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李卫是一代名臣,他的五个儿子后来怎么样了?

脑洞外星人


雍正皇帝的宠臣李卫,在清朝的官场上绝对是“独树一帜”般的存在。

看过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和《李卫当官》的朋友,对于“李卫”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李卫原本是一个混迹于江湖的小叫花子,机缘巧合之下与雍正结识,从此开始,他的人生如“开了挂”一般,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大字不识几个的他仅仅凭借雍正的赏识以及自己别具一格的为官方式和风格,也算是做出了一番功绩,并且还做到了地方督抚一级的封疆大吏,简直堪称“人生赢家”。

然而,正史中的李卫,并不是小叫花子出身,相反,他出身于江苏的一个富户家庭,家庭条件优厚。也正是因为如此,早年的李卫也算是一个不务正业的纨绔子弟。

后来,蒙古准噶尔部的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十四阿哥胤禵被封“大将军王”,带兵前往西北平叛,李卫家就是在这个时候给朝廷捐了一大笔钱,可以说极大的解决了西北大军粮饷短缺的问题。而李卫也就是通过这样“捐官”的方式,进入了仕途。

在候补了一段时间后,李卫进入了兵部,随后又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升任户部郎中,开始协管户部。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皇帝继位,李卫也就此进入到了职务攀升的“快车道”。

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到雍正五年(1727年),短短六年时间,李卫先后历任云南盐驿道、云南布政使、浙江巡抚,最后做到了浙江总督,成为权势非常显赫的封疆大吏。

而由于李卫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的仕途,此前读书并不多,因此也造就其独特的为官风格。

首先,李卫为人处事非常的高调。

不同于接受过传统儒家教育的官员的低调与内敛,李卫可以说是非常讲究排场和热闹的。身骑高头大马,前面鸣锣开道,众多护卫前呼后拥这都是常态,李卫做的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就是把自己的办公衙门搬到了西湖中间,以至于所有找他办事的人都要乘船前往。纵观清朝历史,如此行事的也就独此一家。

其次,李卫非常善于缉私捕盗、侦缉问案,并且手段非常奇特。

李卫问案,从来都是只问大案,不问小案,相反,他甚至还积极笼络着一批有官府案底的惯犯为自己所用。而这些人也就相当于李卫安插在市井中的眼线,一旦李卫有问案的需求,他们便会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李卫搜集情报,进而帮助李卫破获了许多大案、要案。这其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李卫亲自勘破“大侠甘凤池案”,并且活捉甘凤池,而他的这些眼线在这期间可以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李卫在这方面的能力,李卫在主政浙江的同时,雍正还让其协管江苏的问案工作,足可见雍正对其的赏识与认可。

再次,就是对于读书人非常的尊敬。

这一点在《雍正王朝》中李卫对于邬思道、对于李绂的态度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正史中李卫不仅对读书人非常的尊敬,甚至可以说李卫是有恩于浙江的读书人的。

由于此前江浙地区经常爆发读书人带头的“反清复明”事件,并且“文字狱”频发,随后在雍正朝初年,又接连爆发了“汪景祺《西征随笔》案”和“查嗣庭案”,雍正对浙人是恨之入骨,于是下旨宣布停止浙江的乡、会试。

“似此无耻不法之事,查氏子弟如此,必系浙人习以为常,不但藐视国宪,亦且玷辱科名,应将浙江人乡、会试停止。”

于是李卫开始为浙人奔走疾呼,不断上疏雍正以求挽回局面。终于,经过李卫的不懈努力,雍正终于同意恢复了浙江的科举考试:

“明年即届乡试之期,浙省士子准其照旧乡、会试。”

结果第二年的殿试上,状元、榜眼、探花都被浙人取得。此消息传回浙江,一时间上至地主士绅,下至平民百姓,全部都奔走相告,纷纷感念李卫,李卫也就此为全浙江的百姓所敬仰,更是为浙江所有的读书人所感激。

尽管李卫为官高调,不拘小节,但是其确实有实实在在的政绩,并且他为官清廉,造福一方,深得治下百姓的爱戴。

在这之后,李卫在完成西湖的修葺工作后,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劳,他将自己全家的画像摆在了西湖的花神庙之中,画上有他本人,还有他的夫人和小妾。百姓对于这种有违礼法的事情非但没有批判,反而将其奉为“湖山神位”。而李卫的这幅全家画像在其去世后的四十多年里一直为当地百姓所供奉,直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的时候,才将这幅画像拆除。


