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讲好乡村故事】:羌白镇——焦家村

新时代的美丽大荔,聚焦历史人文荟萃,挖掘传统文化底蕴,生动传神地展现乡土风情,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激发“六乡”活力,扬起乡村全面振兴的风帆。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羌白镇焦家村的故事。

【讲好乡村故事】:羌白镇——焦家村

“铁人”王进喜祖籍——焦家村

焦家村地处大荔县羌白镇驻地西北4.5公里处,辖5个村民小组,445户1776人。据考证,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祖籍就在该村。

焦家王姓。历史上的同州府大县,辖区内村庄名称为“焦家”的仅一处,即现羌白镇焦家村。该村因明洪武年间刁姓人在此居住而得名刁家,后谐音雅化为焦家,亦称焦家庄。村民90%以上为王姓,且绝大多数为世居老户。二组89岁的王智民老人,清晰地忆起孩童时多次与父亲、伯父往来甘肃走亲戚的旧事,并因与甘肃众多亲人年久失去联系而感伤不已。

小名之缘。王进喜乳名“十斤娃”,相信这可能是受祖辈传统习惯的影响,又可能是父辈思念家乡的一种寄托和表示吧。一直以来,关中都有给孩子取俗名(小名、乳名)的传统习惯,大荔县小孩名为“八斤”、“五斤”、“人娃”、“狗娃”的大有人在,保不准王进喜的乳名就是因其出生时的体重而得的吧。

传统爱好。王进喜特别爱听秦腔戏,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状态,这和大荔人乃至关中人都爱秦腔,爱听爱唱,个个都能哼上几句的传统历史相符。

文化背景。“铁人”王进喜的父亲王金堂少年时代就受到了良好的私塾教育,擅长诗、书、乐和珠算;母亲何占信熟读《百家姓》、《三字经》、《增广贤言》和秦腔唱本,受家庭影响的王进喜也是诗人气质比较重,常在战天斗地之时有豪放诗情抒发。由此可见王家祖上是有一定的文化根基的而且这和秦东之地的儒家习俗渊源同宗。

【讲好乡村故事】:羌白镇——焦家村

性格特点。王进喜“铁人”精神是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经得起子孙万代检验的认真负责精神;不计名利,埋头苦干的无私奉献精神。千百年来这些优秀品质在同州大地频放光芒,古今贤才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特别是在工业强县过程中大荔人所迸发出的勇于创新、积极创优、拼搏创业精神,是和“铁人”精神既一脉相承、又继承发展的。

【讲好乡村故事】:羌白镇——焦家村

王氏先祖西迁

大荔县在西魏元钦三年(554年)始称同州(县郡),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同州为府,附设大荔县,直至民国二年(1913年)改府衙为县署,置名大荔县。“同州”称谓历时1300多年。在“同州”的历史上,清朝同治年间最为凄苦。短短的十三年间灾荒不断,仅大的自然灾害就达11次之多,总体呈现粮食十年九不收、灾民流离失所的状态。更不消说此间发生了中国民族史上留有浓墨重彩的“陕甘回民起义”。王进喜的上五代先祖正是在清同治年间离开陕西大荔西迁甘肃玉门的。

至于王氏先祖西迁的缘由,一直以来都是猜测不断,富有传奇。

一说是随陕西回民起义军迁徙。《大荔县志》记载,“大荔县西南滨沙一带,昔年汉回杂处。同治元年,回民起义,多隆阿追赶出境,左文襄悉安抚于甘肃平凉金积堡各处。”历史事实是:清同治元年(1862年)5月,陕西渭河两岸爆发了以回族人民为主的各族人民武装起义,起义起于华州(今华县),回民很快响应,以现羌白镇为据点展开与清军的对抗,互有胜负。1863年1月,钦差大臣多隆阿集中优势兵力进攻回民起义军的重要据点羌白镇,义军寡不敌众向西而去。后虽互有攻守,但终以义军节节败退为果,从陕西到甘肃东部(平凉)、从甘肃东部(平凉)到甘肃西部(玉门)、从甘肃到新疆直至逃到今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等)。史料证明回民起义的非宗教性,起义自始至终都有汉民参加(回民起义领袖白彦虎的高级参谋李科库就是汉民,现居中亚的陕甘回族移民中有不少汉民后裔)。由此猜想以王进喜刚毅不屈、坚强执着的个性其祖上义愤填膺,然有可能追随义军西去。

