自己愚钝,但曾爱惜人才,还是把左招至麾下。

曾攻打天平军需要朝廷兵力,索要未果,撂挑子回家。这也许是曾的策略,但左骡子不管,去信骂曾“不礼不义不忠”。

这可是捅了曾国藩的心窝,因为曾是儒家信徒,以忠义为本,平常被左骂谦逊近乎伪倒罢了,这回还措辞如此激烈,实不可忍,两人遂交恶。

两年后,两人捐弃前嫌,携手共克太平军。但这次两人再度交恶。

这次交恶颇有政治作秀嫌疑。

1864年,攻克天京,太平天国起义之火彻底被扑灭,但是两人在呈给同治的信中,讲的内容有出入,一个说太平天国的继承人死了,一个说没死,逃了。

两人在朝堂上你来我往、互相攻讦,谁也调停不了。


当此不世之功面前,曾左二人决裂,绝非性情不合,而是有志一心:此刻湘楚二军既是功臣,更是朝廷眼中之钉,统帅纷争,略可安君上之心。


钱多多读文史


左宗棠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平生以“今亮”自诩;曾国藩天资鲁钝,以勤补拙,经历七次府试,三次会试才最终成为天子门生。两人虽为湖南同乡,但从根本上就不是一路人,是特殊的时代背景将两人硬凑到了一起。左宗棠自幼聪颖,为人自负,1827年进为秀才,1832年中试举人。可惜此后三次赴京会试均铩羽而归,从此断绝科举入仕之意,回到老家潜心钻研经世致用之学。科场失意使左宗棠的性情更加急燥,用现在的话来说属于标准的愤青。

曾国藩天资不高,历经七次府试,于1832年考取秀才,1834年中试举人,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落第,寓居京城长沙会馆,1836年恩科会试再度名落孙山,遂回到家乡,闭门苦读。1838年,曾国藩第二次赴京赶考,大获成功,荣列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踏上仕途。此后,曾国藩仕途顺遂,并受到道光帝的赏识,用现在的话来说属于典型的凤凰男。左宗棠是打心眼里瞧不上曾国藩,在他心中除了历史上以神机妙算著称的诸葛亮外,其它人等一概难入法眼。左宗棠的狂傲堪称晚清之最,就拿他和樊燮结怨之事来说,当时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处任四品幕僚,樊燮是永州镇总兵,正二品武官,当两人话不投机时,左宗棠竟然当众斥责樊燮没向他请安问候,樊燮驳斥说朝廷无此体制,恼羞成怒的左宗棠竟然暴喝“王八蛋,滚出去”这样斯文扫地之语。

樊燮窝着一肚子气,借沾亲带故的关系向湖广总督官文大倒苦水,官文拜章弹劾左宗棠为“劣幕”,咸丰帝批示“迅速查明,若果有不法情事,可就地正法。”经过胡林翼,郭嵩焘及潘祖荫极力营救,左宗棠不仅免遭杀身之祸,而且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帮办军务,可这次事件的过错方显然出在左宗棠身上。曾国藩对左宗棠是有恩的,帮办军务之时,曾国藩让左宗棠自募一军,这才有了“楚军”这支剿灭太平天国和陕甘回乱的劲旅,曾国藩还举荐左出任浙江巡抚,这段时期也是二人关系的蜜月期。

曾左交恶的缘由出自湘军攻陷天京,朝廷额冠相庆,大加封赏之际,左宗棠却上奏幼天王洪天贵福自天京出逃,太平军余部大量匿出,而曾国藩却在捷报中称叛军已被彻底剿灭,洪天贵福“积薪自焚”,慈禧太后闻奏大怒,责令曾国藩明白回奏。曾国藩积极为自己辩解,并向朝廷举报左宗棠围攻杭州不力,致使数万叛军逃出。曾左自此交恶,彻底断绝书信往来,“彼此不通书问”,两位当朝重臣,同乡故久最终分道扬镳,成为晚清官场一大“公案”。有人说两人交恶是为求自保,故意演戏给朝廷看的;也有人说曾左失和是为了争抢功劳,互相攻讦。

事实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首先,曾左交恶是故意演戏给朝廷看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左宗棠晚年以痛骂曾国藩乐事,每日大骂小骂不断,有时骂得连前来拜访的客人都听不下去而逃之夭夭。何况以左宗棠嫉恶如仇的性格,断然不会为了自保而演戏,即使演得了一时,也无法数十年如一日的演下去。曾左交恶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为求自保而故意演戏给朝廷看。其次,左宗棠是打心眼里看到不起曾国藩的。靖港兵败后,曾国藩投水自尽被属下救起,却写好遗嘱,派人购买棺木,准备再度寻死。左宗棠痛骂曾国藩不忠不孝,枉为臣子,幸好塔齐布率湘军在湘潭取得大捷,这才救了曾国藩一命。左宗棠从此更加看不起曾国藩,认为他表面上道貌岸然,私底下卑鄙无耻,只打了一场败战就寻死觅活,难以担当重任。

最后,左宗棠性情耿直,锋芒毕露,对于曾国藩欺瞒朝廷之事无法装作视而不见,因此慨然上奏举报。曾国藩为人最重诚信,对左宗棠奏报自己欺瞒朝廷之事大为光火,导致两人公开决裂。一句话概括:左宗棠情商太低,举报洪天贵福之事伤了最要脸面的曾国藩,以致两人公然绝交。曾国藩死后,左宗棠献上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在这幅挽联中,左宗棠最终低头服软,承认错误,并告知世人他俩的分歧只是对于军国大计,而非私人恩怨,他们以心相知,互为砥石,相期无负平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