李卫、田文镜、鄂尔泰是被雍正最为器重“三大封疆大吏”,但是三人的关系却非常紧张,而李卫的去世也与此密切相关。

雍正将李卫、田文镜和鄂尔泰视为“封疆大吏”的标杆,是因为其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入仕为官的方式。李卫是通过捐官进入的仕途;田文镜并没有考取功名,只是监生出身;而鄂尔泰则是通过科举进入到官场的。

雍正希望他们能够成为各自官员类型的代表,同时也希望三人能够保持友好合作的关系,然而结果却令雍正大失所望,三人不仅关系紧张,并且经常相互弹劾,可以说是谁也看不上谁。

前文中说李卫在西湖办公,并且为自己全家画像的事情,就遭到田文镜的弹劾,李卫得知后,大骂田文镜是“无耻小人”。

之后田文镜想要借着吊唁李卫母亲的丧事,缓和一下两人的矛盾,而李卫不仅不接受田文镜的好意,甚至将所有礼品全部扔出府上,并将礼单丢尽了厕所之中,还说道:

“吾母虽馁,不饮小人一勺水!”

从此李卫与田文镜彻底交恶。

鄂尔泰也曾因为西湖办公一事弹劾李卫,就此与李卫关系非常不好。

后来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李卫弹劾鄂尔泰的弟弟、步军统领鄂尔奇坏法营私,紊制扰民,后雍正看在鄂尔泰的面子上而赦免了鄂尔奇,并奖励了李卫,这也使得两人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彻底达到了冰点。

两年之后的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临终前将鄂尔泰任命为辅政大臣,委以托孤重任,并且留下遗言要鄂尔泰死后享受配享太庙的荣誉,鄂尔泰一时间成为乾隆朝初年风光无限的人物,地位显赫无比。

而此时的李卫又恰恰被调为了直隶总督,离着北京城太近了。

李卫一方面担心鄂尔泰会寻思报复,另一方面,李卫的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最终,在疾病与担心忧郁中,李卫于乾隆三年(1738)年去世,时年51岁。

乾隆皇帝按照总督例赐予祭葬,并赠谥号“敏达”。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李卫能够以这样的善终收场也实属不易。

看看田文镜,不仅在乾隆朝初年被反复批判,庙宇被撤,就连其陵寝都被乾隆皇帝拆毁。再看看张廷玉,更是被乾隆皇帝打击的体无完肤,就连鄂尔泰也在其晚年受到了打击与排挤。

实际上,乾隆皇帝对于李卫的评价其实并不高,认为他并不如鄂尔泰:

“鄂尔泰、田文镜、李卫都是先帝的重臣,其实田文镜不及李卫,李卫又不及鄂尔泰,而他们三人素来不曾谋合。”

在这之后还出现了前文中拆毁李卫画像的事情,也算是乾隆皇帝的一种发泄。


李卫的五个儿子及其他晚辈,可以说享尽李卫带给他们的“政治遗产”。

李卫共有五个儿子,李卫在世的时候就开始为自己的家族后辈们铺路,以至于在李卫去世后,这些子嗣们依旧活跃于官场。

长子李星垣。

这是李卫所有儿子中,官职最高的一位。一方面有赖于李卫对其的培养,积极为其疏通关系,另一方面李星垣自身的条件也是非常好,再加上其非常的努力勤勉,因而得到了包括乾隆朝重臣李侍尧等人保举,从总兵一路做到了两广总督的位置。

只不过其晚节不保,牵连到贪腐案中,进而被乾隆皇帝判了“斩监候”,也是非常的可惜。

次子李星聚。

李星聚由于自身能力和实力相较于他的大哥李星垣差距明显,并且纯粹是因为李卫的关系才能做到知府一级的官员,于是在其担任福建延建邵道后,官职再无提升。

三子李星灿。

李星灿只做到了从七品的州判官职,并无太大成就。

四子李星宿。

李星宿曾担任浙江嘉兴、陕西同州两地知府,后升任四川东道补授湖北督粮道,之后便再无晋升。

五子李星福。

李星福以官至两江后补四品都司收场。

至于再往后的其他晚辈们,尽管为官的人数不少,但是品阶相对较低,大多均为六品、七品一级的官员,并且也没有太多的建树,整个家族也就再没有人能够达到李卫这样的为官高度了。