理由有四:一是时间吻合,都事发于清朝同治年间;二是路线吻合,都走的是陕西大荔——甘肃平凉——甘肃玉门线;三是地点吻合,大荔羌白镇(王氏祖籍地)、平凉金积堡(王氏先祖迁徙中转地)、玉门赤金堡(王进喜出生地)都是陕甘回民起义重大战役(斗)的发生地;四是环境背景吻合,起点大荔县羌白镇(焦家村距其仅6.6公里)是起义的热点地区,又是回汉杂居的地方,难免受到影响;落点玉门市赤金镇四周戈壁包围,层峦叠嶂,汉回等多民族杂居,不是一般人能到的。回民义军与清廷官兵经“羌白攻防战”“金积堡之战”、“赤金堡大战”元气大伤,或绝望、或无奈或受自然条件吸引,就地定居者自当有之。

【讲好乡村故事】:羌白镇——焦家村

二说是逃避灾荒迁徙。现可稽考的《大荔县志》、《朝邑县志》、《沙苑志》等志书记载,清同治年间同州因灾移(流)民规模巨大,方向多为西或西北,亦多为拖家带口。西和西北方向,对“关中道”人来讲有一定偏好,陕西、山西人背井离乡,“走西口”的历史事实正是如此。不排除王氏先祖为躲避灾荒,在此期间举家“走西口”的可能。甘肃玉门赤金地区素有戈壁中的“绿洲”美誉,此地南望祁连山,北临河西走廊平原,左肩红山白塔,右连丝绸之路,是远避于尘世的水足草丰之地——“世外桃源”。加之赤金镇历史上就盛产金、铜、银、铅等,商品经济繁荣,秦人慕名万里而来完全有可能。

三说是“引民”政策迁徙。甘肃《玉门市志》记载,清自入关以来,为了寻求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而采取了一系列边疆政策,其中就包括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和鼓励内地居民向边疆迁移(甘肃省古属边疆地区)。赤金堡优越的生产生活环境,足以吸引衣食无着的秦地灾(难)民弃故土而去,王氏先祖可能就融入在其中。就目前玉门地区多民族和谐共存的现实而言,清代“引民”政策确实很好地増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过程,清同治年间正是边疆政策的“蜜月期”,受宽泛政策感召的人绝不在少数。

四说是边疆“屯田”或经商落户。清朝统治西北边疆地区最直接的措施是实行各种屯田,既能够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巩固边防。清朝后期的著名人物——林则徐、左宗棠,都有率领三秦兵戍边的经历,且都是先在陕驻防(或履职)后开赴西北边疆。军民合一,能战且耕,长此以往形成了如同今天“农垦人”就地落户成家的状况。再者,王氏先祖因往来于陕甘贸易,久而久之在甘定居也可以理解。

【讲好乡村故事】:羌白镇——焦家村

并非只是巧合的史实,还有亲人、战友的回忆。原国家石油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部长焦力人是我市韩城人,是“铁人”王进喜的领导、同事加朋友(从玉门到大庆,从参加工作到去世),两人关系至深。作为莫逆之交,焦老亲耳听“铁人”说出祖籍是陕西省同州府大荔县。并彼此以“乡党”称呼多年。焦力人是新中国石油事业蓬勃发展的亲历者,是久经考验、受人尊敬的老革命,以焦老的资历、人品,自然不会凭空捏造。

孙宝范是闻名遐迩的《铁人传》作者,作为与“铁人”并肩战斗过的小弟弟,一生都在学铁人、写铁人、宣传铁人。在创作长篇传记文学《铁人传》期间,为了确保客观真实性,下玉门、到油田,访焦老问亲属,经多方考察论证才负责的得出王进喜祖籍大荔的事实,并在书中做了忠实地记录。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文化是乡村古老的独特记忆,乡村故事是乡村的特色名片,将众多历史传承和美丽风貌编织起来,古而不衰,精彩纷呈。在加快“美丽大荔,追赶超越”进程中,大荔县将坚持“5+”战略,实施“六乡”工程,着力绘就家富生产美、景秀生态美、风淳生活美的美丽乡村新画卷,让乡村满载乡愁,让村民富裕幸福!(来源:乡村振兴看大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