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楊度:支持袁世凱復闢,名聲竟然還不壞


楊度:支持袁世凱復闢,名聲竟然還不壞


作家唐浩明的湘人情結很重,寫完《曾國藩》後,馬上寫了《楊度》,加上隨後完成的《張之洞》,構成大手筆的晚清三部曲。為啥寫楊度?因為這人太神奇了,清末民初那點事兒就沒有他不摻和的:與康梁二位是好友,跟汪精衛是同學,與齊白石是同門;慫恿袁世凱稱帝,支持孫中山共和;曾入過佛門、國民黨、黑道乃至共產黨。變臉之快、幅度之大,令史學家們都難以下筆。

其實,楊度萬變不離其宗,認為誰能救國就幫誰,不靠譜兒則棄之,即梁啟超說的“典型的湖南人”,正如楊在《湖南少年歌》裡所述:“若道中華國果亡,除是湖南人盡死。盡擲頭顱不足惜,絲毫權利人休取!”


楊度:支持袁世凱復闢,名聲竟然還不壞


楊度原名承瓚,字皙子,1875年生於湖南省湘潭縣石塘村。祖父楊禮堂加入湘軍李續賓部,戰死在三河之役,大伯楊瑞生死裡逃生,累軍功為湘軍總兵。父親只是在家務農,兼做鄉下的吹鼓手。楊度十歲喪父,過繼給了大伯,兄妹都受到嚴格的詩文訓練。他18歲考取秀才,20歲中舉,赴京會試期間,參與了公車上書,結識了梁啟超、袁世凱、徐世昌等人。

從京城回到家鄉後,王闓運親自到楊家,招21歲的楊度為弟子,傾囊傳授了三年帝王之學。楊度由此立下志向:“餘誠不足為帝王師,然有王者起,必來取法,道或然與?”同門還有夏壽田、楊銳、劉光第、劉揆一、齊白石等。

這夥人眼見時局維艱,便跑去譚嗣同、梁啟超等辦的長沙時務學堂,與蔡鍔等討論新政。戊戌變法失敗後,楊度深受刺激,瞞著老師自費留學日本,又與黃興打成一片。1903年,楊度入北京參加新開的經濟特科進士考試,考取一等第二名,第一名是梁士詒。誰知慈禧搞起了政審,將他們除名不算,還下令通緝,楊度只好躲回老家。

不久,楊度再赴日本求學,看到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和作了《湖南少年歌》,一吐胸中塊壘。他還與汪精衛同班學習各國憲政,蔡鍔更是經常來家蹭飯。1904年,楊度被留日學生選為總代表,根據王闓運的對策,請願收回粵漢鐵路築路權。在張之洞的支持下,果然達成所願,讓他一時天下聞名。


楊度:支持袁世凱復闢,名聲竟然還不壞


楊度和孫中山曾數度激辯,“聚議三日夜不歇,滿漢中外,靡不備論;革保利病,暢言無隱”。雖道不相同,但他還是將黃興介紹給了孫中山,促成孫、黃合作。不久中國同盟會成立,楊度依然拒絕參加,堅持他的君主立憲救國道路。

1907年10月,楊度回國參加大伯葬禮,後來當選湖南憲政公會會長,起草了《湖南全體人民民選議院請願書》,聯絡了不少湖南名流聯名上奏,開創國會請願運動之先河。清政府任用他為憲政編查館提調,候補四品,袁世凱還安排他在頤和園給大臣們講課。楊度成了不折不扣的憲政專家。

後來,攝政王載灃要殺功高震主的袁世凱,楊度竟然拒不草詔,冒死相救。袁被罷官後,只有楊度和嚴修到車站送行。袁說感謝哥兒倆厚愛,但別惹禍,快回吧。嚴修道:“聚久別速,豈忍無言!”楊度則擲地有聲:“別自有說,禍不足懼。”此時,楊度和王闓運都認定袁世凱就是他們要找的那個人。

楊度:支持袁世凱復闢,名聲竟然還不壞

楊度、梁士詒等人籌辦袁世凱稱帝前的天壇祭天活動

武昌起義後,楊度追隨袁世凱左右,作為代表之一,負責南北調停。楊度對一干革命黨老友說:“革命軍的成敗關鍵,在於袁項城的向背如何。袁並不打算做曾國藩或李鴻章。但是,如果硬逼著他走上這條路,革命軍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了。”結果,袁世凱如願以償。

有天,楊度看到兩個乞丐吵架,一人說:“今天還有王法嗎?都是共和鬧的,假如皇帝復生,一定不會讓你們這些人如此橫行。”這話簡直說到他心坎裡了。共和制是民主體制,總統、總理難免發生府院之爭,楊度一心效法英國、日本的君主立憲制,認為袁世凱當了皇帝,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於是搞了臭名昭著的“籌安會”。而袁世凱有個心結,就是怕活不過60歲,所以開始不管不顧,過把皇帝癮再說。他親自題寫了“曠代逸才”四個大字,製成匾額送給楊度,以資鼓勵。


楊度:支持袁世凱復闢,名聲竟然還不壞


當時的情形,比任何大戲都要熱鬧,搞了好多的請願團。楊度自然是策劃乞丐請願團,而老對頭梁士詒更狠,組織了妓女請願團。不少人來楊門奔走,楊開始還逐一安排,後來不勝其煩,索性在會客室門上貼一個字條:等我當了內閣總理,再來找我吧。

結局自然很悲涼,袁世凱臨死前曾說:“楊度誤我!”楊度去河南安陽的袁林祭拜,遭到袁克文大大的白眼,認為他是袁家的剋星:木克土。袁克文還寫了首詩:“朱三不是縱橫才,死傍燕臺事可哀。獨有楊家老招討,清明猶為上墳來。”

繼任總統黎元洪發佈帝制禍首通緝令,楊度列第一名。在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情況下,楊度只好遁入空門,在天津、青島外國租界閉門學佛,思考和反省過往種種,以“虎禪師”為名,寫了不少論佛的雜文和偈語。


楊度:支持袁世凱復闢,名聲竟然還不壞


張勳復辟時,楊度通電拒絕,表示“從此披髮入山,不願再聞世事”。他很快獲特赦返京,開始轉向民主共和。

1922年陳炯明叛亂,楊度通過曹錕秘書夏壽田的遊說,制止了吳佩孚南下。孫中山萬分感激,介紹他加入了中國國民黨,特電告全黨,稱楊度“此次來歸,志堅金石,幸勿以往見疑”。此後,楊度到山東張宗昌那裡策應過北伐,張宗昌以劉邦自稱,戲呼楊度為張良,楊笑著說,漢高祖用人如臂使指,您只能殺狗而已,何況我也比不了張子房。

楊度眼光獨到,據說在北伐時就曾預言,得天下者非小老鄉毛澤東莫屬。他還千方百計地營救李大釗,不惜賣掉家宅。1928年,楊度寓居上海,以賣字畫為生,杜月笙聽說後,立即請他來見面,許為幕僚,每月大洋500元。著名的《杜氏家祠記》由楊度著文,鄭孝胥書寫,算是二人賀杜氏祠堂落成之禮。

1929年秋,由潘漢年介紹,周恩來批准,楊度秘密入黨,提供了大量情報。有人譏諷他投機,他嘆道:“方今白色恐怖,云何投機?”1931年9月17日,楊度病逝於上海租界。臨終前,他自挽一聯:

帝道真如,如今都成過去事;

醫民救國,繼起自有後來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