雍亲王府


李卫是清代名臣,1738年去世,谥号敏达。

李卫共生有五子,按照长幼,分别为李星垣、李星聚、李星灿、李星宿、李星福,都曾在朝廷里做官。

李星垣

李卫去世八年后,李星垣从游击升为参将,官阶涨一级,为正三品。之后每隔两三年,李星垣官阶都向上略微浮动,到乾隆十四年,任陕西兴汉镇总兵,为正二品。乾隆二十七年,经户部尚书李侍尧保荐,重新担任总兵一职,并暂代两广总督。其后不久,李星垣就因案涉贪污,被判斩监侯。

李星聚

李星聚依托李卫的关系,受荫庇进入官途,担任一方知府。李星聚任官期间表现平平,没有突出的政绩,最终熬到福建延建邵道。

李星灿

史料关于他的记载不多,只知其官至七品州判。

李星宿

李星宿的官职常常变动,曾担任浙江嘉兴、陕西同州两地的知府,最后升迁到四川补授湖北督粮道。

李星福

李星福官至两江后补督阃府。

补充:

李卫的五个儿子都是在朝廷为官,虽然其名气与官位都不如李卫,但是这二者是不能拿来比较的,世上有几个李卫呢!

为官最高的是长子李星垣,不过,他的结局却都不如几个弟弟,不能说李星垣的命运造化弄人,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因为贪污腐化,而没能给后人留下荫庇。


有的说没的说


李卫,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乃三朝老臣,官至直隶总督。死后乾隆赐谥号“敏达”,按总督例赐予祭葬。



这么一位历经三朝,又官至封疆大吏的老臣,他的五个儿子相普通人,“成就”自然不差。

长子李星垣。李卫最有出息的儿子,与他靠捐钱才能做官的爹相比,李星垣可是正规的科举出生,他是乾隆元年的武举探花。他的官也是做的最大,官至从一品,历任二等侍卫、游击、参将、游击等职业,直至两广总督之职。但他的结局也是最悲剧的,1780年他卷入李侍尧贪墨案,被判“斩监侯”。



次子李星聚。他的仕途并不是顺畅,其父李卫在世时,他靠着荫封坐上了知府的位置。但李卫死后,因他不是正规科举出生,再加上本身可能也没啥本领,所以最终直做到了福建延建邵道,也就是道台。



三子李星灿。他是李卫的五个儿子中官职最低的,只是一个从七怕的州判。我想若不是他是李卫的儿子,恐怕他连姓名都无人知晓了。

四子李星宿。他最先是以浙江嘉兴知府一职进入仕途,而后历任陕西同州知府、湖北督粮道等职。不过同次子李星聚、三子李星灿一样,他的仕途也止于此,之后史书再无记载。



五子李星福。他毫无政途可言,靠着李卫的荫补才被授予了一个两江后补督阃府的七品小官,之后再无升迁的机会,止于此。

而之后李卫的孙子中,除了出了一个官至正三品福建台湾南路参将李光文,及正七品知县的李光续这二人还有出息外,其余的都没啥出息,连科举出身的都没几个,就一个考上秀才的李光荣,其余的都只能靠荫补做一个监生。



只能说李卫的后代,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想当年李卫是何等的威风,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等要职,李卫都做过。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更是深受百姓的爱戴,甚至在他死后的数十年,江浙百姓还为他立神像,天天祭拜。



可是自李卫后,李家就再也没有出过像样的人才,唯一有出息的大儿子李星垣,在做了两广总督不久,就陷入贪污案。只能说李家的气运都被李卫用光了。


澳古说历史


年羹尧和李卫同是雍正身边非常受宠的大臣,但是结局却千差万别,李卫虽然才疏学浅,依靠捐资入朝为官,但是他为官期间清正廉明、不居高自傲、不贪图名利,尤其是在缉查私盐方面立下大功,最终官至浙江总督,得以善终。

李卫后代的结局除了长子以外,其他四子得以善终。相对而言,年羹尧的后代可没有这么好的命运,他的后代要么病死,要么怕受到牵连逃到江都,改名换姓一生在恐惧中度过。

李卫的升职记与结局

李卫出生于康熙二十七年,江南铜山人士(今江苏徐州丰县),李卫从小识字不多,喜习武,武艺超群,善于捉拿盗贼。李卫二十九岁被朝廷任命为员外郎,三十一岁升任为户部郎中,三十六岁升任布政使,掌管财政税收,三十七岁提升为浙江巡抚。

任职浙江巡抚一年后,此时浙江私盐泛滥,运销猖狂,李卫建议在海宁县设立官兵巡查缉捕贩卖私盐的盐商,多个贩卖私盐的犯罪团伙被缉捕。为了维护浙江当地食盐的销路,李卫下令严禁淮南、淮北私盐进入浙江地区销售,坚决打击贩卖私盐的盐商,随时缉拿私盐贩卖商。李卫在打击私盐上立下大功,不久升为浙江总督,时年三十七岁,李卫虽然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但是升迁速度可谓是罕见。

李卫最终由于肝病突然爆发,于乾隆三年病逝,享年五十二岁,那么一代名臣李卫的儿子们结局如何?

【长子李星垣】

李星垣,出生江南铜山(今江苏徐州),李星垣出生时,李卫只有十九岁,可谓是少来得子。

  • 公元1736年,李星垣参加科举考试,二十九岁的李星垣高中武探花,不久被任命为二等侍卫,三十一岁任命为广德营游击(从三品),三十九岁升任中军参将,四十岁升守营副将,之后先后被任命为兴汉镇总兵、梧州协副将、右江镇总兵等,五十七岁官拜两广总督。

  • 公元1765年,李星垣因贪污而被判死刑,实行斩立决,时年五十八岁。

【次子李星聚】

李卫的次子李星聚,荫生出身,后来短暂做过一段时间的知府,最终官至福建延建邵道,清朝的各省与府之间设立了分巡道,分巡道的老大就叫道员,他是省与府之间级别最高的官史。

道员的直属上司是按察使,按察使的地位仅次于总督,在官职等级上面属于正三品,道员属于正四品,史料对于李星聚的生卒年记载不详,死因也不详。

【三子李星灿]

李卫的三个儿子官最高做到了州判,主要职责是协助知府处理政务方面的工作,比如粮务、水利、巡捕等,州判的官职等级属于从七品,李星灿的生卒年记载也不详。

【四子李星宿】

李卫的第四子李星宿,官至督粮道,顾名思义就是主要掌管与监督运输漕粮的官员,官府征收田赋的一部分粮食叫漕粮,这部分漕粮主要是供宫里的日常开支,官员的俸禄、军饷等。大多数人觉得掌管粮仓的官员只不过是个小官,那就错了,清朝是很重视漕粮运输的,漕运总督可是正二品,督粮道是正四品。

【五子李星福】

李星福,官最高做到了两江后补督阃府,督阃府是清朝的武官官职,又名武官都司,是个中级武官,相当于正四品,此官职没有实授,只是名誉上的称号罢了。

李卫的五个儿子中,最出众的是长子李星聚,他的成就最高,最终官至两广总督,其他四子没有显赫的功绩。但是最能干的长子李星垣下场也最为凄惨,由于贪污受贿而被判死刑,让人惋惜。


小龙谈历史


李卫

康熙五十六年,即公元1717年,心血来潮的李卫突然想弄个官来当当,于是花钱买了一个“员外郎”,自此开始进入了仕途。

谁能想到他在这之后一发不可收拾,步步高升,最后竟成了“康、雍、乾”三朝元老。

李卫为官清廉、不惧强暴、善体民情,在雍正朝最受赏识,历任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等要职。

世宗在藩邸,知卫才,眷遇甚厚。—《清史稿·李卫传》



乾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即公历1738年12月3日,李卫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一岁。

乾隆皇帝大为感伤,下令以总督之礼安葬,赠给他“敏达”的谥号。

李卫在朝官运亨通,他的五个儿子自然也差不到哪儿去,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儿子们到底“混”得怎么样。

长子:李星垣

他是李卫几个儿子中最出色的一个,乾隆年间考取功名因而步入官场,因政绩杰出而被一再简拔,最后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官至两江总督。

次子:李星聚

官至延建邵道(福建四道之一)。

三子:李星灿

官至州判(官阶不高,为从七品,是李卫这几个儿子里最低的),主要给知州打打下手,辅佐他处理日常事务。

四子:李星宿

官至湖北督粮道,专管湖北粮务。在古代中国这个“民以食为天”的农业社会,这个官职也是相当重要的。

五子:李星福

官至两江后补督阃府,在官场上也是如鱼得水。

如何评价

李卫和他五个儿子全都先后入朝当官,为国效力,是一个十足的官宦门第,但是可笑的是李卫最初却是由朝廷的陋规“捐官”而踏入的官场,这也算是清朝的卖官制度发现的少数人才之一吧!



李卫诸子在官场上混的风声水起一方面自然是因为他们能力过人,才华出众,但另一方面我想这也和李卫在雍正、乾隆父子心中的地位(因此爱屋及乌)脱不开关系吧!

你们说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文章若有错漏,欢迎指正!


晓史才能明事


李卫历任清朝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务,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他的事迹因众多影视剧的热播,广为流传。


李卫一生横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成就最大、仕途最顺的年月,都在雍正时期,他办事果断、不畏权贵,赢得雍正帝的赏识。

但乾隆帝时期,李卫并没有得到新皇帝的继续重用,再加上之前得罪的人太多,乾隆三年就去世了,后来还被乾隆帝斥责。

李卫五个儿子的命运,跟李卫本身的情况有密切关系,接下来悦史君一一分析。

第一,长子李星垣

李星垣是李卫最出色的一个儿子,后来官至两广总督,可以说成就跟乃父相当。


但李星垣最后却因贪污落得凄凉下场,说起来与李卫清廉的名声,实在没法比啊。

第二, 次子李星聚

李星聚走得也是仕途,但他跟大哥没法比,只做到福建延建邵道。

第三,三子李星灿

李星灿也没能前进多少,只做了个州判,地方上的小官了。

第四,四子李星宿

李星宿夫妇名字跟丁春秋的星宿老仙名号一样,但他没有威福一方,只是湖北督粮道,算是粮食部门的干部了。


第五,五子李星福

李星福的福气也一般,官至两江后补督阃府,算是为后人识字做出一点贡献。

……

总的来说,李卫的辉煌并没有在儿子们身上重现,一是传承不会那么集中,二是乾隆帝对李卫的评价变了,对其家族自然影响很大;三是清朝也在走下坡路,小李们没跟上形势啊。

不过,有李卫的光环,悦史君认为,他们相比普通百姓来说,还是幸福很多。


历史这样说


大儿子李星垣

作为李卫的大儿子,李星垣的才略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李卫的衣钵,而且,自幼还习得一身好武艺,在比武之中曾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按照大清的律法,李星垣后来被封为二等侍卫,从官职上讲,二等侍卫虽然官职并不高,但是他能让其成为皇帝身边最亲近之人。


本来李星垣仕途可以说应该是会一帆风顺的,但谁能料想随着李卫的病逝,李星垣没了父亲支持,被外调了,被调到了边关,尽管经过了几年的努力,获得升迁的机会,但是幅度并不大。而晚年的李星垣又卷入了贪污案之中,一生的努力也毁于一旦。

二儿子李星聚

和他的大哥李星垣比起来,李星聚就更没什么本事了,完全属于那种“啃老族”,他的发展完全靠的就是李卫。他通过李卫的关系步入仕途,一度坐上了知府。

在做上知府之后,因为李星聚一直都没有什么出色的成绩,所以即便是李卫活着的时候,李星聚也停在了知府的位置上,在李卫去世之后,李星聚就更没有能力在往上爬了。

不过,从结局上来看的话,李星聚的结局要比李星垣更好。


三儿子李星灿

作为李卫的第三个儿子,李星灿也很早就步入了仕途之中,但是,李星灿的官职和他前面两个哥哥比起来,就更加微不足道了,仅仅是一个从七品的小官,而且,在后来的很长时间里,李星灿就停留在了这个位置上,一直都没有得到升迁的机会。

按照清朝的官员制度,李星灿仅仅是一个州判的官职罢了,就连史书中关于李星灿的记载,也远远没有李星垣和李星聚多。

四儿子李星宿

和李卫其他的几个儿子比起来,李星宿在仕途上是最顺利的,变动很大,在官位上李星宿是五人中最大的。


刚开始的时候,靠着李卫的关系,李星宿做到了浙江嘉兴,陕西同州两地的知府,因为在任职期间做出了一番成就,李星宿从知府官职升迁到了四川补授湖北督粮道。

但就在众人都觉得李星宿能够在官场上混的顺风顺水的时候,李星宿的仕途之路却被定格在了四川补授湖北督粮道之上,之后,再没有获得过升迁的机会。

五儿子李星福

在李卫的五个儿子中,李星福是最中规中矩的一个了。李星福的官场之路说顺利也顺利,说不顺利也不顺利。

因为李卫的关系,李星福被授予了两江后补四品都司的身份之后,这样的官职对于李星福来说还不错。

但是,在这个位置上李星福一干就是一辈子,再也没有过变动,在史料中,对李星福的记载仅仅是他的官职罢了。

总的来说,李卫精明了一世,在我国历史上也留下了很多家喻户晓的事迹,但是,他的五个儿子和他比起来似乎都不是那么成器,而就算是在他的子孙后代之中,也再没有出现过什么名人。


夏目历史君


李卫,系出彭城李氏,始迁祖正居,元大德五年由河北正定迁居江苏徐州丰县,生五子:恭、宾、谨、让、武,四子李让(二世)明初因从黔国公沐晟征战有功,授锦衣卫千户,世袭其职。

李卫年表

三世李珍,四世李福、李禄,五世李寅,六世李铉,七世一中,皆世袭锦衣卫之职。八世李从任即李卫曾祖,家里极为富有,九世李藻即李卫祖父,十世李宗靖即李卫之父,李宗靖去世时李卫尚幼。李从任、李藻、李宗靖皆以李卫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

李卫出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正月初一,康熙五十六年捐资为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时年三十岁,二年后即迁户部郎中,从此仕途畅通。

李卫二十岁时,娶妻张氏,后又继娶王氏,有五子四女,其中四女所嫁待考:

长子李星垣,字象枢,号南阳,乾隆丙辰科武探花,因李卫兄李衡无子,遂将李星垣出继伯父李衡为嗣。

次子李星聚,因父职荫官,李卫去世时任户部云南司员外郎;

三子李星照,乾隆戊午科顺天副榜;

四子李星曜,监生,乾隆十七年七月任西海防同知,乾隆二十二年任同州府知府;

五子李星福,未仕。

另外,百度百科李卫有孙若干人,皆以“光”为字辈,如李光第、李光宣、李光本、李光续等,但查方志等相关文献,仅查到李光斗,台湾南路参将;李光第,即墨营守备二人,不知为李卫第几子所出。

李卫直系后裔有两千余人现在仍居丰县。


楚邾


李卫,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属于清朝的名臣,最得雍正的赏识,他的人生很成功,名利双收,最后善终。李卫于1687年2月2日出生在江南铜山(今江苏徐州丰县大沙河镇李寨)的一个大户人家,他是个富二代,会些拳脚功夫。当时可以凭捐钱买官,不差钱的李卫就为自己捐了个官当了。他的文学水平最多相当于现在的初中文化,虽然他的官是买来的,但他的能力可是碾压科举出身的众官员。


李卫(1687年—1738年)

他从官职“户部郎中”开始做起,一路上平步青云,先后任: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最终官居总督,成为朝廷一品要员、封疆大吏。李卫为官一生,清廉执政,雍正帝一生都对他极为信任。

李卫为官做事,不避权贵。例如他起初的为官是管理库银。有个亲王让属下在收库银时,多收银子,想把多余的银子中饱私囊。李卫得知,一不做二不休,他在人来人往的走道里放个柜子,上面写上“某王赢钱”字样。那个亲王从此再不多收库银。



李卫为官一生,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值得人钦佩。他经常深入民间,体察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他在缉查私盐、修筑海塘、缉拿江南海盗等方面功绩卓著,声名远扬。李卫于乾隆三年(1738年)病逝,终年51岁,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清朝名臣李卫的儿子后来怎样了

1、长子:李星垣,喜爱练武,乾隆年间比武中武探花,因表现出色担任御前二等侍卫,他后来当了两广总督,在地方大臣中官位最高,对广东与广西两省实行管理:“管理军人和百姓,综合治理文武,察举管理,修饬封疆。”李星垣位高权重,难以抵制钱财的诱惑,最终李星垣因贪污获罪,清廷命他的提拔人李侍尧按律打入大牢,拟罪处刑。乾隆帝因李侍尧对他的处罚徇私情,量刑过轻,连累李侍尧被降职。

2、次子:李星聚,李卫的二儿子。和他哥相比差多了。李星聚占了自己父亲的光,官至福建延建邵道,巡察负责当地的政治、司法情况。

3、三子:李星灿,官至州判。州判也就相当于七品小官,属于地方的基层官员,主要的职责是辅佐地方官。主抓一些水利、海防等地方建设。李星灿在这个位上比较稳,没有得到升迁,在史料中对他没有多少记载。


4、四子:李星宿,官至湖北督粮道,他主要是监察收粮和督押粮盘。李星宿仕途的变动较大,起初历任嘉兴府知府、陕西同州府知府,升四川东道补授湖北督粮道,从此没有继续升迁。

5、五子:李星福,官至两江后补督阃府。一个补四品都司的官职,属于武职。

虽然李卫成为了一代名臣,但他的子孙后代没有一人超过他,五子中只有长子李星垣的官位最高,但因贪污毁了一世英名。


小姐姐讲史



首先李卫不是文盲,李卫家族从明朝开始就是徐州丰县大地主,李卫祖上曾获封世袭锦衣卫千户职务,李卫的爷爷也是明朝国子监的监生,当然明朝国子监监生可以花钱购买,不过仅从此就能看出李卫家族豪阔。清朝徐州唯一的状元李蟠和李卫还是同族兄弟,只不过是出了五服的同族。

史书上说李卫不但认识字,而且文化水平还不低,至少能讲《资治通鉴》,要知道古代史料可没有今天标点符号,李卫能讲解《资治通鉴》就说明他文化水平不低。

而且李卫捐官捐的是员外郎,根据康熙时期捐官价目表,当时一个员外郎最少要1700两白银,要知道清朝一个拥有20亩土地的四口之家一年总收益才35两银子。

其次,李卫一共五个儿子,有文有武。

老大李星垣,武探花出身,最高职务做到了广西右江镇总兵。

老二李星聚,恩荫出仕,最高职务是道台。


老三李星灿,也是文官,但是最高职务只是从七品州判。

老四李星宿,也是文官,最高职务是湖北粮道。

老五李星福,走武职,最高官职是两江候补都司。

李卫的孙子们仕途也不是特别好,武职最高做到参将,文职最高做到知府。

而与李卫齐名的鄂尔泰的儿子就比李卫儿子仕途顺畅得多,鄂尔泰有两个儿子都官至总督,分别是长子鄂容安官至两江总督,四子鄂宁官至云贵总督,次子为前锋营统领,三子为西安将军。

之所以李卫儿子与鄂尔泰儿子仕途差距如此之大,最关键原因还是乾隆帝对李卫以及鄂尔泰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鄂尔泰)

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还专门发上谕谈到鄂尔泰与李卫优劣问题:

“平心而论,鄂尔泰父子,虽未必能比古良臣,而较之李卫,其相去何啻霄壤? ”

其实在乾隆朝初期,乾隆帝是刻意用李卫打击鄂尔泰的,但是乾隆十三年开始,相比内政,乾隆帝更加重视对外开拓,而在乾隆二十一年,鄂尔泰长子鄂容安在于准格尔部战争中战死。而鄂尔泰次子在得知大哥战死消息后还主动要求从军,去西北与准格尔部作战。(鄂尔泰次子乾隆二十三年战死)

这一下就扭转了乾隆帝对鄂尔泰以及李卫的看法,乾隆帝这下觉得鄂尔泰父子真可以称得上满门忠烈,而李卫之子李星垣虽然也是武职,但是长期在内地绿营任职,也从没有主动要求去西北前线,这样在乾隆帝心目中李家与鄂尔泰家孰轻孰重就一目了然了。

再加上乾隆二十三年鄂尔泰次子战死,这等于鄂尔泰一家就有两个儿子战死,而且之前乾隆帝用汉人李卫打击满人鄂尔泰,本身就引起许多议论,所以乾隆帝正好借机打压李卫的儿子来表明他对鄂尔泰家族重视。

大家如果看乾隆实录的话就能发现,李星垣从鄂容安乾隆二十年战死后,几乎隔三差五就被乾隆帝找机会骂一顿,最后干脆于乾隆二十九年以贪婪的罪名将李星垣免职。

在这种情况下,李卫儿子、孙子在乾隆朝仕途不顺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